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扎尕那甘南迭布约瑟夫洛克亚当夏娃 |
分类: 中国游记 |
P1. 扎尕那——全国十大非著名山峰之四
(本文始发博客地址:小步走天涯的新浪博客 blog.sina.com.cn/u/1656545351)
“我平生未见如此绮丽的景色。如果《创世纪》的作者曾看见迭部的美景,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迭部这块地方让我震惊,广阔的森林就是一座植物学博物馆,绝对是一块处女地。它将会成为热爱大自然的人们和所有观光者的胜地。”
--约瑟夫.洛克
P2.
山势奇峻、景色优美,犹如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头宫殿,扎尕那这片世外桃源虽然早在近百年前就被美籍奥地利探险家、植物学家、地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约瑟夫.洛克誉为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但至今仍是一块处女地。2009年,11月10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布了“寻找十大‘非著名山峰’”榜单,扎尕那山榜上有名,位居第四。
p3
上一篇:【08】天空之城·神的扎尕那
2011年10月23日
车子从山上缓缓开下山去,弥漫了扎尕那一个早晨的迷雾逐渐散去,一整个清晨都不见踪影的山峰终于羞涩地露出了一角。来到半山腰,我们终于看到了扎尕那山最著名的角度的全貌。虽然空气有些不仅通透,但是远处隐隐约显露的峻峭山峰在云雾的包围中更显神秘,而山下的农田,在这个高度也居然可以看得到了,这就是扎尕那最著名的一个标志性画面,也是我心心念念的一个景观,终于在我们即将结束扎尕那之行的时候,让我盼到了。
P5
“靠山边栖息着一座寺院叫拉桑寺,在它下面是迭部人的村庄,房子挨着房子,还有小麦和青稞的梯田,在所有这些的后面,就是巨大的石灰岩山,郁郁葱葱的云杉和冷杉布满峡谷和坡地。”
--约瑟夫.洛克
约瑟夫·洛克,美籍奥地利裔植物学家、人类学家,西方研究纳西文化的鼻祖。就是这个外国人,上世纪20年代来到中国西部,在汉藏边缘地带生活了27年,采集了上万的珍稀动植物标本,拍摄了几十万张照片,写下了几百万文字,在当年轰动了西方,也为中国留下了珍贵的研究资料。
1925年6月至1927年3月,约瑟夫·洛克在卓尼嘉波杨积庆的藏兵护送下,数次到达迭部地区考察。他给阿诺德植物园主任萨金特教授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迭部是整个西北地区植物资源最好的地方,针叶林资源独一无二。我们有大量稀有桧属植物的种子,此前我从未遇到过这种类型。云南虽多高山植物,针叶林却不丰富。在这里常常有7种不同类型的针叶树树丛,从远处就可辨认出来,这种情形前所未见。”
在藏地,雪山这一美景处处可见,在扎尕那,雪山并不是主要的特色,更多的山峰上覆盖白雪是由于天寒降雪,而非终年积雪的雪山。阳光逐渐驱散了云雾,蓝天白云崭露头角,为数不多的雪峰屹立在眼前,洁净如斯,令人陶醉。
扎尕那最美的季节其实是夏季,在这里秋色并不是主要的景观,因为这里的植物多是常青的杉树,只有少数的一些灌木在秋天的时候会染上秋的色彩,尽管如此,远远看去,就这少量的红色灌木和黄色的草地,也已经将扎尕那妆点得五彩斑斓。
据说,从扎尕那的左后方可以走进扎尕那山谷,顺水而行,此即所谓洮迭古道。重装步行两天可到九天石门,途中最高处海拔4000余米。再用一天时间,经山谷中一道道石门后,可从卓尼的卡车沟出山。本来很想走一次这样的徒步线路,然而考虑到时间和难度,我决定放弃这一安排。然而扎尕那山谷在哪里呢,即使没有徒步,我也很想看一下扎尕那山谷的徒步处。印象中有人提到过,在扎尕那的村庄住宿,然后沿着村后的路走到山谷。车子开到半山腰,仍然不见有路可以走到山谷,但是却能看到有房子的村庄了。我们下了车,进入这个村子。虽然村里有炊烟,四下寻找,却不见一个人。师傅说,大概村里人都去田里干活了。其实我至今也不清楚,到底我们是么有找到较多人居住的的地方,还是当时确实村民们都离开了。总之,有一点小小的遗憾,没有能在村里看一下村民的生活,如果下次再来,一定在此小住几天,好好体验扎尕那村的原生态生活。
P11
在半山腰的村子,可以看得到扎尕那主峰,最标志性的几个山峰,尽管仍然被云雾所笼罩。更低处错落有致的房子也进入了眼帘,而村子里排列得并不整齐的木栅栏,让这里多了几分原生态的生活气息。
P12
下车后,沿着这些木栅栏往前走,不经意间回头,是蓝天和白云,还有忽隐忽现的山峰。宁静的山村里,只有我们五个人,深吸一口气,可以嗅得到泥土的芬芳,树木的清新,空气的自由。扎尕那的美,其实就如此简单,然而其实也是如此不简单。
被阳光照得金灿灿的青稞架子,让我们感受到扎尕那人浓浓的生活气息。
P15
扎尕那是石头城,这样的山峰,配这样的青稞架子,您意下如何?我想说,我被这样的绝配惊呆了,因为这从来不曾在梦中出现,这就像一个有着疯狂想象力的狂人才能描绘的景致,我只能说,世界上想象力最丰富的,莫过于大自然,任何能人都无法与其媲美!
