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这块土地,历史悠久,文化沉淀丰厚。最值得一提的是,古平度,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来过这里。
北齐光州刺史郑述祖曾作《天柱山铭》(位于平度市大泽山镇天柱山阳)赞曰:“始皇游而忘返,武帝过以乐留”。康熙《平度州志•帝迹》和道光《重修平度州志》提到古代皇帝们留在平度的足迹:一曰秦皇汉武祠月之莱山;二曰秦始皇驻跸文武山;三曰汉宣帝礼祠太室、三户山;四曰唐太宗屯兵“秦王村”,饮马“秦王河”。
《史记•封禅书》载: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淄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夫。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皆在齐北,并渤海。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时主,祠琅琊。琅琊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
汉武帝时,公孙卿述申公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武帝遂信之,于元封五年(前106年)“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
此《封禅书》中提到的秦始皇和汉武帝月主祠之莱山即今平度北境的之莱山。《山东通志》载:“之莱山在平度州五十里。”《齐记》亦云:“之莱山,东连大泽、明堂、御驾诸山。黄帝之所常游。秦汉祀月,皆在此山。”宋元时著名学者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引韦昭注:“之莱山在东莱长广。”观长广,始于曹魏,所置长广,西界即今之平度州。韦昭,三国时东吴史学家,历经东吴四朝,是中国古代史上从事史书编纂时间最长的史官,目为东吴第一史家,后世《三国志》多取材其《吴书》。韦昭关于“之莱山在东莱长广”的考据应具有可信性。
《汉书•郊祀志》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以方士言,为随侯、剑宝、玉宝璧、周康宝鼎立四祠于未央宫中。祠太室山于即墨,三户山于下密。”
即墨和下密为西汉胶东国属县。其中即墨故城在今平度东南,太室山一般认为是平度东北两目、云山、青山一带某座山;下密辖境为今平度、昌邑两市的部分地区,三户山即今平度明村镇境内的三合山。1947年10月由许世友、谭震林指挥的扭转胶东战局、使山东内线战场转入反攻阶段的胶河战役即发生在此山。许世友在回忆录中,称此山为三户山。随后,汉宣帝又“祠叁山八神于曲城,蓬山石社、石鼓于临朐,之罘山于月垂,成山于不夜,莱山于黄。成山祠日,莱山祠月。”
由上可以看出,《史记》所载秦始皇祠月之莱山,在平度;《汉书》所载汉宣帝祠月莱山,在黄县,二者互不相干。而现在有研究者以《汉书•郊祀志》中的表述,认为之莱山子虚乌有,《封禅书》所载秦始皇祠月之莱山应为黄县莱山。信口开河,凭据何在?这未免太过武断。况《莱州府志》关于“之莱山石刻”有这样的记载:“在大道东山上。多秦篆,人莫能辨。”浙江钱塘人许木连,进士出身,为著名金石学家,长于书法,素好古篆,道光十七年任平度知州,闻“之莱山石刻”事,“亲询土人,云旧有十二处,今惟‘海眼石’、‘射鸿石’、‘北天门’尚存。木连以事过上下,至‘海眼石’观之,审得篆一‘帝’字,与秦琅琊石刻相似,余不可辨。”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先后于公元前219年、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10年三巡琅琊,在琅琊台立刻石,以颂秦德。秦二世胡亥继位后,与公元前209年东行郡县,行祠名山大川至琅琊,并刻诏书于秦始皇所立石旁,留传后世。许木连认为“之莱山石刻”
与秦琅琊石刻有相似之处,这进一步佐证了秦始皇祠月之莱山的历史地位。
道光《重修平度州志》收录康熙二十三年举人、高密人、曾任直隶阜城知县的李华国所作《之莱古篆歌》一首,中有“悬崖古篆纷钩画,岣嵝石鼓文相仿。模糊比辨邈与斯,溜雨剥蚀苔长。”的诗句,为现存考证之莱山秦篆石刻惟一的文字资料。试想,如果之莱山不是秦汉祀月处,哪悬崖之上的秦篆石刻做何解释,怕不是后代“好事者”故意杜撰、穿凿附会这么简单吧?
