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川峪
川峪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341
  • 关注人气:1,0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方土地一部史(四之三)

(2010-03-29 06:54:38)
标签:

书法

偈语

李森先

石刻

何凌汉

大泽山

文化

分类: 文化遗产

五、大泽山石刻  

大泽山,又名九青山,位于平度市东北部。主峰海拔736米,峰峦重叠,怪石嶙峋,奇泉遍布,林壑幽深,久负“鲁东名山”之誉。这里不雨而润,晴日生烟,有“天然氧吧”之称。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和“中国葡萄之乡”。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历代众多文人墨客慕名登临,感怀歌咏,致使山中留存宋、金以来的石刻计300余处。其中摩崖石刻约200余处,碑、碣、墓志逾百方,成为我省重要的碑林之一。大泽山石刻主要集中在智藏寺、日照庵、北峰、西峰和普贤门五大区域。其中邀月台、书法走廊、日照庵最集中,有“天然的古代书法艺术博物馆”之称誉。大泽山石刻时间跨度长,数量多,书体全,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秦元似诗刻  宋代。在大泽山众多的石刻中,宋代秦元似两首游山诗是现存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石刻之一。一首位于智藏寺东甘露泉旁石壁上,为五言律诗。诗刻高160厘米,宽128厘米,7行,计67字,落款为“壬辰仲夏四日永兴秦元似谒言公禅伯因游大泽山智藏禅寺留题”,楷书;另一首位于普贤门西虎头岩上,是一首七绝,可惜已毁,幸喜古人留有拓片,现存平度市图书馆。诗云:“纷纷尘事乱如蓬,终日山头兴未穷。暑气拂天人喘吁,碧岩泉畔濯清风”。落款为“政和壬辰五月四日长安秦元似书”,计42字,亦为楷书。此诗曾收入清道光《平度州志》中。秦元似,北宋长安人。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五月游大泽山,宿智藏寺。上述两处诗刻为考证大泽山智藏寺的始建年代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文字依据。

莱州节度使游智藏寺题记  金承安四年(1199年)刻。 大泽山智藏寺西有一巨石,名方水石,金代的一则题记就位于方水石之东壁上。刻面高138厘米,宽275厘米,12行,计90字,楷书。字径大小不等,书写随意。开头是一首七言律诗,落款为“前莱州节度使燕山金囗囗师曾述承安已未九月二十六日游大泽山智藏禅寺题记”。因风化之故,已有10余字不可辨识。“承安已未”系金章宗承安四年。此题记是山中三处金代题刻中文字最多的一处,故对研究智藏寺的历史及大泽山在当时的影响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僧人偈语石刻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刻。大泽山智藏寺始建于唐朝,至明朝时,一庵纯禅师在此主持,香火旺盛。洪武十三年,来自全国各地名山名刹的禅师、方丈聚集智藏寺,举行了一次佛事盛会,又被誉为“佛教兰亭盛会”。最后将每人所作诗偈刻在智藏寺后高约6米的两巨石上。两巨石东西夹峙,形成一条长约10米,宽约1.5米的天然石廊,因两壁遍镌僧人偈语数十处而得名“书法走廊”。走廊东壁偈语刻面高310厘米,宽510厘米,21行,满行12字,计205字。分别镌泰山灵岩寺晋溪惠才、越州崇报寺行中仁、天目东及延、温州灵岩山天之性禅师偈语。走廊西壁偈语刻面高310厘米,宽590厘米,24行,满行12字,计248字。分别镌古杭灵隐寺用贞良、婺州圣寿山古松茂、泰山灵岩寺秋江洁、长安一山胜、古杭迳山寺月堂颜禅师之偈语。另在西壁偈语右上侧刻一高约半米的僧人立像。两壁偈语均为楷体,凝重古朴,浑厚大方,字径25厘米,极为醒目,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走廊外侧石壁,原有大片刻字,今尚存“一庵禅师”及落款处的“洪武十三年囗月十三日”等残篇余字,就其内容与书体分析,它与书法走廊内的偈语应为一体,系同一人所书。因落款残损严重,书丹人已无从知晓了。一庵,又作一庵纯,高姓,是当时一位颇有影响的高僧。这些记录为研究高僧一庵纯禅师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资料。

