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与我们

(2012-07-23 12:39:31)
标签:

杂谈

分类: 思想者言说

文学与我们

陈小艺

 

近来发现一位历史系的朋友非常喜欢文学,经常来旁听我们文学院的课,而且还阅读了很多文学作品,关注着关于文学的各种问题。她的认真劲儿让我这个文院的学生自惭形秽。我半开玩笑地劝她说:“要不你转到文学院来学中文得了,别荒废了你对文学的热情呀!”她一脸认真地回答道:“我喜爱文学,所以不把它当专业。因为一把它当成了专业,就会毁了我的爱好。”她这句话让我想了很多,也让我开始反问自己:我当初为什么选择汉语言文学作为我的专业方向?是因为不想毁了其他爱好而选择文学?还是单纯地出于热爱,义无反顾地甘愿冒着毁掉这一爱好的危险而选择了文学?而文学又给了我什么?文学能给人什么呢?……

作为中文专业的学生,常听到身边的很多同学这样说道:“我们这些人来学什么文学呀?在这个年代里,你要是说你自己是个文学青年,别人会认为你要么是假清高,要么就是书呆子。”“真后悔来学中文,现在除了会认几个字,其他的什么也不会。”“文学只能当做打发时间的消遣,只能当做茶余饭后的休闲。要是真把它当做一种职业,我们这些人不会饿死,也会疯掉。”……听了这些话,我想很多人都不免会对文学产生一些心灰意冷、意兴阑珊的感觉。而对于我,尽管已经弄不明白当初选择文学的确切原因,但我不后悔,因为文学给了我太多,它就像一个大恩人,给了我一笔巨大而无可替代的财富,而诋毁和非议自己的恩人是一件非常违背道义、忘恩负义、可耻可恨的事。

记得电视剧《蜗居》中的海萍说过:“文学是什么?文学就是鱼上的香菜。有鱼、香菜才好看。没鱼,一盘香菜你吃得下去吗?”我想,她的意思是说文学并非是生活必须品而只是调料吧。因为有了文学,生活才变得如此富有情调,而不至于单调、平庸、乏味。记得有人曾说,在情调的养成上,文学是有极大功劳的。而人类有了情调,就使人类超越了一般动物,而成为高贵的动物。人类一有了情调,这个原本生物的、物质的世界似乎从此变了,变得有说不尽的,或者说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与神奇。诚然,文学似乎比其他任何精神形式都更有力量帮助人类养成情调。情调使人类摆脱了纯粹的生物生存状态,而进入了一种境界,一种能够摆脱俗务、超脱世俗,尽情感受静谧、恬淡、散淡、优雅、忧郁、肃穆、飞扬、升腾、崇高、朴素、高贵、典雅、舒坦、等柔和美好的境界。

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曾在《文学是灯》一文里说:“我想,无论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无论我们的笔下是如何严酷的故事,文学最终还是应该有力量去呼唤人类积极的美德·····我想一座城市如香槟泡沫般璀璨的灯火里,一定有一盏应该属于文学。文学是灯,或许它的光亮并不耀眼,但即使灯光如豆,若能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它就永远具备着打不倒的价值。而人心的诸多幽暗之处,是需要文学去点亮的。”而马·巴尔加斯·略萨也说过:“文学为不驯服的精神提供营养,文学传播不妥协精神,文学庇护生活中感到缺乏的人,感到不幸的人,感到不完美的人,感到理想无法实现的人。文学给我们发明了一种狡猾的方式,目的是自己让自己满足,因为那强迫我们永远是一个老样子的不公道的生活侮辱和伤害了我们,因为我们想变得多样,要多到足以安抚我们心中火热的欲望。”

    在某堂关于文艺理论的课上有位老师曾讲到:“人一方面是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又是有理性的,因而可以追求智慧的存在,用康德的话说,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人就处于有限与无限,暂时与永恒,此岸与彼岸,现实与理想,必然与自由等的对立之间。有死的人却向往永恒,向往永恒的人终究是要死的,这就是人生最大也是最基本的矛盾。正因为这个矛盾,人才有了“终极关怀”,它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通达无限的自由境界,于是就产生了哲学,确切地说,就形成了哲学问题,从根子上说,这应该就是哲学的基础。所以,哲学产生于人的困境……”而作为人学的文学,它和哲学同属人文科学,因此和哲学一样具有人文科学的一致宗旨:以人为本,其基本价值取向是有利于人性的完善和人类的整体进步。也就是说,文学是人学,文学始终呵护着人类天性的高贵,守护着人类灵魂的崇高,维护着人类精神的自由,它始终并且永远关注对人的终极关怀。但文学常常就像空气一样,悄无声息地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空气往往是视而不见的,尽管人类的生存是万万离不开空气的。也许就是因为文学太巨大了,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越大的东西有时候反而会越显得卑微,以致谁都可以忽视它、藐视它、甚至伤害它。但终究谁也无法脱离空气,而文学,谁又能真正离开或者背叛呢?

