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王家归来不看院——王家大院之红门堡【2011陕晋豫中原行12】

标签:
高家崖红门堡王家大院民间故宫长城 |
分类: 中国游记 |
2011-6-20
星期一(续)
D3 静升王家大院--张壁古堡-介休-洪洞
(本文始发博客地址:blog.sina.com.cn/u/1656545351)
P1. 王家大院红门堡——民间长城和故宫的结合体

王家大院现在开放的部分主要是高家崖、红门堡和王嗣宗祠。进入王家大院后先参观的是高家崖。在高家崖的时候碰到一个帅哥,也是跟着导游蹭听的,因为都对团队的喧闹反感,我们都先行离开,一路作伴同往红门堡。出了王家大院高家崖西门,过了石桥,就是红门堡。王家大院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 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大小院落88座,房屋776间,总面积25000平方米。
P2.红门堡石桥

P3
一直顺着路走,来到高处,不禁被眼前的景观震撼到了!居高临下,这里可以看到一大片的红门堡宅院,而包围着这些宅院的居然是如长城一般长长的围墙!
P4
P5. 红门堡88间院落呈山势排列,气势磅礴!
在红门堡的围墙上等待了许久,终于等到旅行团撤了,可以好好的拍一回这有如长城般宏伟的王家大院的外围墙。王家大院,与其说是大院,不如说是城堡更为贴切吧?这气势磅礴的围墙,更应该被称为城墙吧?
P6
在红门堡“城墙"上慢慢走着,我碰到了方方。早晨出发的时候,我是第一个走的,其他人都是各自出发。方方对于晋商文化有些兴趣,来之前作了很多功课,打印了一大摞,每天出发前还复习了一下才出发的。对于宏伟的王家大院,她自然也是惊叹不已。“王家归来不看院"确实不是浪得虚名!
P7
在围墙里的大院中,种植着这样的一种植物,我不知道它的名字。6月本来不是鲜花遍地的季节,在色调有些单一的王家大院中,这些粉红色毛茸茸的花朵显然给大院增添了不少生机。
P8
P9
P10
沿着围墙一直走,我们来到了刚才进门看高家崖哪一侧的对面。在这里,许多游人在拍照,想必是一个特殊的景点。
P11
P12
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布局,既隐一个“王”字在内,原来,此处就是观看王家大院“王"字的最佳观赏位置。这条长长的通道,就是“王"字的竖笔,中间和上下的巷道形成了“王”字的完整结构。
P13
看过“王”字的建筑群,继续往前走,依然是“城墙”。
P14
红门堡的建筑中附会着龙的造型,按说龙应该是只能在皇宫内出现的东西,然而它却出现在这里,王家大院不愧是民间故宫!
P15

P16
走完这一段围墙,我已经走完了所有我能走的“城墙" 部分,沿着阶梯下到红门堡的建筑群内。有介绍说到,红门堡有些院落建于乾隆早期,故其装饰纤细繁密中显古朴粗犷,接近明代风格。只是我还不懂得区别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
P17

P18

在红门堡建筑群中四处穿梭,王家大院之大,确实让人惊叹,说王家大院是民间故宫,确实一点也不为过,与故宫相比,王家大院地处山西,整体建筑风格和色调都有晋文化的感觉,色调比较低沉,建筑的感觉比较粗矿,很符合山西一带给人的整体感觉。红门堡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形,一部分又应变为前园后院。各院间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曲幽小巧。
P19
P20
走进了某一个角落里一条不起眼的巷道,这里的幽静和近午的光线,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惊喜。
P21
这几乎是一间极少有游客踏足的小屋,在王家大院的建筑中属于非常不重要的部分,甚至有些近乎荒废。近午的阳光暖暖的照在已经全部生锈到变成铁红色的门环上,激起我这个门环控的极大兴趣。门内光线不足,拍起来的感觉,就只能看到门环部分,门内的建筑都变成了黑色,我灵机一动,取出刚买不久的中灰渐变镜辅助,和我想象中的效果一样,门内的建筑已经依稀可见。我有点小得意,中灰渐变镜原来也可以这样用,这是我的自创,而实践证明这是有用的。
P22
P23
时间差不多了,我走回高家崖拍摄早上漏掉的部分,走在“王”字竖笔的这条大道上,我碰到了JK, 一同参观了剩余的部分景点。
P24.难得幽静的王家大院

我和JK还绕到了其他偏僻的角落,发现王家大院的工作人员其实就居住在院内的某一个宅子,他们应该是轮休值班,每天都有人守着这皇宫般的大院进行维护。我和JK在门口把王家大院的门票贴上邮票,投入景区入口处的邮筒。
P25.王家大院的邮筒

在大院内晃荡了一下,在约定的集合时间,沿着来时的路走出王家大院。秉承“王家归来不看院”原则,此行的大院参观就此结束啦!然而,晋文化之旅还没有结束,下午的目的地——张壁古堡,将带我们继续领略晋文化的精髓。
未完待续
返回2011陕晋豫游记目录
D3 静升王家大院--张壁古堡-介休-洪洞
(本文始发博客地址:blog.sina.com.cn/u/1656545351)
P1. 王家大院红门堡——民间长城和故宫的结合体

