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企业和员工究竟谁是弱势群体

(2010-06-21 16:58:23)
标签:

杂谈

企业和员工究竟谁是弱势群体

淳于金章

    这里所说的企业是占我国85%以上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而非那些垄断和权势国企,像富士康这样的跨国公司也自然不在其列。

    一直以来,媒体和政府把企业和员工置于矛盾的对立面,并众口一词地声称,相对于企业而言,员工才是弱势群体,并在政策制定和两者纠纷中,明显偏袒员工一方。诚然确有少数企业恃强凌弱,践踏员工利益,但这并不代表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可以偏盖全,一概而论。实际上,在企业与员工的利益纠纷中,人们更多见到的是企业的无助和无奈,只是媒体和政府往往为迎合大众心理而不予报道。笔者的企业是典型的中小型民企,十余年来因员工不道德行为而遭受的损失难计其数,且颇具代表性。略举数例,以资企业为鉴、政府反思和读者评判。

    一、一朋友的儿子被破例收留在公司。三年后,他熟谙公司业务,谎称去外运公司工作而辞职,实际在距公司旗舰店仅30米处开了一家经营公司同类产品的专卖店。同时,利用所掌握的公司一手信息,暗地破坏公司进销渠道和往来客户关系。直至发展到仿冒公司产品,实名举报诬陷公司,利用工商对公司进行围剿查处并收买媒体诽谤报道,使公司长达三个月不能正常经营。最终因举报不实,引起包括《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等八大媒体的关注。其中《国家工商报》和《中国质量万里行》的报道标题分别为“举报加炒作,麦克美高腹背受敌,冷静又公正,青岛工商明镜高悬”和“假作真时真亦假,真品反对赝品打”。《光明日报》做出深度评论:“警惕披着打假外衣的不正当竞争”。可当公司把这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诉诸法院时,因没按法院的潜规则办事,不仅诉讼请求被驳回,还赔了诉讼和律师费。

    二、2004年公司一员工在试用期后,要求去天津承包公司的分公司。他在双方协议中承诺年销售回款额为260万,公司承诺为其投资店面、负担一应生活、工作开销并与其签定劳动合同。但他却视劳动合同是公司对自己的掌控,百般拖延,不配合办理。由于公司已投资在先,故受其所制。该员工两年销售回款不足40万元,最终在公司不知情的情况下卖掉公司门店及货物,不知去向。公司按诈骗去报案,公安局不予受理,只得诉诸法院。传票送达后,在家属的劝说下,他到公司赔礼道歉,并确认欠公司28万元,但直言因经营不善,无力还款。公司念其家庭困难且态度尚好,只向法院诉求了17万元,并判如所求。不期判决后,他不仅逃避法院执行,还找律师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公司补偿数年的工资和劳保。公司辩称:“人都找不到,何谈工资和保险?”但却因不能出示“登报寻人证明”,最终被裁输。不知有几家企业知道员工携款逃逸后,应登报寻人,留下证据?

    三、一副厂长因经验不足给企业造成极大损失。三年后,他学有所成,掌握了工厂全部一手管理及技术资料。借故辞职后,他竟直接投奔工厂的竞争对手,出卖了工厂全部信息,仅换取了20%的个人工资增长。

    四、一员工负责公司网站维护,试用期满后,因普遍反映其工作态度不端,被公司婉言辞退。可他竟凭所掌握的公司网站密码,对网站内容进行大肆恶意删改,地址及电话号码都面目全非。公司聘请律师与相关后台服务公司联系要求更正,并追究恶意更改人,但因找不到当事人,只能又赔上律师费,不了了之。

    五、公司为新建工厂聘用一会计,学历、专业证书及相关工作经验一应俱全。一年后,她因孩子有病申请离职,公司出于同情,迅速为其办理了离职手续,还给孩子送了礼物。不久,税务查账,发现账目混乱不堪。一税务官员当场调侃:“从事税务近20年,没见过哪家工厂的账目如此混乱。”还查出她联系的一家会计事务所,出一份审计报告的费用高达6000元,而当地行情价不超2000元,她担心公司追查,竟然做了假账,公司只得咽下这只苍蝇。

    六、公司一地区的销售业务由一名销售员承包。三年后,他欠公司人民币76万元,并留下欠条,承诺一年内还清。可是,两年过去他只还了2万元,便不再接公司电话,公司不知应如何追讨。欠十几万的还有几个,都已逃之夭夭。

    七、公司今年招聘一应届毕业生,尚未结业就留在公司试用。不到一个月,她提出要回学校进行论文答辩,并因家庭困难要求提前领取工资。公司念其是党员,又是多次一等奖学金的获得者,品学兼优,便破例答应了她的要求,还赠送了礼物。可半月后,她竟以短信形式告知:“因父母原因,不能回公司工作了。”不仅遗留工作没交接,还耽误了公司对应届毕业生的正常的招聘。

    八、一员工试用期没过就请假结婚,试用期刚过就已怀孕,致使公司工作难以安排,管理规章也无法对其执行,辞退违法,换人也不能。

    企业与员工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在当前强大的政府压力和媒体监督下,在蔓延全国的用工荒困扰中,企业对员工哄之唯恐不及,怎敢亏待员工?即使有纠纷发生,员工要维权,企业也跑不掉,政府处罚、法律仲裁及补偿执行迅速有力。而企业若要维权,向员工讨公道和追损失,则难于上青天。两者究竟谁是真正的弱势群体?上述案例,是很多中小企业都曾有过的类似“无奈和痛苦”,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