【图文音】徽饶古道第一关--虹关古村

一、概述
虹关,地处赣东北的婺源北部浙源乡境内,距县城43公里,现有住户830户,人口3000人,15个自然村,水田2810亩,茶地1120亩,山林2890亩,森林覆盖率87%。于南宋建炎年间詹姓迁居始建,因是古代饶州通往徽州的必经之路。据载:建村迁居落户时“仰虹瑞紫气聚于阙里”,故取名“虹关”,又名“虹瑞关”。虹关座落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楚(国)两国划疆之地的浙岭南麓,故有“吴楚锁钥天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之誉。婺源古属徽州,明、清时期是徽墨的主要产地之一,据清代《名墨谈丛》一书记载:婺源墨铺有百余家以上,仅虹关詹氏一姓就有80多家。虹关詹姓墨铺之多,墨之著名,声誉之广为海内外所共知,在当时国内制墨业实属罕见,故又有“徽墨名村”之美誉。历史上出了不少名宦之家,有詹同、詹徽父子明洪武年间先后出任吏部尚书,詹应甲清嘉庆年间出任直隶州知州。饱读经书的文人墨客也不少,留下传世著作就有30多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虹关”。

二、自然环境
虹关村座落婺源第二高峰——高湖山南端,村庄背枕青山,面临清溪,整个村落嵌于锦峰绣岭、清溪碧河的自然风光之中,达到了房屋群落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的神美意境。按《中国气候图集》中划分气候带的指标,虹关村属中亚热带温暖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候16.2℃,年均降水量1856.6毫米;无霜期242天;全年日照时数约1850小时。

三、人文古居
察关水口——主要由一座石拱桥,和数十株古树组成。树主要是枫树、樟树,桥建于全村的出口,含“风水”之意,据传,此石桥是明朝中期,村中一寡妇四方募捐筹钱建成,故又别称“寡妇桥”。
通津桥——通津桥,石筑单孔拱桥,长16米,宽4米,象一道彩虹横跨两岸。桥两侧及桥头台阶上均有石护栏,结构十分完美。“通津桥”始建于南宋中叶,后历朝历代曾加以修缮。现在的模样,据《虹关詹氏宗谱》记载,是由村人詹元吉捐资,复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桥两面的龙门石上各有一方篆刻,朝村外的是“通津”,朝向村子的是“挹秀”。“津”,古义为“渡口”,意思是说经过这座桥可通往远方;“挹”,古义是“舀、捧”,站在桥上已经进入秀美的图画之中。古人在这里观景时曾写下“四面烟云绝顶下,一湾溪水斜阳中”的诗句。

徽饶古道——虹关有一条著名的徽饶古驿道,全由青石板铺设而成,蜿蜒于青山旁,绿水边,村落间,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沿途有“鲤鱼跳龙门”景。清乾隆年间,虹关村的墨业大师詹方寰以此景为题,创制“龙门墨”,正面刻“龙门”金字,背面是鲤鱼跳龙门图案。由于墨好又蕴含吉兆之意,龙门墨曾经畅销天下。在徽饶古驿道的许多石阶上,有被车轮磨成的的凹槽,它是古道当年车水马龙的历史佐证。

永济茶亭——古代婺源各地为方便过路行人歇脚,多在路边建路亭、茶亭、置炉烧茶,且分文不取,足见婺源民风之淳朴。虹关村的这座永济茶亭,骑路而造,看其风格是明代建筑。后来,每有损坏,村人必自觉捐资修缮。永济茶亭门额上砖刻“白波浸天”4个字,笔力刚劲严谨,府仰之间,生动流畅,当是出自大家。永济茶亭另一边门额有石刻“青蔼丛木”四字,门两边有楹联:“若问几何年曰宋曰唐古樟自晓,溯回顾多少事分吴分楚浙水长流”。这副对联是指茶亭对面的古樟。

虹关古樟——著名的虹关古樟屹然独立于虹关村口河畔,树龄已1000余年,树高26米,胸径3.4米,冠幅达3亩,有古诗赞其“下根磅礴达九渊,上树摇荡凌云烟”的气势,被誉为“江南第一樟”。民国间,村人詹佩弦收集古人吟诵此树的诗词、文章50余(篇)首,编印《古樟吟集》刊行,一书专赞一树,十分少见。连着古樟的还有“风华樟”、“启秀樟”,可以看出树名饱含了对子孙后代的殷切期望。

