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香港橘子三轮车电梯钥匙扣 |
2011年2月28日
昨天晚上,发生一件尴尬事。
晚饭后,我、怡爸及女儿一起到小区散步,女儿还骑着她的三轮车。开心地玩了一阵后,大约8点半吧,我们准备回家,上了电梯。电梯门快关闭的时候,挤进来一对脚步匆忙的中年夫妻,怡儿跨着三轮车背对着电梯口,所以她没有看见这对夫妇——我们跟他们也是第一次见面,我们这小区入住率不高,经常有新搬来的人,我和怡爸有礼貌地跟他们微笑点头算是招呼,因为怡儿背对着他们,骑在三轮上也不方便,所以我没有让她跟叔叔阿姨打招呼——如果平时是一定会引导她主动招呼的,她一般也会很配合很愉快地照办。看着他们按了12楼的按钮,我还客气地问了一句:你们刚搬来啊?
也许这句问候让那位女士觉得应该对我们有所回应,她动作很急促地从手里拎着的塑料袋里拿出一个很大的橘子,探着身子放到女儿的三轮车前的筐子里,口里说着:来,吃一个吧!她站在电梯的靠门处,探过身子伸手到女儿的三轮车前放橘子是一个很大的动作距离,她的诚意是显然的,我不好拒绝,犹疑了一下,而这时他们的楼层也快到了,我说着“不要,谢谢”,但是口气明显不那么坚决。女儿估计被突然到来的手及橘子吓了一跳,大叫:我不要!怡爸忙着制止女儿:呃,怡儿,这是没有礼貌的!女儿反应更强烈,抓起那个橘子,用力朝我的脚下扔过来,我忙着去捡那橘子,口里忙说不好意思!那对夫妇的楼层到了,他们也比较尴尬,但是还是很有礼貌地说:不要紧,小孩子嘛!然后下去了。
我们住15层,女儿在电梯里还不依不饶地说:不要!还很愤怒地要哭。怡爸和我相视觉得无奈。责备女儿吧,觉得她没有什么错,但是,我们觉得刚才这样对待别人的好意,显然也很有问题。
出了电梯,女儿还是说不要。我俯身跟她说:是的,我知道,因为平时妈妈一直教怡儿不要陌生人的东西,所以怡儿没有做错。要不妈妈去还给那个阿姨?女儿说,好!一直监督着我去还了没有,我当然不能去还,好在怡爸也买了同样的橘子还放在门口,于是在怡爸的掩护下把那橘子放进我们自家的一起,女儿终于放心了,妈妈把橘子还了。
我知道女儿没有做错,问题在我自己。平时因为担心女儿在外面碰到坏人,总是教她不要吃别人的东西,而今天,妈妈自己却没有拒绝,女儿一定是糊涂了,虽然还无法表达——而我呢,总是因为怕拒绝这种陌生的邻居的好意而在矛盾中收下别人的东西,给女儿反面的示范。
前天我们在商场玩的时候,也几乎发生同样的一幕,只不过那天女儿很平静——而她的平静也叫我担心,担心她以后也接受陌生人的东西——那天是几个20多岁的年轻男女,我和怡儿在儿童游乐场看他们玩那种电动车,有个男孩子玩得不错就得了一个类似钥匙扣的纪念品,他们拿着那纪念品说说笑笑地走了——不一会却折返回来,特意把那个小灰兔的钥匙扣送给怡儿,女儿有点不知所措,还是我帮女儿接下来的。接下来后,女儿对这个玩意毫不在意,自顾玩自己的去了。
而我则开始翻江倒海地后悔了,怎么搞的,就因为那个男孩子笑得很阳光吗??或是觉得女儿被人家喜欢就很开心??女儿会怎么理解这个行为呢,是否以后碰到有人送小玩意,就可以随便接受呢?如果碰到坏人怎么办??就这个事情,我还在琢磨一定要给女儿一个好的解释,以防她以后独自一人也接受陌生人的东西,现在社会情况那么复杂,叫人怎么放心!
之前博友的文章里也谈到类似事情,大人的模棱两可、“视情况而定”的做法让孩子无所适从,反而容易出问题。橘子事件的发生让我警醒,我可不能再这么纠结了,这种类型的事件必须做个了断,为了女儿的安全,也为了让她知道如何处理类似事件,我得确立一个有原则的规范让女儿有章可循,否则将有无穷的担忧。
OK,我决定了。我想:从今往后,我要跟女儿一起坚守原则——不要陌生人的东西,无论吃的,玩的。
我表扬了女儿不要阿姨的橘子是对的,是妈妈没有做好,妈妈犯错了,也改正了。我告诉她,但是方法我们可以友好一点,比如以后我们可以跟陌生人说:谢谢,我不要,我家里有或是说:谢谢,我妈妈不允许我接受。另外,不要把别人给的东西往地上扔,直接递给别人,退回去就好。
跟女儿反复演练了几次,确定了这个原则,我终于不再纠结了。
只是一味碍于情面,而没有明确原则,这就是我之前最大的问题。
其实在香港、广东一些地方,男人们早就不互相以发烟示礼了,内地人士初去那边,还会觉得礼节上的不适应——但时间久了,既然成了大家约定俗成的惯例,大家也就心知肚明,照章办事了。
我想不接受陌生人的赠与在目前环境下也是不得已的选择,即使刚开始有点不适应或是被人视为不通情理,但是久了一定会被理解和接受的。我想下次在电梯里碰到这对热情的邻居,一定好好跟他们解释一下,他们应该也会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