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郢
当全运的圣火在泰山脚下传递,来自我们泰山的“小么子”也已红遍了大江南北。你看,他俏皮的形象早已遍布大街小巷,他可爱的神态也早已登上电视报刊。可以说,他是这次全运会的第一主角。他的名字叫“泰山童子”。
作为“十一运会”的吉祥物,“泰山童子”从诞生到15日已整整一岁。虽然从年龄上来说,他不过是刚满周岁的幼童,可如果我们追溯一下他的来历,却惊奇地发现,他伴随着华夏民族的“石头之梦”,早已走过数千年的沧桑岁月。
“泰山童子”究竟有着怎样非凡的身世?又有着怎样有趣的经历呢?
从“石敢当”
到“泰山石敢当”
据“泰山童子”的设计者山东工艺美院肖文津教授讲,“泰山童子”的创作灵感直接来自于“泰山石敢当”的美丽传说。因此,要讲小童子的前世今生,首先便要从古老的“泰山石敢当”信仰说起。
我们在大街小巷、高楼广厦上,随处可见刻有“泰山石敢当”这五个字的小小石碑。可大家是否了解这五个字的含意呢?其实这五个字的意思很简单,说的就是:泰山的石头,敢于抵挡一切!为什么说泰山的石头敢于抵挡一切呢?这一观念,乃是源于我们华夏民族的一种古老信仰——灵石崇拜。
在我们华夏先民的观念中,石头是充满灵性的,他不仅具有人的形象、生命和情感,甚至还具有超人的法力和灵异。这种观念,在石器文明时期便开始了,在尔后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延续不衰。
对于人们心目中的石头神奇,我们这里只举两个大家非常熟悉的人物来说明——一位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另一位则是《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这两位和石头有什么关系呢?按小说中的描写,孙悟空本是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正当顶上的一方仙石;而贾宝玉则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顽石。中国两大文学中的主人公,无不是石头变的,可见石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何等灵异与神奇!
这种对灵石的信仰,到了汉代,开始有了一个具体的名目,叫“石敢当”。西汉学者史游写过一本叫《急就篇》的童蒙读物,其中谈论姓氏时写道:“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这个句子的意思尚不明确,但与“师猛虎”与“所不侵”联系在一起,他所塑造的这位“石敢当”,显然是一个威猛无比的形象。
到了唐代,“石敢当”三个字开始被写在或刻在石头上,初步形成了镇宅之石的社会风俗。据宋朝人的记载,北宋庆历年间,在福建莆田县出土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其书石年代则是唐代的大历五年,也就是公元770年。这块唐代石碑的出土,表明了唐代不仅有了在石头上书写“石敢当”的风俗,同时寄予了避邪压殃、祈福求康的寓意。
从最早的石头有灵观,到石头开始有了“石敢当”的大名,这是一个变化;而在唐代以后的岁月中,这一风俗又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即从“石敢当”变成了“泰山石敢当”。
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中,藏有一幅刻有“泰山石敢当”五字的石碑拓片,碑拓的下方,还有皇统六年“大金燕京易州涞水县如意院”的题记。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这方碑石原立于河北的涞水,其立石时间为金代的皇统六年。这是我们今天所见的最早的一方题刻“泰山石敢当”的石碑。
金朝皇统六年,也就是公元1146年,正值宋金之际。按常情推论,作为一种社会习俗,其形成时间还应更早一些。如果我们将“泰山石敢当”五字出现的年代推定在此前不久的北宋时期,或与史实相去不远。
流传千年的“石敢当”风俗,为什么会在宋代与泰山“合二为一”呢?北宋时,在泰山发生了一场举国瞩目的大事,这便是宋真宗的“天书封禅”。这次封禅之后,宋真宗将泰山神的封号由王而帝,加封成“天齐仁圣帝”,使其神级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一级。这种对泰山几乎无以复加的尊崇,标志着泰山作为全国第一山的官方地位最终确立。由于官方祀典的日益隆盛,民间对于泰山的崇祀也大幅升温。于是有了大中祥符三年(1010)山西百姓请立东岳庙的事件。
