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碗花糕》教案及赏析

(2017-12-04 10:27:05)
分类: 创作类
    2011-02-17 15:38:50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学构
    主备:              适用年级:高二              时间:第一、二周
    【本册教材说明】本册书按内容共分5个单元,共16篇文章。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及哲理散文(小品)。
    【学习方式】准备采用小组推荐——教师精品阅读指导示范——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教学思路】
    (1)第一时每小组精读一个单元,然后从本单元中推荐一篇你最喜欢的文章并写出250字左右的推荐理由,小组长统计出推荐最多的篇目给科代表。
    (2)第二课时全班精读各小组推荐出来的另外4篇散文。
    (3)后面课时老师示范指导阅读2课时,然后小组合作学习,每篇1课时。
    第三课时
    (示范指导阅读:《碗花糕》)
    一、教学目标
    (1)散文阅读方法指导。
    (2)信息筛选及概括能力培养。
    二、教学步骤
    1、回顾并归纳散文阅读方法
     《碗花糕》教案及赏析
    2、标题
    问题引领:题为“碗花糕”,为什么很多地方不写“碗花糕”?找出描写“碗花糕”的地方,看“碗花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设问目的:理解记叙类散文借物感怀的特点)
    教师总结:
    第一部分大年嫂嫂给全家做了“碗花糕” 。
    第二部分我被牛角顶伤后嫂嫂给我做“碗花糕”。
    第三次是我上私塾的时候嫂嫂给我做“碗花糕”。
    第四部分嫂嫂被迫改嫁,走时给我做了“碗花糕”。
    嫂嫂总是在特殊的时刻给我做“碗花糕”。
    作用: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碗花糕” 也代表了嫂嫂的至美至善。浅花瓷碗的命运、结局也如嫂嫂的命运、结局一样,永远地从“我”的视线里消失了。本文人亡物碎,“玉石俱焚”式的结局,叫人禁不住慨然潸然,哽咽难语。
    3、用思维导图画出全文结构图(叫两学生到黑板画)。
    4、找出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并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分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共写六件。参考如下:
    (1)逗我开心   (2)骗借枕头   (3)哄搬油罐   (4)催读帮洗 (5)替我护短   (6)夜半叫魂
    (注意主语最好是嫂子)
    5、巩固、记忆:(下节课前检查,前置式作业)
    (1)词语正音:
    晨曦(xī) 剁好饺馅(xiàn) 踵(zhōng)事增华 花翎(líng) 擀(gǎn)面皮 发酵(jiào) 鸡雏(chú) 趔趔趄趄(lièqie) 犄(jī)角 入殓(liàn) 殁(mò) 窆(biǎn) 曷(hé)
    词语解释:
    敷陈演绎:铺陈发挥。
    踵事增华:继续以前的事业并更加发展。
    趔趔趄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发蒙:犯糊涂;弄不清楚。
    入殓:把死者放进棺材里。
    雍雍乐乐:和谐快乐。
    伤天害理:指做事残忍,灭绝人性。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那茫茫无际的苍天啊,我的悲哀何时才有尽头!
    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本文主旨探析。
    (2)分小组交流赏析体会。(检查上节作业)
    二、教学步骤
    (一)主旨探究:
    1、作者这篇文章是写物还是写人?用意在哪?
    2、作者为什么标题不用“我的嫂子”而用“碗花糕”?
    (1)参考《教参》P25《精神还乡与灵魂归宿》
    (2)参考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4717630100p3vm.html
    本文回忆的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讲述的是一件件平平常的事,抒发的是一个平常人的一种最质朴的情感。就是这人、这事、这情感,却非常值得我们去体验,去感受,去回味。它洋溢出来的是无尽亲情、友情和乡情。读此文,我们仿佛能够看到作者那深情的双眸中充盈着幸福的泪水,透过晨曦中的水泥森林,遥望久别的故乡,品味着久违的“碗花糕”的芳香。
    (二)主要特色
    记叙类散文 “随事而感,借物感怀”的特点,内容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表达方式以叙述描写为主,或抒发作者的人生感受,或生发议论,表达作者的对于社会、人生的哲理化认识,阐明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和举一反三,高一时学生就学过不少抒写亲情的佳作,如:老舍《我的母亲》、归有光《项脊轩志》、李密《陈情表》、韩愈《祭十二郎文》等,其中的任何一篇都可以成为解读《碗花糕》参照系。
     (三)交流探讨
    1、问题引领:选出你认为文中最感人的片段或场面,反复诵读并加以点评。
    (设问目的: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散文真挚的情感,以“读”带“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举例:
    ① 第二部分第三段。“待我长到四五岁时,嫂嫂就常常引逗我做些惹人发笑的事。……”
    点评:让人感受到嫂嫂和我相处很愉快……
    ② 我读第三部分第七段这里,“……爹,妈!就把我当作你们的女儿!……”
    点评:嫂嫂与我的家人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她舍不得改嫁,就像女儿一样孝敬父母……
    ③ 最后一部分。“后来,我进县城、省城读书,又长期在外工作……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浅花瓷碗了。”
    点评:很伤感的结局。我们想想学过的文章和自身经历,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妻子去世后,留下了“庭中琵琶树”,并且已“亭亭如盖”,还可以睹物思人而这里的结局,却是人亡物碎,“玉石俱焚”,实在是令人潸然泪下啊!
