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梅克内斯马厩菲斯皮革染坊得土安老城拉巴特皇宫瓦卢比利斯遗址 |
分类: 非洲 |

2019,2
深入一个国家旅行,道路有千条万条,将世界遗产作为路标引领,是我喜欢的捷径之一;尤其是对于摩洛哥这样的国家,小小的领土里,拥有丰富的地貌,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文化。
至2018年为止,摩洛哥共有9项世界文化遗产,涵盖了摩洛哥公元前3世纪至现代的历史;包括了摩洛哥著名的四大皇城。
摩洛哥的最早居民是柏柏尔人;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进入,建立了阿拉伯王国;从15世纪起,西方列强先后入侵,后来又被法国、西班牙瓜分为保护国;1956年独立,现在的阿拉维王朝建于1660年,国王穆罕默德六世是该王朝的第23位君主。
9项世遗与其说是路标,不如说是9座大门,引领人们进入摩洛哥不同阶段的文明进程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原乡。
1,历史名城梅克内斯,Historic City of Meknes (1996)
2,非斯的阿拉伯人聚居区,Medina of Fez (1981)
3,瓦卢比利斯考古遗址, Site of Volubilis (1997)
4,得土安城,Medina of Tétouan (formerly known as Titawin) (1997)
5,拉巴特,现代都市与历史古城,Rabat, Modern Capital and Historic City: a Shared Heritage (2012)
6,马扎甘葡萄牙城,Portuguese City of Mazagan (El Jadida) (2004)
7,索维拉城(原摩加多尔),Medina of Essaouira (formerly Mogador) (2001)
8,马拉柯什的阿拉伯人聚居区,Medina of Marrakesh (1985)
9,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Ksar of
Ait-Ben-Haddou (1987)
一,历史名城梅克内斯
坐落在阿特拉斯北坡的梅克内斯古城,建于11世纪,是摩洛哥王国皇城之一,是17世纪马格里布时期伊斯兰和欧洲风格和谐的统一体。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梅克内斯古城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梅克内斯拥有长达25公里的古城墙,是摩洛哥最长,最完整,布局最复杂形式最丰富的古城墙;因为历史上不同的朝代和宫殿建造,城墙不是连续一整条包围城市,而是分段分隔开的。
这是一座繁华热闹的城市,主街拥堵严重,沿着城墙走车,到曼索尔城门就几乎开不动了,索性下车。
曼索尔城门以“胜利”、“凯旋”之意而得名,是整座城市最为壮观的地标。城门对面的城市广场,商贾如云,人声鼎沸。

(梅克内斯皇家粮仓遗址)
传说最早建都梅克内斯的君王爱马,王宫里养了500匹骏马,他每天去马厩巡视,并精心设计和建造了大型的马厩。王宫附近还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粮仓。

(梅克内斯皇家马厩遗址)
马厩和粮仓至今保存完好。每年九月在马厩附近的广场上举行摩洛哥全国骑术表演,吸引大批外国游客和骑术爱好者前来观看。
二,菲斯老城
清晨的菲斯老城,包裹在浓郁的雾霭中,还未醒来,街灯微弱地闪烁;玫瑰朝霞映亮东山头的神庙废墟,守庙人已经开始晨祷。


初建于公元9世纪的菲斯老城,是摩洛哥历史上最早的阿拉伯城市,目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还保持着中世纪风格的城市。1981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指定为世界重点文物紧急抢救项目。
公元12世纪菲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西端的重要城市,公元13-14世纪成为摩洛哥首都,据历史记载,那时有12万间房屋,3500个手工作坊,被誉为“非洲的雅典”。
老城有9座大城门,金碧辉煌、精美绝伦、风格各异。
最华丽的南大门,我们来时三个拱门全部紧闭,仅供游客参观和瞻仰;精致的铜雕门扇金光灿灿,门楼和门框都是镶嵌马赛克的几何图案。
连接南城门的城墙环绕向北,就走到东大门,这是当地居民的通道,人来车往,熙熙攘攘。

