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宅妈回忆录(九):婆婆,为了共同的爱,让我们停战吧!

(2010-11-17 15:25:45)
标签:

育儿

爱琴海

哈佛女孩刘亦婷

尿不湿

娃娃

分类: 宅妈回忆录

http://s1/middle/62bdebe4x953a5ee38690&690

2010年国庆节,大姨二姨全家来成都看怡儿,大姨朋友刘老师带来的小狗“勾勾”让怡儿很是喜欢(也有点点怕),在刘老师的口令下,勾勾站立与女儿留影。

 

 

近期写博的心情,宛如在挤青春痘,我的那些过去及现在象青春痘一样不停地冒出来,刚刚挤掉了这个,那个又来了,我的手及思路都跟不上了——所以在草稿箱把很多的想写的东西先列下来,一篇篇地写过去。今天看到爱琴海的纸条,还有新浪亲子大本营的“婆婆凭什么给你带孩子”的话题征文,我决定把这一篇提出来先写,看到亲的纠结,感同身受,我很想把自己的写出来给她一个参考,不一定能给她答案,但是至少是一种有益的交流,为了我们心中共同的、那份沉甸甸的母爱。

 

 

婆媳关系,也许在娃娃降生前还不会是一个问题,但是随着娃娃的到来,婆婆公公怀着爱心来帮忙我们育儿的时候,麻烦也就随之而来。

 

先说说我的婆婆和公公吧。

 

关于婆婆,女儿出生前,我很喜欢婆婆,她的一生在我们这些年轻人看来是辛勤付出、甚至没有自我的一生,但是她很容易开心和满足,一点点快乐的讯息,她都能够开怀大笑。我曾经在心里想,我要把她当我的妈妈一样善待——因为我一个人在成都,而我的妈妈那时在重庆,而且长期病重。那段时间我们的确也相处很好,家庭聚会时她总是做我说过的爱吃的那些菜,比如烧鱼块、回锅肉炒红薯粉条,我怀孕期间她辛勤地照顾我。也许,如果女儿不出生,我们可以一直这样友好相处。

 

我的公公则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人。我在稍微熟悉他们之后的一段时间,也保持着爱说爱笑的习惯,常常在他们面前谈论自己的工作或是生活感受。但是有几次,我发现公公在听了我的谈话后会突然发表他的见解,态度生硬而且情绪很郁闷,带着教训的口吻,而我在听完他的发言后,也很郁闷且不知如何作答——生怕又惹来一番教训,我慢慢发现这种畅所欲言的态度会引起不愉快,所以渐渐变得沉默,甚至一言不发。

 

再说公婆的关系,基本上,婆婆以公公为中心,所以后来我发现,如果婆婆一个人在,我跟她能够比较顺畅地交谈一些跟育儿无关的话题,而只要公公在,我就会保持沉默,除非不得不说的话:比如起床啦?吃饭了之类。

 

 

回到正题,婆婆公公原本不是很想带女儿,原因可能主要是之前带的大孙子带到4岁,现在爷孙关系很一般,那小子上初中了,见面基本不主动叫爷爷奶奶;还有就是年龄大了,他们也很想休息。不过带了大儿子的孩子却不带小儿子的,好像他们自己也觉得不太好。所以还是带吧——估计这就是他们的心态。我也能理解。

 

不过关于育儿的问题,到底是以有几个成功案例的婆婆为标准,还是以我这种装了一脑袋新兴育儿思想的新手妈妈为标准呢?还是相互沟通学习呢?如果无法沟通,这也许就是矛盾的根源。

 

我想还是先回放几个事件。

 

1、大约怀孕5个月左右——也就是确定我已经安全怀孕,我开始左思右想该如何教育我的孩子。那时脑子里唯一能记忆起来跟教育孩子有关的书就是《哈佛女孩刘亦婷》——还是多年前曾经在报纸上看过相关报道留下的印象。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离我家最近的一个中型书店寻觅——居然找到这本书,是书架上的最后一本,看上去也比较旧了。我如获至宝地带回家,一口气看完。刘亦婷的确是一个优秀的孩子,但是在这本书中,分明看到了她父母的付出,还有她的外婆甚至舅舅,都一起响应了妈妈刘卫华的育儿思想,跟她一起在共同努力,形成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成长氛围。我很希望自己能养育一个优秀的宝宝,于是我想,我应该现在就开始和周围的亲友沟通,让他们和我一起来努力,至少,当他们了解到我的想法,可以在精神上支持我。

 

于是,我克服了平时对跟公公沟通的回避,捧这这本书,很认真地对公公婆婆说:我最近看了这本书《哈佛女孩刘亦婷》。。。公公打断了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生下来,能够健康、不生病,就是最好的了。婆婆在一边没有开口。我沉默了。

 

怡爸回家,我把这事也跟他说了,他说:孩子出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就行,何必把大人搞那么累呢??

