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杂谈:别人家的爸妈

分类: 人生随想 |
了解曾博士本人最新动态
加曾博士微信:andybaba2012(不闲聊)
“
很久、很久、很久,没有写文章了,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昨天孩子和妈妈之间的一场对话。
01
—
别人的爸妈都要出差的吗?
外出,车上,孩子和我们一起听音频。音频中有位女士很自豪地说,她一个月要飞7、8个城市,而且都是凌晨的飞机。
听到这个,我们觉得这位真是女超人,这么拼,难怪事业有成。正当我和太太在讨论这位女超人的勤奋、拼搏时,孩子说话了,他说:那她什么时候陪她的孩子?
我们一愣,确实是,这么高的工作强度,应该很少时间可以陪伴家人。太太笑着对孩子说:你以为每个人的爸妈都像你爸妈一样能够天天陪着你啊?
孩子有些不解问:别人的爸妈都是要出差的吗?
因为我们在家可以办公,也极少出差,所以在孩子的印象中,只要他在家,我们就在家,只要他需要我们陪伴,我们就能够陪着他。
也许,在他的认知中,爸妈就应该是可以随时都能见到的。
02
—
每天都要补交作业的同学
听到他们娘俩的对话,我突然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于是也加入到了交流中来。
我问孩子,你的同学的爸妈都可以经常能够见到吗?
他摇摇头,他的很多同学都在寄宿,一般一周才能见一次父母,有些同学的父母太忙,虽然周末接回家,但是也很少能够有和父母相处的时间。
有一个同学更加夸张,和姐姐两个人一直就住在学校,爸妈不定期会来看他们。
那个同学每天都不写作业,于是每天在其他同学参加课外活动的时候都被老师留下来补做作业。
在孩子毕业游的时候,大部分的同学,只是有妈妈或者爸爸陪着,有些是由保姆陪着来的,很少有爸爸妈妈都一起陪着的。
这些孩子的父母都非常优秀,事业有成是无疑的,也愿意花钱投资在孩子的教育上面,但是却经常没有时间亲自陪伴孩子。
学校教育固然很重要,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双方的参与也非常重要。
孩子成长的过程,有很多东西是无法用钱来弥补,父母赚再多的钱,事业再成功,也很难弥补一些缺失。
有时候,家庭、孩子和事业,就像鱼和熊掌,让许多父母面临两难的选择。
03
—
除了家人,被牺牲掉的还有健康
事业有成的一群,有不少都男(女)超人、就像录音中的那位,经常凌晨飞,接着便是高强度的工作。
诚然,成功离不开努力,但是如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的话,这种代价有点大。
最近,有一位地产精英因为胃癌而开始反思,那憔悴的神情刷爆朋友圈。娱乐圈,也有各种明星因为健康的原因而停工的消息。
很显然,健康并不是停下来休息就能获得的,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一旦失去健康,大部分的人又没有更好地途径来重建自己的健康。
但是,在一开始拼搏的时候,人们又往往顾不了那么多,机会也许就只有一次,千年等一回,错过了,也许再也没有。
对于健康,很多人毕竟还是会有侥幸心理,因为熬一两次夜,少吃几顿,抽点烟喝点酒,身体并不会马上怎么样。
身体并不会因为一两次伤害而歇菜,她并没有那么矫情。
于是,在抓住机会,还是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习惯之间,不少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去抓住那些难得的事业机会,哪怕,这些机会需要以牺牲健康为代价。
但是,当躺在病床上,连发朋友圈的力气都没有的时候,人们可能才会想,假如再来一次的话,绝对会善待身体。
但是,没有钱,也许连躺在病床上的机会都没有就直接挂了。
前一段时间网传一位很出名的文人肝病恶化,差点就在医院的抢救室挂了,后来因为妻儿舍得花钱,让他有机会捡回条命。
因为有钱,他才不至于像同时入院因为没钱,眼睁睁地在抢救室等死的病友幸运许多。
04
—
家庭、健康、事业,如何兼得?
家庭、健康、事业,是不是可以兼得?如果可以,又该如何才能兼得?
