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小逻辑》导言读书笔记
(2010-11-26 11:57:32)
标签:
小逻辑黑格尔哲学思维现代西方哲学文化 |
分类: 中西哲学 |
北京大学哲学系2009年《现代西方哲学》作业
黑格尔《小逻辑》导言
读 书 笔 记
班级 2007级哲学系
姓名 楼俊超
学号 00723019
《小逻辑》导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概括哲学的性质,讲了哲学的开端、对象、内容和方法,以及哲学与经验科学、哲学与哲学史、哲学全书与百科全书的关系等问题。
第一节
这一节主要讲哲学的对象不同于其他科学的对象,哲学的开端就是一个假定。
哲学的对象和宗教的对象大体上是相同的,两者皆以真理为对象,皆研究有限事物的世界。但是,别的一般的科学则不一样,它们研究的范围无论多么广,总有确定的范围和具体的对象,并且具体科学的科学家们只需要把表象直接接受的东西当成自己的研究对象就可以了,不必研究这些东西的“必然性”。
黑格尔认为,就人的具体认识过程来说,表象在先,然后形成概念,并且也只有通过表象、依靠表象才能把握概念。但是,就逻辑上来说,是概念在先、表象在后的。因此,黑格尔反对以表象作为开端,主张以概念作为开端。
第二节
这一节主要讲哲学思维与其他思维的区别。
黑格尔说,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但是这里的思维指的是哲学思维,而不是一般的思维。我们说“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在于他能思维”,这里的思维是一般的思维,是作为情感、直觉或表象等形式而出现的。哲学思维虽然与一般思维本质上都是思维,但是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它以思维的形式出现,而一般的思维是作为情感、直觉或表象等形式而出现的。
黑格尔认为,情绪和思维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人和禽兽的区别在于人有思想,而宗教情绪只有人才有,所以宗教情绪和思维是不能完全分开的。但是,思维和宗教又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就是“后思”,也就是“反思”。“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1]而忽略一般的思想和哲学上反思的区别,则会引起误会。我们要区别关于情绪和表象的思想与被思维所决定所浸透的情绪和表象这两者;我们也不能误以为哲学上的反思是达到真理或者永恒的唯一途径。
第三节
这一节讲哲学的对象(思想、范畴、概念等)不同于表象。
充满我们意识中的内容,构成情绪、直观、印象、表象、目的、义务以及思想和概念。而同一个内容会有多种的不同表现形式,由此人们会误以为每一个特殊的形式就是一个特殊的内容——其实不然,它们还是同一个对象,只是表现为不同的形态。
黑格尔认为,我们所意识到的情绪、直观、欲望、意志等,可以概括称为表象。但哲学不是以表象为研究对象的,而是以概念去代替表象。一个人具有表象,并不能表明他能理解这些表象;反之,一个人具有概念,也并不能代表他能知道这些概念所代表的表象。黑格尔在这里虽然对表象和概念进行区分,并且强调哲学的对象是概念,但他并没有否认概念和表象可以相互脱离。
黑格尔由上文的概念与表象的区别出发,进一步说明了哲学难懂性的困难。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求知者习惯了形象思维,不惯于作抽象思维,而哲学需要把思想本身单纯不杂的作为思考的对象;另一种是“求知者没有耐心,极欲将意识中的思想和概念用表象的方式表达出来”[2],也就是停留于用形象化的东西来表达思想和概念,而不去研究思想和概念本身。
第四节
既然在上一节中说了哲学的对象(思想、概念等)不同于表象,那么哲学需要唤醒一般人认识哲学的特殊的认识方式,也就是“把思想本身,单纯不杂地,作为思考的对象”[3]。黑格尔还认为,哲学对于它和宗教的共同对象,对于真理,有能力从自身出发加以认识。如果哲学的看法不同于宗教,那么有必要说明出现差异的理由。
第五节