王家大院现在开放的部分主要是高家崖、红门堡和王嗣宗祠。进入王家大院后先参观的是高家崖。在高家崖的时候碰到一个帅哥,也是跟着导游蹭听的,因为都对团队的喧闹反感,我们都先行离开,一路作伴同往红门堡。出了王家大院高家崖西门,过了石桥,就是红门堡。王家大院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 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大小院落88座,房屋776间,总面积25000平方米。
P2.红门堡石桥

P3

一直顺着路走,来到高处,不禁被眼前的景观震撼到了!居高临下,这里可以看到一大片的红门堡宅院,而包围着这些宅院的居然是如长城一般长长的围墙!
P4

P5. 红门堡88间院落呈山势排列,气势磅礴!

在红门堡的围墙上等待了许久,终于等到旅行团撤了,可以好好的拍一回这有如长城般宏伟的王家大院的外围墙。王家大院,与其说是大院,不如说是城堡更为贴切吧?这气势磅礴的围墙,更应该被称为城墙吧?
P6

在红门堡“城墙"上慢慢走着,我碰到了方方。早晨出发的时候,我是第一个走的,其他人都是各自出发。方方对于晋商文化有些兴趣,来之前作了很多功课,打印了一大摞,每天出发前还复习了一下才出发的。对于宏伟的王家大院,她自然也是惊叹不已。“王家归来不看院"确实不是浪得虚名!
P7

在围墙里的大院中,种植着这样的一种植物,我不知道它的名字。6月本来不是鲜花遍地的季节,在色调有些单一的王家大院中,这些粉红色毛茸茸的花朵显然给大院增添了不少生机。
P8

P9

P10

沿着围墙一直走,我们来到了刚才进门看高家崖哪一侧的对面。在这里,许多游人在拍照,想必是一个特殊的景点。
P11

P12

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布局,既隐一个“王”字在内,原来,此处就是观看王家大院“王"字的最佳观赏位置。这条长长的通道,就是“王"字的竖笔,中间和上下的巷道形成了“王”字的完整结构。
P13

看过“王”字的建筑群,继续往前走,依然是“城墙”。
P14

红门堡的建筑中附会着龙的造型,按说龙应该是只能在皇宫内出现的东西,然而它却出现在这里,王家大院不愧是民间故宫!
P15

P16

走完这一段围墙,我已经走完了所有我能走的“城墙" 部分,沿着阶梯下到红门堡的建筑群内。有介绍说到,红门堡有些院落建于乾隆早期,故其装饰纤细繁密中显古朴粗犷,接近明代风格。只是我还不懂得区别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
P17

P18

在红门堡建筑群中四处穿梭,王家大院之大,确实让人惊叹,说王家大院是民间故宫,确实一点也不为过,与故宫相比,王家大院地处山西,整体建筑风格和色调都有晋文化的感觉,色调比较低沉,建筑的感觉比较粗矿,很符合山西一带给人的整体感觉。红门堡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形,一部分又应变为前园后院。各院间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曲幽小巧。
P19

P20

走进了某一个角落里一条不起眼的巷道,这里的幽静和近午的光线,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惊喜。
P21

这几乎是一间极少有游客踏足的小屋,在王家大院的建筑中属于非常不重要的部分,甚至有些近乎荒废。近午的阳光暖暖的照在已经全部生锈到变成铁红色的门环上,激起我这个门环控的极大兴趣。门内光线不足,拍起来的感觉,就只能看到门环部分,门内的建筑都变成了黑色,我灵机一动,取出刚买不久的中灰渐变镜辅助,和我想象中的效果一样,门内的建筑已经依稀可见。我有点小得意,中灰渐变镜原来也可以这样用,这是我的自创,而实践证明这是有用的。
P22

P23

时间差不多了,我走回高家崖拍摄早上漏掉的部分,走在“王”字竖笔的这条大道上,我碰到了JK, 一同参观了剩余的部分景点。
P24.难得幽静的王家大院

我和JK还绕到了其他偏僻的角落,发现王家大院的工作人员其实就居住在院内的某一个宅子,他们应该是轮休值班,每天都有人守着这皇宫般的大院进行维护。我和JK在门口把王家大院的门票贴上邮票,投入景区入口处的邮筒。
P25.王家大院的邮筒

在大院内晃荡了一下,在约定的集合时间,沿着来时的路走出王家大院。秉承“王家归来不看院”原则,此行的大院参观就此结束啦!然而,晋文化之旅还没有结束,下午的目的地——张壁古堡,将带我们继续领略晋文化的精髓。
未完待续
返回2011陕晋豫游记目录
-------------------------------------------------------------------------------------
我的足迹
2002
2005/9 广西桂林阳朔
![]()
甘南川北 ![]() |
2003
2006/9 贵州
![]()
![]() |
菲律宾薄荷岛、妈妈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