重建大泽山智藏寺记  明崇祯元年(1628年)立。原位于智藏寺大雄殿前,高270厘米,宽82厘米,厚14厘米,系汉白玉经磨制书刻而成。其中碑额前后两面分题篆书“重建大泽山智藏寺记”与“碑阴题名”,其四周饰以盘龙浮雕。碑文约千字,楷书,书写端庄严谨。因字迹较小,风化较重,有200余字不能识读。所幸通过参照清人孙殿芳于乾隆五十九年所抄此碑原文,智藏寺之重建概况便可详知。此碑刊于崇祯元年孟夏,撰文、篆额及书丹人分别为孙善继、张孔教及张新诏。查乾隆《掖县志》,此三人均为明代山东掖县人。撰文人孙善继,万历十七年进士,历官工科都给事中、尚宝司司丞,是该工程的首事者和承办人。篆额人张孔教,字卓吾,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历官吏科都给事中、太常寺少卿。书丹人张新诏,字积水,万历三十五年进士,任知县,擢御史。碑文记载:“山故有智藏寺,创自唐代”。此碑是现存最早的智藏寺重建碑,他详细记载了智藏寺的修建情况及寺之始建年代,故弥足珍贵。

刘重庆题联  明代。刘重庆(1579——1632),字幼孙,号耳枝,山东掖县(今莱州)人。青年时曾在大泽山读书。家贫,但勤奋好学,“挥毫大泽龙蛇舞,采向空山柿叶稀”,柿叶作书,笔走龙蛇,一时传为美谈,在大泽山读书时的红庙至今犹存。刘重庆以擅书知名,尤擅行草,传为曾奉旨题写“太和殿”匾额,因飞笔补添“大”字一点,被思宗皇帝誉为“神笔刘耳枝”。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至崇祯元年(1628年)智藏寺重建时,工程首事者及重建碑记撰文人、万历进士、前工科都给事中掖县人孙善继特邀同邑名人刘重庆分别为寺之前后两殿楹柱书联。重建后的智藏寺,历三个世纪风雨沧桑,惜于1939年秋被侵华日军纵火焚毁。1999年大泽山重建智藏寺时,在旧址出土刘重庆书大雄宝殿楹柱残石一块,残联高72厘米,宽25厘米,上面仅存“上乘不空内”五字。又二殿楹柱石一根,高135厘米,宽22厘米,镌“浮世何曾一念无”七字。两联均为草书,结字沉着,豪放苍劲,字大小不一,挥笔从容,笔断意连,一气呵成,显示了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力。楹联虽已残缺不全,但仍不失为书法佳品。

邀月台诸石刻 明至清。 智藏寺东侧虎溪西岸耸立一巨大磐石,为邀月佳地,因名邀月台。明隆庆二年(1568年)冬,山东提学邹善游大泽山,亲于台上题镌楷书“邀月”两巨字,开登台题刻之先河。万历二十二年,邀月台选入大泽山二十八景。此后,文人雅士慕名登台赏月,并相沿题刻不绝。邀月台现存石刻27处,其南侧与之仅一步之隔的升仙台亦有题刻4处,两台石刻约占山中摩崖石刻总量的1/7,其容量创此山之最。考题刻时间,有明确纪年者20处,其中明代8处,清代12处,而且70%为明万历至清顺、康上下约百年间所镌刻。时大泽山已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邀月台题刻多擘窠大字,真、草、行、隶诸体兼有,其书法或凝重雄穆,或飘逸潇洒,多为上乘之作。而书、名均显者又以明代进士、书法家徐图与清代“御史第一人”李森先为最。徐图,字君猷,明代山东掖县人,书法家。《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载:“徐图,工书。万历十八年上古参军张寿朋撰《圣安寺碑》出其手笔”。徐图在大泽山所题“水声月色”,位于邀月台南端。字径58厘米,行书。落款为“丁酉仲秋徐图书”。“丁酉”为万历二十五年。崔云亭先生评“字体挺拔,风神飘洒,尤为出色”。 李森先,字琳枝,又作琳芝、琳之,祖籍平度,后入籍掖县。学识渊博,工诗善文,著有《椒雨园记》、《李森先谏草》等。他曾多次游历大泽山,不仅题字抒情,而且赋诗多首。“醉月”二大字,位于邀月台之西端,上款为“乙未孟秋”,即顺治十二年(1665年),下款为李森先书。行书,意境悠闲空阔,书法劲健洒脱。

