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南方传媒研究》约稿,草就短文,欢迎批评指正)
“人人都做饭,但厨师始终还是个行当!”(新闻集团全球副总裁高群耀语)
这句话说出了两层意思,一是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已经把媒体带入了去中心化的时代;二是专业媒体在“围脖时代”仍然有事可做。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融入这个变化,才能在移动互联时代继续保有和提升专业的力量和价值?
把微博作为报人的阵地和武器,是务实的应对之一。
微博的本质,是基于人际的开放性传播平台。在微博上,数量庞大的个体成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主体,但并不排斥专业媒体作为平等一员参与其中。报人与其在线下酸酸地抱怨话语权旁落,不如拿出专业的水准来,在微博上占有一席之地。和个体相比,报业机构和专业报人凭借品牌公信力、采访资源、价值判断和表达能力,完全可以成为优质的微博用户,分享海量用户和先进机制带来的传播效应。这一点,从最早一批的《新周刊》,到眼下纷纷“织围脖”的主流都市报和坐拥大量粉丝的媒体人,都已给出了确定的答案。
对大部分报人而言,还需抛却一个顾虑——“织围脖”是不是给人家抬轿子?社会化媒体作为平台级产品的特性,开放将是其最重要的底层设计,新浪腾讯们应该比用户更清楚:一旦放弃开放原则,自身亦将迅速成为被革命的对象。毫无疑问,未来一定会有更先进的“后微博”产品出现,但报人眼下的努力却不会白费,因为现时积累起来的品牌、资源和能力,将是下一站博得更大机会的资本。
微博是媒体的孵化器。这句话对微博上创业的草根个体和公司适用,对专业媒体和报人同样适用。在人人都是媒体的时代,专业媒体和报人应该在微博平台上构筑起自己的阵地,成为超级用户和重量级新媒体,并在微博生态完善的过程中收获到实实在在的品牌价值和商业利益。
报人“织围脖”的效应,当然不止于在微博上攒粉丝。微博这个“武器”,还可以成为我们新闻生产的雷达、温度计、用户参与通道和扩音器。
首先是及早发现新闻的信息雷达。微博因其信息生产和传播速度,已经成为最接近现场的新闻触须,传统的新闻热线、论坛爆料与之相比,大概只能算作是一个望远镜。其次是判断新闻热度的温度计。微博的新闻评论和转发机制,实现了公众对新闻的集体判断和筛选,什么样的新闻值得做,应该从哪个角度开掘新闻的价值,我们做的新闻有没有自娱自乐?微博都提供了一个较之编辑部和小样本读者调查更为客观的指标。我们未必对网络上的意见言听计从,但是藉此检讨和抑制自己的内部人偏好,却是一剂良方。其三是提供用户参与的通道。在读者越来越高明的今天,如何在专业生产中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乃至推动众包模式的广泛应用,是摆在报人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微博互动的平等和便利性,从技术上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好的实现路径,用好它,关键在放下身段,打开门户。其四是新闻传播的扩音器。粉丝亦是读者,无论是报纸机构还是报人微博的粉丝,都是我们新闻的受众,其中相当一部分还能够成为二次传播、三次传播的发起者,相比报纸的物理传阅,粉丝们层层转发构成的传播链条,正是一个功率巨大的扩音器。
还是回到厨师的角色,在人人做饭的时代,厨师的生存之道,应该是精益求精;在人人都是媒体的时代,报人的出路在于提供更具解释力和公信力的新闻。这就要求我们娴熟运用传播技术,切实提升反应速度和思考深度,彻底荡涤普遍的肤浅浮躁。唯有如此,阵地也好,武器也罢,我们才是掌握工具的主人,而不是变革时代的怨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