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散文:雕花般的回望一个老城(上)
(2023-05-11 11:44:16)
标签:
转载 |
雕花般的回望一个老城(上)
黎燕
与博友林梓(博名林子),在新浪博客相遇相识。她的一篇篇精美博文,品鉴后,为其极富才情与魅力的文字所倾倒,更为其悲天悯人的情怀所感动。于是,我们成了莫逆知己。
她的新书《怀念一个老城市》,涵盖于行走风景里的,是林梓对过往岁月的真挚回望,对琐碎日子的灵慧打捞,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度拷问。
翻开书稿,这样的画面不期而至:
寻常的生活况味,沧桑的风雨烟尘,多桀的命运轨迹,诡异的人心根脉,聚散起落,交集融汇,都有着一个老城特有的气味。
无论昆明的卢公馆、唐家花园、文林街、北门书屋、民主草坪,还是赣州、闽西、椰岛、洪湖、腾冲、松山;无论瞿秋白、闻一多、李广田、沈从文诸位名人,还是老城里的男人、女人、老人、年轻一代、官宦、商人、艺术家、书生,林梓以小说家、诗人兼而有之的灵雅神秀,对堙没于时间废墟里的前尘轶事,风土人情,精雕细刻,钩沉探幽,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意、神韵、哲理和禅境,万千气象扑面而来。犹如一位丹青高手,风走云飞地舞动画笔,将萦绕于心的对历史、生命、人性、善恶等疑难纠结,追寻拷问……大写意地氤氲于画布上。
那些前尘轶事,风物传奇,历史与现实,忧郁与感伤,随着小溪般淙淙流淌的文字,强烈而深刻地嵌入我的心魂里。
林梓的作品,极具南方水乡与女性作家源自骨子里的温婉柔媚,清澈空灵,却无小女子的轻浅单薄。她敏锐地关注往昔的普遍性生存苦难,发自肺腑无法言传的忧伤与哀痛,真实可感。
这种大气度,大襟怀,大视角,大境界,并不是直观地、线性地、孤立地、粗浅地表达,而是寄予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如真如幻的场景铺排;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伤春悲秋的婉曲情思;如诗如画,缠绵悱恻,清灵飘逸的水洗文字。
决定文学作品高下雅俗的两个重要元素,是作家的境界和作家对文字的掌控力。
视野与情怀抵达了大境界,一部作品就有了呼之欲出的精气神,穿越时空的的生命力;抒写的文字不是千人一面,拘谨呆板,而是打上鲜明的自我烙印,生猛鲜活,灵异神骏,其作品的卓然风范和迷人魅力,浑然天成,臻至化境。
在烟火尘世,林梓心静如水,心无旁骛地痴迷于文学创作。以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历史学者的深邃眼光,与自然、时代、天地、宇宙的脉动,相通共振,于废墟、碎屑、爪痕、丝缕之中,对史料沉香、前人旧梦,深入生命与人性之根,予以思考抒怀,曲径通幽地倾吐爱到极致的精神诉求和人文关怀。她的作品因此拥有了文化散文、艺术散文的精深丰盛和风容气度。
如是,我将林梓这本散文集的文眼,称为雕花般的回望一个老城。
林梓此书的独特魅力是以四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其一,初心不改的林梓,对美和艺术有发自天性,后天升华的灵异感知,善于从生活细部和日常琐碎之中,捕捉,发现,接收,并用独到的诗性文字加以描摹,行云流水地将一种古典、悠远、精致和优雅的况味表现出来,使之具有强烈的艺术张力,感人至深的力量。
请看:
我听着,微笑着。甚至能看见自己脸上的微笑,虚幻,空洞。我因此困惑而惶恐,这个城市给我的印象怎么会如此的不一样?吸引我的,似乎是另外的东西。而那东西是什么,却又是一时说不清的。细想一下,并不明亮,灰暗着,带着点阴郁,甚至是苍凉。
到后来,我终于发现,我对翠湖之美的忽略,就如同对这个城市其他著名风景的忽略一样,记住的,只是那些隐藏在一种特殊气味里的东西。
是的。是气味。这个城市独有的气味。
——《怀念一个老城市·楔子》
后来再到昆明来,竟没机会再遇上樱花开的时节。冬日的疾风里站在光秃秃的花树下,恍惚间,婆婆的手握在我的掌心里,暖暖的,说出了那句谶语般的话,女人如樱花呀!心头一惊,急促回转身来,花路幽深,透着无边凄凉。
……
雨雾中,隔着重叠错落的树影,能看到那房子的楼上有灯光,还有轻轻的笑语声,微弱着细碎着掉落到窗外的树叶上,竟是很温馨的感觉。一时惊诧。是住上了什么样的人家吗?那发出笑声的都是些什么人?其中是否也有极雅致秀丽的女子?那一刹那,心中蓦然浮现出女客肃冷倨傲的眼神,心中竟是一种深深的怅然。
——《怀念一个老城市·旧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