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音】渐行渐远--碗窑古村

碗窑村旧称蕉滩或蕉滩碗窑,位于苍南县桥墩镇境内,玉龙湖河谷中上游,是清代浙南地区烧制民用青花瓷的主要基地。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融民居、古陶瓷生产线、古庙古戏台于一体,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商品经济萌芽时期以手工业工场为中心的古老村落形态,是一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堪称人文景观之一绝。村落中至今仍保留着300多间清初样式的古建筑,碗窑依坡而筑,每条窑有八九格,故名阶级窑。古代工匠充分利用水力建成八级水碓,计有46个捣臼的半自动生产流水线。

碗窑村很小,很僻静。小小碗窑村在温州的地图上找不到,就连许多温州人都不知道这个村落的存在。仅数十户人家,背山临水的村子,每户人家的房前屋后都有山泉绕过,恬淡秀美,宛如人间仙境。村子最北端有一栋类似明末闽南民居的建筑,据说是碗窑年纪最大的房子。这老态龙钟的木结构房屋,至今仍有人居住。碗窑村周边有气势磅礴的三折瀑布,吊脚楼更具畲乡风格,顺坡拾级而筑,宛如一座石朴的山城。

碗窑历史
经过鼎盛期,碗窑渐渐走上下坡路。1936年,全国到处闹饥荒,谁买碗?碗窑人只好将碗垒在家里,最后终于停产。解放后,碗窑曾有过几次起色,先后办过生产合作社等,村民们的户口也迁为“居民”。生产设备有所改观,但传统的制瓷设施仍保留沿用。1958年,该地兴修水利,建造桥墩水库,根据用地规划,水淹下窑。

竹筏远上蕉滩
碗窑旧称蕉滩或蕉滩碗窑。明末清初,福建连城县的巫氏等先民为避战乱,一路内迁,至浙江省苍南玉苍山麓南坡(原平阳县)蕉滩时,被当地的资源条件吸引,定居下来,重操原籍旧业--手工操作烧制陶瓷器皿,尤以青花陶瓷闻名。代代相传,在清乾隆年间达到极盛。

据史料记载,当时碗窑小小一个村落,竟吸引了40余姓聚居,人口多达4000人。碗窑人秉传祖业,埋头做碗,除了三四家开小客栈的,另有十来个人懂一点“官话”,给不通当地方言的客商们做做“翻译”,其余的几千号人口基本从事手工制陶。村里客商云集。虽然龙窑(阶级窑)多达18条,但手工出品慢,要货的人又多,商人们为了屯足货,甚至一住半年。

碗窑地处偏僻,生活简单寂寞,为了留住客人,村里集资兴建戏台。村民们财大气粗,一次性在半岭、下窑各盖一座戏台。第二年,又按当时习俗,在戏台对面盖三官殿(意谓演戏是为了祭祖娱神,以避嫌伤风化)。碗窑的三官殿和戏台工艺十分精良。三官殿里大大小小的藻井多达13个,形状各异,无一类似。藻井层层描绘人物、诗词、花草———据南戏专家们考证,至少绘有12支当时盛行的戏文。

窑灯指引乡路
碗窑曾经锣鼓喧天,戏文不断。下窑在唱,半岭也在唱;这个班子还未开拔,下一个班子又已到来———温州各地区的班子,但凡稍稍出色的,都曾在碗窑献过艺。
空前活跃的气氛,极大地刺激了来此演出的戏班子。几乎天天在“斗台”。有一个叫“天然舞台”的班子,演《大补缸》时甚至用上了真刀枪(红缨枪)。那边台上激烈打拼,这边台下直擦冷汗。最后一声怒喝,红缨刺去,刺下对方耳环!
如此卖力,当然是因为碗窑是个大主顾,长年开唱,报酬又高。解放初期,温州的票价是每张1毛钱,碗窑卖到2毛5分,一场售票1300张。

