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育素养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良好品德的自然形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的对象是未成年人,所以教师教育素养的高低对培养学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水平必须达标,教师的言行举止必须规范,否则,教师低劣的教学素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无知或愚蠢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关于教育素养中的教学水平和技巧之见解,已经有很多文章阐述,笔者不想再做赘述,今日只想谈谈新形势下,教育这块园地里出现的新现象,教师面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去对待,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解决。
譬如:二零一零年,一幼儿老师用熨斗烫伤孩子的脸;二零一一年,一幼儿园长用火钳戳伤孩子。同年,某小学老师用圆珠笔戳伤孩子的脚心。这些行为看似不可思议,实则均在情理之中,因为老师本身就不具备教育孩子的素养,不懂得怎样对待犯错的孩子,又缺乏爱心和耐心,所以只会用简单而又残酷的手段来惩罚孩子们。
幼儿原本好动、贪玩,在幼儿园、在学校会经常犯一些小错误,如上课不专心听讲,做小动作或者说话,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这种想象很普遍,老师需要耐心引导,并积极帮助孩子纠正缺点,鼓励孩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自觉按时完成作业,不能简单强制和惩罚。孩子们只有思想上想通了,才能真正地进入学习状态。
再如:某小学老师惩罚不守纪律的男孩让其脱掉裤子在操场上跑;某中学老师让女学生脱裤子检查是否真的是经期;还有某小学老师因为两个孩子乘校车迟到,让孩子互打耳光,然后自己再打学生耳光。这几个典型的例子可以充分说明我们某些老师的确缺乏良好的教育素养。不懂得用什么样的方法教育学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也许他们不明白用如此简单粗暴的方法会伤害到孩子,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甚至有可能给学生造成伤害。例如,某学生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老师罚蹲一百次,学生心理上承受不了,跳楼自杀。我想这样的结果不是老师教育的初衷,也不是老师想看到的结局。可是,由于老师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导致了一个花蕾还未来得及开放就早早的凋谢了。
教师的教育素养直接决定着学生素养的形成。常言道,严师出高徒。要想出高徒,教出好学生,师确实要严厉,但是不要愚蠢,更不要简单粗暴。不懂得教育的技巧,不会分析被教育者的心理,不能做到对症下药,只会简单蛮干,不但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而且有可能会使教育者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好习惯是,坏习惯也是。具有高素养的老师,一定会教出高素养的学生,因为学生在校期间,老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校园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同班级学生的行为举止和他们的班主任、任课老师的行为举止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班主任老师和班上的任课老师,在学校老师中表现得强势些,那么这个班级的学生,在其他班学生面前也常常表现得很强势,相反,老师善良温和,班级的学生也会表现得宽宏仁厚。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教育素养,为学生真正起到师表的作用,学生有才可能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