在我的大学时代,那时候,我第一次见到在家办公的概念,那时,就在想,假如有一天,我也能够呆着家里就能赚钱的话,那就好了。
没想到N年过去了,我还真实现了在家办公,即使在上班,很忙的时候,也总会有时间,可以和爱人、父母、孩子保持足够多的见面和交流的时间。
特别是近年移动互联网的兴起,随时、随地办公的形式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形式。
-
选择一个自己能够掌控的办公形式,我想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
除此之外,我们选择的工作,要有积累性。
很多人,都喜欢过上有钱,又有闲的日子。除了各种“二代”之外,对于白手起家的一代,如果也想过上这样的生活,选择自己的职业很重要。
我自己在医院工作过一段时间,朝九晚五,收入吃不饱,也饿不死,节假日休息还需要轮休,谈不上自由,关键是无法自己想什么时候上班就上班,什么时候想不上班就不上班。
于是我辞职自己做生意,原本以为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由,但是发现,财富和时间是个矛盾体,想要赚多一些钱,就得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而且,一旦,干不动的时候,没有收入的来源,以前挣再多,也会觉得不够用,因为实在没有信心说,自己赚的钱能够保证能够跑赢通胀以及足够应对未来一些不确定的需要花钱的地方。
于是,拼命的工作,再多的钱,也无法带来真正内心的安全感。
又过了N多年之后,我才真正明白,选择一个可以积累性的工作对于生活品质的价值。
所谓可以积累的工作,就是,在我们停下来工作之后,收入依然还在甚至能够被动地增长。
这样的工作有没有,有,而且有很多,例如现在的知识付费,例如版权,例如专利、例如直销行业的成熟市场……
在工作的选择形式上,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应该要开始转变职业观念,现在已经不存在所谓的铁饭碗或者金饭碗,真正的保障,并不来自许多人们熟悉的行业,而是来自一份具有积累性的工作。
当收入有了保障之后,我们才会真正有时间、有品质的照顾自己的家人和健康。
我想,每个人都应该会喜欢积累性的工作,能够给我们带来保障的工作。也喜欢有闲而有品质的生活。
话虽如此,当一个人真正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各种压力或许会让我们无法自如、任性地选择自己的职业。
即使有一些好的机会摆在面前,我们也有可能因为各种顾虑而选择保持现状。
然而,与新机会带来的不确定相比,保持现状的风险其实是最大的,因为,我们也许并不知道自己的现在这份工作,是否真的能够干到我们想干的年龄。
有一个朋友,在国内某知名IT公司供职,在职业高峰期,是某国外市场的负责人。在帮助公司完成了开疆拓土的任务之后,毫无征兆地被约谈、最终被动离职。虽然有一笔补偿,但,再多,也只是一次性的补偿,如何应对家庭未来的用钱需要呢?
更要命的是,因为经历了顶级公司的职业高峰,再谋职业,就不那么容易,高不成,低不就,自己创业,大公司的那一套经验和自己草创完全是两回事。
于是,这位朋友在经历了他职业高峰之后,沉寂了N年,到现在,他的状况如何,不得而知。
另一位朋友,在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奉献了自己职业生涯的黄金时间15年,然后被约谈、离职,也是一笔补偿款,在最尴尬,最需要钱的年华被动离职了。
在我们的身边,如果稍微留意一下,应该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不是个案,而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有时候,你想保持现状,你想安稳,越是这样的时候,好像越难如愿。因为,我们无法为自己的职业做主,我们自己说了不算数,我们的工作、生活,其实都不是我们自己掌控的。
那么,有没有可能去掌控我们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呢?
是可以的,起码我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但需要我们自己有勇气面对由此带来的不确定。
例如很多亲戚朋友在我从医院辞职的时候,纷纷表示不理解,为什么要把这么好的工作辞掉,万一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怎么办?
为了更好的可能,放弃一个已经不错的,这确实需要勇气。
另外,也需要我们有一种学习精神,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能够通过高效率的学习变成行家。
就像要出海,我们是选择买一张船票还是选择自己成为船长呢?这是不一样的。
假如买船票,在我们登船的那一刻,命运便掌握在别人手里,但我们也许不会有任何的不乐意,因为这样很省心、方便,不用我们额外去学习特殊的技能。不过,一旦有风险出现的话,能够活下来的,都是那些懂得在海上生存的。
假如自己成为船长,海上应对风险的能力一定会比乘客强,也更具有自主性,但是,我们很容易就能想清楚成为一个船长和成为一个乘客,这当中需要付出的努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么,在我们选择职业的时候,是选一条船上,还是,自己成为船长?
这取决于我们是否想要过能够掌控自己命运的生活、是否有勇气去面对不确定带来的风险和机遇、是否愿意不断地学习和改变自己。
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假如我们不愿意吃奋斗的苦,那就做好吃生活的苦的准备;假如不想要吃生活的苦,那么就请主动地去吃奋斗的苦。
假如始终都要吃苦的话,我希望的是,吃苦一阵子能够轻松一辈子,这就是可积累的工作所带来的价值和魅力。
05
—
我回来了
写了这样一篇文章,我有点恍惚了,差点就写成了一碗鸡汤。
太久没有努力工作了,一篇文章都写了好几天。
最终,我希望自己能够下定一个决心,多写一些文字和大家分享。
关于健康的,也有关于工作和生活的,希望再次出发分享的东西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
曾志锋博士著作,畅销10年+,多次再版,帮助许多人过上健康生活。
因公众号变更,请大家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新公众号↓↓↓
为了让我们之间的距离更近,欢迎大家加我的个人微信(andybaba2012),我会经常分享私人生活的小日常,让我们在CVS变得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