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楚乡悠士无香 |
分类: 此心彼意 |
昨,通宵的雨。
晨,雨急如注。
坐在会议室里开会,不自觉的飘飞了思绪,在白纸上涂抹一时的感受:
冬,干裂的唇,焦渴、枯黄,仰望;
雨,甘霖,湿润、清澈,俯首。
雨,激情澎湃,叮咚轩窗。
人们都在忙着自己的事,轻松随便的忽略,哪有闲情隔帘赋诗吟诵,更无暇给雨挂勋章。
雨,豁达、无私,一夜的执着。
一早,给大家清新醉人的问候!
看着窗外被雨擦得铮亮的绿叶植物,心里的绿地也一片滋润。
夜,雨还在。
淅沥沥了一天,或许多了?
有这样的印象,冬季缺水,显得冬雨珍贵,而冬雨,由于气候的低寒,一般不太讨人喜欢。但冬雨之于农人,该是甘露吧?积蓄的水,该是春季浇灌不可或缺的资源?
身在江南,从小被雨浸润,说雨写雨吟雨也就成了必然。千人千条心,万人万种情。雨,应了人的需求而变化多端。自己,在这个短短的冬季,也久旱逢甘霖似的描摹了不少。
这个冬季多雨。
这个冬季多雨,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咏怀抒情了。
雨,常常让文人着迷,是描摹别一样情怀的最佳物象之一,而我,也有雨或喜或悲的故事。
小时候,住瓦背房,父亲年年都会叫匠人翻瓦背防雨漏。说来滑稽,那时居然会有很恶劣的想法,最好匠人剩一个角落用来漏雨。倾盆大雨中,父母很担心,我却很快乐。下雨没地方玩嘛,那几只叮叮当当、声音响彻房屋的搪瓷盆是我最好的玩具了,盯着看雨花,可以有半天。但也有不好玩的时候,漏得不是地方可就吃苦头咯。
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冒着瓢泼大雨到单位报到,看见租来的房子漏得不成样子,近十只锅碗瓢盆铺在地上,着实吓了一大跳,那孩提时极尽喜欢的叮咚悦耳的雨击声,已然不是童年顽皮时的期盼之声了。
快乐的是,我第一篇见诸报端的千字散文,写的是春雨。
一些关于雨故事的细节,记得相当清楚,大概,自己是水做的女人,对水有特别的感情。
雨,说不上爱,也难说喜欢,但对唐诗宋词中雨的描绘却是偏爱。唐人多感,宋人多愁,我呢,多了点闲情,学着背过。字为心声,雨诉心曲,读之百感交集啊:
雨,可静,“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雨,可动,“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雨喜,盎然春色催化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个清新;“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一个洒脱。
雨悲,“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的寂寞无奈;“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的离愁恨别;“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失意感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哀婉凄苦;“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愁肠百结了!
观雨,丝丝柔柔,缱绻;如帘,温润;如瀑,豪情;倾盆,肆横暴虐……
听雨,可见人生意蕴,个中滋味,只待慢慢咀嚼,细细品尝。
有痛,“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随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却是超然物外,人生哲理可鉴。
………………
雨声滴哒,在耳畔。
或轻、或重,或疏、或密。
雨,懂人意。
人,也总有契合的心境。
倚立窗前。
听风听雨。
江南雨,朦胧画,泼墨而成。
画满眼眶。
人不多情雨有意,扎进画里。
风,在吟唱。
雨,在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