事情的经过是:宋真宗封禅后,河东,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居民,以泰山进香路途遥远,祭祀不便为由,上奏真宗,请求在家乡修建一座东岳行宫。宋真宗接奏后,当即下诏允准。于是,奉祀泰山神的东岳庙便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唐代虽已有东岳行宫出现,但宋代却是一个大普及。东岳庙的涌现,使泰山信仰深入到社会最底层。泰山作为第一名山的观念,由此在民间信仰中得以确立。
泰山神圣地位的确立,也深深影响到了石敢当的信仰风俗。山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石头!天下无处没有石头,那么哪里石头最有灵性啊?肯定是泰山了!这样“灵石崇拜”便与“灵山崇拜”结合起来,“石敢当”被冠以一个新的尊号“泰山”。从此,“石敢当”变成了“泰山石敢当”,这个名字从宋朝传到金朝,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从“石敢当”
到“石将军”
在最早的信仰观念中,各种自然神无论山神、石神、河神、树神,都没有具体的形象。但在后来的发展中,人们出于自身需要,逐渐将其塑造成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让他们具有了人的意识和感情。于是,泰山神成了冠冕威严的帝王,海神变成了龙王爷,雷神成了雷公,电神成了电母……那石头神“石敢当”呢?他可不一般,他成了威风八面的大将军。
“石敢当”如何成了将军呢?这要追溯到历史上一位姓石的猛将。这位姓石的猛将名叫敢当,他所处的时代乃是群雄逐鹿的五代时期。在“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的五代十国的大动荡时期,出现了大大小小、称雄一方的枭雄。其中有一石敬瑭,也就是后晋王朝的创建者。在石敬瑭的侍卫中,有一人唤作“石敢”,此人手执一柄大铁锥,武艺高强,有万夫不当之勇。当后唐愍帝因宗室叛乱,自京师出逃卫州时,石敬瑭伪装与愍帝议事,伏兵拥入,尽杀愍帝左右。石敢在这场事变中,为保护石敬瑭力战而死。
这位石敢,本来与“石敢当”没有任何血缘,不过巧合的是,他的名字与泰山灵石的名字,仅有一字之差。久而久之,人们在对“石敢当”进行人格化的塑造时,便吸纳了石敢勇猛善战的特点,这样,一位新的石敢当形象——“石将军”开始在民间信仰中出现。
随着“石将军”形象的传播,各地除了竖立“泰山石敢当”的石碑外,也开始刻立“石将军”的造像。在造像中,“石敢当”被塑造成了手执长弓利剑的威猛形象,镇守于桥头、街巷的冲口。后世还流传着一首歌咏“石将军”的古诗:“甲胄当年一武臣,镇安天下护居民。捍冲道路三叉口,埋没泥途百战身。铜柱承陪闲柴塞,玉关防御老红尘。英雄来往休相问,见尽英雄来往人。”活画出一个威风凛凛、震服四方的“石将军”风采。
“石敢当”虽在新起的民间信仰中变成了“石将军”,但在泰山流传的关于他的民间故事中,更多的却是他单打独斗、行侠仗义的侠士形象。他的对手也多非敌军大将,而是祸害四方的妖魔鬼怪。其中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泰山有一人,姓石名敢当,家住在徂徕山下桥沟村。这个人武功高超、无所畏惧,尤好打抱不平。这年,有户人家闺女染病,请了许多大夫却皆难治愈。家人无计可施,便去求石敢当,石敢当到来,左右一看,感觉屋中妖气甚重,心知是妖精作祟,于是隐身于这间屋内。深夜妖精潜至,石敢当拔出宝剑一阵搏杀,妖精顿时哭天喊地。附近的妖精听到石敢当来了,早已远远遁去。可四方妖精甚多,石敢当无法分身各地,人们便把他的名字刻在石头上,镶嵌于墙上,用以震慑群魔。于是就有了遍及天下的“泰山石敢当”的刻石。
这个传说故事,生动演绎了“石敢当”镇鬼压邪、护佑阖家平安的信仰内涵及其铭名刻碑、传播天下的民俗特点。故事中,“石敢当”也有了“老家”,他的家乡就在徂徕山的桥沟村。
神话传说在传播过程中,常常有“落地”的现象,即传说中的内容往往与本地风俗相结合。“石敢当”也不例外。因为他名字前冠有“泰山”二字,自然就成了泰山人。不过,民间故事把“石敢当”老家安置在徂徕山的桥沟村,却是有深刻文化背景的。
传说中的“石敢当”姓石,而徂徕山下的桥沟村正是石姓聚居的一方村落。在这个石姓家族中,不仅出过宋代名儒石介,还出过一个威名远震的元代大将军石珪。石珪大将军在金元之际虎踞山东、鹰扬中原,被成吉思汗封为兵马都总管,人尊曰“石将军”。正由于这个缘故,民间在传说“石敢当”的故事中,便将其“安置”到这一名族之中。石氏聚居的桥沟村,便自然而然成为“石敢当”的故乡所在。后来“泰山老奶奶”信仰兴起,“老奶奶”也被说成是桥沟石家的女儿,以后更被说成是“石敢当”的女儿。泰山三大神祗的两大尊神——“石敢当”与“碧霞元君”的家乡都被说成是桥沟村,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
