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达秘John Nelson Darby(1800-1882)的传记与诗歌简介

(2011-01-15 20:59:17)
标签:

达秘

属灵

诗歌

无终之歌

恩典

生命

荣耀

圣灵

同蒙恩

杂谈

分类: 关于诗歌

达秘 John Nelson Darby(1800-1882)

诗人小传

纵有成百万的人直接或间接受到达秘属灵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但是很少人真正认识这位被神大用的仆人。

依照教会的历史有一件不辩自明的事实,就是每个复兴运动都有一个属灵的领袖。等到主的时候到了,那人就会出现。照样在十九世纪初叶,在那次属灵运动开始的时候,神所要使用的器皿亦应时而生。这个运动通常被称为“弟兄运动”(Brethren)。经过半世纪以上不断的辛劳,达秘殷勤的教导而且付之实行,处在当前宗教的纷乱之下,坚持基督身体的每一肢体仍有责任和权利,竭力用和平彼此联络,保守在圣灵里的合一(弗 4:3)。这是他毕生所致力的伟大目的。

具有惊人天才的器皿:
主后一八○○年十一月十八日,达秘约翰纳尔逊(John Nelson Darby)生于伦敦西敏寺威斯敏斯德,在他父亲的伦敦寓所内。他是幼子,具有惊人的聪明和才智,他早年的教育,系受于西敏寺威斯敏斯德学校。一八一五年全家迁居爱尔兰古堡,年轻的达秘首次抵达该地,他就进入都柏林(Dublin)的三一学院攻读;那里的属灵和谐空气立刻使他整个人得到释放。他的进步非常惊人,十九岁就得到学位,而且名列前茅。加上三年专攻法律,于一八二二年他得到可作爱尔兰律师公会的会员资格,可是他并未执行律师业务。就在于此,主所要托付他的工作已开始显明。
自从十八岁,他就开始注意到属灵的事情。现在既然已经得救,心中的天良就开始对于法律的业务发生异议。过了一年,他完全放弃了操律师业务的思想。这件事使他父亲非常懊恼,也使许多朋友十分失望;而最失望的人便是后来任爱尔兰最高法院院长的姐夫,因为他不只盼望达秘升到法律界最高的地位,还希望达秘用他敏锐而善于归纳的天才,来整理英国法律上的纷乱。

我岂不为你已丢弃万有:

要明白这个有聪明、才智,而且在法律界里很有关系,满有前途的青年,如何抛弃他的地位,我们必须回溯他生命中一段七年的经历。

圣灵与肉体相争的经历:

    培斯德的经验引起人想到达秘七年的内心挣扎(一八一八年至一八二五年)作一个比较或者是有益的。在培斯德的传记里面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在于一个天生敏感而且善于评判的人,加上一个好怀疑不随便的头脑,信心并非一件易事。培斯德对于自己十分诚实,极少有人能够如此。别人的劝诱,都不能使他蔽目不见基督教里的错综和复杂情形。他勇敢的面迎这些问题,挣扎肉搏,直到他的理智完全满意,最少不再反抗为止。当然我们看见他时常会产生极大的迷惑。在他的著作中,他不只一次提起有个时候他几乎沉溺在不信中。他说这种情形继续了七年之久;这些年日对于他必定是极痛苦的日子……他说:‘当信心恢复之时,每一部分的信仰显为极小,人显为无有,世界显如影儿,神是一切……然而我每天的祷告,还是求神加增我的信心。’”

在达秘的经历里,那一线的光辉,照亮了他七年的黑夜,最后引导他进入光天化日之下。他被带到与神和好的知识里,他的心中充满了神救恩的喜乐。他听见了呼召,他看见了那只呼召他的手。不像福音书上的那个青年的财主,犯了严重的错误,拒绝了呼召,忧忧愁愁的走了;达秘也是一个青年,而且有那样的地位,和惊人的才华,但他用轻快的心情舍弃了一切,起来要认识主,愿意出任何代价来跟随主。
他欢然抛弃了律师的业务,盼望找到一条道路,能够事奉神。他在一八二五年申请加入爱尔兰教会的执事班(Deacon Order),立刻得到了准许。在他基督徒的道路上,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尚有许多的功课要学习。他后来回忆的时候,能够像亚伯拉罕的仆人一样的说:“至于我,耶和华在路上引领我,直走到我主人的兄弟家里。”(创 24:27)
     达秘被派到爱尔兰东部的威克罗州(County Wicklow)的山区,即喀拉里(Calary)教区作副牧师。那是一个大而分散的教区,他觉得这里对他非常适合。他安心地住在一所建在沼地上的农民屋内,全心执行牧师应尽的各种职务。因着他诚恳地履行职务,严格地实行教规,他很快就得到了贫寒百姓的欢心。他同情百姓的遭遇,体贴他们的软弱。他把礼拜堂的财产捐作开办学校的慈善事业之用。在他一年副牧师的任中,整个教区都受到他良好的影响。达秘不是一个雇工,也不是一个官吏,而是一个赤忠事奉神的人。几乎每晚他都到农民的家里教训他们,他的足迹遍及整个分散的教区,他是难得有一夜在十二时以前回到自己茅庐的。
     若非神带领他的道路,决定他的命途,他很可能长久安心地居住在山野农民中间。但是神在那里造就他的器皿,准备他作更大更广的工作。隔了十五个月,这个旨意才开始显明出来。
     达秘一年的任期迅速地过去,这一年充满了各种活动和工作。达秘遂即进城于一九二六年二月十九日从米其大主教(Archbishon William Magee)接受牧师的职分,使达秘有资格可以执行牧师的全部任务。
     然而从他被封立受职任牧师之日开始,他就关怀到国教的地位问题,虽则那时因着他忙于工作,又特别努力于当时所谓“国内布道”的工作,遂使这些酝酿的思想局部被窒息了。
     如同韦斯利约翰一般,达秘时常骑马巡视他的教区。一八二七年十月,达秘在旅途中,他的坐骑受惊,晕头转向,把他剧烈地掷在一扇门板上,使他的身体受到严重的损伤。因此他必须往都柏林就医。在他姐夫家里(20 Fitzwilliam Street,Dublin)逗留了三个多月,在休养期间,关于国教和他自己牧师的地位等问题,又重新强而有力地回到他的脑海中。当时达秘被迫闲居家内,使他有充分的时间可以彻底查考这些问题。
     这就是他所说的话:“在我孤独之时,矛盾的思想加增,但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圣经的话语完全得着了优势。我一直承认这是神的话语。仔细阅读使徒行传,给了我一幅早期教会的实际图书,使我常常觉得那里的情形和教会今日的实际光景大不相同,纵然教会仍旧是属于神的。”
     当达秘的身体渐渐恢复之后,他可以用拐杖行走时,他又在城里结识了几个有同样心思的青年人。他的里面已经与国教断了关系,但是外面尚无行动。有人问他后来为何离开英国教会,他的回答友善并坚决。以下就是他所说的话:“在圣经里我找不到一个东西叫作国教。英国教会是否就是神在英国的教会?我说英国国教的宪章是属世的,因着国教的期望,是寄托在宪章中。她所夸耀的不是圣徒,乃是人民。凡说英国教会乃是圣徒的聚合的,这人不是怪人,就是蛮勇之士。根据英国国教的规则,凡是教区的居民都得参加国教。虽然国教内的仪式和祭司制度是属于死亡的,但是并非这些驱使我离开英国国教。我离开的原因乃是我在寻找基督的身体(国教里面没有基督的身体,或者甚至在整个教区内并无一个得救的人,)同时因为我相信圣灵指派的职事。假若保罗今天来到这里,他也不能传道,因为保罗从未被封立,反而一个恶人一旦受到封立,因着有了这衔头,就得以被证实为牧师,真正基督的仆人反而不被承认。这种制度和我在圣经里所找到的截然不同。”

