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善若水
匈奴民族,是在周朝时期,大部分的狄戎部落在中原农耕文明的外围过着四处游荡的生活,相互不断兼并,逐渐形成的民族。“匈奴”最早记载是在战国时期《逸周书王会篇》、《战国策
燕策三》里,据说是鬼方、混夷、獯鬻(xun
yu)、荤粥、胡等词的异译,汉语的意思直译为“人”、“土民”、意译为“天帝之子”。
匈奴的首领叫做“单于”,相当于中原的国王。早在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时,匈奴就已在我国的北方地区繁衍生息,建立起了氏族和部落联盟,他们最初的政治经济中心,在今内蒙古的河套一带,后来逐步移居漠北。匈奴人实行族外通婚,但是,他们有着子侄在父、祖、兄弟去世后续娶其妻妾的风俗,这是因为他们为了提高人口繁殖速度,不能让有生育能力的女人闲置原因。
公元前3世纪,匈奴进入了铁器时代,并使得他们的军事实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公元前4世纪末,匈奴铁骑经常在山西一带出没,并不断地对燕赵等国造成威胁。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差点让匈奴全军覆没,致使其多年反不过身。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成为新一代单于后,他带领匈奴人东征西战,统一了草原,使匈奴的势力得到了加强,造就了自己的发展环境,并开始袭击中原。
汉帝国与匈奴展开了长期的斗争,上演了绵延数百年的和亲与战争的游戏。到了汉武刘彻,他重用卫青、霍去病,对匈奴进行了大规模的征讨,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使得匈奴人再也不敢对中原有非分之想了。他们的残留人员在经过了内部争斗后,不再成为气候,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
突厥是铁勒的一支,公元6世纪时,突厥人在首领阿史那的带领下游牧于金山(阿勒泰山)一带,阿勒泰山看上去非常像古代的战盔,战盔突厥人发音为“突厥”,突厥族的称呼就是这样得来的。
突厥人主要从事游牧业,随水迁徙,以毡帐为居,善射骑,并以战死沙场为荣,以病死床头为耻。突厥刚刚崛起时,中原正是十六国和南北朝分裂的动乱时期,他们经常闯入内地,进行人口和财富的掠夺,中原饱受其苦,却毫无办法。隋朝建立后,突厥内部发生了内讧,分成了阿勒泰山以西的西突厥和兴安岭以西、阿勒泰山以东的东突厥。经隋、唐对其不断征战,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灭掉了东突厥,唐高宗李治对突厥发动了最后一战,并灭掉了西突厥,自此,大量的突厥融入了汉民族,另一部分被阿拉伯民族统治,改信伊斯兰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