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川峪
川峪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341
  • 关注人气:1,0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胶东国·康王坟·传说故事

(2010-05-04 07:21:10)
标签:

康王

王坟

胶东王

六曲

汉武帝

即墨

文化

分类: 文化遗产

 郑重声明:这里要说到的即墨故城,位于今山东省平度市古岘镇东南朱毛村一带,而非今之即墨市。愤于许多出版物的误导,笔者不得不作此画蛇添足之为。

 

胶 东 国

 西汉时的胶东国,都即墨。说胶东国就得先说即墨故城。

 即墨故城是中国文明起始阶段规模大、水平高、延续时间长、知名度高、文物遗存丰富的大文化遗址,既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古代胶东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文明的渊薮,是辐射的源头,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即墨,战国时属齐邑。

 迨至秦代,即墨是胶东郡治所,所辖全胶东半岛。

 楚汉相争之时,霸王项羽于此封王设都。“是时,项羽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韩信破齐,齐将田既走胶东,曹参于此地击杀之。”

 西汉建立,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设立胶东国,封刘雄渠为胶东王。这是胶东国第一次作为诸侯王国登上大汉帝国政治舞台。

 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封刘彻为胶东王,后刘彻被立为太子,未就国。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改封皇子刘寄为胶东王,仍设都即墨。刘寄死后谥号为“康”,史称康王。

 胶东王刘寄与中山靖王刘胜都是汉武帝刘彻的弟兄,但康王与汉武帝的关系比中山靖王刘胜要近,康王的亲生母亲,是汉武帝刘彻的亲姨。因此,他与汉武帝的关系不同一般。康王受封28年,死于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史书上说,在淮南王刘安谋反的时候,他也曾暗暗私制兵器,准备举兵与淮南王合兵一处,推翻汉武帝。可当他还没有举事的时候,淮南王刘安兵败自杀,康王因此日夜恐惧,生怕武帝诛戳,不久即“发病而死”。有史家说,康王之死不一定是“发病而死”,不能排除是被汉武帝“赐死”的可能。但是,康王死后,得到了一个很隆重的葬礼。他的长子刘贤仍被汉武帝封为康王,后嗣世袭。汉武帝听说康王生前很喜欢小儿子刘庆,就又封刘庆为六安王,康王这一系又多了一个诸侯王。西汉时期,一个诸侯王死后,其儿子两个封王的,仅刘寄一例。从这些史实分析,汉武帝“赐死”之说不可信。

 刘寄之后,胶东王封号又传了6代157年,一直到王莽篡汉,西汉灭亡。自东周建城至西汉约500余年间,即墨故城一直是胶东半岛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即墨县被撤销,到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原不其县新设即墨县(治今即墨市),即墨故城逐渐失去往日的风彩。这是后话。

 

康 王 坟

 刘寄和他的子孙们,死后都葬于六曲山墓群中。

 在六曲山汉墓群中,有一座像山一样的大墓,当地人称做“康王坟”。

 康王坟与六曲山墓群位于平度市东南25公里处的六曲山上。六曲山系大泽山支脉,南距古即墨城15华里,它东起龙虎山,西至窟窿山,蜿蜒30余华里,横跨三处乡镇的三十多个山头。经过多年的调查勘探表明,这里有包括西汉六代胶东王在内的大小墓葬360余座,时代大都为东周至汉代。六曲山古墓群分布范围之广,规模之大,为山东省内罕见。

 六曲山古墓,大部分坐落在山头和山前,山后极为少见。有的墓孤立在一个山头,有的两座相连,也有的在一座大墓的两侧又排列着许多小墓。大型墓葬主要集中在云台山、窟窿山、陵台山上。这些墓葬封土完整高大,并筑有方台,台基用石头或泥土筑成,台前残存有斜坡。

 古墓群中以西陵台最大,传为康王刘寄之墓,这就是“康王坟”。康王坟位于古岘镇蓬莱前村西云台山上,古称“西陵台”。墓葬封土完整,台基高大。其方形台基南北长120米,东西宽100米,高16米。位于陵台中央的封土高约6米,直径约40米。墓后残存有长28米,宽9米的建筑遗迹,周围散布有大量的汉代砖瓦残片。墓的周围散布着板瓦、筒瓦、瓦当、花纹砖、空心砖等,这是当初“康王祠”建筑的遗物。
     2001年6月,六曲山墓群连同即墨故城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故事

 康王是平度历史上“级别”最高的“名人”。

 关于康王的传说,在古岘、仁兆一带流行很多,诸如:“康王坟,哩哩啦啦到京门”、“打开康王坟,山东不受贫”等,指的就是康王坟里有价值连城的金银财宝。可是,时至今日,康王坟仍旧没有被打开。据说,郭沫若在有生之年曾经主张打开康王坟,因为他在1968年找到中山靖王刘胜的墓之后,就一直对康王念念不忘。从史籍中看,当时的胶东国比中山国富裕,而胶东王刘寄在朝廷的地位又比中山靖王刘胜要高,康王坟肯定价值不菲。