 

也许是我的沟通技巧不好,也许是我的努力还不够,对于我的这些育儿思想,很多时候,我只能孤军奋战。

 

2、婆婆眼睛不好,常常腰酸背疼,能够这么帮助我们带娃娃,我很感激。但是,是不是因为值得感谢,就不能有一点点对方式方法的讨论呢?

 

第一次比较大的冲突是由于一件小事,而且冲突也只是暗流,我们并没有相互强硬对话。

那天,某种情况下——我忘记了——婆婆拿出怡儿很久没有用的一个小奶瓶给怡儿兑奶,兑好后就递给我喂怡儿。因为奶瓶很久没有用,所以我也就很留心是否清洁,仔细看了一下,结果发现奶瓶底部还有霉菌块。因为已经了解婆婆有种不容置疑的个性,而且她确实眼睛不好——所以我只好悄悄给怡爸看,然后当然就倒掉了那瓶奶,重新清洁,重新再兑。虽然过程中婆婆并没有开口,但是第六感告诉我,她一定不高兴了。果然第二天怡爸告诉我以后注意点,说婆婆说了,如果嫌她洗不干净,以后就自己洗,如果嫌她带不好,以后就自己带!怡爸是个孝子,不愿意我们起冲突,告诫我要谨慎一些。我没有说话,虽然不服气,但是也不愿意破坏和谐,以后注意就是了。

 

第二次比较大的分歧,我强硬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但是很奇怪,居然当时没有引起婆婆情绪。

女儿大概4个月的时候,有一天我在客厅拖地,婆婆公公则在他们的卧室大床上逗怡儿玩。我的位置刚好可以看见他们。我拖着地,对他们说:怡儿现在可以学着爬了,多爬对娃娃有好处。我话音刚落,婆婆突然的举动让我大吃一惊:她把怡儿猛地往床铺中心一推,大声说:爬,爬,爬!你妈叫你爬!我顿时很气愤,一是在四川话中,爬的本意是叫人滚的意思,婆婆这样说的时候,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二是我知道他们老人的说法是7坐8爬,她一定觉得我现在就说女儿可以爬了是很荒唐的。为了表达我的态度,更为了女儿得到正确的护理,我放下拖把,很郑重很清晰地对婆婆说:妈,你有你的观点,我们年轻人尽量尊重你们的想法,但是年轻人也有年轻人的观点,也希望你们能尊重。现在育儿观念在发展,小孩早点训练爬对智力及平衡力都有好处,我希望怡儿也能早点学习爬。这一次,婆婆很安静。我知道,我并没有能改变她,但是我至少说明了我的看法。

 

3、关于怡儿的饮食,我们也有着不可调和的两种态度。

婆婆常常说,她的3个孩子,小时候什么好东西也没有吃,只有白水煮土豆,还是长得高高大大,事业发展也不错。这样说的时候,往往是我比较关心怡儿吃什么的时候。

在我8个月后出去上班之后,第一不能那么仔细地照顾女儿,第二是不知道女儿白天吃了什么,所以回家很关心怡儿今天吃了些什么——因为我回家往往还在晚饭前,还有个想法就是晚餐能够帮女儿吃一些不同的食物以丰富营养。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公公婆婆将此理解为“盘问”,认为是我对他们喂养女儿不放心,还是那句话,不放心你自己来带!

 

郁闷,我只能对女儿吃了什么不闻不问了。当然,怡爸说的也有道理:爷爷奶奶难道还会让自己的孙女吃不好吗!其实我不是担心这个,我担心的是品种的单一及口味的不变会影响怡儿——当然,爷爷奶奶本来就不喜欢做饭,自己也吃得极其简单。所以只要时间精力能跟上,我周末都会特地给怡儿做点丰富点的菜。

现在怡儿拒绝吃她曾经最爱吃的鹌鹑蛋。以前我有时会买来半斤鹌鹑蛋,卤好后给怡儿吃,当然我会提醒爷爷奶奶也要吃——但是后来发现他们几乎不吃,而是一顿给怡儿两三个,每天的每顿及接下来的每顿,直到吃完为止。最近一个月来,怡儿也几乎不吃猪肉了,之前吃肉基本都是肉丸子汤及炒肉末两个品种。

 

