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峡灌区,:古老的,现代的。
古老的宝鸡峡灌区,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引渭溉田始于西汉,至宋以前,灌区劳动人民人工开凿的灌溉渠道见诸于史籍和志书的就有成国渠、蒙笼渠、升原渠、五泉渠、通济渠、普济渠、永丰渠和利民渠等大小八条。在这些古代引水渠道中,唯成国渠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经营最长,效益最好。这就是宝鸡峡灌区历史上的第一代引水工程。
到了近代,在水利大师李仪祉先生的积极倡导下,于民国二十六年建成了关中八惠之一——渭惠渠。此渠从眉县魏家堡筑坝引水,引渠溉田,设施面积60万亩,到解放时实灌27万亩。此系宝鸡峡灌区第二代引水工程。这一水利工程的建成,使关中西部的水利事业得以复兴,人民共享其惠,深得其利,在陕西水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民国十七年至十九年,陕西关中大旱,三年六料未收,赤地千里,饿殍载道,灾情十分惨重,加之瘟疫流行,盗贼风起,社会混乱,灾民无不叫苦连天。有识之士及饱尝旱灾之苦的广大农民,深知旱灾是农业生产的大敌,只有兴修水利,才能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威胁。临潼郭希仁先生“鉴于陕西水利湮废,力谋规划旧渠业”。郭君借赴德考察之便,与当时留学德国的李仪祉先生商谈关于振兴陕西水利事业。
李仪祉,名协,字宜之,陕西蒲城县人。生于1882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水利专家,也是渭惠渠等水利灌溉工程的倡导人和主持人。
李先生归国后,先在南京河海工程专科学校任教,培训水利人才。民国十一年,李仪祉筹划引泾工程,吕益斋即以引渭之说进言,因故未行。引泾工程的测量及设计虽于民国十三年六月间完成,而以军阀当权,及中辍。民国十八年关中大旱,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中外慈善团体(华洋易赈会),筹集巨款,成立渭北水利工程处,李仲山为处长。李仪祉为总工程师,策划引泾,以工代赈,开凿泾惠渠。当时杨虎城将军住陕,大力支持。民国十九年十一月开工,二十一年局部完成,灌田七十万亩,功效大著。民国二十二年又施测洛惠渠。二十三年五月,由中央设立泾洛工程局,主办洛惠渠,并兼办泾惠渠部分支渠。
这一历史背景,给兴修渭惠渠奠定了势在必行的基础。渭惠渠和泾惠、洛惠等渠的修建,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频仍的干旱,惨痛的教训,迫使人们不得不向大自然开展斗争,这是天时的驱使;滔滔的河水,广阔的渭北平原,这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当时主持陕政、关心民众疾苦的杨虎城将军和水利大师李仪祉以及李仲山、吕益斋等有识之士,奔走呼吁,这是人和的配合默契。因而关中八惠得以次第实现,对保证农业生产,打下了物质基础。
民国二十二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决定设立导渭工程处,由李仪祉负责筹建,开始测量、计划引渭工程事宜,并派飞机航测相助。其时,德人巴尔格博士建议在宝鸡峡口太寅村修建蓄水库,发电扬水,灌溉高地,以工程浩大艰巨,未易实现,而导渭工程益为国人所注意。
民国二十三年,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宋子文来陕,亲往察勘,于是引渭工程计划进一步落实。遂经省水利局几度勘测,方案比较,决定在眉县魏家堡设坝引水,灌溉眉、扶、武、兴、咸农田60万亩。议定后,即着手进行工程规划并定名为渭惠渠。