 

我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
  一八二七年,达秘在都柏林城里遇见几位青年和他一样,对于他们和教会的关系发生严重的怀疑。他们的难处大多是起因于当时国教和非国教团体的生硬宗派思想。当这位大梦初醒的青年牧师来到都柏林之时,他最少找到四位这样的朋友,预备采取当时所认为勇敢的步骤。经过谨慎的考虑,和默想新约圣经,他们发现在国教或者任何非国教的团体里,都找不到神教会的具体表现。要参加那些非国教的团体,必须口吐他们特殊的“示播列”(士 12:6),同时他们的宪章也实在从无一刻考虑到在地上基督身体的伟大并圣洁的性质。

一个全新的开始——在基督身体里的自由
他们采取的勇敢步骤,就是在主日早晨一同聚集擘饼,如同早期基督徒所做的,“七日的第一日,我们聚会擘饼”(徒 20:7)。今天我们也许觉得这个举动并无什么了不得,因为弟兄运动早已影响整个基督教;可是当时,这种行动是具有革命性的,在所谓正宗的教会团体内从未见过。
当时聚集在赫契生家里擘饼的五位,乃是柏勒(J.G.Bellett)、克罗宁(Dr.Cronin)、赫契生(Mr.Hutchinson)、柏路克(Mr.Brook)和达秘。他们脱去了人为宗教制度的墓衣,走上敬拜和事奉的自由大道,有主的灵来带领主持一切。他们所以采取行动,是因为考虑到在马太福音十八章二十节、罗马书十二章,和以弗所书三章四节的真理。他们发现且承认信徒在世的抱负,乃在用心灵诚实来敬拜父,直接向主负责事奉,并且等候主再来(约4:23-24;西3:23-24)。达秘辞去牧师职分之后,非常明白的表示他并未辞去神话语的职事,也未推辞拯救灵魂的责任。如同前个世纪著名的约翰·卫斯理一样,他现在以整个世界作为他的教区。他为主多受劳苦,不倦的旅行各地帮助信徒,传扬主的福音。他说:“我到剑桥和牛津去……去瑞士不只一次……留在洛桑(Lausanne)一段相当长的时期,神作工使人得救,并且呼召他一班的儿女从世界里面分别出来…”这些地名不过是他在一封信内所提起的。只要读他三封书信,就可以看出他当时旅行的广泛。

一生因应许而作客旅:
达秘很少知己的朋友。他那向着主的热诚和坚决,拒绝一般人所渴望的东西,使他专心事奉主,无暇顾到其他的事。在许多方面,他是个孤单的人,有时他也会感觉到这点,可是他从不后悔。当他七十九岁高龄时,他在黑夜回声(Echo of Songs in the Night)的诗集里,发表他的情绪说:“哦,与我同住;不容任何扰乱思想,强占蔽遮属天亮光。祢是我力量!不让祢所带来的,被天然兴趣驱逐。”
当达秘说:“基督是我生命中的惟一目的,因我活着就是基督。”他的性格,行为和谈吐都证明这句并非平凡的话,而是单纯的真理。
某次在义大利旅行之时,他年已古稀,住在一所极不舒服的旅馆里过夜。他疲乏困倦,倚首双手内,轻声的说:“我今撇下一切事情,背起十架跟随耶稣。”
他虽不寻求朋友,人却被他的高尚人格和舍弃世界所吸引。费尔博(J.C.Philpot)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是在爱尔兰达秘的姐夫家里遇见的。费尔博对于达秘的“黑夜”经历,感觉非常有趣。他能懂得达秘的苦痛,因为他是个极端喀尔文派,可是他不明白达秘后来所得着的完全拯救,与神和好,并永远得救的把握。在他主笔的《福音标准》(Gospel Standard)上,他发表对于老友的印象说:“达秘慷慨浪费他的资产,他有超过殉道者的勇气。”达秘的著作浩瀚,他所写的都值得阅读,可惜不甚容易了解。