虑得堂——虑得堂是清朝初年建造的。《中国文房四宝》杂志上说虑得堂:“堂名蕴含着深刻的关于得失的辩证法思想。”虑得堂建筑风格相同于婺源其他古民居,但它的独到之处是全为石库门楼四合院结构。四面回廊,中间大天井,全堂青石板铺地,天井安放大水缸,养鱼观赏,上面陈列怪山奇石盆景,形成一个自然景观的小天地。屋内梁枋门窗雕刻山水人物,堂前悬挂镏金堂名匾额,厅堂文雅大方。其砖、木雕饰采用镂雕、圆雕、透雕技术,从层次上看都在四层以上,最多的达七层,立体感很强。

留耕堂——留耕堂是明代建筑,它除在门楼、梁枋、花窗等雕刻显得古朴简单外,不同的是还有天井边的一个曲尺形的石槽坑。当地叫“明塘坑”,起着下水道的作用,这是明代古建筑的一大特点。到了清代,天井一般都用青石板铺平,而在青石板凿通几个形状如钱眼似的小洞行水。给房子取名“留耕”,缘于一幅祖训名联:“书为恒产,百世留之有余;心作良田,一生耕之不尽。”两屋之间楼上有“过街楼”,不用出门楼上可互通,使全村房屋形成整体。这是古代防御型村落的遗存,一项求生避难的设计。

长人故居——长人故居是明代建筑,名为“玉映堂”。是世界第一长人詹世钗(小名詹五九)的诞生地,故称为“长人故居”。据《婺源县志》载:清道光年间(1821—1850),婺源虹关有一“长人之家”。父詹真重,身高八尺(约2.48米);老大世淦小名廷九,老二世钟小名进九,老三世钿小名寿九,老四世钗小名五九。其中寿九、五九兄弟二人,足大一尺三,身高竞有十尺三寸(约3.19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长人,比身高2.31米的美国芝加哥巨人桑迪·艾伦高出0.88米。兄弟二人先在上海徽州玉映堂墨铺,为制墨工人,弟五九后被英国人高薪聘请去英,入英国籍。《夜雨秋灯录》卷四“长人篇”、《拍案惊奇》、《今古奇观》等,对詹世钗均有详细记载。婺源博物馆现还保存长人的云鞋一双。

大厅屋——大厅屋建于明朝中叶,仿朝延宫殿式,全称“玉堂仙吏大厅屋”。整个大厅屋分院子、大门、大殿、厢廊等几个部分。头门正中的梁上悬挂清道光皇帝御赐的“七叶衍祥”匾额一块,据说是纪念村中一位高龄老妪,亲见家中七代人。正堂有:“玉堂仙吏”、“世天官”等匾额。每年正月初一至十八,全村在大厅屋办“十八会”,吃团拜酒,做庙会,订乡规民约,盘龙灯等。厅屋大院的四个洞门,分别为如意、万安、添灯、笃庆。据《虹关族谱》-17-载:清末,由詹姓上海墨号店主牵头,邀婺源各方墨工,按虹关龙灯模式迎龙灯,轰动上海滩,获上海知县赐红绸一匹。

万安水池——万安水池又称“太平缸”,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是一口消防池。池用五块长2米、宽2米,厚12公分的青石板装砌而成,朝北的一面石板中间刻有“万安水池”四个大字,两边分别刻有“咸丰癸旦”、“口彝祠造”。建水池的东面朝向河对面的“火”字山峰,故在这一面刻了一个八卦图案“≡”(坎),“坎”为水,意在镇火。相传清光绪年间,村中发生大火,当地村民取池水救火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天降倾盆大雨如蛟龙喷水滚滚而来,火势迅速浇灭,村民先惊后喜,都说万安池中有龙。保佑虹关人免遭火患。

什堡祠堂——建于明朝末年,是程氏在虹关什堡建村不久,由族人集资兴建。占地面积约240多平方米,至今主体结构保存完好。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载在祠堂天池的两株罗汉松,一雄一雌,胸径均达60㎝。雌的至今仍年年结果,有外商欲出资数十万元收购,被程氏族婉拒。

今日,我们可从“徽饶古道第一关”的虹关村,村落中的二条古驿道,一条“长生圳”,房屋间的设计及“退让三分”和“船”形的总体布局中所留下的痕迹。足以让后人看到千百年前“徽商”虹关人的智慧和胸怀。在这里得到佐证。可谓“吴楚分源”见虹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