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藏】藏东踏秋【2010川藏青藏线秋游记31】

(2011-02-24 20:59:54)
标签:

然乌湖

米堆冰川

川藏线

西藏

林芝

秋色

藏东南

分类: 中国游记

2010年10月19日(完)

D7 波密-松宗-米堆冰川-然乌

 

P1.开篇图片:米堆冰川-色彩斑斓的藏东南 

【西藏】藏东踏秋【2010川藏青藏线秋游记31】

 

 

和阿芬集合,从冰湖走向停车场的这段路,比起来的时候看到的风景漂亮百倍。身着红色衣服的阿芬,与一头黑色的小牛擦身而过,漫步在五彩斑斓的彩林之中,缓步走向远处蓝天白云之下的雪山,所有的色彩,所有的景物搭配是如此得天衣无缝,这就像是精心安排好景致,殊不知一切浑然天成。这是我在川藏线上第二次被五彩斑斓的秋色迷到七荤八素,第一次看到川藏线上艳阳下的五彩世界,是在札墨公路,时隔一日,再次与五彩之秋相遇在米堆冰川,谁料眼前的色彩比札墨公路上的有过之而无不及,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所以说,即使是同样的一条路,在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光线下都能带给你不同的感受。旅行的意义,不在于你走了多少路,走了多少个景点,天时地利人和,其实是旅行中的重要元素。天时,在这里我们可以解释为天气。阴天的彩林和艳阳天下的彩林,色彩可谓天差地别。地利,在于我们所在的地区的景致,不同的海拔高度,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植被,景致自然大相径庭。人和,或许可以理解为"景由心生", 同样的风景,有人匆匆而过,有人带着一颗虔诚的心细细品味,所带来的不同感受,最终变成其为我们眼中、心中、镜头中的景象。美与不美,与自己的心境,或许有着更多的联系。

 

 

P2.五彩斑斓
【西藏】藏东踏秋【2010川藏青藏线秋游记31】

 

其实在米堆景区,呈现出更多的秋色还是以黄色为主。

 

P3.
【西藏】藏东踏秋【2010川藏青藏线秋游记31】

 

往前行,依旧有各色彩林相伴。

P5.
【西藏】藏东踏秋【2010川藏青藏线秋游记31】  

P6.
【西藏】藏东踏秋【2010川藏青藏线秋游记31】

P7.
【西藏】藏东踏秋【2010川藏青藏线秋游记31】

 

 

P8.

【西藏】藏东踏秋【2010川藏青藏线秋游记31】

 

 

穿过密林,眼前忽然豁然开朗。

P9.

【西藏】藏东踏秋【2010川藏青藏线秋游记31】

 

而后,米堆村的房子开始陆续出现在黄色的山林之下。

 

P10.
【西藏】藏东踏秋【2010川藏青藏线秋游记31】

 

我们终于回到了早晨吃面的停车场这里。其他三人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老潘在屋里吃面,于是我们继续等了一下。欧和斌少开始发牢骚,嫌我们太慢。阿芬继续的为自己的迟到而道歉,并且告诉他们,自己因为丢失了手机回去寻找才晚的。而我,理所当然的并没有任何道歉的理由,因为我按照步速会在2点前抵达,只是为了等阿芬而晚了到达,而且出发的时候,我也再三再四的要求加入者不得不断催促我这个爱拍之人,米堆徒步的时间,我也并没有定到很死。欧和斌少原来根本没有上去冰川,也就是说,我们五人当中只有我和阿芬上去了,其他三人都没有去。

 

P11.


【西藏】藏东踏秋【2010川藏青藏线秋游记31】

 

老潘吃完了面,我们开车继续前行。由于在路上看了很多的秋色,加之一旦坐上老潘的车就别想停车的这个事实,我放弃了徒步回景区门口的打算,继续我艰难的车上作战。

 

P12. 米堆村
【西藏】藏东踏秋【2010川藏青藏线秋游记31】

 

P13.米堆冰川景区的溪流
【西藏】藏东踏秋【2010川藏青藏线秋游记31】

 

P14. 再次感受藏东南的秋色,美不胜收
【西藏】藏东踏秋【2010川藏青藏线秋游记31】

 

开出米堆冰川不久,前方突然堵住了。原来是前面正在铺路,不让过。这个情形和我从出其不意那里得到的信息其实吻合,我早已经料到,我们即使赶忙离开米堆,也可能因为修路要等到傍晚才能通行,所以我当时跟同伴说有这样的可能,我们也不必急急忙忙赶到然乌。然而这样的情况,老潘居然一无所知。于是我们生生的被困在了半路上,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风景也强差人意,除了睡觉,等待,似乎也没有其他的办法。

 

P15.
【西藏】藏东踏秋【2010川藏青藏线秋游记31】

P16.
【西藏】藏东踏秋【2010川藏青藏线秋游记31】

 

堵在此处的车子越来越多,大家都在焦虑的等待中。我早就嘱咐大家今天要带干粮,所以我们三个女生都有干粮,饿了都能充饥。而两个男生依旧我行我素,不按照我的提示携带干粮,午餐又没有吃,开始饿得咕咕叫。阿芬拿出自己的干粮给他们吃,勉强才算填了肚子。

 