1985年夏,我在距徂徕不远的旧县村访古时,忽然发现了一位身擐甲胄、携带长弓、手执宝剑的石刻人像,当地人都喊他“石人老爷”。说拜他能驱鬼压邪、阖家安康。后与外国传教士书中所收“石敢当”版画比对,最终证明这尊肃立汶河岸边的石人就是人们心目的家乡守护神“泰山石敢当”。经中国美术学院毕斐教授考察鉴定,其镌刻年代不晚于明代。
从“石敢当”
到“石大夫”
“石敢当”可降妖伏魔、驱妖辟邪,不过作为普通民众,他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不是鬼怪惊扰,而是疾病苦痛。这时,人们自然而然又想起了无所不在的“石敢当”,于是,一个新的泰山灵石形象“石大夫”开始浮现在大众信仰之中。
据清代学者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记载:“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口立‘泰山石敢当’五字,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北人谓医士为大夫,因又名曰‘石大夫’”。“石大夫”是“泰山石敢当”的另一形象。
根据现在所掌握的文献记载,“石大夫”信仰最早兴起于明代,它的策源地是位于泰山东北麓的章丘东岭山。关于“石大夫”的来历,在过去的方志中记录不够清晰。2005年初,我在岱岳区祝阳的祝山,发现一方道光年间的《石大夫碑》,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关于“石大夫”的传奇经历。
明朝时,有位书生流落江南,卖药糊口。有天,在他又累又渴之际,一位身高五尺的童子向他作揖问候,并对他说:“你是我家乡的父母官啊!希望日后不要忘记我,我姓石,以后你可寻访我于东山之下。”童子为他奉上香茶,书生饮后精神一振,两人遂依依惜别。过了许多年,这位书生考中进士,吏部授官,出任章丘知县。书生记起了当年小童的情谊,便专程去东山寻访,可找遍了山上山下,也没打听到有姓石的。书生走累了,便在一块巨石下歇息。似睡非睡间,恍惚看到了当年那个童子走到他身边,指着巨石说:“这就是我啊!相别数十年,我们又在这里重逢了!”书生惊醒,方知身后巨石便是童子真身。因妻子久病,书生便祈求灵石求护,果然一祷而愈。从此,“石大夫”治病救人的声名大噪,于是,人们在巨石旁建成一座石大夫庙。四方求医者,纷纷到石下祝祷祈愿,成为当地一大风俗。
至今在章丘东岭山上,还存有传说中的“石大夫”真身。这方石头体如巨屋,高5米,围10余米,石体东侧有篆书“大夫石”三字,南侧有明朝嘉靖年间章丘知县刘凤池的题诗。这位刘凤池,可能就是故事中书生的原型。当地人都把这方巨石称为“石大夫爷”。
“石大夫”信仰在章丘兴起后,很快传遍了泰莱山区,泰安、莱芜、淄博、邹平、新泰等地,纷纷建起了石大夫庙。“石敢当”治病救人的形象深入人心。在岱岳区祝阳祝山上便有一座石大夫庙,建于清代。每年九月九日,都有盛大的石大夫庙会。现在虽然庙已毁坏,可庙前清代《石大夫庙叙》石碑犹存,它是泰山地区“石大夫”信仰的实物佐证。
从远古到清代,“石敢当”的形象在不断变化,到了当代,泰山灵石又会以什么形象出现呢?
从“石敢当”
到“石童子”
历届全运会都有一个吉祥物,本届全运会又将推出怎样的吉祥物呢?人们都在期待着。
山东工艺美院的专家们为此组成了一个吉祥物的创作团队,在创作中苦苦追索,逐渐将目光投置在五岳之首的泰山。他们8次登上泰山,对泰山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进行细致采访。作为泰山重要民俗文化、全国非物质遗产的“泰山石敢当”,给创作者以极大启迪。一个传承着泰山石品格的小精灵,渐次浮现在创作者的脑海中……。
2008年10月14日晚,在山东电视台演播大厅,一个活泼可爱的石头娃卡通形象与观众见面。这便是“泰山童子”。整个构思都以泰山石为核心表现内容,有机结合传统与现代元素,活画出一个朝气十足、活力四射的石头娃娃。“泰山童子”可以说是对“石敢当”形象的最新演绎,既撷取了“石敢当”文化中勇猛无敌、平安吉祥的传统内蕴,同时又体现了奋勇争先、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从泰山灵石到“石将军”、“石大夫”,再到今天的“泰山童子”,可以说,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着自己心目中的“石敢当”。如果说“石敢当”是泰山石的前世,“泰山童子”便是泰山石的今生。在以后的岁月中,只要泰山不颓,泰山石在,关于“泰山石敢当”的形象也必将被一次次重塑与更新。
那么?未来的“石敢当”又将会以什么形象出场呢?让我们共同拭目以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