那时碗窑还很完整,人口众多,屋檐相挨。孩童放学回家时,如遇上突来的山雨,就急忙贴着屋檐儿走,从村头走到村尾,回到家,身上没沾一点雨水!天黑时,碗窑点灯了,豆黄色的菜油灯轻轻地摇曳在每扇窗口,望上去,层层叠叠,错错落落……
当然,村里最高、最亮的,还是半岭三官殿前的那盏三官灯。此灯有专人照看,临黑时一拉机关,灯盏顺着旗杆缓缓降下,上足油,点亮,放回灯罩,拉动杆绳复位。三官灯高高地亮着,不管刮风下雨。夜行者远远地看见了,一颗心顿时安定下来———碗窑到了……

那时,碗窑的生活水平是远胜于附近村落的。村里的姑娘很少外嫁,外村的女孩则以嫁入碗窑为荣。
经过鼎盛期,碗窑渐渐走上下坡路。1936年,全国到处闹饥荒,谁买碗?碗窑人只好将碗垒在家里,最后终于停产。解放后,碗窑曾有过几次起色,先后办过生产合作社等,村民们的户口也迁为“居民”。生产设备有所改观,但传统的制瓷设施仍保留沿用。1958年,该地兴修水利,建造桥墩水库,根据用地规划,水淹下窑。

最后一缕青烟
今天的碗窑村已有了很大的变化,青壮年都远走他乡找生活,很少人愿意学烧碗窑的手艺,因为赚不到钱。一年来,碗窑的村民收入基本和去年持平,但常住人口足足下降一半多———去年常住150人,而今年,仅余70来人!

村子里,几座空弃的小院落,野草高过膝盖。老农拖着锄把,慢慢地锄着。锄下的草堆在石门台前,划上火,一缕青烟时浓时淡地飘着……
也许这一切渐渐地都将淡成历史。碗窑的戏台息了清音,已近20年;碗窑最后的一条龙窑,断断续续地在烧着耐火砖……

2002年,苍南县旅游局将碗窑村开发成一个颇具特色的旅游特色村,制瓷转变成为一个旅游项目,每逢有游客来参观,余振镘师傅便在新建的工坊里展示着他的“瓷艺秀”。

今年57岁的余师傅是余姓家族里第11代瓷艺传人,他18岁时跟随父亲学艺,后来成为村里有名的制瓷大师傅,这也是碗窑村开发旅游后由余师傅掌管工坊的原因所在。我正与余师傅交谈着,又来了一批游客。余师傅便一边取土和泥,在大转盘上将一团团泥巴拉坯成形为各种用具,一边为游客们讲解着制瓷的全过程:采矿后用水碓捣碎,在水池里淘沙留下泥浆,再拿浆去搅拌,拉坯后晾干,取碗底后晒干再画花,然后上秞、修脚,再进窑烧制。余师傅说:“如果在以前,这是我动手不知重复了多少次的工序。现在,你们都看不到了,只能听我讲讲了。”余师傅还说,这么大的一个制瓷村衰落了,他心里感觉很难受,不为别的,这毕竟是祖宗传下来的产业……

有识之士认为,古老的陶瓷制作工艺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尽早列入各级“非遗名录”加以保护。具体操作可像木偶戏一样(市级非遗名录中,平阳木偶戏与泰顺木偶戏合并为一项),将泰顺制陶、苍南制瓷以及平阳顺溪的陶瓷作坊进行合并申报,这样既能集中体现温州陶瓷业的整体情况,又可以增强申报实力。

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先生遗憾地说:窑是这个村的灵魂,窑停了,碗窑也就失去灵魂所在了。村人的诉说十分无奈: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喜欢上了细瓷,粗瓷没了市场。陈先生认为碗窑的瓷胎很细腻,一点也不粗,主要是釉,应在釉上下工夫,稍作改良,然后在销路上打开局面,“粗瓷并不是停产的症结,生活条件越是提高,越有人喜欢朴素的东西。像日本的粗瓷,一直在国际上高销,就是因为它在工艺上设计得好,很民族化,拿在手里一看就知道是日本的。