为真道打美好的仗持定永生:
他有高贵可爱的品格。对于真理始终如一,毫不虚饰。当然像他这样的人必是多受艰难,然而他乐于忍受,从无怨言。他活在一个不平凡的时代,当时英国宗教生活的根基正受到严重的考验。高等批评学,进化论,和其他各种异端,摇动了许多人的信心。他自然不能袖手旁观,因此就投入战火,为那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争辩。
他最著名的工作,乃是将全部圣经译成德文和法文,并将希腊文新约译成英文(Translation of the Holy Scriptures)。他参考各种古本原稿,重新翻译。后来修正圣经钦订本的人,参考他的新的译本,希奇他研究的透彻和工作的浩大。当他翻译的时候,他常牺牲文学的雅丽而保存原意的正确,因此他的译笔有些奇特。但是那些难能可贵的注解当可补偿这些缺点。
从他二十八岁开始,直到八十二岁离世,他不断的写作,牵述到圣经的各种问题,表现属灵的成熟。他拆穿各种异端邪说。但是他最高贵的著作,乃是《圣经各卷要略》(Synopsis of Books of the Bible)。此外尚有关于布道性、实行性、宗教性、预言性、杂录性和其他性质的许多著作。虽然依照题目的不同,而深浅不一,可是凡他所写的书都印了向着基督的忠诚,和向着神话语的信心。他完全不顾文学上的荣誉。他曾建议“用圣经来思想”。

 

达秘的诗集和他的无终之歌
有一本小册,叫做《属灵诗歌》(Spiritual Songs),内有二十六首宝贵的诗,系出于达秘之手。其中有一首〈无终之歌〉,是最得人心的。那是他在一八三五年写的,当他经过长期严重的疾病,眼患痛风疹,睡在暗房床上,他用口传说这首诗。诗竟充满高兴赞美,完全看不出他正在病痛中。这可代表他的心灵平静情形。诗是这样说:“听阿,千万声音雷鸣,同声高举神羔羊;千千万万立即响应,和声爆发势无量。……这样感激心香如缕,永向父的宝座去;万膝莫不向子屈曲,天上心意真一律……。”

脱下帐棚穿上属天房屋的呼声:
不断的在各处旅行,生活又无平常的舒适,开始在这老战士铁炼的肉身上产生恶果。在一八八一年上半年,他提起一次在苏格兰邓地(Dundee)跌倒受伤极重。那次跌倒受伤比起他当时所想象的还严重,大大影响了他的心脏和肺部。他已经超过了八十岁的高龄。他的奔历似乎反而加速,因为在一八八○年他还风尘仆仆,探望欧洲大陆上的各地教会。然而这个“瓦器”开始破裂。当时他写信给他一位朋友说:“我并未生病,只是疲倦和工作过度。我早晨和下午竭力工作,到了晚间就放松筋骨,专心阅读神的话语,以他的爱为粮食。”
有一段时期他晚上不能躺下休息,只有坐在床上才能得些睡眠。他说:“我的身体情形十分低落,在邓地那次跌倒抖散了我,过于我所想象的。我的心脏和肺部是我的弱点。但是这些犹如身体的其他部分,都在主的手里。昨晚我甚至坐起。”
一八八二年三月间,他被送到波尼摩(Bournemouth)一位朋友汉门(H.A.Hammand)的家里养病。将近二月之久,他弥留在本仁约翰所称之巴拉地(Beulah Land——即流奶与蜜之地)。据说他每日都在主里欢乐。提起教会为着教会和合一的见证不断祷告。当吴司敦(Dr.Christopher Wolston)问他,面迎死亡,有何特别感触,他答说,“有三件事我时常思想:—、神是我的父,我是他送给他儿子的礼物;二、基督是我的义;三、基督是我生活的目的,又是我永世的喜乐。”这是在三月九日所说的。另有一次,他说:“纵在极软弱之中,我能够说我已为基督而活,在我和父之间全无黑云。”
他最后一封致弟兄们的信是典型的,值得思念:“我亲爱的弟兄们,经过了多年与软弱相交,我只有足够的体力写几句话,更是表示亲爱性质,胜似其他作用。我要见证爱,他非但在那位永远忠心的主里面,也在我最亲爱的弟兄里面,他们向我有极大的忍耐。我更要诚实的见证,从神那里来的爱是何等的丰富!然而我能说,基督是我的目的;感谢神,他也是我的公义。我不记得应当回忆何事,现在也无何可加。持定基督,倚靠在他那丰盛的恩典里面,在父爱的能力之下,再活出他来;同时也要儆醒等候基督再来。我并无什么可加上,只有在他里面那无伪的热情。达秘敬启。再者,万勿因着注重保罗的职事,而忘记了约翰的职事。前者给我们看见启示的时代,后者给我们看见启示的中心。我特别不赞成任何人攻击威廉开雷。达秘又及。”
不为人所知却是人所共知的:
最后在四月二十九日,旁边守候着的人知道时间已到,不久这位耶稣基督的精兵就要结束了他地上的日子。他已经在他的世代中服事了神,现今如同一个疲倦的旅客一样倒下安眠,和他所事奉的主同在,等候那无云烟的早晨。
五月二日达秘的遗体葬在波尼摩墓地。送殡的约近千人。寂静无声,只听见脚步的践踏,步伐整齐,几如军葬一般。纪念碑上刻着:约翰·纳尔逊·达秘:“似乎不为人所知,却是人所共知的”(林后 6:9)。一八八二年四月二十九日离世与基督同在,享寿八十有二。达秘一生忠诚为主,正如他自己所说:“主,我专一等候,这是我的本分,在世隐藏服事,在天同享福分”,这实在是神的仆人极好的座右铭。

