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养生补肾之秘诀“地气上为云, 天气下为雨”

(2014-06-20 13:43:06)
标签:

健康

中医养生补肾之秘诀“地气上为云, 天气下为雨”

 

 

一、《内经》“地气上为云, 天气下为雨”的含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清阳为天, 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 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 云出天气。”这段原文说明在阴阳本身对立统一、互根互藏的基础上, 阴阳可以相互交感而互为升降、化生, 互为根本的道理。《内经》云: “天地者, 万物之上下也。”清阳升而成天, 浊阴降而成地。自然界的万物皆位于天地之间, 故万物之生成, 由天地阴阳之交感也。如《灵枢.本神》说: “ 天之在我者德也, 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即天地相感, 阴阳相交, 形气相合是化生万物之本源及过程。天地之间, 地的阴中之阳气,通过天阳之气的气化而蒸腾上为云; 天的阳中之阴气, 通过地阴之气的敛降而下为雨。天地阴阳之气相交的核心为“云雨”的升降:“云行雨施, 品物流形。”自然界的万物通过云雨的变化维持生命。云则雨, 雨则云, 无雨则无云, 无云则无雨, 维持生命的阴阳之变化皆归于一, 无他也。天与人是一理, 人的精气互化及三焦的升降出入亦是如此。

二、补肾古文的中医秘诀

    因为“人之有肾, 如树木有根”。 肾为一身的阴阳之根, 水火之宅,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归于肾, 肾为阴阳精气升降互化及调理三焦功能的中心。中医经典的补肾方古肾气丸(金匮肾气丸)就是以天地阴阳升降、互根、互化之理进行组方,现代许多中医只知其方,不知其理。肾气丸是循依天地阴阳之理而与《易经》泰卦“ 内阳而外阴, 内建而外顺”相合之。肾气丸由干地黄8 两,山药、山茱萸各4 两, 牡丹皮、茯苓、泽泻各3 两, 桂枝、炮附子各1 两组成。其方大量的补阴药当中使用少量的助阳药。如果用助阳药物峻补, 反易助火生热伤阴, 故用少量的附、桂, 避免其危害而体现少火生气、温肾助阳化气的作用。组方时精中求气, 气中求精, 升中有降, 降中有升, 泻中有补, 补中有泻之理, 因而实现调补阴阳、精气互化、调理三焦升降出入, 深合于《内经》“ 地气上为云, 天气下为雨”之意。《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曰, “ 善补阳者, 必于阴中求阳, 则阳得阴助, 而生化无穷。”通过肾阳之气的蒸腾气化, 精化为气。茯苓具有健脾、利水、补气、安神之功。《本草备要》 云: “甘温益脾助阳, 淡渗利窍除湿, 色白入肺泻热而下通膀胱”。脾居于中而本为升清之脏, 茯苓入于脾经, 通过利水而实现健脾升清, 其意义在降中有升。肺为水之上源, 泻水即是泻肺, 泻肺则火自降, 故茯苓能泻其上焦之热而下利, 从上而下, 在肾气丸中, 好比天地相交的枢纽。泽泻入足太阳, 为利水除湿去渴之要药。因此茯苓、泽泻合用,除湿利水而助阳, 帮助附子、桂枝, 易化为生生之气,其象犹如“ 地气上为云, 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精不足者, 补之以味。”干地黄归经为肝肾两经,入于阴分, 其药味厚, 如故直达肾脏, 易补精血, 为补肾阴的第一要药; 山药入手足太阴两脏, 治诸虚百损,健脾开胃, 止泻生精; 山茱萸入足少阴, 补肾脏之精,又能涩精。脾胃为主一身之三阴三阳, 手太阴为水之母。水谷精气通过脾胃的运化功能, 上输于肺, 肺的宣发功能把精气布散于体表以及各个官窍, 其运动过程从胃而上, 其象类似于自然界的“雾露”弥漫全身。水谷精气通过肺的肃降, 其津液下输肾及膀胱, 其运动过程从上到下, 犹如“天气下为雨”。干地黄、山药、山茱萸合用而调补三焦, 收藏真阴, 因而实现“ 培土生金, 金水相生, 升中求降”之功用。牡丹皮入足少阴、手厥阴, 《本草新编》言: “自能直入膻中, 以凉其热, 下火既安, 而上火也静。” 茯苓、牡丹皮合用为清热而利下, 助干地黄、山药、山茱萸实现“ 天气下为雨, 雨出地气”的作用。

    肾气丸仅用8 味药, 存在着天人相应, 自然界的阴阳模式能够适用于人体, 可以阐发精气的互根互化、三焦的功能以及水谷、精气、清浊之气的升降出入。肾气丸通过调补真阴,助阳化气, 调理三焦的升降出入而治疗腰痛, 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或小便反多、阳痿早泄、脉虚弱等肾虚症状, 以及寒湿脚气、虚劳腰痛、消渴、痰饮、转胞诸种病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