 古岘镇周边的许多村庄的名字也与康王有关联,如龙泉村,是“灵前”的转音,据说康王死后坟墓尚未修好,灵柩暂厝在龙泉村的后山上;蓬莱前村实际上应叫作“棚灵前”,当年康王发殡时,村后就是康王停棺的灵棚,后来灵棚前建了村,就叫“棚灵前”;李道村就是当年康王灵车经过的灵道;城西村就在即墨城西;城子村位于即墨城附近;纸纺村,其实就是“志坊”,即墨城北门外的一座牌坊所在的位置,有些资料中误称为康王造纸的作坊,差矣!康王那时,造纸业还没有发达起来;古岘镇驻地古名“乐毅城”,是当年燕国联军的司令部;而镇东的四个寨子村,是当年燕国联军的赵、楚、韩、魏四国分别屯兵的兵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传说故事中,最著者要数“康王的儿——绕爷种”这句歇后语了,方圆多少里的人们没个不知道的。其他流行故事,还有《洗心河》、《拉金钟》等。

 

康王的儿——绕爷种

 传说康王的一个儿子(实指其长子——因袭胶东王刘贤),自小不听康王的话,叫他向东他偏向西,让他打狗他偏打鸡,老是跟“爷”“绕”着干,从来也没顺着老子做一件事。这一年康王病了,情知自己死期到了,对儿子说:“我死了后,你一定要把我埋到山顶上。”他最了解儿子的怪脾气,以为这样说了儿子一定会把他埋到山底下的。康王死后,儿子心想:“我一辈子也没听过老子的一句话,这遭就依了他吧。”于是就把康王埋在山顶上。康王阴魂不散,一气之下只一夜间就拱起了八九七十二个山丘,其中有一些山丘的形状完全相似。据说真的康王坟在古岘镇六曲一带的后山上,但谁也不知到底那一个山丘是真的。这便是“康王坟,哩哩啦啦到京门”传说的来历。

 康王死后,胶东国从兴到衰,一步步走向下坡路,只因为康王埋在山顶上,“康”同“糠”音,经不起风吹。关于胶东国衰败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胶东国的国都地名叫“朱毛”,康王死后谥号“康王”,他这“糠(康)”叫“猪(朱)”给慢慢地吃掉了。

 至今,在胶东,挺起“康玉的儿——绕爷种。”这句歇后语,方圆多少里的人们没个不知道的。

 

洗 心 河

 类《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广泛流传,可谓家喻户晓。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即墨故城一带流行的《洗心河》的故事,与《孟姜女哭长城》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事说:当年,康王为建即墨城池征用了许多民工,也曾死过不少人。相传,有一对夫妇,刚结婚不久,男人就被征来修康王城,一直三年没有音信。妻子惦记丈夫,便求小姑陪她奔康王城寻夫。姑嫂二人顶烈日,冒严寒,爬山越岭,饿了吃点野果,渴了喝沟底的脏水,吃了许多苦。路上,小姑几次试探,嫂子心诚志坚。不知又走了几天,二人来到小沽河边。几天没吃一顿饭,小姑昏了过去。为救小姑,嫂子到一个村里去讨吃的,在一户办喜事的人家讨了两个大饽饽。嫂嫂爬着回到小姑的身边时,天已蒙蒙亮。小姑一看到嫂嫂手里的两个雪白的大饽饽,产生了怀疑,突然夺过饽饽,摔在嫂嫂的脸上,质问黑灯瞎火干什么去了?骂她不要脸。嫂子再三表白都说不清楚,小姑还是直骂嫂子“黑了心”。嫂子说:“妹妹,嫂嫂的心没黑,永远不会变,是红的!”小姑说:“是红是黑谁知道,我又没钻进去看看!”任凭嫂嫂怎样解释,小姑就是不信。嫂子难过极了,说:“妹妹,你再不信,嫂嫂就扒出心来给你看!”说着,顺手从包袱里拿出一把剪刀刺进胸膛,掏出一颗鲜红的心,放到河水里洗了洗,捧到小姑的眼前:“妹妹,嫂嫂的心变了吗?是不是红的?”说着,慢慢闭上了一双泪眼。小姑吓坏了,悔恨至极,也昏死过去……从此,这段河的水变成了红色,人们称这条河为“洗心河”。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两位贞洁的女人,便把这村子改名为“二贞台”,还在村里修了一座庙,那庙就叫二贞庙。

