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种首:“史失其名”的即墨大夫
(2012-04-07 01:40:20)
标签:
田单齐威王即墨大夫宋体魏惠王文化 |
分类: 史海拾贝 |
田种首:“史失其名”的即墨大夫
高瑞吾
位于平度市古岘与仁兆镇境内的即墨故城,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座始建于东周而废于北齐的千古名城之辉煌历史中,不仅发生过田单巧设火牛阵大破燕军、胶东王刘雄渠参与吴楚七国之乱兵败自杀等重要历史事件,而且早在战国时,这里还曾涌现出三位刚直不阿、治绩卓著的地方官。第一位是被齐威王封之万家的即墨大夫;第二位是燕军围攻即墨时,出城战死的即墨大夫;第三位是劝谏齐王田建不要降秦的即墨大夫。长期以来人们皆说史失其名,其实史实并非完全如此。据文献记载,在齐威王“封即墨而烹阿”故事中提到的那位即墨大夫并未失名,在刘向《说苑》中即可找到答案,他的名字叫“田种首”。
《说苑》记载了他的身份与名字
《说苑》系西汉刘向编撰的一部历史故事集,经宋代曾巩辑补校理,共二十卷。分君道、臣术、建本等二十门类,辑录春秋战国迄汉有关国家兴亡和政治成败之遗闻轶事。田种首其名其事即收录于是集之《臣术》。
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即位,任邹忌为相,并委政于他,实行改革。邹忌在人才的选拔上秉承齐威王的意志,“谨择君子,毋杂小人其间”,并“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为齐国选拔了包括田种首在内的一大批优秀官员和有识之士。自此,百官尽职,人心思治,齐国迅速由弱变强,称雄天下。据《说苑·臣术》记载,邹忌在向齐威王夸耀自己的功绩时说:“忌举田居子为西河而秦梁弱;忌举田解子为南城而楚人抱罗绮而朝;忌举黔涿子为冥州而燕人给牲、赵人给盛;忌举田种首子为即墨而于齐足究……”这里所说的“田种首子为即墨于齐足究”,不仅明确点明了邹忌举荐为即墨大夫的人名叫“田种首”,而且还充分肯定了他的功绩。“子”乃系古代男子名下的美称。
“封之万家”的历史佳话
据史料记载,田种首在即墨大夫任上,认真履行职能,田地得到开辟,人民丰衣足食,官吏认真办事,社会安定。但他刚直不阿、不事权贵的性格和作为,却得罪了齐威王身边周破胡之流谗谀奸佞小人。他们专权擅势,嫉贤妒能,对即墨大夫田种首大加谮毁。而对于辖境内土地荒芜、民众穷苦、军备松驰,任内严重失职,却专事贿赂的阿大夫(阿,地名,在今阳谷东北)之劣迹则极力赞誉。可胸怀大略的齐威王不为谣言所惑,而是派出亲信,深入各地考察吏治,在了解了实情后,便召集大臣及“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史记·滑稽列传》)。对这“一赏”、“一诛”之详情,司马迁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里作了如下生动记述:“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是予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封之万家(即把一万户的租税作为即墨大夫的俸禄)。齐威王又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昔日赵攻甄(甄,一作鄄邑,在今鄄城北),子弗能救,卫取薛陵(在今阳谷东北),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齐威王当即下令将阿大夫连同周破胡等受阿大夫之贿而给他吹嘘的大臣,一起用烹刑煮杀了。即墨大夫田种首得到破格奖赏,而阿大夫受到应有惩罚。自此,“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
即墨都最高军事长官
如果说田种首受到破格奖赏,证明他是一位治绩卓著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那么,以下鲜为人知之事实,则毋庸置疑坐实他还是齐之五都之一的即墨的最高军事长官。
战国时期,为图强争雄,谋求霸业,各国相继进行改革。以秦为代表的其他各国均实行郡县制,唯独齐国实行的是都县制。其时,齐国共设有五都七十二县。《汉语大词典》载:“五都,战国齐所设的五个行政区划。约相当于其他各国的郡。”《辞海》记载,齐国的五都为临淄、平陆(在今汶上县西北)、高唐(在今高唐东)、即墨(在今平度东南大朱毛村一带)和莒。而据《孙膑兵法·擒庞涓》载,五都应是临淄、平陆、高唐、即墨和阿。王琳珺《平度军事史》则记,五都为临淄、平陆、阿、即墨和莒。但不管哪种说法,即墨都是齐国的五都之一。当时的五都均设有选练的常备军,为齐国的主要军事力量,又称“五都之兵”或“五家之兵”。由此可知,田种首不仅是即墨都管县的最高行政长官,而且还是最高军事长官。
田种首在都大夫任上,修整武备,忠于职守,很快将即墨建设发展成为齐国东部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使其成为齐国名副其实的五都之一。在他离任后不久的公元前314年,齐宣王便命匡章率包括即墨在内的五都之兵大举伐燕,仅用五十天便占领燕国全境(见《战国策·燕一》、《中国历代战争年表》)。再后,“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不下。……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战国策·齐六》)。上述战事之结局,不仅佐证了即墨城坚如盘石,固若金汤,而且充分证明了即墨之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立下的赫赫战功,即墨的重要军事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可以说,这都应与田种首当年对即墨全力加强军事建设,所打下的坚实基础是分不开的,他堪称是一位出色的都大夫。
迁任司寇治绩非凡
田种首在治理即墨期间,终因文治武备,吏治突出,深受威王赏识而得以升迁。这可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及《资治通鉴·周纪二》,所载齐威王与魏惠王相互夸宝的故事,证明此时的田种首已由封疆大吏而迁任京官。
齐威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33年),齐威王与魏惠王在两国交界处一同打猎。当魏惠王向齐威王夸宝,说魏国“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时,齐威王则以人才当宝向魏王夸耀说:“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又称南武城,在今枣庄市北),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在今高唐东),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在今河北省沧州市大城县,非指今之江苏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意思是,在齐威王连夸其所派檀子、朌子、黔夫三位大臣镇守边城,致使诸国不敢犯境的事迹后,又夸耀一个叫种首的大臣,说让他负责维持社会治安,打击盗窃犯罪,致使盗贼闻风丧胆,道不拾遗,人民安居。夸说自己的这四位大臣,他们的‘光辉’能照耀千里,岂止是仅仅照亮十二辆车子的距离而已!这一故事,不仅反映了两人不同的识宝观点,而且通过齐威王对田种首所分管工作的肯定和赞扬,可见,这时的田种首已被齐威王擢升为自己的重要辅臣,而且治绩非凡,成为主掌刑狱、诘盗的齐国五官(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之一的司寇了。
即墨大夫田种首是平度历史上一位重要历史人物,是极为难得的父母官,其刚直不阿、勤政惠民的高尚品德,是留给平度人民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他的显赫功绩和良好口碑必将为世代所传颂。
其他参考书目:
王京龙《齐国威宣盛世》、李景智《即墨故城与即墨大夫》、丁文方等主编《山东历史人物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