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文本分析与设计

(2013-10-08 21:34:12)
标签:

故事的构架

故事的语言

浓墨重彩

惜墨如金

分类: 教学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享誉世界的大文豪,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全文有故事的构架,有浓墨重彩的描绘,有慷慨陈词、辛辣讽刺。它娓娓道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奇迹和两个强盗的故事。它用华美精致的语言热情赞誉圆明园的非凡艺术成就,通过与巴特农神庙及其他世界闻名的建筑奇迹对比,烘托出圆明园的不朽价值和永不复得,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圆明园毁灭的痛心疾首。作者用反讽的手法控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丑恶行径,直指他们是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强盗和罪人。

    雨果的一生是为穷人、为弱者、为妇女和儿童的权利、为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说话的一生,他写诗,写小说,写剧本,写政论和文学评论,与非正义和不公正言行作着永不妥协的斗争。雨果是1860年英法侵略中国、洗劫圆明园后国际上第一个也是唯一声援中国的有着世界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人。他一生从未涉足中国,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中国迷。他曾经购买了价值3000多法郎的瓷器,他为亲密爱人布置中国客厅,他创作过3000多幅水墨画。他对中国的痴迷叫人惊叹。但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他对中国的声援完全是出于他毕生为之奋斗和实践的人道主义精神。

    一、故事的构架与故事的语言

    故事的构架是小说中经常涉及的问题,著名戏剧作家罗伯特·麦基曾经说过:“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系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这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那么本文没有那么复杂的选择,也没有涉及一系列事件。只是一个关于两个强盗毁灭一个奇迹的故事,但这个故事的叙述无疑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请注意这些措辞:“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作者用两个句子来表明他对对圆明园的总体印象和评价。试比较:圆明园是世界奇迹,圆明园是位于世界某个角落的奇迹;中国的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本来可以一句话表达的意思,作者却在其中加了两个标点,用了两个句号,这就减慢了读者的阅读速度,显得很庄重,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圆明园是个奇迹。其讲故事的叙述性语言与第三段的“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相互照应。又如,“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这句话似乎可有可无的,仍然显示出了一种讲故事的语言风格。故事往往具有虚构性,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行为的难以置信。

    这个故事的战略意义就在于详略的精当。想写圆明园之“奇迹”,略写英法强盗暴行。当读者追随作者完成了圆明园梦幻般的心灵旅行,还沉浸这个凝结全世界人民几个时代的智慧与劳动,满溢着诗人的理想与才情的“奇迹”、“幻想中规模巨大的典范”,对它充满期待时,“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这种捶胸顿足的遗憾与愤恨全全指向“两个强盗”。文章对英法洗劫圆明园的暴行一笔带过,转而反讽和议论,言辞犀利,震撼人心,文字中充满了力量,前文不惜笔墨赞美圆明园,极力渲染铺垫,至此水到渠成。

二、浓墨重彩与惜墨如金

细讲一个段落

1.理清层次结构

    从内容上看,3、4段应该是一个整体,这是全文中最长的一个段落,对圆明园的赞誉是全文的核心内容。它向我们展现了一段奇迹的始末,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该段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娓娓道来,一个关于奇迹的故事即将上演。第二层到“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艺术的理论,通过与巴特农神庙的对比,突出了圆明园的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和它无与伦比、规模巨大的建筑成就。第二层到“那就是这座名园”。集合比喻、拟人、排比,穷尽华美辞藻,描绘这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第四层,从“为了创建圆明园”到“而东方有圆明园”:圆明园是人类劳动与智慧的解决是为各国人民而建的。第五层到第三段结尾,通过与世界最著名的古建筑的类比,赞誉圆明园是亚洲闻名的剪影。总分总的结构,对比开始,类比结尾。全段围绕“奇迹”做文章,用“幻想中的典范”、“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梦”、“恍若月宫”、“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来称呼圆明园。

    2.精讲一个句子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那就是这座名园”是本段乃至全篇中最长的一个句子,可以说也是学生的阅读中很少见到的长句。全句200个字,共24个逗号,1个顿号,一个句号。那么长的句子其实有好几个地方不是不能用句号,比如“请同是诗人…….”之前,“总而言之”之前。但是如果真的换成句号,就感觉原文的那种一气贯通的气势被阻隔了。我们会发现,这些逗号与排比的句式共同从形式上塑造了这种气势。建造圆明园选材之金贵,装潢之奢华,工序之繁复,它非凡的艺术价值和巨大的人物力投入,它的奇迹与梦幻都在这长句中得以展现。    

    这个长句,粗看杂乱零碎,实则井然有序。都是先“建筑”再“装饰”。“请您用……”“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两个分句从内容上讲是递进的关系,第一个大分句侧重建筑的“技艺”,突出装饰的奢华,尽管也是“建造梦”,第二个大分句侧重建筑的“构思”,突出诗情画意的理念,诗人般的情怀。不仅是一个梦,而且是“一千零一个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是更加难以名状的。但就具体内容来看,两句都化虚为实,给读者一个较为形象的描述,这就是修辞手法的妙用。第一个分句中“给它”“披上”“施以”,这些拟人句,充满了艺术的热爱与狂想,又好似在精致打扮一位美妇,满怀着对她的爱,这些句子读起来也叫人欣喜、愉悦。这种情感与第四段的“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极尽言辞之华丽,一个平实简洁至于冷酷。

    通过这个长句的学习,理解修辞手法的使用是为表达服务的:突出所述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情感态度。

    通过这个长句的学习,发现长短句的表达功效,发现标点也可以传递作者情感,发现长句内部的逻辑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