 

要认识一个人,需要从四围接近他的人来认识。试举数例:

    达秘很少知己朋友。他那向着主的热诚和坚决,使他摒除了一般人所渴望的东西,俾能专心事奉主,无暇顾到其它的事。在许多方面,他是个孤单的人,有时他也感觉这点,可是他从不后悔。当他年届七十九岁高龄之时,他在《黑夜回声》(Echo of Songs in the Night)的诗集里,抒发他的情绪说:“哦,与我同住;不容任何事物搅乱思想,强占遮蔽属天光亮。你是我力量!不让你所带来的,被天然兴趣驱逐。”
     当达秘说,“基督是我生命中的唯一目的,因我活着,就是基督。”他的性格、行为和谈吐都证明这句话并非泛泛之言,而是单纯的真理。
     某次在意大利旅行之时,当时他年已古稀,在一所极不舒服的旅馆里过夜。他疲乏困倦,枕首双手内,轻声地说:“我今撇下一切事物,背起十架跟耶稣。”
     他虽不寻求朋友,许多人却被他的高尚人格和舍弃世界之决心所吸引。其中之一,就是费尔博(J.C.Philpot)。他们是在爱尔兰达秘的姐夫家里结识的。费尔博对于达秘的“黑夜"经历,感觉非常有趣。他能懂得达秘的苦痛,因为他是个极端卡尔文派,因此他不明白达秘后来所得着的完全拯救,与神和好,并永远得救的把握之真理。在费尔博主笔的《福音标准》(Gospel Standard)上,他叙述对于老友达秘的印象说“达秘慷慨得似乎浪费他的资产,他有超过殉道者的勇气。”
     当达秘在一八三○年五月至三一年探望牛津0xford之时,他结识了两位朋友,他们对于他将来的前途发生极重要的影响。一位是牛顿(Ben,Jamin Wills Newton),另一位是魏格伦(George Vicesimus Wigram)。前者成为达秘后来在宗教上的主要敌手,后者却变成他近几十年的亲密知己。
     牛顿早被人认作是一位满有学问,富有才气和虔诚的人。他是在普里茅斯最先工作的人员之一。几乎从一开始牛顿就喜欢孤独,与其它的同工隔离。他主领读经聚会,但是不允许其它的同工参加,因为他说:“受教者怀疑赐教者的权柄,是件极坏的事。”牛顿在聚会中的独裁控制,引起弟兄们的不满。不久牛顿和达秘在先知的预言和教会的性质、呼召,并次序上发生冲突。在普里茅斯发生的难处,最后演变成弟兄会的分裂,委实是一件可惜的事。弟兄们在普里茅斯的聚会里,曾有过甜密的属灵交通,曾享受过神诸般的祝福。在普里茅斯的聚会中,兴起了许多有学识和恩赐的弟兄们,除了达秘和牛顿之外,还有居吉尔斯博士(Dr.Samuel Prideaux Tregelles)、苏陶(Henrietta Soltau)、豪尔(Percy Francis Hall)。
     每主日大约有七百多个弟兄姊妹们,亲自参加这个遵照新约圣经教导的方式聚会,享受在灵里自由的交通,料不到这样美丽的属灵光景,结果竟让撒但借着牛顿的事件来破坏了。
     牛顿在他所带领的诗篇查经聚会中,其中一些涉及基督受苦的教导,被达秘指责为错误的看法,达秘甚至认为牛顿的错误严重到需要以异端来对付的程度。最后,达秘另有聚会。达秘又坚持每一个地方的教会,要与牛顿带领的普里茅斯教会断绝关系,并拒绝和牛顿那里聚会中出来的人有交通。其后,牛顿对于基督徒职事的看法完全改变,他后来离开“弟兄们”,作了伦敦一所独立聚会的教师,维持他特殊的预言和教会次序的主张。
     现在谈达秘的另外一位朋友,便是魏格伦。魏格伦纵然不如他的朋友达秘那样地会说会写,他的生命却非常属灵,而且向主十分专一。魏格伦爱基督,也爱基督的羊群。魏格伦还主办一个基督教期刊《现代见证报》(The Present Testimony)。他所发行的主要著作,就是《英人希伯来文和迦勒底文的旧约汇编》,和同类的《新约希腊文汇编》。魏格伦是个富有的人,为着出版这些书,曾经耗费五万金镑,聘请英国最有名的学者,经过十年劳苦,才告完成。然而他为人甚是谦卑,他认为自己不过是神的管家,经手这笔巨款而已。
     达秘更早的一位朋友,乃是柏勒(John Gifford Bellett),他们两人是都柏林三一学院的同学,都准备作律师。他们彼此维持极深的友谊长达四十年之久,在柏勒最后给达秘的信内这样说:“我所亲爱的弟兄,我可能从此不再见你,但是我必须从我的病榻上告诉你。我心灵的深处如何称颂主,他竟然肯把真理启示了我。我认识你,非似过去的粗识而已,乃是里面有所感悟,使我与你连结,至今已经四十载,从未减退。我想在某种意义上,我爱你胜过爱任何人。现今隔了长久的时间,我们还是在同样的信仰上维持亲密的交通。亲爱的弟兄,当你宣布并述说真理之时,愿主与你同在。”
     一位比较达秘更早认识基督徒自由的朋友,乃是柯罗宁医生(Dr.Edward Cronin)。柯罗宁生在一个罗马天主教的家庭中,从小受到主教的严格教育。当柯罗宁在柯尔克(Cork)的时候,一位罗马教的主教发现柯罗宁在阅读一本更正教的圣经,就把他击倒在地上,可是就此却打开了柯罗宁的自由之门。柯罗宁前往都柏林攻读医学,在那里因看查考圣经,发觉基督教的情形非常不正常,于是拒绝参加任何宗派。有一个时期,柯罗宁被独立派接纳擘饼,但是后来又被他们赶出,因为他不肯加入他们的教会,作一个会友,如同其它的人一般。不久神就给柯罗宁站在一个简单的基督徒立场上。直到今天,人还纪念他,尊重他。经过长期间的事奉主和服事主的百姓以后,柯罗宁医生于一八八二年离世与主同在。柯罗宁的结局出乎意料的平安,因为他的嘴唇不断题说主的名,而且他最后的谈吐几乎就是那首著名的诗词:“荣耀,尊贵,颂赞和能力,永远归给羔羊!耶稣基督是我的救赎主!阿利路亚!你们应当赞美主!”
     达秘的最好朋友,乃是开雷(William kelly)。他们最初是在普里茅斯的一间书店里相识的。虽然开雷比达秘年轻二十年,但是他已经是个彻底的基督徒和有能力的作者。他们两人认识了四十年,非常同心,真是领受到神同样的教训。他们纵然有不同的看法,然而并不在那些道理上或者基本原理上,因为达秘的最好教训和实行,都得到开雷的最好解说和推行。司布真曾经称赞开雷为“弟兄会里的一个优秀神学家”,“可惜看见像开雷这样非凡的头脑,竟然也受到派系的狭窄思想所束缚”,最后司布真又说:“开雷是个宇宙人,但是被达秘主义弄得狭窄。”然而开雷并未一味盲从这位高贵的朋友,他并不赞成达秘所有的举动。就在达秘垂死之前,达秘尚吩咐弟兄们说“我特别不赞成任何人攻击开雷。”至于开雷本人,他比他的朋友达秘多活了二十五年,他时常劝告基督徒要“读达秘!”他非常看重达秘的著作。在开雷得到大学古典派最高荣誉之后,有人聘请开雷担任某一个职务,使他“可以扬名天下”,开雷拒绝这个聘请,反问说:“那个天下?”
     摩根(George Campbell Morgan)是世界上著名的解经家,著作了六十多本书。摩根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是在童年会晤达秘的情景。当达秘拜访摩根的父亲时,摩根对着达秘这个伟人怀着一种敬畏和恐惧交织的内情,然而当达秘以慈祥的态度垂询摩根的学习情况时,摩根对达秘的恐惧消失了,只留下了对达秘的敬爱。
凡事都当造就人(林前十四章二十六节)