(菲斯的布鲁日门)
游客常走的城门,布日卢门,因正面有蓝色马赛克装饰也叫蓝门。在菲斯很多古老建筑都镶嵌着蓝色马赛克,这种蓝色也叫“菲斯蓝”,象征着菲斯丰富的水资源。
城门上的铜雕、马赛克、陶瓷,都是菲斯的手工艺代表作;不仅如此,菲斯的地毯,染坊更是驰名于世。
我们参观了马赛克手工作坊,陶瓷手工作坊和铜雕作坊。这是陶瓷作坊中的菲斯蓝陶瓷制品。
还看了两家皮革手工染坊,这家规模最大的皮革染坊,便是菲斯的名片。进染坊时,伙计往我们手里塞几根薄荷,防止被刺鼻怪味熏倒。
染坊三楼平台向下俯瞰,院落里有上百个池子,就像一个巨大的调色板非常壮观,这些池子就是使用了数百年的染缸;这家染坊建于公元13-14世纪,一直传承者古老的皮革染色技艺,是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制染厂。


菲斯老城历经千年格局从未改变,9000多条小巷错综密布,狭窄弯曲。
小巷两旁店面、作坊毗邻连片,有些商品直接摆在店外。街边常看见镶嵌着马赛克的饮水池,居民路过或喝水,或洗手。
这些饮水池作为公共设施的一部分,已经使用了几百年, 虽然很多市民家中如今有了自来水,但老城至今还保留了60多座饮水池,它们既是人们日常取水的地方,也成为老城街道上的一道风景。

卡鲁因清真寺可以进去参观,这是摩洛哥的第二大清真寺,始建于859年,可容纳2万人同时祷告。
卡鲁因清真寺同时也是卡鲁因大学,该校历史比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还要早两百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位颁授大学。
三,瓦卢比利斯考古遗址
梅克内斯以北30公里,是瓦卢比利斯,罗马古城废墟。1997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古城建于公元前3世纪,曾是北非古国毛里塔尼亚的首都,是罗马帝国的一个重要前哨,有着许多优雅精致的建筑物。该考古遗址是一个富饶的农业区,在这里挖掘出土过许多重要遗迹和文物。瓦卢比利斯后来曾有一段时期成了伊德里斯王朝的首都,王朝的创立者伊德里斯一世就葬在附近的穆莱伊德里斯。

瓦卢比利斯是摩洛哥九大世遗中,唯一没有人类生活和居住的罗马古城,是一座考古遗址。
这座考古遗址,修建的非常精心,像一座露天博物馆:保留了古城遗址原貌,清理出物体表面纹理,周围铺设石头道路,尽可能多的设立说明牌和指示牌。
这里留有保存完好的凯旋门和剧场的白色石圆柱,甚至连古城的街道、居民住房、油磨房、公共浴室、市场等都依然清晰可见,还有许多镶嵌式的壁画。
四,得土安城Tetouan
得土安与我们先前看到的摩洛哥老城很大的不同,白色的房子,欧式的建筑,若不是街边晃动的阿拉伯长袍和摩洛哥斗篷,会以为到了西班牙小镇。
得土安确实和西班牙有很深的渊源,它曾是西班牙在北非的一块飞地,后又曾是西班牙的保护地,因此得土安的城市风貌深受西班牙影响。

1997年得土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语:在公元8世纪开始的伊斯兰时期,得土安城是一座具有特别意义的城市,因为它是连接摩洛哥和安大路西亚的主要通道。在经过西班牙的再次征服之后,这个城市由遭到西班牙人流放的安大路西亚难民重建,该城的建筑和艺术风格都非常有特点,深受安大路西亚的影响。得土安城虽然是摩洛哥最小的阿拉伯人聚居区之一,但无疑也是最完整而且没有受到后期外部影响的城市。
现存的古城址上,看到3面城墙围着一座长方形休闲广场,广场的北侧便是老城;依山而建的土房错落密集,色彩极为统一,熠熠生辉的白色耀眼夺目,从很远就吸引了人的眼球。

