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实秋的青岛情结

(2010-12-10 09:55:35)
标签:

梁实秋

宋体

忆青岛

青岛大学

莎士比亚

文化

分类: 史海拾贝

按: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在以前的文学史上,梁实秋是一个“反动文人”,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一直没有梁实秋作品的一席之地,相反, 鲁迅先生痛批梁实秋的杂文倒是连篇累牍,不一而足。而今,时过境迁,梁实秋得到了重新评价,他在文学事业和学术研究上的巨大成就,获得了充分肯定。梁实秋在其漫长的人生历程中,虽然有某些严重偏见,但终究是一位爱国的文人学者、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和翻译家。《雅舍小品》便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它风行全世界,先后印出300多版,创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发行的最高纪录。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译,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梁实秋在1949年去台湾之前,与青岛曾有过一段旧缘。

 

梁实秋(1902-1987),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北京人。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1949年去台湾,曾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主任、英语研究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国立编译馆馆长。1930-1934年受聘为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

          梁实秋的青岛情结
                                 去台后的梁实秋

梁实秋与好友闻一多受青岛大学首任校长杨振声的邀请赴青岛“考察”后对青岛这样评价: “青岛的天气冬暖夏凉,风光旖旎,而人情尤为淳厚,我们立刻就认定这地方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都够标准,宜于定居。”

1930年,梁实秋来到了青岛,和他的夫人程季淑和两个女儿梁文茜、梁文蔷、一个儿子梁文骐,在鱼山路4号租了一栋房子,楼上四间楼下四间。第二年,梁实秋一家搬到了鱼山路7号栋新建的楼房居住。

         梁实秋的青岛情结
                                 梁实秋在青岛的故居

在青岛大学期间,梁实秋开设了《欧洲文学史》、《莎士比亚》等课程,还为其他系的学生讲公共课《英语》,他知识渊博,讲课深入浅出,而且饱含感情,讲到动情处可以令人潸然泪下,青岛大学的学子们都非常喜欢他的课程。

在授课的同时,他继续着自己的写作,发表了《阿迪生论幽默》等文章。他的第三本文艺评论集《偏见集》和《文艺评论》,也是在这时期编辑出版的。

在青岛,梁实秋生活的有情有趣、舒适而惬意。他一方面尽情的享受着青岛的山光水色和家庭的天伦之乐,与此同时,也振奋起精神,将生命的激情投入事业之中,开始了他一生中规模最为浩大的一项“工程”,即《莎士比亚》的翻译工作。《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是梁实秋一生中最为人们钦仰的一项成就,他为此几乎耗尽了毕生的精力。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业,正是在青岛举行了奠基礼。

梁实秋夫妇非常好客,在青岛的时候,他们家里经常是高朋满座。后漂泊台湾,他对青岛的吃仍是念念不忘,在散文《忆青岛》中写道:“说来惭愧,‘饮食之人’无论到什么地方总是不能忘情口腹之欲。青岛好吃的东西太多,牛肉最好,销行国内外。德国人在中山路开一餐馆,所制牛排我认为是国内第一。……青岛的海鲜也很齐备……青岛一带的白菜远销上海,短粗肥壮而质地细嫩,一般人称为山东白菜……”

1934年,梁实秋到北京大学任教。当他要离去的时候,梁实秋对青岛恋恋不舍,他说:“青岛4年之中我们的家庭是很快乐”,认为是他们一生家庭生活中最幸福的4年。他在晚年写的《忆青岛》一文中,说:“一般山东人的特性是外表倔强豪迈,内心敦厚温和。青岛民风淳厚,每于细民中见之……有人叹曰:‘此君子国也!’”

他在《忆青岛》一文中的结束语,表述了他对青岛的遗憾之情:

我在青岛居住四年,往事如烟。如今隔了半个世纪,人事全非,山川各异。悬想可以久居之地,乃成为飘渺之乡!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