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4/mw690/62be5ad8nced159fb3e83&690
http://s1/mw690/62be5ad8nced18f3ac040&690
11月17日晚,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内上演了一场昆曲名家雅集,目前昆曲界大师几乎悉数登台,原本计划登台的蔡振仁先生因为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演出,临时取消,仅仅是通过主持人打国际长途与场内观众进行了互动。这一场演出堪称盛会,侯少奎先生已经74岁高龄,却演出了《夜奔》中的林冲和《戏叔》中的武松。有媒体称此次演出将会载入昆曲发展史史册,虽有过誉和炒作之嫌,但这些老艺术家的精湛表演确实是看一场少一场了。
央视对演出全程进行了录像,也派出了赵宝乐担任现场主持。整个演出过成功中,场内气氛极佳,台上台下互动热烈,为此主持人还多次感谢现场观众的热情和礼貌。然而,最终谢幕时却发生了一场小小的风波,也就是网上盛传的“于丹北大被哄下台”事件,令人十分尴尬和遗憾。作为一名现场亲历者,有必要凭个人记忆、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回顾一下当时的详细过程,因为网上的传言出现了一些添油加醋的迹象。对于于丹,本人并无特别的好恶,她的书只看过《游园惊梦》,其它的也只是翻翻而已,既非粉丝拥趸,也非藐视派或反对派。单就事件本身而言,于丹确实是受到了不公正、不礼貌的对待,但就整个事件所反映出的社会心态而言,值得大家深思。
当晚演出,于丹坐在1排1座,我坐在4排8座,近在咫尺。在开演前和中场休息时,不断有人过来找于丹签名、合影,总共大约有二十多人吧,此时的于丹非常客气而有礼貌。
演出结束后,十大名家全部返场谢幕,主持人赵宝乐邀请于丹登台,观众席中照例响起了掌声,但是场下出现了喝倒彩起哄的声音,应该就在一楼十五排前后的单号位置(南部),大概有几十个人,声势并不大,但显得极为刺耳。于丹上台站定后,开始讲话,本来大概也拟好了一些说辞,没讲两句,当讲到“我先代表大家”时,台下有人大声反对“你没资格代表”云云,后续有人跟进高喊“下去啵”,虽然只有两、三个人,但声音极大,场内气氛一下子变得沉重。此时又出现一个尖细的女声连喊两遍“下去”,好在台上的于丹反应极快,立马改口,大意是“表演太精彩了,我觉得此时此刻说什么都是多余的,一切尽在不言中,只能以鞠躬表达感激之情”,说完面向演员深鞠一躬,便站到旁边,然后悄然退场,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于丹是什么时候退场的。
因事发突然,以上细节可能有些出入,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并没有人喊“滚下去”,只是喊了几声“下去”而已,这一字之差,反映出的情绪差别极大,不能随便乱发挥的。另外,喊“下去啵”的应该是个资深的戏迷,也许不是大学生,那个口气,尤其是那个“啵”字,一听便知是听戏时喝倒彩的老手。但那个连喊两声“下去”的女声,很大可能来自学生。
至于出现这一幕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讲羡慕嫉妒恨,有人甚至上升到体制的高度,其实大可不必。就一名戏迷的感受而言,请于丹上台去对这些高龄的艺术大师进行总结式发言,确实份量不够,压不住台,显得对大师们不够尊重,而且商业炒作的意图太过明显,说到底,这种场合的总结式发言不是谁都能上的。艺术大师们台上表演凭的是真功夫,但质朴的他们却不善言辞。于丹退场后,主持人请大师们每人讲一句话,大师们的话简单、直白,但透出的是本质、自然。而于丹,身跨学术和明星两界,文字功底不能不说较为深厚,会有极为漂亮的言辞,但在表演艺术大师面前,于丹上去讲话显得自不量力,尽管事后有很多人强调于丹自幼喜爱昆曲、对昆曲有多么独到的见解。说得直白一点,在广大民众观感中,于丹的身上明星气质太重,缺乏一名大学教授应该具有的厚重与沉稳,说得偏激一些有点不务正业的味道,她的身份更多的是明星而非学术,她的玩意儿更多的属于学术中的娱乐,而昆曲大师们的玩意儿则是娱乐中的学术。你让一个明星式的人物去给纯学术进行总结或点评,让一个后生晚辈对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进行总结和点评,即使你是去表示敬意也是不合适的,这恐怕也是惯于商业炒作的主办方所忽略的一个问题。于丹当晚一身短裙、黑丝袜打扮,无形之中也强化了观众对其类似娱乐明星的不良印象,而且穿着这样的衣服上台去面对昆曲艺术大师们,无论如何都是不合适的。甚至于可以说,正是于丹的这一服装激起了场内不满和嘲笑的情绪。