堵在这里的车辆中,我意外的发现了和我一起登米堆的阿Ho的车子。Ho横坐在车后座,打开车后盖,在那里研究地图。我下车和他打了个招呼,原来他们连明天的行进方向都还没有弄清楚,按说他们可以不用前往然乌,却依旧堵在这里,据说是和他们的领队的安排有关系,虽然很奇怪,其中的原因不得而知。

 

在此地堵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在天色即将变黑的时候,约摸6点时,道路放行了。然而,此时我们已经无法游玩从米堆冰川到然乌途中的景点。老潘的车匆匆赶往然乌镇的平安饭店,终于在晚上7点,开进了平安饭店的院子里。

 

平安饭店是然乌镇非常出名的旅馆。它出名的地方不在于住宿条件有多么好,而在于有一排房子建在然乌湖之上,景致一流,是然乌镇上离然乌湖最近的一个旅馆。到了平安饭店,老潘问我是否预订了湖边的房子,我说是的。于是他说他不要住湖边房子,说湖水味道不好,他要自己住标间。按照我们之前一天说好的,他爱住哪里是他的事情,我们只要负责给他我们住宿标准的钱即可,我相信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这也是我第一次碰到司机如此挑剔娇气,当然我也丝毫不愿意与他多废口舌。

 

我们来到平安饭店的湖边小木屋,每人三十元,这里的住宿条件在我看来相当不错,尽管没有室内的厕所。我们三个女生住在湖边,然而男生却出乎意料的嫌弃起这的确不够豪华的房间。最后,两个男生决定住在另外一侧的标间,每间房150元。经过这几天,我已经明白这两个男生是不能吃苦耐劳的腐败型旅游者,尽管约伴的时候我已经声明了此次穷游的理念并且对于食宿条件都作了说明并得到了认可才答应他们加入,但是有些人却就是这个样子,出发前什么都说好,来了就什么都不好。

 

晚饭前老潘给我介绍了明天带我们去来古冰川的司机。来古冰川这里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只有当地车才让进去,而且据说道路很难走。一般的川藏线司机到了这里,就会花钱请一辆车带游客进去,当然,这部分的钱他们已经在报价中包含。即使这样,老潘还是试图劝说我们放弃来古冰川,而斌少和欧也似乎有点被说动。我则是雷打不动的决定前往来古,再说合同签订中已经包含这个景点,而且我相信自己的眼光和摄友们的眼光,也不愿意到了然乌湖还过来古冰川之门而不入。斌少说他们明天不去了,想在然乌湖边玩,其实他们是因为炒股的问题,想留下宾馆上网关注股票。后来又不知道怎么了,因为股市的变动,他们又决定跟我们一起去了,只不过他们要求早点回来,想去然乌湖附近玩。其实说白了他们没做任何功课,跟他们说了也是白说。然乌湖最为精华的部分,是在清晨观赏最好,而前往来古冰川的路上就会经过上然乌湖,是清晨观赏然乌湖最好的地方,并且往来古的路上的那段然乌湖,在秋天的湖水依旧清澈,而往米堆冰川方向的下然乌湖,在这个季节则湖水较为浑浊。我相信自己所作的功课和安排,而事实也在一次证明自己的安排是非常合理的。最终我们决定早晨早点出发,下午2点返回然乌,然后前往今天错过的瓦村、安目措和下然乌湖观赏。

 

一起吃晚饭的时候,斌少问我吃饭的条件和金额限制如何,我跟他说了之前预算的金额,他说他要吃丰盛的晚餐,愿意自己多钱,让我不要点菜,他自己点大餐。Ok,我们没有意见。其实我出门不是会很斤斤计较的人,只要大家理念相同,并且在旅途中遵守出发前的约定,在旅途中能为团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要什么事情也不干却只会抱怨的话,就足够了。当然,既然少爷想腐败一把并且又愿意自掏腰包,我们自然也没有任何意见。于是晚餐少爷点了大鱼大肉和小酒。我们几个女生饭量本来不多,加之与老潘在一起食欲也不可能大增,于是随便吃到饱我们便先行告退了。给斌少留下了150元的公费,超额部分他自己爱继续点什么山珍海味,那就是他的事情了。

 

湖边的小木屋在秋天的时候,水位降低,木屋的外面便看不到水了,很是可惜。如果是春天来这里,住在木屋将会更加惬意,一出门便可欣赏然乌湖。湖边的房子,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比较冷。其实并不是湖边的房子冷,而是然乌镇这里本来就气温低,加上在湖边,温度更低。在其他的房间找了两个电热毯铺上,实际上却全无效果。三脚架带来几日,却从来没有用过,今晚在然乌湖,思量半天还是决定冒着寒冷到门外拍星星。没有快门线,也没有b门的d40,拍这样的夜景显然力不从心,随便凑合吧。想到星星,便在心中怀念新疆琼库什台那晚的星星。

 

 

拍过星星,我回到房内泡脚。泡完脚睡觉真是一大享受,很快我便与周公胜利会师:)

 

p17. 然乌夜空


【西藏】藏东踏秋【2010川藏青藏线秋游记31】

p18.
【西藏】藏东踏秋【2010川藏青藏线秋游记31】


2010年10月19日(完)

未完待续

返回2010川藏线秋游记目录

返回旅游博文目录大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