4、关于早教,公公婆婆大概觉得就是扯淡吧。

怡儿6个月的时候,我就报名去参加了一个蒙台梭利亲子班。那时我没有上班,也没有买车,有时候怡爸不在,去那里上课需要先坐一个三轮大约5站路到达车站,上车后坐5个站到达一个百货大楼的3楼。我常常一个人抱着怡儿去——因为看出婆婆不情愿,而我又不愿勉强,所以就一个人背着大大的妈咪包去了。很多时候,当怡儿需要换脱衣服或是我自己要上洗手间,都还是比较麻烦的,还好老师都比较愿意帮忙。不过我都挺过来了。相反,当怡爸有时间开车送我们去的时候,婆婆就会很有兴致地提出跟我们一起去,怡儿和我上课的时候,她可以和怡爸逛百货大楼。

 

当我给怡儿轻轻解说周遭事物的时候,他们也会露出觉得可笑的神情,公公也会说:她这么小,哪里听得懂哦!我坚持凡事都以对大人的方式对怡儿:如果我要出门,我也会说清楚我去哪里,大概什么时间回来;如果我需要离开她去另一个房间,我也会跟她说原因;我相信这对建立女儿的信任及安全感有好处。

 

记得我刚开始上班时,婆婆常常叫我偷偷跑掉以免怡儿哭闹——他们那个年代大约这样做的很普遍,我也照做了几天,结果发现女儿很痛苦,大哭大闹,虽然哭闹的时间不长,但是我很不愿意这样。后来我尝试给怡儿说清楚:爸爸妈妈要去上班,去挣钱养家,你在家里乖乖地,爷爷奶奶陪着你,爸爸妈妈下班就回来。不消几天,怡儿就接受了现实,非常愉快地在我们离家时跟我们挥手再见:爸爸妈妈上班班,爷爷奶奶陪我玩!

 

怡儿很小就开始阅读,所以有阅读习惯,这正是我着力培养的。一段时间,怡儿常常早起第一件事就看书,公公就会说:哪个说的一起来就看书哦,对眼睛不好!随之把书拿走。我担心他这样会影响怡儿的阅读习惯,很希望他能说:我们先洗脸,一会再看书吧!但是为了避免争吵,只能忍住。私下再去给怡儿解释:看书是个好习惯,但是早上起来先洗脸吃饭再看书。

 

公公还常有担心,这么小的娃娃,学那么多东西,脑壳咋个受得了哦!他不了解娃娃喜欢的不是漫无目的的玩乐,而是吸收一切她感兴趣的事物。

不过他们还是很享受早教带来的乐趣,怡儿一岁八个多月就能全部完整地唱《我有一头小毛驴》等歌曲,还能自然地背诵、表演一些英语儿歌,让他们欢声四起,不知是否想到和我坚持的教养方式有关。

 

5、在生活习惯的培养方面,婆婆公公讲究的是“到时候自然会”,对我提出的培养训练以养成好习惯的观点很不理解,嗤之以鼻。

大约8个月,我买了一套非常贵的实木小儿餐椅,希望怡儿从此开始自己学习使用勺子吃饭。8个月是孩子使用勺子的敏感期,是开始训练的最好的时机,就算她弄得到处都是,但是只要坚持训练,鼓励她自己吃,孩子大约在一岁半就能自己吃饭。但是观念上的冲突根本无法调和,我的观念他们不认同,也不愿意沟通,既然是他们长期在带娃娃,就只能按他们的方法办了。公公说:怡儿还小,到了三岁,就自然会自己吃饭了。于是,餐椅成了怡儿的小桌椅,仅此而已。当我们在家的时候,我会安排她跟大人一起坐在餐桌上,自己用勺子吃饭,尽管菜呀汤呀弄得到处都是,我知道公公婆婆都碍于我的情面不好发作,我还是鼓励她自己吃,但是当我们不在家,就不知道如何了。慢慢地,我发现怡儿开始满地跑,不认真吃饭;慢慢地,为了让她静下来,开始看着碟子吃饭,虽然看的都是我买的洪恩英语碟片,但是我心里还是觉得娃娃这样学英语不妥啊。忍啊忍,到了09年的夏天,我终于鼓起勇气给婆婆说:妈,还是让她自己吃吧,否则到了冬天到处追着喂大人更累,饭也容易冷,娃娃吃了不好。——还是无法执行。到现在,怡儿只能自己和我们一起吃一半,到了下半场,就开始要看碟子了。于是,一边看,一边喂。

 

怡儿很向往扫地。她常常拖着跟身高不协调的扫帚,就开始舞弄。爷爷奶奶会立即制止,口头说着谢谢谢谢,一幅“请你不要添乱”的表情。怡儿尝试擦桌子,也是同样。有时无法忍受他们的制止,我就会在旁边说:等她去吧,这是好事啊!弄得一段时间,怡儿想尝试新东西时会先来一句:等她去吧~

 

6、最重要的一点,娃娃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供管教的对象,而不是一个自己有情感需求、有独特思维及爱好的独立个体。还有就是,为了达到他们管教的目的,他们会随意编造一个理由,而不会考虑对娃娃的影响。