    2、如何理解平凡中透露出的伟大人格。
    (四)课后巩固及预习
    1、将本文写到的民俗和民谚整理归类。
    2、谈谈《碗花糕》语言的雅与俗。 
附:
             一曲“嫂娘”的凄美赞歌——王充闾获奖散文《碗花糕》赏析
                                               宁夏石嘴山市回民高级中学 尤屹峰

      初次在《新华文摘》(2000年第8期)上读到王充闾先生的散文《碗花糕》,着实让我激动了一阵。或许是忙于教学,或许是疏于文学,说实话,这几年我确实很少读到如此感人的好散文了。我是流着泪将它读完的,而且此后每读一遍,眼眶里总是不由自主地蓄满泪水。
  《碗花糕》最初发表于2000年第5期《人民文学》,随即被《新华文摘》和《散文选刊》(2000年第9期)选摘,后收入作者散文精品选集《淡写流年》(作家出版社2001年1月版)和几种多人散文选本,获2001年《人民文学》“伊力特杯”优秀散文奖。
  王充闾先生是我国当代屈指可数的几位散文大家之一,《碗花糕》又是这位散文大家近期散文的优秀力作。笔者以为,《碗花糕》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美文。它的美主要表现在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美、淳朴浓挚的情感美、巧妙独特的构思美、朴素自然的语言美、真实可见的生活细节美和蕴藉深厚的民俗风情美等几个方面。现试作赏析。
  活灵活现的人物想象美。人物形象美的最直接体现是散文刻画了一位栩栩如生、凄美动人的“嫂娘”形象。“嫂娘”之称在“文本”中并没有出现,是笔者的杜撰。但从“文本”传递给读者的信息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在灵魂深处,如宋朝铁面包拯对他的嫂嫂敬称“嫂娘”一样,早已把他的嫂嫂当成“嫂娘”看待了。这不仅表现在“嫂嫂”长“我”20岁的年龄悬殊上,尤其表现在“嫂嫂”对作者的不是母亲而亲如母亲的关心、呵护、百般疼爱上。为了赏析方便,不使读者产生称呼上的错觉,笔者姑且沿用作者在作品中的“嫂嫂”称呼来对这一人物美进行一些审美赏析。
  “嫂嫂”模样俊俏。散文虽写“关于嫂嫂的相貌、模样,我至今也说不清楚。”但从“我的嫂嫂却生成了一张笑脸,两道眉毛弯弯的,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总带着盈盈笑意”的几笔白描中,我们分明已读出了一位模样俊俏的农家“嫂嫂”形象来。而且“不管我遇到怎样不快活的事”,“只要看到嫂嫂那一双笑眼,便一天云彩全散了,即便正在哭闹着,只要嫂嫂把我抱起来,立刻就会破涕为笑。”这除了叔嫂之间的那种割扯不开的相互依恋情结外,如果“嫂嫂”长相很丑的话,自然不会产生如此神奇的效果。
  认真品读“文本”,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心生疑窦:作家三、四岁时分不清妍媸,对“嫂嫂”的相貌没留下清晰的记忆是情理中事,已长到十三、四岁的小伙子了,对那样疼爱他而他又十分想念的“嫂嫂”的相貌没留下清晰的印象,若不是瞎子,定然是个弱智者了。其实作家并不是真记不起他“嫂嫂”长的是什么“模样”,在作家的心里,不论用什么样的生花秒笔,不论用怎样优美生动的词语,都写不出他“嫂嫂”的美好形象来,即便就是写出来,也不能表达“嫂嫂”留给他深刻美好的印象之万一。因此,他运用了藏笔悬念法,把“嫂嫂”的长相有意做了“朦胧化”处理,让这一纯洁无暇的形象永远如雾中花一样“朦胧”下去,使她的圣母一般的美丽容颜永远处在“朦胧美”之中,以使他更彻骨铭心地去回忆她,去追念她,去觅寻她那灿灿的笑意……作家的运笔多么高明啊,他对“嫂嫂”的敬重和缅怀之浓情用淡淡的外貌勾勒表现出来,却比泼墨浓笔酣畅淋漓的抒情更使人产生撕肺揪心的感动。正如罗敷的美体现在那高超的几笔侧面描写上一样,在作家看来,再美的“实相”,都无法表现出“嫂嫂”在作家心壁上所刻下的无与伦比的美。因此,他把“嫂嫂”最富有特征性的“盈盈笑意”、“水灵灵的大眼睛”、两道弯弯的眉毛描绘出来,用特征写形法写嫂嫂相貌的“朦胧美”,以表达他对“嫂嫂”美的永久珍藏和追思。品悟到此,我不得不为作家的精湛运思和匠心独具而拍案叫绝。
