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肾气的运动特点与肝肺互动关系

(2014-05-20 10:10:12)

肾气的运动特点与肝肺互动关系

 

 

一、 闭藏是肾气的运动特点

   肾气的运动特点以闭藏为主。从解剖位置来说,肾位于人体腹腔内最下方,为阴中之阴脏,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与阳相对而言,具有主内收、内敛、闭藏等特性。肾在五行中属于水,在自然界的方位中,肾位属北方,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日:“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藏为肾。”《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在一年四季中,肾通于冬气,如《素问·诊要经终论》中说:“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五行中的水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和闭藏的特性,如《尚书·洪范》说:“水日润下。”在自然界中,方位的北方和四季中的冬季也皆是寒冷的代表,寒性具有凝滞、收敛的特性,如《素问·举痛论》说:“寒则气收。”因此,肾在阴阳五行中的属性及其与自然界的通应关系,决定了肾气具有主闭藏的运动特性。对此,古代医家也早有论述,如明·李梗在《医学入门·脏腑》中说:“肾有二枚⋯⋯纳气,收血,化精,为封藏之本。”清·何梦瑶在《医碥·杂症·气》中提出了人体五脏职责的不同,指出“肾以闭藏为职”。

二、肾的主要生理功能都是肾气闭藏运动特点的具体体现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目前多概括为:①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②主水;③主纳气。笔者认为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可概括为“藏精”和“藏气”两个方面,二者都是肾气闭藏运动特点的具体体现。

   2.1 肾主闭藏与藏精“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的生理功能”。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可见,肾藏精是肾气对人体之精的闭藏。因此,肾藏精是肾气的闭藏作用在人体精气方面的具体体现。

   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可以说是肾藏精功能的延伸。肾所藏之精,是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加之部分后天之精的充养而化成。肾精化生肾气,肾精与肾气主司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日:“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肾主水也是肾藏精功能的延伸。“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如《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藏,主津液。”人体内水液的代谢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多个脏腑组织,《素问·经脉别论》对此作了重要的概括,其日:“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人体水液代谢涉及到胃的摄人、脾的运化、肺的宣发肃降、小肠的泌别清浊、三焦的气化以及膀胱的开合等脏腑组织的功能。但上述各脏腑组织之气必须在人体阴阳协调平衡的状态下才能正常地参与水液代谢。而肾精化生肾气,肾气分化的肾阴肾阳则是各脏腑组织阴阳的根本,肾气及肾阴肾阳通过对各脏腑组织之气及其阴阳的资助和促进作用,进而主司和调节着机体水液代谢的各个环节。因此,肾主水的功能,实际上是肾藏精功能的延伸,也是肾气闭藏运动特点的具体体现。

   2.2 肾主闭藏与主纳气“肾主纳气,是指肾脏具有摄纳肺所吸人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即肺所吸人的清气必须下达于肾,在肾气的闭藏作用下,才能维持一定的呼吸深度,而有利于清浊气体的内外交换:如《难经·四难》说:“呼出心与肺,吸人肾与肝。”清·何梦瑶在《医碥·杂症·气》中也指出:“气根于肾,亦归于肾,故曰肾纳气,其息深深;肺司呼吸,气之出入,于是乎主

之。且气上升,至肺而极,升极则降,由肺而降,故曰肺为气主。”可见,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是肾气对肺所吸人的自然界清气的闭藏,是肾气的闭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因此,肾主纳气可以概括为“肾藏气”。

   由上可见,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可概括为“藏精”和“藏气”两个方面,此二者都是肾气闭藏运动特点的具体体现。

三、肝气疏泄对肾气闭藏的调节作用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形体、官窍组成的,而各个脏腑、形体和官窍各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肢解的、彼此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因此,肾气的闭藏本性也必然在与其他脏腑之气的相互制约中,才能发挥正常作用。而在体内对肾气闭藏作用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主要是肝气的疏泄作用。

   3.1肝气的概念在中医藏象学说中,“肝气”的概念有多种含义:①在生理上,肝气与心气、肺气、脾气、肾气等同义,它是以肝精肝血为物质基础而化生的,以推动肝脏进行功能活动的一种精微物质;②在病理上,泛指肝疏泄失常的病理改变,秦伯未将其称为病理性名词;③在病证上,多指肝疏泄太过所致的肝气上逆证候。本文所论肝气的含义,是指生理上的肝气。

   3.2疏泄是肝气的运动特点“疏泄”的含义为“散”、“动”。“疏”字有“疏导、开通”之义,如《说文》注:“疏,通也。”最初多指疏通河流、沟渠等,如《孟子·滕文公上》言“禹疏九河”;《荀子·成相》日“北决九河,通十二渎,疏三江”等。由此又进一步引申为分开、分散、疏导等义,如《孙膑·兵法》云:“敌积,故可疏;盈,故可虚。”《淮南子·道应训》云:“知伯围襄子于晋阳,襄子疏队而击之,大败知伯。”高诱注:“疏,分也。”可见,“疏”已由最初的疏通河道转向了对其他事物的表述。另外,“疏”又通“梳”。“梳”为理发用具,引申为梳理、整理、治理之义,梳理、整理、治理的结果必然是通顺、畅达。因此,“疏”也可进一步引申为畅达、豁达之义,如《国语·周语》云:“疏为川谷以导其气。“泄”即“发泄、发散巩引。如《诗经·大雅·民劳》云:“惠此中国,俾民忧泄。”郑玄笺:“泄犹出也,发也。”指出“泄”有“发散”之义。《淮南子·本经训》云:“精泄于目,则其视明。”说明了“泄”有“发泄”之义。因此,“疏”、“泄”系同义复词,均有“疏通”、“发散”之义,可用“散”、‘‘动”来概括其基本含义。

肝主疏泄也寓含了肝气具有“散”、“动”的运动特点。以“疏泄”来概括肝气的运动特点,最早可追溯到《礼记·月令》,其曰:“孟春之月,祭先脾⋯⋯其器疏以达⋯⋯盛德在木。”“其器疏以达”意为所用器物上镂刻的花纹粗疏而通达,是古人用阴阳五行观念规范天地万物思想的体现,蕴涵着春木具有舒畅、条达之意。“疏泄”一词的提出,最早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其云:“发生之纪,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美,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王冰注日:“生气上发,故土体疏泄;木之专政,故苍气上达。达,通也,出也,行也。”张介宾注云:“木气动,生气达,故土体疏泄而通也。苍气,木气也。”由此可见,这里的“土疏泄”意指木气条达,土得木制化而疏通,与《素问·藏气法时论》的“土得木而达”是同一意思,隐含了肝木具有条达、疏通的作用。这在《内经》其他篇章中也有论述,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王冰注:“舒,展也;启,开也。”后世医家对此也多有论述,如清代医家叶天士说:“肝为风木之藏,⋯⋯其性刚,主动,主升。”唐容川说:“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周学海指出:“肝之性喜升而恶降,喜散而恶敛。”因此,“散”、“动”是肝气最本质的运动特性。

   肝气“散”、“动”这一运动特性对肾气闭藏作用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指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肝气疏泄可促使肾气开合有度,肾气闭藏可防肝气疏泄太过。疏泄与封藏,相反而相成,共同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肝气疏泄的运动特性对肾气闭藏作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