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赏月吟风》圈管理员贤文推荐首页】
11月22日凌晨一点多,《中国经济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西安长春等多地红会强收学生会费
公众抵制》的文章(相关链接:http://xian.qq.com/a/20111122/000011.htm)。文中有一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一个延续百年的传统怎么‘进口’到中国,就变了味儿呢?”
《晏子春秋·杂下之十》:“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从过去到现在,什么好东西从国外借鉴进来不变味呢?
“红十字会为何能把好事办糟?”这是我们共同质疑的一个问题。利益的驱使,私心的作祟,好事自然就会办成坏事了。如果每个人都出于公心,没有私心杂念,绝对不会把好事办遭。
曾经的救灾物资被私分,被一些人倒卖,救灾款被挪用,被私吞,这样的例子还少吗?汶川地震的救灾物资、救灾款,国家监管得算是很严了,当时人们捐款捐物的积极性很高涨,笔者那年也捐了不少钱,事后有关报道不是还说有款、物走路的吗?
红十会前期的风波也可以证实这一点,人们的善心被糟践,人们的善举被侮辱,所以对于公益募捐,多数人心寒。缺乏爱心的不是民众,而是相关的官员,是管理层。
红十会在社会上募捐已陷入僵局,要继续敛财,就要另辟蹊径,经过仔细选择,“红十字会居然把‘黑手’伸进孩子们的口袋?”
这件事奇怪吗?不奇怪。因为红十会把学生看成了一块肥肉,向学生进军,这是他们选择的新途径。所以,才有了“近日,西安、南京、长春等地陆续曝出中小学生被学校‘要求’加入红十字会,参加青少年运动项目并缴纳会费的新闻。”
红十会做的是公益事业,按理说民众应该支持,可是红十会的信誉在哪里?这么多年民众捐给红十会的钱哪里去了?可以说红十会在民众的心目中信誉度已经降到了零点,所以近年来,每次红十会搞募捐,总是冷眼旁观者多,积极捐款者少。形成这样的局面,不是民众缺乏爱心,而是多数人对善款的去向有质疑,对收集善款的机构不信任。
红十会信任危机,导致的结果是向社会募捐成了困难,所以将“黑手"伸向了一个更大的、更弱势的群体——学生。
不管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如果要出台政策像新闻中说的那样,强行让学生捐款、入会、缴纳会费,是那个学生敢不交,还是那个学生家长敢抗命。
家长有权让自己的孩子不捐款、不入会,但是学校有权不让你的孩子在这个学校里上学。如果所有学校都这样做,家长该将孩子转到哪里去上学呢?
因此,最初设计学生加入红十会、以会员名义交会费的人真是绝顶的聪明,他一定想到了学生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此政策只要一出台,学生就被吃定了。
为了孩子的前途,家长会不惜一切,所以这是如今许多不正常现象吃定学生的主要原因。
前些年,保险行业就是每生每学期限定数目交保费,有些学生不愿意交,班主任、学校领导以让其退学相逼收取学生保险费,学生真正出了事故,找保险公司理赔比登天还难。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相关部门取消了中小学生强制保险,但是大中专学生依然是每年上交一定数目的保险费。保险公司在学生的身上赚取得不少,现在又来一个红十会,以善举的名义搜刮学生。他们明白学生身上有油水,因为学生有坚强的后盾家长在支撑。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需要呵护的花朵,不是任意采摘、践踏的对象。
学生是消费者,不是劳动价值的创造者,他们所花的每一分钱,都要从家长手中拿,凭什么强行让学生缴纳会费。
红十会的管理层如果觉得自己没钱可捞,或者捞得太少不甘心,可以在公众面前重新树立形象和威信,让全社会认可红十会的善心善举,这样红十会自然可以得到更多的善款,别打学生的主意,别把手伸进学生的口袋。
好事总会有人支持的,如果慈善机构能够做到每一笔善款去向明确,让公众有目共睹,我想慈善事业不会不繁荣。歪门邪道终究是行不通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