 洗心河的水看上去的确是红的,但捧起来是清的,跟墨水河一个道理,墨水河因为河底的泥是黑烟泥,而洗心河的河底是红色的石英砂。聪明的古岘人,利用这些地理特征,不但给河流起上了色彩鲜艳的名字,而且,还很富想象力地赋予洗心河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

 “忠贞不二”是平度妇女千百年来坚守的信条,自古“惜寡不惜嫁”,就是平度民风民俗中对待妇女的第一位的标准,这就难怪平度的几部旧史志中,拿出大量的篇幅,记载下数不清的以张王李刘……氏、记号般重复的名字,她们都是贞节烈女,说破了,是封建道德的牺牲品。平度民间故事中同样存在这样的封建糟粕,但也不乏对女性品格的颂扬和赞美。

 

拉 金 钟

 古岘东南面有一个村叫城西,哪个城的“西”?康王城(古即墨城)。村里有一大湾,叫城里湾,原是即墨城的“储货湾”,相当于港口码头。传说湾里有个金钟,是件宝物,是当年朝廷赠送康王的。康王没有福气使用这件宝物,卸船时,掉进没底深的城里湾。如果把它拉上来,价值连城啊!但拉金钟需要一个金钩,还必须得有十个亲兄弟齐心协力一起拉,方能将它拉将上来。

 有位孟老汉,膝下九子一女,人丁兴旺,可日子过得不太富裕。为此事,孟老汉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苦苦思索生财之道,总想再生一个儿子,把城里湾里的金钟拉上来,发一笔大财。

 可是,老婆子一天天年纪大了,再生一个儿子没指望了。于是,就天天埋怨自己的老婆,差一个怎么就不能凑个整数,生出十个儿子呢?

 老婆说:“生儿生女一样地费劲,我不是也生了十个孩子吗?”

 两口子拌着嘴,孟老汉心里就合计开了:“十个儿子拉金钟,我眼下已经有了九个,就差一个。有道是‘一个女婿半个儿’,如果给没到出阁的女儿找了个婆家,凑凑付付也能算一个儿啊!”可是,孟老汉就跟老伴商量妥了,给女儿寻了一个五大三粗的棒女婿。又东借西取,打了一个金钩。

 下面的故事就是拉金钟了。

 这一天,孟老汉把女婿和儿子们叫在身边,对他们开了腔,说:“咱老孟家人不少,财力不大,给祖宗丢脸,只要今日拉上金钟来,发了大财,就可以改换门庭,光宗耀祖,你们可要一齐用力!”计议已定,便率领女婿儿子来到了湾边。孟老汉把金钩拴在绳子上,让老大潜到水底往金钟上挂。老大在水下挂了半天,憋得难受,好歹摸到了一个环,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将金钩挂了上去。

 孟老汉就急令九个儿子一个女婿使劲地拉,十个人累得精疲力尽,也不见金钟浮上水面。孟老汉急了,一边喊儿子加油,一边也伸手拉了起来。老伴在一旁看了也很着急,可又帮不上忙,还怕一旦拉上来,九个儿子合着伙儿不给女婿分个份儿,又担心女婿是外姓人,不肯用力使劲,随口喊道:“他妹夫!快使劲!拉上金钟有你份儿!”坏了!露馅了!拉金钟的不是十个亲弟兄啊!这时,只听“嘎叭”一声,一家人全跌在了地上,爬起来回头一看,不但没有金钟,绳子也断了。连金钩也赊了!孟老汉急忙叫儿子女婿全到水下去找,哪里还有金钩的踪迹啊!金钟没拉着,还白白赊了一个金钩。

 这类故事,相似的题材全国各地都有。但是,在即墨故城一带,这个故事的潜台词,其意义就不同了。当人们说完这个故事的时候,往往会赘上这么一句话:“康王爷的钱不好花啊!”

 记得即墨故城还有这么一个可以诠释这句话的逸闻轶事:有一年秋天的中午,康王城西面的城子村,一位身强力壮的村民和儿子一起挖白菜窖子,一下子挖出三千多斤青铜疙瘩,全是锈在一块的齐刀币。那是上世纪50年代,人们的收藏意识还十分淡薄。爷儿俩高兴之余,就借来一辆马车,连晌把青铜疙瘩送到镇上的采购站里卖了。回来的路上,老汉突然病了,不省人事,儿子急急忙忙把父亲送到镇医院。结果,抢救无效,死了。连治病带发丧,恰恰把卖铜的钱都花光了,还白白赘上家里唯一的一个身强力壮的“顶梁柱”。

 对于这件逸闻轶事的评价,即墨故城周边的人们,同样会发出“康王爷的钱不好花”的感慨。

 这感慨,表达了即墨故城周边的人们对康王的尊重,同时,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朴素的文物保护意识的自然流露。我琢磨:这种潜在意识的存在,对于家乡的即墨故城和六曲山墓群这两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了。

                                                  2010-05-02于三余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