王之都石刻  明代。王之都,字尔章,号曙峰,明代山东新城(今桓台)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历官开封、平凉知府。大泽山有王之都石刻两处:一处为“瑞云峰”榜书,位于大泽山最高峰瑞云峰之阳的悬崖峭壁之上,上款为“万历三十六年五月之吉”,下款为“中州王之都书”,楷书。“瑞云峰”三大字字径高达288厘米,为大泽山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笔力雄健,气势开张,颇有颜鲁公笔意,数里之外,清晰可见;另一处为“乳泉石”长联,在大泽山智藏寺后矗立一方正巨石,石下有乳泉,因名乳泉石,王之都所题长联即镌于乳泉石之东壁上。联语为“华毂朱轮扰扰浮生无住着,清池皓月悠悠玄度有皈依”。刻面高520厘米,宽120厘米,落款为“中州王之都书”。行书,字径过尺的11言长联对仗工整,意境深远,书法有章草笔意,劲健潇洒,气势不凡,宛若一巨幛凌空高挂,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郑板桥“孤峰独秀”题字  清代。在大泽山瑞云峰顶西侧悬崖上的“孤峰独秀”榜书,刻面高66厘米,宽230厘米,字径50厘米,楷书,落款为“板桥”二字,未署年月。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法家。瑞云峰俗称北峰,拔地而起,高摩霄汉,为大泽群峰之宗。“孤峰独秀”四字,造语贴切,生动而传神,书法线条浑厚挺拔,神完气足,是大泽山上不可多得的石刻精品。

何凌汉“书藏万卷”题字  清代。位于大泽山瑞云峰前一长方形巨石上,此石叫经匮石,因状如箱子,故又名“箱子石”,是大泽山二十八景之一。相传隋末女将杨斯玉曾随红莲圣母在大泽山上读书练艺,箱子石即是藏书之处。题字内容与传说吻合,估计是何凌汉游山时听了当地陪同人员的介绍后乘兴题写的。刻面高35厘米,宽85厘米,落款“何凌汉”三字,未署年月,楷书。何凌汉(1772——1840),字云门,号仙槎,湖南道州人。嘉庆十年(1805年)探花,官至工部尚书,署吏部尚书,有《云腴山房集》传世。何凌汉以书名垂海内。嘉庆十年(1805年)廷试原定为第四名,嘉庆帝因其答卷“笔墨飞舞”拔置一甲第三,时书法即迥出流辈,为人所重。后声誉日隆,“朝鲜、琉球贡使索书,应之不倦”,“殿廷文字多出其手”。观“书藏万卷”四字,结字宽绰大方,笔画遒劲挺拔,有大家风范,是何凌汉中年书法典型风格,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何凌汉有四子,俱擅书,尤以长子何绍基书名为最。

喻成龙《聚景台》诗刻  清代。聚景台位于大泽山智藏寺西侧,台上建有聚景亭,亭上一额枋内侧镶嵌一长方形汉白玉石板,其上镌有清代喻成龙聚景台诗一首。9行,计72字。其中题目《聚景台用杜韵》与落款“金州喻成龙题”各一行,下款后镌阴、阳文姓名章各一方。行书,运笔流畅,结体优美,是大泽山中颇有影响的石刻。喻成龙(?——1714),清汉军正蓝旗人,字武功。曾任山东布政使等职,著有《塞上集》。据史料记载,大泽山原有喻成龙“著屣亭”、“珍珠泉”、“渐入佳境”题刻及“青龙涧”、“如意岭”等诗刻近十方,惜多损毁。

重修大泽山日照庵碑记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所立。大泽山日照庵,相传始建于元代,是泰山老母的东游行宫。据传每年泰山老母都要到东海仙境游玩,经过大泽山时就在此歇息,于是就在这里建了个行宫,叫日照庵。“重修碑记”位于日照庵碑林,汉白玉材质,高150厘米,宽65厘米,厚11.5厘米。碑额为篆书“重修碑记”4字,字之两侧刻祥云图案。碑文为清顺治九年进士官至四川学政的掖县人张含辉撰书,约400字,楷书,书法严谨峭拔,是一通书刻考究的碑碣。此碑在平度州知州李芝兰与曾任镇江知府的掖县人赵士冕主持重修日照庵很长一段时间后,方有僧人净思于康熙二十二年四月十八日所立。故可推知日照庵重修大体时间,此碑尤显珍贵。