这一节主要讲要想认识真理必须反复思索,并谈论了那种误认为哲学太容易的观念。
黑格尔在这里引入了“反复思索”这个词,他认为只有进行反复思索,才能将情绪、表象等转化为思想,才能知道真理。哲学上的思想就是要对表象加以后思,使表象转化为思想,从而把握住表象以及外部或者内心世界的真理。
黑格尔还批评了那种认为哲学太容易的观点。许多人将哲学看得太轻易,虽然他们从未致力于研究哲学,却好像内行一样的来谈论哲学;尤其当他们受到宗教情绪的鼓动时,便毫不迟疑地走出来批评哲学。其实这些人忽视了思维不同于表象,不懂得把思维本身从表象中抽象出来的困难。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名称都属于表象,而哲学却不一样。比如,日常生活中的粉笔可以扔掉,可以踩碎,可以写完,而哲学思维里的粉笔的观念是扔不掉,踩不碎,写不完的。所以说,思想不同于表象。而这些连基本哲学常识都没有的人是不配谈哲学的。
第六节
在这一节里,黑格尔说明哲学并不脱离现实,并解释了他在《法哲学》里所说的“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4]这句话。
黑格尔认为,纯思和概念并不脱离现实,“应将哲学的内容理解为属于活生生的精神的范围、属于原始创造的和自身产生的精神所形成的世界,亦即属于意识所形成的外在和内心的世界”[5]。也就是说,哲学并不脱离现实,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Wirklichkeit)。而我们对于这种现实的最初的意识就是经验,因此也可以说哲学的内容就是经验。对于同一内容而言,哲学和其他认识方式仅有形式上的区别,所以哲学的最高目的就是确认思想和经验的一致,并达到理性和现实的和解。
黑格尔在《法哲学》的序言里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6]这两句话曾经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其中包括很多重视哲学和重视宗教的人。黑格尔认为无须用宗教来作例证,因为宗教上的上帝就是合理的,是最高的理念,也是唯一真正现实的。在哲学方面来说,这两句话也是正确的。在一切现实的存在中,有很多偶然性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都只是偶然的存在,“不配享受现实的美名”[7]。但是,上述两句话中所讲述的实在是必然的实在。因此,这两句的意思也可以表述成,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必然的存在,凡是必然的存在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黑格尔在这里表现出了十分鄙视偶然存在的态度。
黑格尔还进一步阐释了“合理性的东西就是现实性”这种说法。一般人认为理念和理想是幻想,或者认为它们没有现实性,太软弱,不易实现。还有些惯于运用理智的人将理念与现实分开,用“应当”这个词去连接这两者。但黑格尔批评了这些观点,因为如果这个世界已经到了“应当”的地步,那么就没有必要去用“应当”这个词;但是如果现实还没有达到“应当”的地步,那么很多人都能提出这些需要“应当”的地方,而这还不能算作是在搞哲学。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理念,而理念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理念并不会软弱无力到永远只是应当如此,而不是真实如此的程度”[8]。所以说哲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现实性。
第七节
这一节讲近代所谓“哲学”重视经验,但经验科学并不是哲学。
哲学不能离开经验和具体事物,它要进行后思。希腊哲学初期的时候,与现实缺乏联系;但是,近代路德的宗教改革之后,哲学便取材于经验,所以哲学这个名词已经被用来广泛地指称许多不同部门的知识。
近代经验科学有一个“无限重要的规定”,就是必须与研究的对象有“亲密的接触”。这里的“亲密的接触”不仅包括外部感官层面上的,也包括心灵和自我意识层面上的。所以,黑格尔主张把这些直接知识,或者外界或内心的启示的东西称作经验科学。经验科学虽然重视经验,然而并不是哲学,“只有思维才配称为哲学的仪器或工具”[9]。
