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
(2011-05-16 10:06:57)
标签:
曹东庄小学
综合实践
基地
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的开发
实施与评价
教育
|
分类: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
|
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
胡瑞珍
2008年11月
一、课程开发
(一)开发原则
1.着眼生活
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的主题。即老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家庭节水行动》、《零花钱怎么用》、《春节的风俗研究》以及一些简易小发明制作等。
2.立足兴趣
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直接体验来设计和实施,这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根本标志。
提示:在实践中有的学生提出的课题虚无飘渺,脱离实际,如学生想探究世上有没有鬼,这样的课题根本没有研究的意义,教师要加以引导,避免使学生的探究走入误区。
3.依托学校资源
学校内部;学校附近、社区;学生家长、朋友等;社会资源。
4.体现综合
课程内部的综合,即各领域、各线索、各种活动方式的综合。比如,《节水行动》这样一个主题,其中既有属于研究性学习领域的关于用水情况的课题探究的调查,又有制定节水公约并实施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有属于劳动与技术领域的改进与创造节水用具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等。学校各类活动及各学科的综合。
(二)基地课程开发的原则
1.利于学生发展:课程内容必须基于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适应学生身心需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2.彰显基地优势:主题设计坚持“人无我有”的原则,即解决学校因软、硬件资源开设困难的问题,实现资源共享,推进学校、基地、社会教育一体化进程。
3.落实课程目标:主题实施要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具体落实基地教学目标。
4.体现课程特点:活动指导方案要突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即实践性、综合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
二、课程体系构建
基地课程体系的构建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人与文化四大主线形成四大基地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又分为3个分支系列,即环境保护、科技制作、试验探究;现象透视、模拟体验、社会服务;生存训练、行为规范、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艺术赏析、工艺创作和文化探究。各个分支由相应的主题活动来实施。
模块一
人与自然模块——亲近与探索自然
该模块的核心内容是与人的生存环境相关的自然事物、自然现象、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科学中的各种问题。模块分为环境保护、试验探究和科技制作三个分支,主题活动如下:
|
模块
|
分支
|
年级段
|
主题活动
|
|
人
与
自
然
|
环境保护
|
小学
|
节约与环保、我与植物交朋友
|
|
初中
|
大气监测、蔬菜农药残留
|
|
试验探究
|
小学
|
无土栽培、指纹探秘、益智玩具
|
|
初中
|
鸟类生命初探、研制洗发水
|
|
科技制作
|
小学
|
我做石英钟、我的风筝飞上天
|
|
初中
|
航模制作、酸奶制作
|
模块二
人与社会模块——体验与融入社会
该模块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学生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模块分现象透视、模拟体验和社会服务三个分支,主题活动如下:
|
模块
|
分支
|
年级段
|
主题活动
|
|
人
与
社
会
|
现象透视
|
小学
|
网吧着火大家议、做课业减负的主人
|
|
初中
|
天天315、公益广告
|
|
模拟体验
|
小学
|
理财小能手、小记者在行动
|
|
初中
|
模拟法庭、模拟企业
|
|
社会服务
|
小学
|
我的家具我设计、关爱残疾人
|
|
初中
|
汽车与生活、急救训练
|
模块三
人与自我模块——认识与完善自我
该模块的核心内容是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模块分为生存训练、行为规范和感恩教育三个分支,主题活动如下:
|
模块
|
分支
|
年级段
|
主题活动
|
|
人
与
自
我
|
生存训练
|
小学
|
自救自护、快乐午餐
|
|
初中
|
体能拓展、厨艺
|
|
行为规范
|
小学
|
小交警、文明素养
|
|
初中
|
争做e警察、远离毒品、性健康教育
|
|
感恩教育
|
小学
|
感悟生日、消防安全
|
|
初中