碗窑村特色看点
碗窑的八角楼、吊脚楼也是其他地方难得见到的。在碗窑西200米处的石壁脚自然村,有座纯木结构的二层小楼,主楼居中,两翼伸出成为左右厢房。二楼出挑,悬出前廊,成为家人从事家务、晒衣、纳凉的处所。整座建筑造型轻巧、空透,衬以深深的庭院,铺以鹅卵石地面。屋后有浓密的树林,屋前有养红鲤鱼的鱼池,布局自然,富有野趣。

三折瀑
每折均高30至40米,雨量多时,巨大的水帘倾泻而下,发出“隆隆”的巨响,雨天时,飞沫中显出一条虹,非常壮观,“长虹饮涧”也不过如此了,置身其中犹似悄然坠入云中;雨量小时,涓涓细流拾阶而下,别具风韵。

三宫殿
又名天灯宫,建于明末清初,位于村中心的山脊上。宫殿共三大间左右二间为偏殿,雕梁画柱。前面竖匾中浮雕“三宫大帝”四个贴金大字,大殿上有龙头图案由大到小,旋形而上,最大直径约4米,高约三米,像个大铜钟罩,俗称“田螺钻”,旋型由16根龙角形木柱弯旋而上,每根木柱用硬木雕成“4字”,共265块,连成龙角型,旋边四个角雕有四条大蝴蝶,翩翩起舞。上有精巧的斗拱,旁边有螺旋式的藻井,这在传统建筑中较为少见,后者显示出非凡的皇家气派。

古戏台
位于村中心的山脊上,系木构建筑,不用钉铁。平面呈方形,面阔、进深各约3.50米,台基高约2米,顶歇山造,戏台上有100多幅小壁画,内容丰富,壁画线条流畅,造型夸张,色彩鲜艳。与“三宫殿”成为有机整体。具有历史、艺术价值,引起南戏与古建筑研究者的重视,1988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戏台边上有座刻有“咸丰五年”字样的石墩,上插悬挂天灯的高高木杆,每晚点燃灯芯后,用绳索拉上,高高悬起,在没有电灯的时代可以作为夜间引路的照明光源,古人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水碓
碗窑水碓为木质结构,用于当时制碗时利用水力粉碎泥土之用,在碗窑有多处此建筑。有碓杆、碓头、碓轮大杆、碓拔、监、小槽、闸门组成,这些水碓建于明代。

小贴士:
碗窑村旅游指南
出发:背上行囊,搭上任何一趟开往温州或经过温州的火车。从温州可以换乘开往苍南的中巴。苍南县城包出租车到碗窑只需40元———这是最快而且比较合算的出行方式,并且只需不到一小时的车程。如果坚持搭汽车的话,恐怕要花去你半天时间,光等车就足以让你等到心烦,更别说还得不断换车。

停顿:
碗窑没有可供住宿的酒家宾馆。背包客可以住在农家,每人约30元,既可领略农家风情,又可近距离与山林相伴。碗窑村的村口有一家小餐馆,不要奢望有更多的选择———全村仅此一家餐馆,只有一张桌子三把椅子,但是这里可以提供城市里遍寻不到的便宜而新鲜的饭菜。如若人多,就捧着碗蹲在水库边对着青山绿水吃饭,也是一种惬意的事情。

玩吧:
一定要到做碗的旧作坊玩泥巴,还可以半夜爬起来看天灯。村子后的小山头是爬山的好去处———那是真正的爬山,又滑又陡的山路会让你连滚带爬,嬉笑不禁。

玩点:
除了在该村看古屋、看阶窑、看制窑外,半夜爬起来看天灯,三官庙前那盏
“天灯”已经点了三百年了,在浓雾中会让你显得格外温暖。。。(不作本站内容);村子后的小山头是爬山的好去处——那是真正的爬山,又滑又陡的山路会让你连滚带爬,嬉笑不禁。

婺剧 三请樊梨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