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红蓼秋来花满坡


标签:
图文红蓼满坡秋来原创杂谈 |
分类: 花言花语 |
田野沟垄之上,一簇簇、一丛丛,卧地舒枝,扶风扬穗,初时泛青枝萌绿叶,继
而变红茎绽红花。秋深之际,犹如狗尾似的穗状花序,玫瑰粉红之色,越发浓馥
深郁。咸塘浜沿岸,红艳一片,黄澄野菊,零星点缀,紧随着一湾绿波,绵延数
里,颇寓神韵诗意。家乡人称其为“麦穗花”,也许其形状如麦穗一般吧。也有
人叫它“狗尾巴花”。后来,方知其名为“红蓼”,属蓼科植物,别名“东方蓼”,
神州大地到处可见它的身影.《水浒传》里施耐庵也有描述浔阳楼景观的诗句“红
蓼滩头,每见钓翁击楫……”。
部稍膨大,中空,上部分枝多,密生柔毛。叶宽椭圆形,长7-20厘米,宽4-10厘
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成心脏形,全缘;两面被毛,叶脉上较密。托叶鞘筒状,
顶端绿色,扩大成向外反卷的绿色环状小片,具缘毛。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苞片卵
形,具长缘毛,每苞片内生多数相继开放的粉红或玫瑰红色色花,因此名为红蓼,柔
软下垂如穗状,其形状似狗尾巴,花期7-9月,果期9-10月。《诗经植物图鉴》描
述红蓼叫游龙、红萆、茏古等,郑康成说,因为它“枝叶之放纵”,所以叫游龙。在
《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中,诗人把它与桥松对比,责骂自己的男友,不够正经,全
无承担大事的气象,“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照青芜岸。(唐.白居易);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唐.杜牧);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唐.薛昭蕴);秋水鹭飞红蓼晚,暮山猿叫
白云深。(唐.杜荀鹤);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宋.张孝祥);数
枝红蓼醉清秋。(宋.陆游);红蓼花香夹岸稠,绿波春水向东流。(宋.晏殊);
红蓼花繁,黄芦叶乱。(宋.秦观);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元.
白朴);秋到润州江上,红蓼黄芦白浪。(明.张四维);红蓼滩头秋已老,丹枫
渚畔天初暝。(清.杨芳灿)。红蓼除入诗以外,入画的历史也由来已久。宋徽宗
的《红蓼白鹅图》、徐崇矩(宋)的《红蓼水禽图》、蒲华(清)的《红蓼荷花图》、
马荃(清)的《红蓼野菊图》,神笔缤纷,名垂青史。
化着人们的生存环境。红蓼原为“一介草民”,却不时被庙堂文化所青睐。如此
看来,红蓼虽为普通花草,早已深植于黎民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