P16
山下,还有这样那样的房屋,它们依山而建,与新建设的道路和这奇异的石头城浑然一体。
虽不见人,却能看到牛羊,在藏区,很多时候都是如此,动物常常比人多,扎尕那也不例外。
离开半山腰的村庄,我们的车继续往山下开。空中的云雾散的越来越开,整个扎尕那主峰已经完全显露。从这里开始我们继续不停的都兜兜转转绕着弯曲的山路下山,扎尕那山的景致,每每在转弯的地方出现,一次次带给我们不同的惊喜。
扎尕那(扎岗囊)藏语意为“石匣子”,解放以前是属于卓尼县杨土司的四十八个旗(藏语称为玛日)之一。当地的始祖为吐蕃第三十二朝顺赞干布的后裔。扎尕那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俗有“阎王殿”之称。地形既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的一座完整的古城。正北是巍峨恢弘、雄伟壮观、璀璨生辉的光盖山石峰,古称“石镜山”,因灰白色岩石易反光而有其名;东边耸峙壁立的俊俏岩壁,凌空入云,云雾缭绕;南边两座石峰拔地而起,相峙并立成石门;再南至东哇、纳加一带,峭壁矗立,清流跌宕,水磨飞轮,流转不息。
整个扎尕那之旅,我们只碰到过两个旅行的队伍,都是自驾车的,且都是从兰州过来的,像我们这样千里迢迢从广东过来的游客十分稀少。一路走走走停停,在每一个转弯处拍摄看起来似乎一模一样的风景,仔细看一看,其实都略有变化。
奇特的山形,奇特的树种,错落的村庄,肥沃的农田,在这里,所有的语言都苍白无力,唯有云白风清,心旷神怡,物我两忘。
正拍摄着经典的全景画面,突然间一群白色的鸽子整齐地飞过村里一排房子的前面,瞬间谋杀了我们不少快门!
这里有更多的房屋,更浓郁的生活气息,我依然最爱农田里的那排青稞架子。有那么一刻,我多么神往这里宁静如桃源的生活。
一路接近山下,终于看到了几个耕种的村民,陶渊明笔下的农牧生活也不过如斯吧。
据说,在扎尕那山谷中行走,原来这是一条古驮道,叫洮叠古道,扎尕那是必经之险关。来到山下,依旧不见山谷的入口,或许,这是留给我们一个以后再来的借口吧?
那个白色的塔,是否就是桑耶寺呢?我们也没有时间再去了解了。在这里,不同调性甚至截然反逆的美才冲聚在了一起。看到这样的扎尕那,已经足够。
末了,引用某篇描写扎尕那的文章中的词句:
“扎尕那是圣洁的,莫测的,狞厉的,恐怖诡谲的。在秀峰环拱之北,在牧歌漫洼之上,巍峨恢宏的光盖山石峰嶙峋峭拔地插入天穹,突兀地打断了人间生活的绵续,决绝地隔离了流音华韶的喧嚣。”
“光盖山脚下,是巨石如林的“鬼城”。这些高逾百丈、矮则盈尺的石形,肌理斑驳,骨相苍然。他们有的如帝王般威严,有的如妖魔般狰狞,有的如金刚般凶猛,有的如村妇般慈祥,其以石性所持形成的千姿百态令人惊悚不已。有的石质全是瘆人的白,几如脱肉断筋的遗骨,睹之毛骨悚然;有的石形则前后贯穿,左右呼应,又仿佛被历史突然定格的厮杀和宴乐。如不以人力独尊,这些想象奔泻、挥洒恣肆的自然造化完全能够和古希腊雕塑、古罗马雕塑并跻媲美。”
这描绘扎尕那之美的词句,纵然洋洋洒洒,纵然极尽文采,却依然不足以表达扎尕那之美。当车子缓缓开离这片伊甸园,当美到神秘和诡异的它逐渐消失在我们的眼中,恍然之间,那一切的美似乎被关在了石门之内,或许,这正是我们心中所盼,假如它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般突然消失,我们也不必感到意外,因为,扎尕那本身,就恍如隔世,扎尕那本身,就是一个神话......
未完待续
返回2011甘南川北游记目录
-------------------------------------------------------------------------------------
我的足迹
2002
2005/9 广西桂林阳朔
![]()
甘南川北 ![]()
2012/12/21-26 |
2003
2006/9 贵州
![]()
![]() 2012/6/16-25 泰北、澳门 ![]()
|
菲律宾薄荷岛、妈妈岛 ![]() 2012/4/28-5/6 马来西亚沙巴州 ![]()
2012/9/20-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