 

公公婆婆对待孩子是严格甚至严厉的,对怡儿也不例外。他们的严格表现在:当怡儿需要自由活动的时候,他们严厉地制止——当然,这是安全的需要。但是如果只有约束才能安全的话,我觉得还不如把娃娃栓起来简便。实质上,你会发现他们的做法很多时候只是欠缺一个栓的形式了。不能快走,有跌倒的危险;不能拿筷子,有戳到喉咙的危险;不能把勺子含在嘴里,有卡住脖子的安全;不能往上爬,有掉下来的危险;不能往下跳,有摔碎脚踝的危险——总之,他们的理由都是非常充足的,出发点也是好的;总之,他们要的是安静呆在一隅的乖娃娃;所以,有段时间,我发现怡儿在金宝贝早教的课堂上,怎么也不敢走近老师的鼓去摸一下,无论如何鼓励,尽管她很想,但是她把手藏在身后,露出渴望一摸的表情。

 

怡儿喜欢在外出散步时携带一个玩具,很多时候,婆婆因为担心玩具丢失或是弄脏,就会随口说:不要带出去,小朋友会抢你的玩具!于是他们成功了,怡儿的确不带了,但是最近我发现怡儿越来越不喜欢跟小朋友接近,带着明显的防备。

 

说到爱琴海目前纠结、关心的便便之后的抱怨问题,跟我家是一样的状况,孩子尿尿在床或是便便拉在尿不湿,并不是孩子的错,如果她能够控制,那就不是孩子——但是老人关注的是这些给大人带来的麻烦,甚至心疼尿不湿又浪费掉,所以一定是大声的抱怨孩子,他们或许认为抱怨会帮助娃娃改善。只要我在,我一定会接过孩子,柔声安慰:宝宝尽管拉,没有关系,妈妈给你洗,拉便便在尿不湿很正常啊,妈妈小时候也会的(尽管我小时候还没有尿不湿呢)。妈妈关心的是孩子的情绪问题,担心孩子会因为紧张而在这方面更有问题。

 

虽然婆婆没有少抱怨,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的安慰起了更强的作用,怡儿在这方面非常顺利。一段时间,婆婆在给怡儿把大便时会带着责怪地说:哎哟,哪个拉的臭狗屎哦,好臭好臭!——老人认为这是在逗孩子。我也会补偿地跟女儿说:粑粑好臭哦,不过每个人拉的粑粑都臭哦,很正常的哦!所以,如果做不到不让婆婆抱怨,那妈妈就多补偿,宝宝会收到的!

 

7、最后,在公公婆婆心目中,他们能带好怡儿,只是如果要他们带,就按他们的方式,至于我的想法,他们不想了解,也觉得并不重要。应该说,他们不缺少爱,但缺少方法,但是他们却不这样认为。

鉴于以上种种,我内心很想一直呆在家里来带怡儿,只是由于各种原因,经济上的考虑、自己未来的考虑等等,一直没有这样做。说来也很怪,婆婆在怡儿上幼儿园后本该轻松休息,但是却老是生病。于是决定回双流去休息一段时间。恰好我最近也没有上班,于是我开始了近期的宅妈生活。

 

一直以来,因为对老人的尊重,因为顾念老人帮忙我们的辛苦,因为要顾及他们不喜欢不同声音的习惯,有很多的想法,不能跟他们沟通,只能自己去消化,但是这种忍耐的状态,其实大家也都能感受分歧的存在,多少也还是影响了和谐,虽然表面上没有爆发。比较辛苦的是怡爸,因为两股对立的情绪暗流常常是传导到他那里再消解。

 

我有时也在想,公公婆婆他们的童年是怎么样度过的呢?他们为什么会形成现在的个性?我知道,他们现在的种种,都不能埋怨,只能去理解。

 

公公婆婆还是喜欢带女儿的,但是这样的状态还能坚持多久?关键的问题是:我的女儿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得到什么样的成长?我是否能够忽略这些问题,保全现在的生活状态?如果女儿的成长是第一重要的事情,那么我的选择应该是很简单的,全职在家,自己带。如果还要考虑经济,考虑妈妈自己的未来等等,那么也要拿出来重新排序,到底哪个最重要?

 

放下,是简单的幸福——人不能同时要得太多。

 

我想,我已经放下了——公公婆婆,养育孩子本来就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你们肯来帮忙,我们非常感谢;现在我考虑好,我们自己要全部担起这个责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要坚持。

 

我想,这是停止冷战的最好办法。

 

Maybe,婆婆也很喜欢这样的方式——我们忙的时候可以来帮忙一下,其他的时间,他们可以享受轻松的晚年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