老城里面是密如蛛网的窄街小巷,小巷两侧的建筑既有白墙绿窗的摩尔人土房,也有带铁艺阳台的西班牙小楼。
老城和新城的界线十分清晰,出了城墙拱门就是新城。城市道路四通八达呈放射状汇聚到一个圆形街心花园。新城的天主教堂,欧式的职业学校,步行街上餐厅咖啡馆,高楼首层的石材拱廊,无处不彰显着西班牙的城市风貌。

五,拉巴特,现代都市与历史古城
拉巴特(Rabat)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其它三个是我们先前走过的非斯(Fez)、马拉喀什(Marrakech)、梅克内斯(Meknes)。
自1912年以来,拉巴特一直是摩洛哥政治首都,始建于12世纪穆瓦希德王朝;现存老城为18世纪所建,新城于1912年摩洛哥成为法国保护国后兴建。
拉巴特的主要名胜景点是:拉巴特王宫、穆罕默德五世墓、乌达亚城堡和舍拉废墟等。
这座海滨城市早晚氤氲着浓郁的湿气,清晨的街面水汽汪汪,像刚刚下过雨;云团坠在城市上空,白晃晃雾茫茫;一切如常,10点过后,云开雾散,阳光普照。

(拉巴特皇宫)
去拉巴特皇宫参观,要预先登记护照等待安检;之后通过宽敞的皇宫广场,站在皇宫大门外观看,不得入内。
全摩洛哥唯一可入内参观的皇宫,是拉西亚宫,在马拉喀什。
拉巴特王宫,始建于1785年,占地2平方公里,是典型的阿拉伯宫殿建筑。
有趣的是皇宫正门前,身着各种军服的站岗军人,几乎堵住了大门。摩洛哥国王为了防止政变,要求各支武装力量都要有人负责皇宫警卫,这样才能达到相互牵制的目的。
不一会儿皇家卫队开始换岗了,先是红军服的卫队,列队走过来,举行换岗礼仪;然后是蓝色军服、灰色军服、绿色军服,依次列队进行换队礼仪。整的时间挺长,好像是表演各兵种服装秀。
乌达亚城堡,即海角上的军事要塞遗址,遗存的城墙、城门、瞭望岗楼屹立如故;城堡中间有一花园,为伊斯玛仪国王于17世纪所建,小巧玲珑,幽雅精致,花木繁茂,具有安达鲁西亚园林建筑的典型风格;还有一博物馆,展出历代珠宝乐器,和历代民族服装。

哈桑清真寺原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建于12世纪,据说毁于15世纪一次大地震,从残存的一片高低不等石柱中,还能辨认出当时建筑规模的宏伟,耸立于寺正面的哈桑塔(宣礼塔)却完整无损。

哈桑清真寺旁边,是穆罕默德五世陵墓,入内无需门票。
2012年拉巴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六,马扎甘葡萄牙城
马扎甘的葡萄牙城,200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一座欧式军事要塞和摩洛哥本土文化的交融的古城典范。
详见《马扎甘的地下水库——摩洛哥大环线(3)》
七,索维拉古城
索维拉古城2001年列入的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南端塞维洛拱门外有一座石碑,上面刻着世遗的标志,以及阿语和英语的说明。
详见《间歇夜雨索维拉——摩洛哥大环线(4)》
八,马拉喀什古城
马拉喀什老城198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而老城中的不眠广场,则在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非物质的世界文化遗产。
详见《不眠古城马拉喀什——摩洛哥大环线(6)》
九,艾伊特•本•哈杜筑垒村
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村口坐着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和说明:艾伊特•本•哈杜筑垒村,是一组由高墙围起来的土制建筑,这是一处典型的前撒哈拉居民聚居区。在防御墙内建造有许多房屋,同时四周还有箭塔进行辅助防御。位于瓦尔扎扎特省的艾伊特•本•哈杜是摩洛哥南部建筑的经典范例。
详见《艾本哈度的柏柏尔茶舍——摩洛哥大环线(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