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middle/62be5ad8nb7d3736be476&690
前任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为大观园题词:一定要胜过苏杭。
这已成为一句笑话,苏州园林和杭州西湖依旧游人如织,如今的大观园却是门庭冷落,鞍马稀少。
http://s1/middle/62be5ad8nb7fac72d6bf0&690
曹雪芹的一部《红楼梦》,两百多年来搞得中国人七荤八素,痴迷其中者数以亿计,红学、曹学、脂学,索引派、探佚派,林林总总,层出不穷,汇成洋洋洒洒亿万言的研究成果,全世界无出其右者,红学甚至与甲骨文学、敦煌学并称三大显学。曹雪芹是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高手,他的籍贯搞不清楚,他的身世搞不清楚,他的生卒年代搞不清楚,他的家庭住址搞不清楚,书的创作年代搞不清楚,开篇内容云山雾罩搞不清楚,结局内容或已散佚或未写完搞不清楚,脂砚斋其人搞不清楚,脂砚斋其批搞不清楚,甚至连大观园的布局结构也搞不清楚,这就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余地和发挥空间,光大观园的布局图,从清嘉庆年间起陆陆续续就不下有十几个互相矛盾的版本,却又都是言之有据。这也许是曹雪芹的高明之处,也许是曹雪芹的糊涂之处,其书中关于大观园的描述本身就存在一些前后矛盾,谁知道他当年有没有先画出一座大观园图再来写书呢,这可苦了我们的专家了。经过长达几年的一番唇枪舌剑甚至几挥老拳的争执后,有两家大观园终于从纸面上真正落实到了地面上,一家在北京,一家在上海。
大观园落户北京可以理解,因为那里实际就是《红楼梦》故事的发生地“都中”,但与上海就八杆子打不着了,其实这也正是上海人的精明与敏锐之处。江南一带,从历史背景来说有资格造大观园者众,南京自不待言,贾府老宅就在金陵城里,便是苏州、扬州,也完全有资格。一部《红楼梦》,开篇便是从苏州阊门山塘街写起,林黛玉、妙玉和红楼十二官也都是苏州人氏。至于扬州,那是林黛玉生长之地,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林如海捐馆扬州城、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都与扬州有关。很可惜,三座城市都属于小富即安惯了的,满足于现状,没有任何动静,却让“外八路”的上海抢了先机。如今南京城里搞了个仿古景点江宁织造,也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货,影响力微乎其微,其萧条怕是板上钉钉的事。
1987版的电视剧《红楼梦》使得亿万观众记住了北京大观园,那是一座以北方皇家风格为主的园林,始建于1984年,位于宣武门外南菜园,历史上曾是皇家的御蔬署,古城区内,如今已经成为一个著名景点。1989版的六集电影《红楼梦》,选择上海大观园作为外景地。相比电视剧,电影《红楼梦》尽管大腕云集,林默予、刘晓庆纷纷上阵,但效果却碧电视剧要黯淡得多,很多人几乎没什么印象,上海大观园的影响力也随之大打折扣。后来的2002版30集越剧电视剧《红楼梦》、2010年马天宇版的35集电视剧《黛玉传》也在那里拍摄,却终究难挽其颓势。其实,论资历、论条件,上海大观园都优于北京大观园。上海大观园早在1979年就开始动工,几乎与北京大观园同时开放。此园地处青浦区淀山湖与鼋荡湖两湖之间,占地广达1500亩,远离都市,周围环境水天一色,具有先天的巨大优势。其园林设计也是集中了国内的顶级专家并由梁思成高足梁友松担纲,属于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并结合了皇家园林的风格。当年的上海官方曾立下誓言要建一座新时代的万园之园,前任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甚至专门题词“一定要胜过苏杭”。但是,无论从园林艺术本身,还是从对原著的忠实程度来讲,上海大观园的设计建设似乎都难以服众,“胜过苏杭”几乎成了一句笑话。如今的上海大观园,颇有些门亭冷落的味道,不过,历经近三十年的养育,大观园内的花木倒是渐成气候,老木成林,遮天蔽日,很有些古典园林的味道了。
1月27日,大年初五,来到上海大观园,上午天色阴沉,尚觉神清气朗,不意下午却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只得依依不舍地离园。几个小时看下来,虽是来去匆匆,但大体风貌已知,便觉其设计有着几个很鲜明的特点,或优或劣,现与北京大观园对照分述如下:
一是特殊的园林整体布局。
(1)建筑布局
大观园各大单体院落是典型的江南私家园林风格,但是总体布局上则采用了北方皇家园林设置中轴线的风格,单体院落则半对称、半散布地分布在中轴线两侧。这在目前的中国园林中独此一家。