第八节、第九节
这两部分主要讲经验科学不能满足理性的要求、未能达到哲学的境地的两个方面。
第一个不足的方面是,经验科学只把握有限的对象,但是还有许多诸如自由、精神、上帝的对象是无限的,是无法被经验科学所把握的。所以,这些在内容上是无限的对象不能由经验科学来把握,只能由哲学来把握。此外,黑格尔并没有不承认“没有在思想中的东西,不是曾经在感官中的”[10]这句话,因为具体的认识过程依时间顺序来讲始于经验;但是,黑格尔认为,从逻辑上的顺序来说,同样应该承认“没有在感官中的东西,不是曾经在思想中的”[11]这句话。
第二个不足的方面是,经验科学不能满足必然性的形式。一方面来说,经验科学所包含的普遍性是不确定的,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外在的和偶然的;另一方面来说,经验科学总是基于“直接的事实”、“给予的材料”或“权宜的假设”,这也不能满足必然性的形式。只有思辨的思维才能弥补这种缺陷,才能满足必然性——这也就是真正的哲学思维。然而,思辨科学并不是将经验科学的内容置之不理,而是将其进行承认和利用,来充实自身。思辨科学本身也将哲学上的范畴引入科学的范畴。所以,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区别在于“范畴的变换”。另外,思辨意义的概念同通常的概念不同,那种认为概念永不能把握无限的说法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人们不知道思辨意义的概念。
第十节
这一节讲我们需要对哲学思维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黑格尔认为,既然哲学思维能够认识绝对对象,那么我们需要对它的认识方式的必然性、能力等加以考察和论证。这种工作已经是哲学范围内的了;并且如果我们只是初步的解释,那就会显得偶然的武断。黑格尔认为,哲学的说明方法是一种圆圈似的自我说明方法,而不是线形的说明法。
接下来,黑格尔批判了康德的观点。康德哲学在教人认识上帝、事物、绝对对象或者本质之前,须要考察认识能力本身,即看人是否有这种能力。这就好像是我们应该在工作之前考察用来工作的工具。这种思想表面上看来可取,但是,我们在考察认识工具的时候只能在认识活动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所以这种考察方法对于认识来说是无效的。黑格尔嘲笑这种方法是“在没有学会游泳以前,切勿冒险下水”[12]。
此外,莱茵哈特则主张哲学的开端应该从一种假说或试探性的思考出发,企图用这种方法来补救康德的困难。但是,这样的办法是线性的,而不是一个圆圈,所以依旧是不完善的。
第十一节
这一节主要讲思想是矛盾发展的。
哲学的要求可以概括成这样,我们的精神不满足于只把自己作为感觉直观、想象、意志来看待,而是要求它自己的最高的内在性的思维的满足。这样,思维便回到了它自己的本身。然而,思想活动过程却是纠缠于矛盾之中,丧失了它自身于思想的坚固的“不同一”中。但是,思想还有更高的要求,“即基于思维坚持不放,在这种意识到的丧失了它的独立自在的过程中,仍然继续忠于它自身,力求征服它的对方,即在思维自身中以完成解决它自身矛盾的工作”[13]。
黑格尔认为,搞清楚上面的这些东西乃是逻辑学上的一个主要的课题。但是,如果不相信思维能够从自身解决矛盾,那么会引起一种消极态度,引起一种不必要的“理性恨”。
第十二节
这一节主要讲思维从经验出发向前发展的过程,直接性与间接性的关系,以及哲学与经验科学的关系。
哲学以经验为出发点时,思想总是得不到满足。因此,它总是要超出经验,提高到“思维本身纯粹不杂的要素”,也就是纯思想的境地,这样才能得到满足。理念相对于经验来说,总是抽象的。反之,经验科学给思维一种激励,把内容提高到必然性。这也可以概括为,思想从经验出发而又高于经验。
直接性与间接性二者表面上有区别,但是实际上不可缺一,而且不可分离。关于上帝的知识是从感觉经验出发,又独立于感觉经验,它“本质上即是通过否定感官经验与超脱感观经验而得到的”[14]。但是如果片面的强调间接性,那么就会误以为哲学起源于后天的事实,是依靠经验而产生的。这就像我们饮食全靠有食物,并且全靠消灭食物。如果这样类比,那么思维之所以成为思维,全靠有感官经验,全靠消化、否定感官经验。但是,从逻辑上的次序来说,哲学以思想为开端,而不是以感官经验为开端,所以不存在那一种对感官材料的“不知感恩”的问题。