民国二十四年三月五日,导渭工程处撤销,陕西省渭惠渠工程处正式成立,由李仪祉任处长,孙绍宗任总工程师,刘钟瑞任主任工程师,负责整个工程的设计施工。根据初步设计,需工款200余万元,经请示宋子文、邵秉文、邵力子(时为陕西省主席)、杨虎城(时为陕西省绥靖公署主任)等人,决定向中央、中国、交通、金城、上海等五大银行贷款,并以长安等县税收及泾惠渠水费作偿还抵押,签订了第一期借款150万元合同。后经工程单位精打细算,尊节开支,又修改第一期借款数目为78万元,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1933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决定设立导渭工程处,李仪祉负责筹建,领导并亲自参与了渭惠渠工程的勘测与设计工作,他构思的渭惠渠溯古成国渠遗迹,确定在眉县魏家堡筑坝引水,并拟定干渠及大支渠170km,包括五个退水闸、分水闸,一个渡槽,一百座桥涵,十七处跌水。1935年导渭工程处撤销,渭惠渠工程处正式成立,李仪祉任处长。期间,他经常深入工地,视察督导,工程进展神速。1935年夏阴雨连绵,渭河暴涨,拦河坝被洪水冲毁。正在病中的李仪祉拒不接受亲人、朋友的劝阻,抱病冒雨前往工地亲自指挥工程修复,并从实际出发多次修改建坝方案,感动了现场的每个人,1936年一期工程告竣,1937年二期工程完成。当年除夕,为庆祝渭惠渠大功告成,他前往兴平与同仁聚餐,举行放水典礼的那天,茫茫渭水之滨,大雪飞舞,李仪祉冒雪主持了庆功大会。1938年1月4日又抱病赴眉县参加拦河坝南土坝工程合拢。3月8日与世长辞,享年56岁。
关中八惠之一的渭惠渠,凝结了李仪祉先生的毕生心血,仪祉精神与渭惠渠同辉,与宝鸡峡同辉!
现代的宝鸡峡引渭灌区
宝鸡峡引渭灌区位于中国陕西省关中地区西部,从渭河左岸引水,受益范围有宝鸡、咸阳、西安3个市的13个县(区)。
目录
1简介
2灌溉系统
3统一管理
宝鸡峡引渭灌区简介
宝鸡峡引渭灌区(BaojixiaIrrigationArea)位于中国陕西省关中地区西部,从渭河左岸引水,受益范围有宝鸡、咸阳、西安3个市的13个县(区)。有效灌溉面积约为18.8万hm2,其中自流灌溉面积约占2/3,提水灌溉面积约占1/3。灌区东西长181km,南北平均宽14km,最宽处40km。灌区年平均降雨量566mm,年平均蒸发量1110mm。土壤肥沃,塬下为渭河冲积土,塬上为风积土,系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地下水埋深,塬下为5m~15m,塬上在40m以上。灌区开灌后,局部地区地下水水位上升很快,地下水矿化度为0.5g/L~1.0g/L。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棉花和油菜等。
宝鸡峡引渭灌区灌溉系统
灌区分塬上、塬下两大灌溉系统。塬下灌区由原渭惠渠扩建而成,渠首在眉县魏家堡,设计引水流量45m3/s,总干渠和南北2条干渠总长197km。渭惠渠于1937年建成通水,到1949年灌溉面积为1.8万hm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整修扩建,灌溉面积增加到3.8万hm2,1958年又修建了北干渠(抽水灌溉塬边高地,简称渭高抽),灌溉面积扩大到7.2万hm2。塬上灌区1958年动工兴建,1960年停工,1969年复工,1971年建成。从宝鸡市林家村引渭河水,设计引水流量50m3/s,灌溉面积12.8万hm2,总干渠和东西2条干渠总长215km。宝鸡峡灌区共有支渠69条,总长696km。全灌区共有泵站21座,配套机井11349眼。塬上还有中型水库4座,总库容2.29亿m3。库岸设有泵站,在用水紧张时期,以库水补给干渠。全灌区已形成一个以引渭河水为主、引蓄提结合、地表水和地下水并用的多水源灌溉系统。灌区平均年引水量6.08亿m3,库塘蓄水1.92亿m3,提取地下水1.27亿m3。该灌区的运用结束了关中西部渭北高原干旱缺水的历史,粮食平均单产增长了2倍,灌区粮食总产占全省产量的1/10,提供的商品粮占全省的1/4。
宝鸡峡引渭灌区统一管理
1975年,塬上、塬下2个灌区合并由一个管理局统一管理,管理局下设有5个管理总站和39个管理站。灌区实行按面积配水,按斗口供水量计收水费。灌区存在的问题是:干旱年份水源不足,影响下游部分地区的灌溉;由于长期灌溉,塬上地下水水位逐年上升,局部地区出现渍害。今后,除进一步加强管理、节约用水外,还需要开挖排水渠系,以解决渍涝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