    纽门教授(Professor Francis Willam Newman)在达秘的姐夫彭法特的家里作家庭教师,达秘来到那里养病。纽门这样说:“我大学毕业后,翌年我前往爱尔兰的都柏林,在一位业已离世的朋友彭法特(Edward Pennefather)家里,作了十五个月的私人教师。这位朋友给我丰裕的报酬。彭法特对待我,犹如父亲或者长兄一般,使我立刻觉得安心。彭法特那伟大的才能,高贵的地位,纯洁的虔敬,都足以为我导师,可是彭法特太温柔、太谦卑,竟然盼望后辈来教导他。彭法特坐在一位我如今所要描写者的脚下受教。这个人是他的年轻亲戚,是一位非常不平凡的人,他使我立刻受到极大影响。我今后要称他为‘爱尔兰牧师’——即达秘。他的身体确实衰弱。瘦削的面颊,血红的眼睛,扶着拐杖跛行,难得他修面剃须,他衣衫褴褛,容貌不整,使人一见惹动怜恤之心。我希奇地看见这样的人坐在彭法特的客厅里面,据说有人在林茉列(Limerick)给他半分钱,误认他是乞丐。这件事即便不真,亦很相近。这位青年在都柏林大学曾获得高等荣誉学位,他专攻法律,在他著名的亲戚(彭法特当时是爱尔兰高等法院的首席法官)匡扶之下,前途应会非常光明,但是他的良心不允许他接办律师的事,深恐他自己出卖才能来推倒公平。他有敏锐的分析力,热诚的同情心,高尚的人格,他仁慈地关心别人,绝对地舍弃自己。不久以前,他承接圣职,作了威克罗(County Wicklow)山区的殷勤的副牧师。每晚他前往居民的茅舍教导他们,翻越山岭,跋涉沼地,罕有在半夜前能回家的。因着这种劳苦,他的力量受到打击。他的双腿给他惨重痛苦,不只有跛脚的危险,尚有其它更加严重的后果。他并不故意禁食(虽则他时常禁食祷告,但是既不为名,也不为势),可是常年长途跋涉于山野间,服事那些贫困的百姓,实在给他太多的压力。加上不管人给他摆上什么,他都拿来吃,有些食物既不可口,又不易消化,他的残躯简直可与拉曲波(La Trappe)的修道士相比。
     “这种稀有的情形,强烈地引起那些可怜的罗马天主教徒的敬意,他们认他像古时的‘圣人’一般。天上的印记在他身上,他的身体因着严于自约而瘦削,他远超地上的一切虚荣,他有分于他们的穷困。虽然起初我误会他矫饰,但是不久我领悟到若要整个爱尔兰转向更正教,有一打这样的人所作的,确实超过全部国教的机构所能作的。我明白只有这样,他才能深入民间。他所作的,并非因修行或夸耀,乃因舍己得人。当年他简直放下一切书籍,单单读圣经。
     “我记得某次我对他说:‘想发财确是可笑,但是假若我有了孩子,我愿意有足够的财富可以给他们良好的教育。’他回答说:‘如果我有孩子的话,我宁肯看见他们在路上打石,只要我能给他们福音和神的恩典。’我纵使不能说阿们,我却佩服他的一致。凡他所说的,始终是根据圣经,他熟练地引用圣经,而且是很合逻辑地应用。他使我觉得我不敢再夸耀政治经济学、伦理哲学,和各种科学,因为我应当将万事当作粪土,惟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在我生平中,我首次见到一个人,这样热切地把别人嘴上所承认的原则,变作生活上的实际。