(2)山形水系布局
根据原著,大观园南端进门为曲径通幽处大假山,北端大观楼后为大型主山,上海大观园即照此设计,而且在两山之间设置一个中央大湖,形成两山夹一湖的特殊格局。但北京大观园因地形空间所限,大观楼前有中央大湖,楼后并未设置主山,而是在西北和东部设置了大型假山。
对于大观园是否有中央大湖,争议很大,且非常尖锐,从原著中各处的描述来看,无论是贾政游园,还是元妃省亲,抑或是散见于众人在大观园中活动的细节描述,都没有中央大湖的说法,倒是有不少的小池塘,比如蓼汀花溆、凹晶溪馆、藕香榭池、滴翠亭池等。但是出于景观营造的目的,两处大观园均采用了中央大湖的设计,这种思路明显是受到了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的影响,这与原著描述确实是不相符合的,至少是缺乏有力证据的。所以87版电视剧中元妃省亲乘舟游览一段并没有在北京大观园的中央大湖拍摄,而是安排到了扬州瘦西湖,众所周知,扬州瘦西湖实际就是一条河道而已,与此正合。
根据原著第十六回,大观园内所有水面的水源应该是从原来宁府会芳园北拐角墙下引入,上海大观园依此设计,全园总共有三处连通外部水系的水口,分别位于东北、东南和西侧,东通淀山湖,西通鼋荡湖。但是北京大观园由于条件所限,水源入口设在了西南角,直接从护城河取水。
二是特殊的园林总体风貌。中轴线上的皇皇巨殿层层递升,大气磅礴,并且采用了孔雀蓝琉璃瓦以暗示元妃的皇家身份,周围院落却又是几乎清一色的粉墙黛瓦。这在中国园林中实属凤毛麟角,大概只有扬州瘦西湖差堪比拟。扬州瘦西湖主体属于江南园林风格,却因为乾隆御览的原因,出现了五亭桥的鹅黄琉璃瓦和春台明月的绿色琉璃瓦,甚至出现喇嘛塔,这本属孤例,也是瘦西湖在古典园林界卓然不群的主要原因。如今有了上海大观园,瘦西湖便吾道不孤了。
三是全园外形脱离了原著。上海大观园的外形近乎方形,这与原著中的从东向北再折向西的曲尺形是不相符合的。原著第十六回建园前贾蓉曾说:“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的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此处的东府花园即是宁国府的会芳园,北边应该是指荣国府的后花园,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曾说两府金陵老宅花园都在“后一带”,这是一般府第后花园的通常格局,想必都中两府也是如此形制。是故建园时将两府花园拆墙连通,便是大观园的雏形,它位于两府之间,应该在荣府东北、宁府之西偏北,形状并非整齐的矩形,而是如同一把曲尺锲入两府后部之间。北京大观园似乎注意到了这一点,外形近似曲尺形,但方向却反掉了。当然,实际建造大观园无需如此的胶柱鼓瑟,此条差异并不影响大局。
四是部分院落脱离了原著。如果说前一条全园外形差异尚可忽略的话,那么部分院落安排的差异就有点让人难以接受了。原著中明确写到体仁沐德厅位于大观园园门以外,但在上海大观园中成了进门大假山和中央大湖之间的一座主厅。这一点尚可接受,但怡红院、蘅芜苑、潇湘馆、凸碧山庄等关键院落都与书中描述有所出入甚至相去甚远,这样的设计就让人觉得殊为可惜、极为遗憾了。原著中对大观园描述最为集中、最为细致的当在“试才题对额”一回,其它一些细节则散布于后面的各章节中。“试才题对额”一回中,贾政带着宝玉、贾珍和众清客一路游赏,过了曲径通幽大假山和沁芳亭,接着便是潇湘馆、稻香村,然后是蘅芜苑、大观楼,最后到了怡红院。北京大观园基本是按照此思路设计,但上海大观园却把蘅芜苑安排到了紧靠沁芳桥之处。其它如凸碧山庄,书中是座敞厅,可以放下两张团圆桌的宴席,贾母曾带着众人在此赏月,但这里却被简化成了凸碧亭,一座小小的亭子而已。类似的差异还有很多,此处仅择其大者。相比而言,北京大观园的设计建造就严谨得多,集中了全国的红学专家和园林专家,进行了长期的论证之后方才定稿,基本采用了杨乃济的方案,至少在忠于原著的程度上要高出上海很多。这也难怪,京派与海派本来就有着截然不同的学术气质,京派一贯比较注重传承、讲究规矩,甚至囿于考据、泥于传统,而海派人士则相对宽松随意一些,更注重创新,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一些。这是两处大观园面目差异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当然,无论怎么说,上海大观园的建设终究是为中国园林艺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国的园林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座现代仿古园林的范本,为中国的红迷们提供了另一处聊以慰籍的实物,提供了一处与北京大观园艺术风格截然不同的园林,很值得从造园艺术、红学研究的角度对其细细品评一番。本来也想按照原书中贾政游园的顺序一一道来,只是此园设计既已打乱格局,便只得依照各院落的主从次序分述了,其文如下:
上海拾贝之青浦篇(
1)——大观园:序
上海拾贝之青浦篇(
2)——大观园:沁芳泻玉
上海拾贝之青浦篇(
3)——大观园:桂殿琳宫
上海拾贝之青浦篇(
4)——大观园:怡红快绿
上海拾贝之青浦篇(
5)——大观园:潇湘泪馆
上海拾贝之青浦篇(
6)——大观园:蘅芜冷苑
上海拾贝之青浦篇(
7)——大观园:藕香清榭
上海拾贝之青浦篇(
8)——大观园:香暖虚坞
上海拾贝之青浦篇(
9)——大观园:高斋秋爽
上海拾贝之青浦篇(10)——大观园:凹晶凸碧
上海拾贝之青浦篇(11)——大观园:杏帘村居
上海拾贝之青浦篇(12)——大观园:梨花院落
上海拾贝之青浦篇(13)——大观园:幽庵栊翠
http://s16/middle/62be5ad8nb7d373c6cfef&690
北京大观园布局图
与上海大观园两相对比,已经可以看出一些主要差异。
1。上海大观园以体仁沐德厅旁的丹凤榭正对大观楼,而北京大观园则以藕香榭正对大观楼,北京的做法似乎不太合理。
2。潇湘馆基本处于中轴线上,怡红院和秋爽斋分立两厢。
3。潇湘馆与蘅芜苑相对于怡红院的位置差异极大。北京园将蘅芜苑远置到东北角上。
4。北京园将凹晶溪馆置于中央大湖边,而上海园将其置于远离大湖的一个小水池边。
http://s14/middle/62be5ad8nb7d371fc427d&690
http://s1/middle/62be5ad8nb7d372258f40&690
北京大观园示意图
http://s13/middle/62be5ad8nb7d3048fc98c&690
北京大观园鸟瞰
左上角的仿古高楼是新建的宾馆。北京大观园因为靠近古城,二环路旁,周围已是高楼林立,站在园内,外面现代建筑的视觉污染严重,再也没有办法作为外景地了,实在可惜。
http://s13/middle/62be5ad8nb7d30463df8c&690
大观园布局想象图版本一。
当年最为权威、最为完整的版本,杨乃济研究绘制,曾经附于很多版本的《红楼梦》书后,也是北京大观园的设计底本。此图最与众不同之处便是沁芳桥被置于从园门到大观楼的中轴线上,隔山与院门相对,隔湖与大观楼遥遥相对。此种构思影响到其它诸多版本,但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常规手法不符,至今未有一座园林将桥亭置于中轴线上的,所以上海大观园没有采用此种做法。即便是杨乃济主持设计的北京大观园也放弃了此种做法。
1.园门
2.曲径通幽处大假山
3.沁芳亭桥
4.怡红院
5.潇湘馆
6.秋爽斋7.稻香村 8.暖香阁
9.紫菱洲
10.蘅芜院
11.大观楼
12.含芳阁13.缀锦阁
14.省亲别墅牌坊
15.后门
16.厨房
17.佛寺
18.嘉荫堂19.凸碧堂 20.凹晶溪馆
21.栊翠庵
22.角门
23.班房
24.议事厅25.滴翠亭
26.柳叶渚
27.荇叶渚
28.芦雪广(yan)29.藕香榭
30.牡丹亭31.芭蕉坞
32.红香圃
33.榆荫堂
34.角门
35.角门
36.后角门37.朱栏折带板桥
38.沁芳闸桥
http://s11/middle/62be5ad8n78c84d53e22a&690
大观园布局想象图版本二。
此版与杨乃济版主要格局相同,沁芳亭桥与大观楼同在中轴线上,怡红院及全园左半部分几乎完全一样,但是大观楼右侧及中央大湖右岸的一些次要院落位置稍有差异。
http://s16/middle/62be5ad8nb7d372fae21f&690
上述版本的平面图
http://s2/middle/62be5ad8nb7d3730e2ff1&690
大观园布局想象图版本三
此图中轴线布局与杨乃济版类似,但凸碧山庄被置于中轴线最北端的大主山巅,让人想起紫禁城后的景山万春亭。另外,体仁沐德厅放到了大观园南门外,怡红院位居右下角,突出到方正的园墙外,并且与薛姨妈居住的院子紧邻。这一设计并非矩形,而是从南向北再折向西的曲尺形,实际是最符合原著的。
http://s3/middle/62be5ad8nb7d304e37ee2&690
http://s16/middle/62be5ad8nb7d305114a1f&690
http://s9/middle/62be5ad8nb7d372c182e8&690
大观园布局想象图版本四,大概是目前所见建筑最全的一版,连角门都标出来了。但总体格局仍然是杨乃济的模子。
http://s11/middle/62be5ad8nb7d30587812a&690
大观园布局想象图版本五
大概要算离原著最远的版本
http://s6/middle/62be5ad8nb7d305c4e705&690
大观园布局想象图版本六
http://s16/middle/62be5ad8n78c85854a92f&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