日照庵功德碑林  清至民国。从日照庵通往大泽山西门蜿蜒曲折的山路两侧,碑碣林立,长达一华里有余,计120余通,皆碧霞元君及无生老母之信徒所立功德碑,俗称日照庵碑林。是山东省最大的功德碑林,有“齐鲁第一功德碑林”之誉。碑之刊立时间,除部分因断残或风化年代无考,余皆可辨,其中清代42通,民国62通。功德碑除少量青石,多为汉白玉材质。制碑比较考究,不少石碑雕二龙戏珠及祥云纹饰,还有的刻八仙图案。碑大多高180厘米,宽70厘米左右。碑刻文字多为楷书,部分碑刻因书丹水平较高而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碑文内容多镌“慈云广被”、“永沐恩波”、“惠我无疆”等颂扬圣母懿德及祈祷造福众生,佑护黎庶之辞。碑阴则镌善男信女姓氏及助缘捐资数额。日照庵功德碑虽非名人手笔,却为研究胶东古代的宗教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又为研究日照庵的历史兴衰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和文字依据。日照庵原有庙会,1937年日军侵华,生灵涂炭,庙会亦随之销声匿迹。1943年秋,日军又纵火焚烧日照庵,鲁东名刹毁于一旦。1997年平度市旅游局重建日照庵,新立功德碑8通,庙会亦随之恢复,并赋予新的内容。今日的日照庵庙会成为容宗教朝圣、修学观光、休闲娱乐旅游于一体的节日盛会。

六、云山石刻

云山位于平度城东二十五公里处,乃齐鲁名山,道教胜地。据史志载:“天将雨,则云出,山以此得名”。山中有云山观(古称兴国观),坐落在云山之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观。云山西侧的山脚下是著名的尹府水库。这里山清水秀,古迹遍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现已开发成为诱人的观光旅游胜地。由云山和尹府水库融汇而成的“云山烟波”是平度新八景之一。千百年来,山中留存元代以来不少石刻,民间传说有72处,目前能找到的有27处。这些石刻年代不一,字体各异,都清晰可辨。

云山老人归真记  元已未年(蒙古宪宗九年即1259年)刻。位于云山观东北侧一峭壁上。刻面高175厘米,宽158厘米,14行,满行17字,计205字,字径约9厘米,楷书。书法类写经体,平稳方整,气象庄严,不温不火,尽脱人间尘俗气。文字内容主要称:金、元时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之孙王抱玄,晚年栖身云山观,与其弟子李志常、许志部“各炼丹心十四年矣”,“道震华夷,出神妙用”。81岁时,与李志常“同时归真”。末署纪年为“已未年春和日”。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载:“王重阳,陕西咸阳人,生于北宋末年(1112年),卒于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年),是金朝前期人。48岁时悟道,大定七年到山东宁海、栖霞、莱州等地传教,为全真派的祖师。他的七大弟子马钰、丘处机等,又各创宗派,成为道教的‘北七真’”。《归真记》为研究道教的历史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长春子”等题字  元代。云山观周围摩崖石刻有“长春子”、“披云”、“道山”、“仙人喦”、“洞天”等,皆为道家语,书法水平不高,却是重要的道教实物资料。尤其镌刻于云山观后山石上的“长春子”,刻面高63厘米,宽33厘米,隐约传递出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的“长春子”丘处机曾在此地活动过的信息。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载:“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号长春。世称长春真人,登州栖霞人。是中国道教史上极负盛名的人物,全真龙门派的创始人。早年入道,金世宗时,长期在陕西龙门山潜修,曾奉命入燕京主持蘸事。金章宗时,回乡传教。金宣宗南迁汴梁后,他曾请命招安山东农民起义军,声名大著。居莱州昊天观,拒绝南宋和金的召请。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偕弟子18人从莱州出发。行程万余里,历时一年多,在中亚军中谒见成吉思汗,受到隆重接待,被命掌管天下道教。回到燕京后,道侣云集,在各地建立宫观,使全真教的势力臻于极盛。”丘处机的随行弟子之一李志常,所撰《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行程所历之艰辛及沿途所见之异域风土人情颇详,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地理著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