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学习”
(2018-05-04 11:04:53)分类: 读书笔记 |
读过《论语》,大概使人有这样一个印象,儒家是非常重视学习的。那么,《论语》中关于学习都讲了些什么呢?
一、《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内涵是怎样理解的?
“学”分广义之学和狭义之学。广义之学,包括了学知识、思考、实践等内容。狭义之学则是指“读书”、“学问”等。
“习”主要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实践、实习”,另一个是“温习、复习”。
看来,《论语》对学习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它包括了“知”和“行”两个方面。对于大学生来讲,文化知识、群众工作、与人合作、集体生活都是应该学习的。
二、学习重要吗?
非常重要。比如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可是在行为上却有巨大的差异,究其原因就是学与不学造成的。换成一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通过学习可以成就一个人,而不学习可以毁掉一个人”。
为什么可以成就一个人呢?因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就是不学习,话说不到点上,事办不到节骨眼上。一言一行老出错,总让人不满意,自然在社会上生存就会有大问题。相反的,学习了就会实现“君子学以致其道”。你就明白了道理,树立志向,掌握了知识技能,为梦想而努力奋斗,自然就拥有了幸福的人生。
三、学习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
孔子说“学也,禄在其中也”。这是孔子比较直接而实际的激励学生。就好像现在说:“好好学习,以后才能找到好工作一样”。
其次,孔子又讲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就是说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自我修养的提高,而不是为了炫耀,取悦他人。
从这两种动机我们发现,一个是从现实利益出发读的,一个是从自身兴趣出发读的。这和我们大家报考大学时选择专业时的考虑很相似,一是要考虑这个专业自己感不感兴趣,二是要考虑这个专业好不好就业。当然这都是比较直接的动机。下面要谈一下学习的目的。
孔子认为的学习的目的可以分为一小一大。
第一个小目的是让自己成为君子。君子是什么表现呢?《论语》中有关君子的论述比较多。比如,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是把义作为根本准则的人,践行礼法的人,谦逊的人,诚信的人,这样的人是君子!学习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让自己变得优秀,成为人才。
第二个目的也是终极目的是要成为圣人。圣人什么表现呢?“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那就是服务社会,使天下太平吧!
所以学习的第一目的是让自己变优秀、成才,终极目的是服务社会。
四、学习的态度应该怎样?
1.孔子认为学习最重要的态度是谦虚。他自己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不是生下来什么都懂的人,我也是一个通过努力学习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啊!孔子这么伟大的人还说自己的知识都是努力学习得来的,咱们就更应该努力学习了。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表现了他谦虚的学习态度。三个人同行,除了自己本人,就剩下两个人了,这两个人里面就有我的老师。相反,我们现实中的有些人觉得“天是王大、我是王二”,一个集体,其他所有的人都不行,就我行。这样一比较,孔子的精神是不是很可贵?
2.孔子认为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比如,他读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让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的评价中有个“四绝”,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不主观妄断、不犯绝对主义、不固守成规、不以自我为中心”。
3.孔子还提倡学习应该有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的精神。孔子作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强调恒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履一篑,进,吾往也。”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就完成了,却停下来了,太可惜了。那又是谁让我停下来的?不是别人,是我自己啊,是我自己放弃了!就好像有些同学考研,复习了大半年了,马上要考试了,自己放弃了。是谁让你放弃的?是你自己。
五、学习方法是什么?
1.重视实践。如开篇第一句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课堂上学到了知识,然后经常在实践中运用,这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学校安排的专业实习,目的也是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检验知识技能。
2.重视复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个习就是指复习了,老师传授的学问、知识我每天都复习了吗?学生们说,英语不好学,我看主要原因就在于不复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早读的情况不容乐观。如果经常练习,英语就会好学一点了。
3.重视交流。孔子有次说颜回,“回也非助我着也,于吾言无所不悦。”颜回总是说“老师说的对”,孔子对他就有意见了,说颜回对他没有帮助,原因是颜回不能与他进行思想上的交流、甚至交锋。可见,孔子是非常注重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的。这也是要经常开一些交流会、研讨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