|
感恩米酒、中医按摩
|
模块四
人与文化模块——传承和发展文化
该模块的核心内容是弘扬民族文化和优良传统。 模块分为艺术赏析、工艺创作和文化探究三个分支,主题活动如下:
|
模块
|
分支
|
年级段
|
主题活动
|
|
人
与
文
化
|
艺术赏析
|
小学
|
茶艺、沙雕艺术
|
|
初中
|
形体训练、泥塑艺术、插花
|
|
艺术创作
|
小学
|
折折剪剪、七彩印刷、十字绣
|
|
初中
|
情景剧制作、扎染
|
|
文化探究
|
小学
|
面塑初探、漫话端午节
|
|
初中
|
中国结、河北符号
|
三、课程实施中的方法指导
(一)准备阶段的方法指导:
提出问题(问题从哪里来,问题怎样分类)
主题确定(提供主题、自己确定主题、问题转化为主题)
构成活动小组(指导学生融入小组)
活动方案确立(活动要有计划,方案要具体、可行、多样)
规划和撰写方案(一般格式:活动目的、时间、组织形式、人员分工、方法、活动过程、特色活动设计、预期成果、活动总结、汇报方式评价、注意事项)
准备必要的工具和材料。
(二)实施阶段的方法指导:
指导学生与活动对象进行联系,进入活动情境
指导学生学会交往,取得活动对象的支持与合作
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保存第一手资料
指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如何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深度体验,防止浅尝辄止
指导学生注重活动的实效
指导学生有效借助、利用工具和技术
指导学生有效利用社会和家庭资源
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学科知识
指导学生学会分工与合作,共同参与活动过程
提示:以上内容可以采取专题讲座、方法讲解、操作示范、案例剖析、分析综合、总结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实施中的几种方法指导介绍:
1.归纳观察法
归纳观察的一般步骤:
(1)选择观察对象。当研究题目确定后,要对观察对象按照典型性原则进行选择,这一工作是建立在对观察对象的一般性了解基础上的,只有选取最具有典型性的观察对象才可能保证观察的有效性。
(2)确定观察内容。选择好观察对象后,可根据观察的全面性和可重复性确定观察的内容,并通过表格等形式对拟观察的内容及进程做好安排,做到有计划性。
(3)选择观察方法。根据观察对象和观察内容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若需要使用仪器,应对仪器的落实、使用方法、常见故障的排除等加以了解。对将要进行的观察工作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防止因为意外事件影响观察的进行。比如在进行访谈时因为忘记携带录音设备,很可能使这次访谈工作失败。
(4)实施观察。在前期工作准备充分后,即可按照计划实施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力求按计划完成所确定内容,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未考虑到的因素时,应对计划做适当的调整,对观察到的现象应予以及时、客观的记录。学生在进行观察时要注意将一切可能对研究产生影响的现象都认真记录下来。
(5)整理观察资料。对观察的原始记录予以整理,并根据所记录内容,对文字性记录做归纳性描述,对数据资料做出定量统计,形成观察结果。在这个阶段,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形成结果,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注意事项:
(1)观察要全面。
观察时,既要看到事物的全貌,又要注意事物之间的细微区别。
(2)观察要有序。
即时间或空间的先后次序。按时间顺序观察,多适用于动态观察。如观察日出、动植物生长过程、小实验、运动会等,就是按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先后进行观察;按空间顺序观察,多适用于静态观察。如观察丰收的田野、初冬、雪后的原野、百货商场、语音室等,可由近及远、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去观察。
(3)观察要进行比较
观察事物要想发现差异,抓住特征,深入本质,就应该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最常用的比较方法有纵比和横比两种。纵比,是对同一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作比较;横比,是对相类似的两个以上的事物作比较。
(4)观察要启发想像。
事物之间存在种种联系,在观察中,要边看边想,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调动积累的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思索,分析比较,就能丰富他们的想像力,对事物产生新的体验和感受,在头脑中留下鲜明生动的形象。
2.访谈类
采访三部曲:采访准备、采访过程、采访整理、
采访准备:
确定目标——对象、时间、地点、目的
设计提纲——采访问题的设计
分工合作——
采访过程:
营造良好的氛围;选择恰当的采访时机;礼貌友好的自我介绍;通报采访目的和时限
采访技巧:
提 问——由浅入深、紧扣主题、灵活应对
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