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一周读:11.14-11.20

标签:
摄影单电富士吴玮照相机蔡司苏联相机it |
分类: 相机新闻评 |
【一周唠叨·镜头焦距如何影响人像照片效果】
原文链接:http://tech.163.com/digi/11/1114/14/7IQVT8NU001624J2.html
原文摘要:
你很可能已经听说过85mm-135mm是拍摄人像特写的黄金焦段,因为拥有最适当的空间透视。不过你是否了解不同焦距对照片的影响能有多大呢?摄影师Stephen Eastwood使用从19mm到350mm不同的镜头拍摄了10张照片来说明这一问题。
Eastwood使用35mm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拍摄。所有照片尽量保持相同的取景范围(请忽略19mm的暗角)。可以从照片中很明显地看出在广角端模特的脸部显得非常“窄”,同时额头、鼻子和下巴等凸出部分相对更大,而在长焦端模特的脸更“平”,上述部分也没那么突出。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持相同的取景范围,不同焦距的镜头要求不同的拍摄距离(物距),这是引起空间透视变化的主因。
吴玮按:镜头的焦距除了最直观的影响拍摄画面的视野宽度,还影响着近大远小的透视程度。上述的两要素都表现为反比关系,焦距越小视野越广阔、焦距越小透视愈被夸大。必须要补充说明的是,任何焦距的镜头在过于靠近被摄物时都会表现出变形,即前景夸大明显。
广角镜头还有明显的画面周围卷翘或膨鼓的畸变特征。
不得不佩服Eastwood这种治学态度。众所周知,罗素先生将科学分为理论科学与实用科学,理论科学是企图了解世界的科学。而后者是企图变革世界的科学,自始以来就是重要的,而且重要性还一直不断的增长,最后几乎把理论科学从一般人的心念里驱逐了出去。
在摄影基础的了解中,很多人只会去背诵85mm-135mm的肖像镜头定义,对其由头少有了解的热情。Eastwood的演示就是通过直观的办法,帮助摄影人了解焦距与透视的关系。而对透视规律的了解,直接左右着构图美学的运用。理论科学对于实用永远有着指导意义。
是的,我就是在为自己辩护。
【一周前沿·世界最大数码相机计划获美国政府批准】
原文链接:http://qicai.fengniao.com/259/2593857.html
原文摘要:
由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提出的建造世界最大数码相机的项目,在上周已经获得美国政府的批准。该相机建造预算为1.7亿美元,使用由189块CCD组成的巨大传感器,可拍摄32亿像素照片。
该相机用于大型巡天望远镜(Large Synoptic Survey Telescope)。其搭配的镜头(望远镜)也将是空前的——可以从450公里外清晰拍摄到一对汽车前灯。
吴玮按: 189块传感器组合成32亿像素,每块CCD的像素值达1700万。介于它的高端定位,对抑噪的要求,我想CCD尺寸一定不小于民用的35mm全幅。这样分析下去,相机的望远镜头焦距、口径都达到了令人生畏的地步。
“可以从450公里外清晰拍摄到一对汽车前灯。”美帝这是想干吗?想拍中国可没那么容易。不是阴霾就是沙尘。不得不佩服“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做好保密工作”这好大的一盘棋。
【一周谍报·富士微单相机LX谍照泄漏】
原文链接:http://tech.sina.com.cn/digi/dc/2011-11-16/08486326794.shtml
原文摘要:在今年10月发布X-S1时,富士已经明确表态明年将回推出微单相机回归可换镜头相机市场。目前网上已经有一些富士微单的谍照泄漏。虽然找些照片模糊不清,但是能够让我们先睹为快。
显然富士充分利用了X100和X10的经验。类旁轴的外观,加上可换镜头,相信会击中不少爱好者的心。复古快门键,加上快门拨轮,足以让迷恋老相机操作感的用户兴奋不已。从图上看,富士微单依然没有联动测距,但不知是否会采用X100的混合式取景器。
吴玮按:富士曾声称的“超越35mm全画幅传感器的分辨率和低噪点”,据最新消息“微单相机可能会定名为LX,并采用APS-C画幅传感器。”多的话不说了,富士不愧是日本第一大广告商。
【一周钩沉·苏联相机,不甚光彩的荣誉勋章】
原文链接:http://www.cphoto.net/article-94745-1.html
原文摘要:如果要问世界上最大的相机生产国是哪两国,你或许立刻会想到日本和德国。日本是答对了,可是第二大的相机生产国却不是大家所想的德国,而是前苏联。诉诸历史,苏联从1920年就便开始自行生产相机,数量惊人(当时的相机主要为内销),苏联也逐渐成为世界级工业强国。1930年代末,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了德国,成为欧洲第一。及后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纳粹德国首都柏林失守,更甚者,苏联红军对摄影的热爱大到非得要攻进蔡司的光学工厂,将蔡司的玻璃胚体、设计图以及工程师都抢走。最终德国被战降,斯大林以战争赔偿为由,半偷半抢地硬是将蔡司工厂的生产仪器、厂房给拖回莫斯科。自此,一系列的蔡司山寨镜头和相机便被印上了Made in CCCP/USSR的烙印。