黑格尔认为,为补救思维的抽象普遍性,我们可以将哲学的发展归功于经验。一方面,经验科学并不停留在个别性现象的知觉里,而是用思维对材料进行处理,发掘出普遍的特质、规律,用于提供给哲学思考。哲学可以吸收这些经验可学的成果。从这方面来说,哲学的发展确实要归功于经验科学。另一方面,经验科学也需要思维发展到其自身。这样,哲学就赋予科学内容以思维的自由,赋予科学以必然性的保证。
第十三节、第十四节
这两节主要讲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以及哲学本身和各种不同哲学体系的关系。
哲学史是一个活生生的精神自我发展的过程,作为各个哲学体系的基础的特殊原则,只不过是同一思想整体的一些分支,晚出的哲学体系乃是包括此前各体系在内的最丰富的成果。
黑格尔还认为,普遍与特殊是不能并列起来看的,两者需要区别,特殊体现普遍。这就像是水果不能与樱桃、梨、葡萄等同,水果不是樱桃、梨、葡萄,但樱桃、梨、葡萄体现水果。同样,哲学一般与各种不同哲学体系的关系也是如此:两者并不是并列关系,后者体现前者。因此,研究哲学需要从各种不同哲学体系入手。
在第十四节里,黑格尔重申哲学同哲学史的异同,强调真理和理念是多样性的统一,因而哲学必然是有其体系的。
第十五节
这一节主要讲哲学是一个大圆圈,是由很多单一的但是自身完整的小圆圈所组成的。这里的每个小圆圈都只表达出一个特殊的规定性或因素,都是必然的环节。这些特殊的环节构成了整个理念,而整个理念也同样表现在了每一个特殊环节中。
第十六节
这一节主要讲哲学全书不同于一般百科全书的特点。
一般百科全书只是许多科学的凑合体,只是把一些由偶然的和经验的方式的来的零碎的知识聚集起来而已。这样聚合的东西,只能算是一种外在的集合、外在的次序,而不是一个体系。哲学全书则不然,它有三个特点:
第一,
第二,
第三,
其中,第三点里的实证科学又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一)
(二)
(三)
(四)
第十七节
这一节主要讲哲学的开端的问题。
黑格尔认为,具体科学须从一个主观的假定开始,而哲学似乎也有一个假定——思维,作为思维的对象。其实不然,哲学的对象——思想,是由自己创造的,是由自己提供的。哲学的开端虽然采取直接的观点,但在哲学体系发挥的过程里,转变成了终点,也就是最后的结论。所以,当哲学发到这个终点时,也就是它返回自身的时候,这是一个圆圈。这样一来,哲学便没有与具体科学相同意义的起点。哲学上的起点“只是就研究哲学的主体的方便而言,才可以这样说,至于哲学本身却无所谓起点”[15]。简言之,哲学的唯一的目的、工作和目标是,“达到概念的概念,自己返回自己,自己满足自己”[16]。
第十八节
这一节主要讲哲学的分类。
黑格尔认为:“理念完全是自己与自己同一的思维,并且理念同时又是借自己与自己对立以实现自己,而且在这个对方里只是在自己本身内的活动。”[17]因此,哲学可以被分为三个部分:
1、逻辑学,研究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
2、自然哲学,研究理念的异在或外在化的科学;
3、精神哲学,研究理念由它的异在而返回到它自身的科学。
[1]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9页。
[2] 黑格尔:《小逻辑》,第41页。
[3] 同上。
[4] 中文译本《法哲学原理》第2页,商务印书馆,1961年。
[5] 黑格尔:《小逻辑》,第43页。
[6] 同上。
[7] 黑格尔:《小逻辑》,第44页。
[8] 黑格尔:《小逻辑》,第45页。
[9] 黑格尔:《小逻辑》,第47页。
[10] 黑格尔:《小逻辑》,第48页。
[11] 同上。
[12] 黑格尔:《小逻辑》,第50页。
[13] 黑格尔:《小逻辑》,第51页。
[14] 黑格尔:《小逻辑》,第53页。
[15] 黑格尔:《小逻辑》,第59页。
[16] 同上。
[17] 黑格尔:《小逻辑》,第60页。
[18]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