     “我从未见过一个人,坚持新约圣经里的每一个字。圣经里没有一个字,对于他是死的。某次我说:你真认为新约上没有一处只有当时的价值么?譬如,假若保罗从来未曾写过‘我在特罗亚留于加布的那件外衣,你来的时候可以带来,那些书也要带来,更要紧的是那些友卷,’对我们有什么损失呢?他就很快地回答说:‘我就要受到损失,因为就是这节圣经(提摩太后书四章十三节,拦阻了我出卖我的藏书。请记得,每个字是出于圣灵的,而且是有着永远功效的!’”
     开雷(William Kelly)作见证说:“我首次遇见他(达秘)是在普里茅斯,在一八四五年的夏季。我虽然已经与他们交通数年之久,可是尚未获得机会看见他。因着他对于基督的爱和忠诚,我深深地敬爱他。那时我住在海峡群岛(Channel Islands),开始和三位姊妹一同擘饼,却从未见过这位‘弟兄’的面。在卫博儿街(Wbimple Street)罗维弟兄(J.B.Rowe)的店里,我遇到他,他的问候非常诚恳而自然。
     “但有一私人的小事,给了我一个实际的功课。当我和达秘先生用餐的时候,他偶然说:‘我愿意告诉你,我是如何生活的。今日我为了你的缘故,多吃了东西。我的习惯是周六吃一小块熟的肉片,主日冷食,周一,周二,周三,周四都冷食。到了周五,我喜欢吃一点猪肉或牛肉,然后又周而复始。’我也像达秘一样,在作青年基督徒之时,很是刻苦,因着忽略外面的需要,瘦削得医生不准我再继续。何等的不平凡,一个天赋高度才能的头脑,竟然能够降卑下来,如同使徒一般,教训一个年轻的门徒,无论吃喝或其它事情,都要为着荣耀神而作!那时达秘毫无苦待己身的味道,他满享自由,他一心愿意在所需用的食物上讨主的喜悦。别人也许认为这是微小的事,但是在我却指出了日常生活中的属灵价值。因为有好些圣徒,在大麻疯得洁净以后,忘记或者忽略,照着利未记上的话语,在洗澡之后剃去全身的毛发,洗净所有的衣服。
     “达秘先生极其慎重地考虑每段圣经,但是他写作之时非常迅速,灵里有什么思想,他就记下,时常一字不改。他喜欢用链锁的句法,括孤之内又加括孤,务必使真理能够充分地表达出来,并使误解得以完全防止。他很早起身,不倦地工作。有一次他开玩笑地对我说:‘你写作是给人读而且明白;我却是在纸上思想。’这使他的著作,对于初学的人是不易阅读的,对于急躁的人,几乎不解,因此好些人放弃研究他的著作。无人似他这样轻视文学上的声誉,他认为这种图谋声誉够不上基督,所以也够不上基督徒。像他所说的,他是个矿工,留待别人去溶冶去铸币。至于他,基督是一切的中心。即使在辩论中,基督仍是他永远的目标。在他竭力争辩之时,最引人注意的事,就是他供应积极的真理来造就人。他揭穿仇敌的诡计,不留余地,非但因他具有周全的逻辑,也是因他立刻能把握道德方面的影响,尤其能看透这件事和基督所发生的关系。他实在是博士中最刚勇的。然而同一个达秘喜欢传福音给穷人听,而且达秘乐于尊重别人把赞赏归给达秘所认为胜于他的传福音。真的,我记得某人在一次聚会中当着达秘面前传讲信息。这人局促不安,所讲的绝不能超出达秘。然而数月以后,还听见这位可爱、谦卑的神仆达秘私下告诉弟兄们说:‘唉,巴不得我也能像某某弟兄那样地传达信息!
     “达秘毫无自负自信。某次请他领露天布道,他转请一位比较年轻的弟兄担任。因为他说:‘我怕作这项工作,深恐到了中途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他最喜欢看见人充满爱灵魂之心,勇敢传杨福音。只要看出人有爱主之心(有时甚至是人自己说的),他就宽恕他们的许多过失。关于这点,有人说:“他是英国最容易受欺骗的人。”这句话当然是极端过分,可是这种情形的确时常发生,使同工们感觉困难。
     “少有人像他那样地憎嫌假冒、装作,和失真,他安静地活出真理来。他时常运用年长者的自由,坦白说话,满以为别人的爱心足够接受忠言。然而有时忠心说话所带来的创痕,一时能够弥合,却又会重新爆发。另一方面,有可靠的见证证明他怀有深厚的爱,使他作少有人能作的事。在早年,一位作理发匠的弟兄生病,别人都未曾想到他的需要,达秘却在他疾病期内亲自到小店里尽力服事。”
     “他虽然十分顾到别人,对于自己的舒服却很漠然。但是他愿意出重价买书,只要他相信这些书与他的工作有益。他是个习惯勤劳的人,一大清早就专心于读经祷告,甚至在他最繁忙的时候,他常腾出下午的时间探望贫病的弟兄们,晚上他还要参加祷告聚会,交通,或者传道。不错,他时常整天阅读圣经,无论在家或是出门,都是如此。他的衣着非常朴素,要穿到陈旧破烂,可是十分清洁。某次在林茉列(Limerick),关怀他的朋友趁他睡觉之时,替他换了一件新衣。据说他醒来就穿上,从未说任何话。”
     “当他中年之时,时常徒步巡视大部分德国和瑞士,有时在途中以橡实充饥,有时只有一只鸡蛋作晚餐,他却感谢着领受,因为他说这里不会遇到无聊的人,一切都是简单舍己,然而当他被邀用餐之时,却自由地、感谢地领受凡摆在他面前的食物。”
     “他是个伟大的人物,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好像他并非一位超卓的创作者。他实在是个好人,这是更紧要的。我未见他之前,就有很好的理由这样地相信他的伟大,我看见他经过和平与战争,仍旧如此,鉴于过去的环境,我深知他至终不变。我若这样加上美言,不知是否太过:但愿我们学习他,如同他学习基督一般。”
     弟兄会的领袖米勒(Andrew Miller)作见证说,当米勒参加弟兄会的聚会后不久,达秘第一次到米勒家里来探望。晚饭后,达秘和米勒夫妇跪下来祷告。达秘的祷告是这样地打动人心,使人印象深刻。但是米勒师母却心神恍惚,不能集中精神祷告。她觉得家里饲养的宠猫正爬上桌子,咬嚼桌上的残羹剩饭。慑于达秘是闻名世界的弟兄会领袖,米勒师母噤若寒蝉,不敢作声,不敢稍微晃动。三人祷告完了,一起站起来,米勒师母立刻注目餐桌的情况。达秘注意到米勒师母的关注,立刻说:“没有问题,我看到猫除了骨头,什么也吃不到。”一个被人认为极其属灵的达秘,并不是神秘的人、不可思议的超人,而是带有人性的凡人。
     到了一八七一年,即达秘七十高龄时,在英国受达秘带领的弟兄会的聚会已有三十处。单是在伦敦一地,人数已达三千人。