苏联出产的相机大多是抄袭品,主要的抄袭对像来自蔡司、康泰克斯、徕卡,而镜头接口方面大多是M42和M39,现在用起来也挺方便。
CCCP的标志就非常有趣,它并不代表哪一间工厂,而更贴近一种荣耀的烙印,它代表着“The Best Quality”。它不单单被烙印于世界级的光学器材上,所有苏俄产品的身上都找得到它的踪影。
吴玮按:很多人都会奇怪二战中苏联对列宁格勒(现名圣彼得堡)的过度保护。列宁格勒在战略上影响着波罗的海舰队、基洛夫工厂生产的怪兽KV坦克是较为重要的武器;在文化上列宁格勒是宗教中心,牵动着整个苏联民众的信仰。这些因素足以让莫斯科誓死守卫?一份被截获的德军情报(希特勒1941年9月22日签发的1061号文件)给出了更多答案。希特勒命令“拿下这座人口重镇后,列宁格勒对我们毫无意义,我们将用各种口径的火炮和飞机进行狂轰滥炸,直至将它夷为平地。”纳粹非人道的目标坚定了苏联保卫列宁格勒的信念。
众所周知,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纳粹德国让苏联蒙受了巨大的屈辱。从波罗的海到白俄罗斯,再到南边的乌克兰。宽达数千公里的战线向东一直烧到了莫斯科郊外。当然我们得承认,战前的《苏德友好互不侵犯条约》是导致该灾难的直接因素。这是活该。但如上段所提的,纳粹德军的行为超越了军事行动的底线。比列宁格勒保卫战更残酷的是解放乌克兰。41年后德国把占领区乌克兰变成了它的军事工业基地,大肆掠夺克里沃罗格的铁矿石、顿涅茨盆地的煤、尼科波尔的锰和扎波罗热的钢铁。满载乌克兰青壮年人的火车驶向德国,他们沦为免费劳动力。在1943年苏军反攻的乌克兰战役中,克拉夫琴科将军的坦克部队急速推进第聂伯河时,曼施泰因(纳粹德国南方集团军司令)命令撤退士兵在所经之处,实行“焦土政策”,将乌克兰夷为废墟。
大反攻后,乌克兰方面军司令朱可夫对蔡司光学工厂采取抢夺、炸毁的报复是理所应当。报复是高贵的人权,它无可厚非,使用“不光彩”的标题着实有失偏颇。
另外,苏联并没有像文中所提的带走蔡司工程师。蔡司相机工厂的所在地——德累斯顿,原是盟军占领区。按照雅尔塔会议,德累斯顿属苏联接管。巴顿将军不得不撤出。但在交付时却发生颇有趣的事件。巴顿撤离时带上了126名蔡司关键管理人员和技师,苏联得到的只是设备和部分技工。
苏联照相光学的辉煌,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这个国家的工业发展史。依靠掠夺和剽窃,无法改变工业水准傻大粗的特点。缺乏专业人员的创新(外行管内行)和市场经济的调节,苏联相机很快一败涂地,那CCCP的烙印纯粹是个笑话。这点我想对当今工业社会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不要把这个逻辑套用在大老美身上,被巴顿掳走的工程师在美国帮助下于西德的奥伯考亨重新建厂。这就是仍影响着今天的卡尔蔡司。
【一周抢购·Lomography发布3款黄金版相机】
原文链接:http://dc.nphoto.net/news/2011-11/18/d0a8879e808bbeba.shtml
原文摘要:Lomography发布Diana F+、Diana Mini和Fisheye No.2 3款相机的黄金版。3款相机现均已上市。
中画幅相机Diana F+黄金版拥有2种照片格式,2种快门速度及有趣针孔功能。售价988元。
Diana Mini黄金版可以轻松拍摄多重曝光与长时间曝光照片,内附Diana F+闪光灯,还可使用半格或方格模式拍摄普通35mm胶片。售价1080元。
Fisheye No.2黄金版拥有170°广角镜头,内置闪光灯、鱼眼取景器、多重曝光及B门功能。售价788元。
吴玮按:我曾写过LOMO相机的相关评论,一定程度上考证了LOMO相机的命名原因(和上一条很接近,来自圣彼得堡的粗糙相机)及由来。但我发现摄影人对它的了解存在很多误区。比方说认为它就是列宁格勒光学机械协会生产的间谍相机,认为它是徕卡的山寨品,认为它是研发失败的残次品。这里我做几个纠正,详细的我会日后专门写文章叙述。
列宁格勒光学机械协会的确在冷战时生产军用间谍相机,但第一台LOMO——LC-A却完全不属此列。格尼斯基将军给苏联军事光学制造总监帕夫洛夫看了来自日本的傻瓜相机确善能CX2,于是就有了LOMO LC-A,有兴趣的可以搜下这两款机型做对比。LC-A的定位就是民用傻瓜相机,以“造福人民之余亦为苏维埃增光”,尽管它傻大粗,但相当成功,销量出奇的惊人,首批生产的百万部很快售罄。原因在于它相比日本的傻瓜相机便宜很多。日本相机之所以昂贵是因为进口关税。越南、古巴、东德是它的主要的消费群体。这里由于篇幅关系我就简单写以上三点了。
这条新闻有意思的是黄金版(应为金色版笔误)居然只卖988,比当年的LC-A更甚,你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