关于秦始皇驻跸文武山,康熙《平度州志》载;“文武山,在北西十八里。两山对峙。秦始皇驻跸于城西,集文臣于东山,集武臣于西山。文武山因以得名。”不过,道光《重修平度州志•讹遗》认为“东西文武”之谈有误。“核之秦制,官爵十二等,下自一爵为公士,上至二十爵为列侯,十二爵为左更,十三爵为中更,十四爵为右更,盖以右为上。道光《后汉书》注自四爵不更以上,至十八爵大庶长,皆以为军吏,将军未尝以文武为第也。《史记•项羽本纪》鸿门之宴,项王东向坐,沛公、亚父南北向,张良西向侍。此宴以西为上,盖本秦人幼所习见如此。”
秦王河,“在州西北七里”。道光《重修平度州志》认为秦王李世民曾在此驻扎,河因以得名。翻开《资治通鉴》可知,唐太宗东征高丽(辽东)是这样记载的:贞观十八年(644年),任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统率战舰500艘,士兵4.3万人,自莱州泛海趋平壤;以李世绩为辽东行军大总管,率李道宗、张士贵步骑6万征辽东,两支部队合围并进。次年二月,唐太宗亲率大军“如洛阳,由武德、定州至幽州誓师。”从历史记载看,唐太宗本人并没有经过胶水县治所在地(平度城),因此说秦王李世民屯兵城西七里之处的“秦王村”、“秦王河”似有牵强,不过他的部队或可由潍县东北趋莱州、登州时经过平度北境大泽山一带。今大泽山区有许多关于唐王李世民的传说故事,如“射石出泉汇大泽”、“龙眼葡萄改赐狮子眼”、“杀马涧马血染楼石”等。再如明村镇的明村、台头、辛安等村,传唐王带兵星夜来此,鸡叫“明村”,狗咬“抬头”,马备“新鞍”,三村因此得名。城西大营、小营、披甲营等村均因唐王兵在此安营扎寨而得名。这些传说虽无史实依据,但却代代相传,家喻户晓。水有源,树有根,众多遗迹和民间传说恰恰是史书的补充和阐释。试想,如果唐王没有经过平度,是什么原因如此惊动平度父老?最可能的解释是当地百姓只知是唐王部队,出于偏爱而将一些传说依附在唐王身上。
成语“瞒天过海”说的也是关于唐王征辽东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永乐大典》收录的《薛仁贵征辽事略》,是说唐太宗东征高丽,到了海边,看到海水无垠,担心大军难以渡过,遂产生了退兵之意。随军东征的薛仁贵向总管张士贵献计,将唐太宗骗到一个四周挂有帏帐、布置富丽堂皇的“大房子”了饮酒。唐太宗正在饮用之际,忽听到外面波涛雷动,遂令人拉开帏帐,才发现外面已是汪洋一片,自己乘坐的是一艘巨舰,正乘风破浪前进,就问是怎么回事。张士贵回答:“这是臣使的过海之计,陛下与30万大军正飘摇过海征伐高丽。”这里的“瞒天”就是瞒住李世民这个天子;“过海”就是过到辽东去的那个海。从这个成语看,唐太宗征高丽,渡海地点应该就是在胶东半岛东北角,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唐太宗曾到过胶东。平度作为山东内陆与胶东半岛的连接点,自是必经之地了。
平度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传说故事,如:《赵匡胤吃小豆腐》、《巧女张》、《洗战马》等,在我上面的博文《平度人眼中的宋太祖赵匡胤》中,已有专门介绍,这里就省略不提,如有兴趣,请浏览上面的博文。
据此,我们相信,宋太祖赵匡胤也在平度留下过足迹,尽管正史没有记载,但却已经留在平度人的记忆里了。
总之,古代平度地处胶东半岛东西通衢,古即墨城(今平度古岘镇东南朱毛村)、古平度城,都是彼时代繁荣发达之地。这是不争的事实。尽管近几年,一些无聊的所谓历史学家们,独出心裁地提出这样那样的疑义,但是,历史是不容篡改的,他们的标新立异,无非为了“发现”一点别人没有“发现”的历史问题,从而引起历史学界的一点争议从中获益而已。然而却无证无据,苍白无力,实在不足于挂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