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及其三大内涵。

(2011-09-18 12:56:37)
标签:

少儿

赵英

无极

教师职业道德

师德

教育

分类: 教学漫谈

简答题

l、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及其三大内涵。

答: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教师职业道德产生的根据是教师活动的内在要求。教师职业如果没有道德要求,就无法完成它的职业使命和实现它的职业技能,其内涵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  教师职业的特点看,教师职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都是人与人的关系,而只要有人和人的关系的地方,就必然有道德。第二,    同其他职业行为规范一样,教师的行为规范也可分为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两种。技术规范侧重于职业操作的方式、程序等等,反映的是职业活动中人与物的关系。由于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这就使得教师两类职业行为规范及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相互重叠。比如,仪态端庄、诲人不倦等等,就既是教师的技术规范,又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第三,    从教师的行为方式看,教师行为活动的职业意义与道德意义是交织在一起的,或者说,教师的做事做人、教书与育人是联系在一起的。教师的道德品质和境界本身就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劳动工具。

 2、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是认识功能;二是时间功能:表现在教育功能、调节功能和促进功能。

 3、完整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由哪些方面组成?

答:一个比较完整、有序立体式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应包括四种基本关系和三个基本层次。四种基本关系是: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教师与受教育者(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其他教师及教师集体的关系;教师与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关系。

三个基本层次是:理想层次、原则层次和规则层次。

理想层次着眼于从较高层次的理想状态对教师职业道德定位,它代表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方向,是社会对教师职业伦理行为的高要求。

原则层次着眼于从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角度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定位,它既表达了现实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对教师职业伦理行为的基本要求,同时又考虑道我国教师现有的师德水平以及如何此进教师职业道德向更高层次迈进。

规则层次体现了对教师职业伦理行为的底线要求,是每一个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职业伦理要求。这些要求一般直指教师的外显行为特征,有很强的观察性和可操作性。教师职业道德规则通常采用否定式语言格式,以明确在教育工作中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采用和呈现的。

4、新时期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 根据职业道德的基本功能、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古今中外构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经验和历史教训,我们按照四种基本关系范畴和三个基本层次要求,构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体系和内容

一)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

 二)对待学生的道德 

(三)对待其他教师和教师群体的道德

四)对待学生家长或其他社会人员的道德 。

 5、构建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观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 第一,服务性原则 。第二,时代性原则。 第三,张力性原则。

6、我国传统师德内涵有哪些优势与不足?

答: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依据是基于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性认识而作出的对教师的人格期待。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心目中的教师往往被定格为理想的“道德化身”,由此对教师也提出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要求。但这一种高要求是一种理想的期待,而无坚实的法律基础和社会生活基础。在西方,师德规范的提出首先是基于法律的准绳的,各种行为规则都必须定位在法律的框架之内,它首先是对公民的基本义务要求,然后在充分考虑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应遵循的规范和规则。师德规范需要崇高的理想作为目标,但仅有“理想”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只有道德理想的制约引导而没有可遵循的具体规则的约束,那往往是约束少数人的。 我们应该看到,教师工作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职业,教师本人也是一个公民,也要生存,而且在物质和精神,开设专门的师德教育课,采取强制性的说教或硬性的灌输,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模式。但在新的时期,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教师专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对我国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来说,教师职业的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变化,注重教师职业极师德内化与行为养成,使从教者和教师备选者真正从内心、从价值趋向上认同教师专业,使从教者变成一种内心的自由选择,在自主的道德践行过程中提升职业道德水准。

7、职业压力对教师心理有哪些消极影响?

答: 教师的职业压力的存在具有广泛性,且对教师本身产生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心理、行为和生理三个方面。职业压力导致教师出现不稳定的情绪和不健全的心理。具体表现是莫名的焦虑、压抑、担扰、挫折感、无助感及缺乏安全感,并且经常感到不安,性格脆弱,丧失自信心,对工作不满意,感到疲惫等等。这些不愉快的情绪看似平常,然而,“小病不医成大疾 ” ,正是这些消极的情绪影响了教师的精神面貌,并对教师的身心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大量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长期的职业压力会造成情绪失常和情感的疲惫。这三个方面的消极影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无形中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8、列举中小学教师必须养成的职业道德习惯(答出六条以上即可)。

答:习惯一:热情主动 。习惯二:端庄大方。习惯三:规范得体。习惯四:宽容公正。

习惯五:沟通合作。习惯六:双赢思维。

二、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有人说: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如果对节假日补课不主动积极,那就是师德低下的表现。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说法的?

 答:本句是错的。教师确实应该无私奉献,爱岗尽业,但节假日补课是国家教育部明令禁止的,是一种非法行为。教师不仅应该拒绝而且应该有效的制止。这才是师德所要求的,才是法律所提倡的。

 2、请分析这种说法:教师道德评价的依据就是看教师道德行为的动机。

答:此句话是偏面的。诚然,良好的道德动机果然重要,但是对于教师道德评价的依据就要看教师有否履行教书育人的崇高职责,有否尽到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道德义务,能否自觉地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师德就是榜样,而实践师德是第一要务,师德的本质要求是贯彻到日常的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好体现。

3、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答:此说法正确。     (1)心理健康的教师往往在认识能力、情绪状态、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等都会表现出积极良好的状态,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往往表现为缺乏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能力、不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以及缺乏与他人交往、友好相处的能力等;这样的教师在与学生的长期接触交往中,容易导致学生认识的偏面性、不良情绪(如紧张、恐惧、焦虑和压抑等)的产生以及在师生交往中表现出对立、对抗等紧张的师生关系,从而会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2)所以说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新时期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师德观。

答:(1)新世纪我们需要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
(2)“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就是既满足教师个体的内在需要,也顾及社会规范的要求,是一种可信又可爱的师德观。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交往于陌生的业缘群体之中,但利益关系却相互依赖,每个人都享受他人服务,同时每个人又主动服务于他人。人们处在一种互惠合作、相互依赖的利益关系之中。社会提倡以义取利的伦理观,精神的满足离不开物质的满足,劝人放弃物质欲望来实现社会大治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4)只有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师德统合起来,才能在正视现实和重视现实价值引导的基础上营造出让教师觉得可以接受、可以做到的师德。(结合社会实际)

 

 2、自身实际出发谈谈教师如何缓解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做好自我心理健康保护?