诗歌介绍

现在我们从他所写的诗歌,列出二首代表作介绍于后:

   "未取得二十六首《属灵诗歌》(Spiritual Songs)暂不评论)"

—、大本诗歌110首〈听哪!千万声音雷鸣〉“Hark!Ten Thousand Voices Crying”
(《圣徒诗歌》第131首)
(一) 听哪!千万声音雷鸣,同声高举神羔羊;
 万万千千立即响应,和声爆发同頌揚。
(二) “赞美羔羊!”声音四合,全天会集来歌诵;
 万口莫不,响亮协和,宇宙充满救主颂。
(三) 这样感激心香如缕,永向父的宝座去;
 万膝莫不向子屈曲,天上心意真一律。
(四) 子所有的一切光辉,使父荣耀得发辉;
 父所有的一切智慧,宣告子是同尊贵。
(五) 藉着圣灵无往不透,天人无数都无求;
 围着羔羊,俯伏叩拜,称颂他作“自永有”。
(六) 现今新造何等满足,安息、喜乐并稳固;
 因着他的救恩受福,不再受缚,不再苦。
(七) 听哪!天上又发歌声,赞美声音又四震;
 穹苍之中满了“阿们!” “阿们!”因是同蒙恩。

 这是一首根据启示录第五章所写的诗歌,描写基督复活升天时的荣耀,真使人叹为绝笔!

第一节 这节首先说到万万千千一波波蒙恩得赎的圣徒被提神宝座前,内心狂欢、喜乐,合声爆发赞美与颂扬之音,赞美基督-神的羔羊已作王登宝座!

第二节 这节更说明赞美羔羊之声是从千万圣徒万口发出的,这些合发之声、协和又响亮,同在唱一首被主救赎的新歌。

第三节 这节说明圣徒们的祷告与感谢,如祭司点香升往神的宝座,万膝向主跪拜,世上的国成为主基督的国,祂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天使也齐声欢呼!

第四节 这节说明神子基督是父神荣耀所发光辉,是父神智慧的宝藏,父怎样荣、耀、尊贵,子也同样得荣耀、尊贵。

第五节 这节说明圣灵参透万事,在新天新地里,一切都透亮,完全显明神完全的救恩,使万有被神所充满,万有享受神和羔羊,得到永远的安息与满足;使天人无数都无求;众圣徒围着神和羔羊的宝座俯伏敬拜,称颂神是自有永有的神;此时,曾被神的仇敌窃据的万物与人有都被神赎回,重新归于神自己。

第六节 这节说明天地万物与得赎的人,因着主神的救恩之福,都被神更新成为新造,使蒙救赎的人与神都得到安息、喜乐并满足。

第七节 这节说明听哪,天上又发出如众水四震的赞美之歌声!就是在穹苍之中,满了阿们-同蒙神恩的声音!

 

    这首诗歌是在一种宇宙得赎的情境之下,我们在被提神和羔羊宝座前,敬拜、赞美、歌唱、狂欢;那时,我们在神和羔羊宝座前、合声赞美神和羔羊,如何赎回我们和万有成为新造,并更新宇宙成为新天新地!我们看到我们的在永世的前景,怎能不跳跃欢腾,赞美洋溢,让这无穷的大喜乐,借着敬拜、赞美、唱新诗充满全天地间,将荣耀归与那自有、永有、昔是、今是、以后永是的神!

 

二、大本詩歌44首〈父啊,儿女称颂祢名〉Father,Thy Name Our Souls Would Bless”

(《圣徒诗歌》第40首)

一  父阿,儿女称颂你名,是受恩典的教训;

    我们欢乐,因你生命已使我们归羊群。

二  你所给的得救证实,远超我们赞美;

    我们的心现在直指  你在天上座位。

三  因在那里,祂作我们  永远不变的寄托,

    你将生命分给罪人,祂为罪人谋解脱。

四  永世虽久,不过就是: 显明你恩的丰富,

    好叫那些因你儿子  为儿女者,前来称祝。

五  我们现虽未见早晨,却仍安心历世途,

    等候祂来提接我们,脱离死亡和坟墓。

六  我们欢乐,因你自己  就是我们的 “永分”,

    像你儿子!同祂一起!享受光明的早晨!