当晚的演出,实际上是一场围绕厅堂版《牡丹亭》进行的商业策划和广告促销,是为了纪念厅堂版演出600场。这种《牡丹亭》由新人演出,我没看过,其演技大概可以想象,票价却高昂到难以想象。在这里品戏已经不再重要,象征高贵的身份、追求豪华的感受成为主要目的,所以才会出现先吃豪华宴席再看新人演戏的噱头。六百场演出、四万名观众,平均一场七十人不到,这样的演出已经成为身份的象征,对于普及昆曲又有多大意义?又有多少真正的戏迷昆虫去看过?这种把昆曲包装成让人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自我隔绝于广大戏迷观众的行为,对于昆曲的发展不啻是一种釜底抽薪式的做法。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厅堂版《牡丹亭》用尽了手段进行包装、炒作,还曾经招摇到欧洲去,大白天的在威尼斯水上乘船巡游,喧嚣闹腾到不堪的地步,这与昆曲优雅寂静的文化基调格格不入,这,还是《牡丹亭》吗?当主办方还在用这种商业炒作的心态来对待艺术大师的雅集时,碰壁是必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于丹是以一种不合适的方式出现在一个不合适的场合,并且最终代人受过,承受了观众对于商业炒作污染优雅昆曲、娱乐精神污染学术精神的不满和抗议。这一结果,值得于丹深思,值得昆曲界深思,也值得学术界深思。
当晚的赵宝乐,也是状况连连。一些口误也就算了,比如把大师们喻为艺术宝库中的宝贝,却误说成“艺术仓库”,引起哄堂大笑,这些口误也还情有可原,但是有些东西确实很难让人原谅。与正在美国的蔡振仁先生通电话时,赵宝乐询问老先生在哥伦比亚大学演出什么戏,回答说《荆钗记》“见娘”,这是一个极富盛名的昆曲折子,各大剧种也均有演绎,而且《荆钗记》本身也是一部古典文学名著,而干了“十几年戏曲主持”的赵宝乐却说成《金蝉记》,观众指出问题后,从赵宝乐的反应看似乎并不知道这折戏,真是匪夷所思。演员谢幕时赵宝乐对自己主持中的失误进行了道歉,观众自然报以善意的掌声。掌声归掌声,我们却不由得感慨,现在人的浮躁和敬业精神的不足,两相对照,就更能体现出当晚台上表演的艺术大师们的可贵。
散戏后,漫漫步行回宾馆,走在成府路上,不断有戏迷从身边经过,听到两位年轻女士的议论,记录如下:于丹喜欢弄一些漂亮的文字,第一次听到确实新鲜着迷,但听多了,就觉得没有新意,都是老一套。
夜色下,街头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这个社会,复杂。
于丹从右侧台口登台,台下响起倒彩声。
http://s5/mw690/62be5ad8nced1596bf384&690
说出“我代表”后,台下有大声抗议,于丹反应敏捷,立马改口,大意是“表演太精彩了,我觉得此时此刻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只能以鞠躬表达感激之情”,说完面向演员深鞠一躬。http://s4/mw690/62be5ad8nced159fb3e83&690
岳美缇、计镇华欠身回礼。
http://s7/mw690/62be5ad8nced15a8fff26&690
鞠躬完毕,于丹退到左侧,然后悄然下场。
http://s12/mw690/62be5ad8nced15b3ac1ab&690
这样雅致的场所,于丹的明星打扮确实有点不合时宜。
http://s1/mw690/62be5ad8nced18f3ac040&690
http://s8/mw690/62be5ad8nced18f6d9197&690
台下找于丹签名拍照者络绎不绝
http://s11/mw690/62be5ad8n7b14f4d05e0a&690
坐在后面大概七、八排位置的京剧名家王晶华就寂寞多了,这也是一位极有成就的大家。
http://s10/mw690/62be5ad8nced18fd8dab9&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