    在文学概论课上我们知道:文学具有审美功能、娱乐功能、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等。同时,文学也具有真、善、美价值。也就是说,文学可以通过它所描绘的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健康的趣味给人以精神的愉悦、情感的满足,并使人在自由状态下获得身心的休憩。文学通过沟通文学活动中作家和读者的美感和情感需求,使人获得精神对现实的超越,推动和促进个性与才能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同时,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事、情感与思想,了解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风貌,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和人生经验,提高观察、熟悉生活的能力。文学还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生活,比如说人的热情、欢乐、梦想、忧思、怅惘、悲伤等,而那些神秘莫测、隐匿不彰或羞于告人的情愫和思绪也都在这里聚集、交织。因此,文学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种了解人性的丰厚、深邃、复杂、微妙和神秘的有效途径,它帮助我们提高认识人和理解人的能力,让我们学会发掘自身,从而获得对自己以及对人类群体本身的深刻认识。而往往,在文学的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中,我们的情感得到激励,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

在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作者罗曼·罗兰在书中塑造的主人公约翰·克里斯多夫带有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伟大音乐家的影子,他是一个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蓬勃的生活热情,崇高的理想信念,不懈追求自我、追求理想、追求崇高的信心和勇气的时代英雄。作品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约翰·克里斯多夫作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在苦难中成长,在历练中成长成才的励志故事。其中,作者向人们描绘了大革命时期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欧洲社会的混乱与动荡,揭露了当时变态残酷却又不乏温情的社会现实,穿插和表现了世间美好而复杂的感情(比如说血浓于水的亲情、真挚纯洁的友情、刻骨铭心的爱情等),再现了人世间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当时的我正处大一,对大学生活颇为失望,感情低迷,意志消沉,对自己、对未来很是迷茫和焦躁。当时在陈怀琦老师的写作课上,老师屡次向我们推荐这本书。尽管这本巨著花了我很长时间,但读过之后,这本书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它让我懂得生命的强大与崇高,认识到生命的韧性与神奇,只要我们愿意,并且有毅力和勇气去改变、去挑战,生命定当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在人的一生中,苦难是一笔神奇的财富,它涤荡了我们内心的焦躁与狂妄,驱赶了我们灵魂深处的懦弱与胆怯,充实了我们浅薄无知的心灵。只要我们以顽强不屈的心灵,坚定不摧的信念,脚踏实地的作风去生活、去追寻人生中的梦想,所有的苦难都会成为我们成功的基石。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未经一番寒雪苦,哪的梅花喷鼻香”,所以,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苦难,我们要做的不是慨叹命运的不幸,而是以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迎向苦难,面对生活。

可是近年来,在商业文明、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文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甚至有些忧心的学者发出“文学死了”的论断,并且引发了众多知识分子的辩论和围观。放眼当今中国文坛,私语化、欲望化、感官化、时尚化、消费化写作层出不穷,如身体化写作、美女写作、偶然化写作等叙事文体,无不以挤兑、消解、颠覆文学的社会意义为取向、为乐趣、为目标,充斥着社会责任感的淡漠,道德的缺席,深度的削平化。我们知道,文学作品阅读的一般规律是“由真情唤起真情,由道德感引发道德意识及自律,而真情的缺席和道德的空场,会使读者的爱与同情是去了投放地,陷入善恶难分,美丑难定的尴尬境地”。所以,文学创作还是应该坚持真善美的价值立场,使文学作品具有其应有的功能和意义。尽管现状不尽如人意,但我们也一定要始终坚定对文学的热爱与信心。

记得詹艾斌老师在《文学教育的空间拓展》一文中提到:“教育的本质在于让每一个人成为他想成为或应该成为的自己。”也就是说,文学教育者应该有明确的教育理念,深切的公共情怀,浓厚的公共理性,进行一种负责任的、幸福的、灯火式的、有信仰的教育。做为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的我,时常会怀着一种谦卑的情怀来审视自身。面对自己,经常会觉得自己确实还是太浅薄,知识面还有待更加宽阔,视野还有待更加开阔,素养还有待努力提高,要努力的方面还太多……文学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教育,更是一种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作为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的我们,则更应该热切关注文学教育,并且积极做好投入文学教育工作的相关准备。尽管路很远,但我们已经起航……

 

(责任编辑:伍文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