七  哦,求父因祂慈名  保守我们在这里,

    无忧、无虑,随祂而行,直到同乐在那地。


达秘一生最认识神的恩典,这是一首说到父神恩典的诗,将“恩典”这一个词的属灵境界提得如此高,并阐述得如此透彻,堪称为达秘诗集中的代表著作。

第一节 这节主要是说明因我们有儿子的灵在我们里面作生命,使我们归回羊群,并且由于恩典的教训,我们欢乐称颂父名。这节用词较有味道的是 “恩典的教训”、 “你生命已使我们归羊群。”恩典的教训:就是那灵膏抹的教导,牠引导我们来称颂父名,即圣灵用说不出来的叹息在我们里面,呼叫,阿爸,父!你生命已使我们归羊群,提醒我们:现在我们是在神的羊群中,有祂用爱来牧养我们!这两句词正是这首诗歌的特色,让唱诗人印象深刻!

第二节 这节主要是说明你赐圣灵在我们里面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虽然父的恩惠远超我们的赞美,但是我们的心还是要向着父的宝座发出赞美。得救证实是这节特殊同词,让唱诗人想到为何我们是得救的人,因为我们是同一的圣灵所生,我们同有一个父!

第三节 这节说明基督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寄托(盼望),祂将你生命分给我们这些罪人,使我们脱离罪恶与死亡。 “因在那里,”、 “祂作我们永远不变的寄托” 、“你将生命分给罪人”是这节特殊的用词。 “在那里”是指那里?很多人会说:在天国!这是没有依据的!而我却认为是:在主那里!诗篇三十八篇9节说:因为在你那里有生命的源头,在你的光中我们必得见光。后文说到你将生命分给我们这些罪人,谁有生命?当然是主!主曾在约翰福音十四章6节说:我就是道路、实际、生命;约翰福音十章28节说:我又赐给他们永远的生命,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

第四节 这节前说明永世不过就是:借着神儿子成为神儿女的人来赞美、称颂父的恩惠是何等深广的日子,以显明神恩典的丰富。 这节都是特殊的词: “永世虽久,不过就是:显明你恩的丰富,好叫那些因你儿子为儿女者,来称祝。”神对祂儿女的恩典是无限丰富的,因为祂是全丰全足的神;若没有祂所拣选的儿女蒙祂恩惠,没有人知道祂到底有多么丰富;祂必须借着为祂每个儿女所豫备的救恩之路,让我们脱离死亡与旧造,直到我们模成祂儿子的形像,在灵、魂、体完全得救,成为祂的复制与繁增,这个蒙神施恩的过程若要陈明,真是宇宙之大也容不下,所以,永世就是留给我们来赞美神与诉说神救恩的故事的,这个蒙救恩的故事真是说也说不完的,我们的赞美也是赞美不完的。

第五节 这节主要是说明我们现今因有荣耀的盼望,等候主从天而临提我们上去,永远脱离死亡,所以我们能安心地走这人生的路途。这节的词很有诗意:“我们现虽未见早晨,却仍安心历世途,等候祂来提接我们,脱离死亡和埋墓。”甚么是早晨?早晨就是主来临的白日。现今是黑夜,我们正等候公义的日头升起(主耶稣的国从天降临),并接我们到祂那里。这是每位信入主的人荣耀的盼望,因为有这盼望,所以我们能安心历世途,因为不久我们要见主;世人却不安心,而且还心怀恐惧,因为他们要面临死亡、审判和永远的沉沦!

第六节 这节说明我们因为父神自己就是我们永分(产业),我们有一天会像你儿子的荣耀形像,同祂一起,享受你作光明的早晨。 这节特殊用词: “永分”、“像你儿子”、“同祂一起”,“享受光明早晨”,我们将来承受的“永分”是甚么?是神自己!如何承爱神自己?作神的后嗣,作神的后嗣就是长大成人的儿子。就能依法承受神作产业!我们现今已重生为神的儿子,但还未长大成人,基督为神的长子,已经长大成人为神的第一个后嗣,祂已在作王的宝座上,活在荣耀里;我们要像他一样长大成人,成为神的众后嗣,在那盼望之晨,被接在荣耀里,同主在一起,享受父家的一切。

第七节 这节前说明求父在祂的慈名里保守我们,无忧、无虑,随着那是灵的基督而行,直到同乐在父的怀里。这节特殊这节特殊的词:“因祂慈名,保守我们在这里,无忧、无虑,随祂而行,直到同乐在那地。”祂慈名是谁的名?是主耶稣的名!靠着主耶稣的名,祂能保守我们,无忧、无虑,随祂而行;祂的手一直扶持我们,也拯救我们到底,直到同乐在那地。那地就是彼后三章3节的新天新地。

 

这首诗歌除了曲调非常优美、有感性、词意优美,让人唱过后兴起喜乐与颂赞,我们现今已在基督里已重生为神的众子,归回主的羊群,成了神恩宠的对象!承受神作我们的永分,我们有主耶稣相随,随祂而行,祂正引导我们安心历世途,并欢乐地往父的荣耀里去,现今等候我们的救主从天而临,提接我们到父的怀里,享受光明的早晨,那时我们要欢呼、赞美神在我们身上的施恩!我们既蒙神这般恩惠,真应欢乐地赞美父神!

 

三、达秘在一八四九年所写的诗歌《旷野之歌》(The Song of the Wilderness)
     这世界有若旷野的辽阔无垠
     我无所谋求亦无所追寻
     我既不恋慕这片荒芜之地
     我无所损失,亦无所遗憾,
     他爱里宝藏正合我追寻
     我客居旷野——走终段旅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