答:我是以豁达的人生观,高尚的价值观来缓解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做好自我心理健康保护,人生中最大的精神隐患莫过于成天患得患失,斤斤计较,追名逐利,贪求无度。《黄帝内经》上有这样的思想:养生必须“内无思想之患”。性情豁达、品格高尚的教师中很少有感到心理压力过大或出现心理问题之人,这是因为:他们对社会中的荣、辱、利、禄,都看得很淡薄,不会为满足物质欲望而处心积虑,甚至损人利己,少有能引起心情焦虑不安之事。心胸开阔,遇事想得开,就不致于因遭受重大精神打击而崩溃。这样的教师精神生活始终坦荡、充实、愉快。我国古代医学文献《灵极·本神篇》中说:“休惕思虑则伤神”、“愁忧不解则伤意”、“喜乐无极则伤魄”、“怒而不止则伤志”、“恐惧不解则伤精”。终日被这些情绪包围着的人最易感受心理压力、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学会面对现实,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来安排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去除不切实际的幻想,做到知足常乐,不自寻烦恼。对功名利禄抱“得之淡然,失之坦然”的态度,不过分计较个人得失,争取做“修身养德、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之人。具体可以通过阅读名人传记,阅读优秀文艺作品等方法。

 

四、案例分析

 1、一位学生在班里丢了l 0元钱,班主任气不打一处来,让全班32名学生投票选;结果有2名学生入选。当2名学生要求拿出证据时,教师举起手中的选票:这就是证据! (1)请问:这位教师的做法正确吗?应该怎样处理才更合理合法? (2)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样做?

答:不对。班主任既没有了解情况,又没有采取恰当的手段和方法来正确处
理班级的失窃现象,而采取武断的不科学的方式来选“贼”,如果这两名同学真是拿了10元钱,这种选举方式既对他们没有说服力,不能以理服人,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指认错误,有可能会害了被误解的学生的一生,同时还侵犯了这两名学生的人格尊严。
     
⑵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样做?
答: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可采取下列方法:第一:表明态度:我很生气; 指出后果:用事例来说话,老师为你担忧;让他懂得:一个人不止值这一点钱;注意事项:1、言语要动情,用情来打动学生的心;2、若知道是谁,则个别交流,为其保密,给他改正的机会;3、丢掉的钱,老师负责补上,以行动来打动学生;    4、别在意查得出查不出,千万别自以为是。万一搞错,有可能会害了被误解的学生的一生,与其这样,还不如查不出来。当然,对学生说:不是老师查不出,而是老师不想查。你们都是有志气的孩子,万一查到那个同学,老师会很伤心的。老师不敢接受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会偷东西。这样,偷了东西的孩子即使不还,心里总会产生内疚感,教育效果也就有了。千万别兴师动众的查,否则即使查出来,孩子也有可能破罐子破摔,这就糟了。5、会有反复,别着急,多说几次就会好的。再说,小孩子偷东西不算偷,只是家里随便拿惯了而已。坏习惯要改过来是很难的,需要反复的过程。第二:利用好主题班会的时间把“失窃事件”告诉全班同学,让每一个同学都来体会失窃者的焦虑和处境,同时也引导大家对行窃者的一时糊涂表示谅解,而后让每位同学按移情的方式写两篇文章:一篇题目是“假如我的财产失窃了”,内容要求涉及四个方面。1、失窃给我的生活带来的影响;2、给我的学习带来的影响;3、我目前的感受;4、假如别人归还了我的钱物,我能原谅他吗?说出理由。另一篇题目是“假如我是行窃者”,也要求写出四点。1、拿别人钱物的动机;2、拿别人钱物的过程;3、现在的感受,猜想别人会怎么看“我”;4、打算怎么办?老师在布置这些任务时,没有使用“小偷”这个字眼。同学们写完后,老师有针对性的和部分同学谈话,交流感受,着重设计了谈话过程。     总之,研究孩子偷窃的原因:只有找出原因,因势利导,采取最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才能予以纠正,同时对孩子要进行适当的处罚,帮孩子解决问题,记住不要抓住问题不放。

 2、初三学生赵英本来是个热爱集体活动的孩子,不过学习成绩一般。其父母因为孩子还有半年多就要中考,不但强令孩子不要再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且当班主任李老师电话告诉家长希望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以孩子身体欠佳为借口拒绝了。赵英在家长的影响下,也渐渐对集体活动失去了兴趣,而学习上依然没有什么进步。从此,不管在赵英身上出现什么问题,李老师不再与家长联系,即使赵英的家长主动打电话请李老师家访,李老师也借口忙而不去,并在电话里对赵英的父亲说,赵英现在出现的问题都是由于家长本身的问题造成的,当老师的没有责任。赵英家长与李老师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请分析此案例,指出问题之所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