  或许有些读者谈到作者对“嫂嫂”相貌的这些描写总感到笔未运到,意未写尽。在笔者看来,“嫂嫂”的外表美不美并不重要。“嫂嫂”的撼人心的美的力量在于她勤劳善良,善解人意和敬老爱幼上。“嫂嫂”是家里最勤快的人。大年三十,一家人都盘腿上炕玩纸牌,惟独她一人全包了干“夜餐的活”。“嫂嫂”待公婆如亲身父母,从不惹他们生气。即使自己失去了丈夫,她也想如女儿一般侍奉二老一辈子。她已把自己的生命与这个家,这个家庭中的美一个成员融合在了一起。 “嫂嫂”简直就是“我”的“保护神”。“我”闯下了祸,是她替“我”向父母认错,陪着笑脸,“又是装烟,又是递茶”,那种乖巧机智样儿,实实惹人怜爱;我被大黄牛顶抛落在地上,她也被吓得哭了起来,晚上让我睡在她身边,半夜悄悄给我“叫魂”。这种对“我”的慈母一般的爱抚之举又着实叫人感动。“嫂嫂”不仅聪明伶俐,通晓事体,而且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她不仅生就一副总带着笑意的脸,而且时常在家里一边干活、一边吃饭一边说笑,即使丈夫常年在外干活,一年难得回来几次,她也并没有表现出独守空房的不快活,没有丝毫的摔碟子扔碗和给老人难看脸色的举动。尤其是她常引逗“我”做一些诸如在大年三十晚上向堂嫂借枕头搬荤油罐之类的事,惹得她腾起“叽叽嘎嘎”的笑声和“拍手打掌地大笑起来”。“嫂嫂”有一手“绝活”,蒸“又甜又香,外暄里嫩”的“碗花糕”。她常给“我”做“碗花糕”吃。“我”被大黄牛顶后,从灾难中拣回一条小命,她做了“碗花糕”赐给我幸福,赐给我最圣洁最伟大的爱;“嫂嫂”改嫁离开家时又特意为“我”做了“碗花糕”,给“我”留下最深厚最久远的情和最伤心最不易抹去的怀念与记忆。就是这样一位集中国妇女美德于一身的“嫂嫂”,其命运却是那样的悲苦。“在我五岁这年”,“哥哥”患痢疾,因庸医下错药而死去。“嫂嫂”的精神的大山崩塌了。“原来雍雍乐乐,笑语欢腾的场面再也见不到了”,二十五六岁的人,“似乎一下子苍老了许多”。“父母”为了让她有个归宿,与“嫂嫂”娘家母亲一道,“软一阵硬一阵”,劝她最终改嫁了。改嫁了的“嫂嫂”如泼出的水一样,“再不能登原来婆家的门”。由于早年丧痛,又兼过度劳累,“嫂嫂”过早地去世了。“嫂嫂”去世后,她蒸“碗花糕”的那个“浅花瓷碗”因“父亲手哆嗦了,碗又太重”而摔碎了。“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浅花瓷碗了。”由于永远见不着了的怀念与惋惜,作家使用了他生花妙笔,饱蘸最浓挚的怀念之情,把这样一位凄美动人的“嫂娘”形象呈现于读者面前,使她永远凄美地活在作家的心里,活在读者的精神世界里,活在中国文学灿烂的艺术殿堂里。
  “嫂嫂”姓孟,作家并没有写出她的名字。可我们读了散文之后她却比许多有名字的人物容易使人记住,而且不易忘记。“嫂嫂”是一个人性美人情美的化身,是王充闾先生为我国文学画廊里增添的又一位璀璨夺目的人物形象,她将随人们审美欣赏的不断延伸,呈现出越来越宝贵的审美意义和美学价值。
  淳朴真挚的感情美。散文《碗花糕》之所以动人,除塑造了一位栩栩如生、凄美动人的“嫂娘”形象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书写了人与人之间血浓于水的至爱真情。散文将对“嫂嫂”的无比敬爱和无限缅怀之情书写得那般浓郁和强烈自不待说,就“嫂嫂”对公婆父母对儿媳的那种的淳朴,融洽,尤其“嫂嫂”对“我”犹如母亲对儿子般深厚无私的感情,已叫人感动不已。大概因为“大哥在外做瓦工,一年难得回家几次”,“嫂嫂”爱夫及弟,把对丈夫的热切思念和强烈的爱全部迁移倾注到了小弟“我”的身上(按弗洛伊德“恋母情结”理论,是否将这种感情称之为“恋弟情结”)的缘故,他对“我”是那般的疼爱备至,呵护有加。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饺子,惟独“我”吃到了包在饺子里的钱,“嫂嫂的眼睛笼成一道缝,甜甜地:‘恭喜!恭喜!我小弟的命就是好’”(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一个“我”字把“嫂嫂”对小弟的无比偏爱之心活写了出来。在年夜团圆饺子中包钱,是过去民间祈福算命的一种方式。谁第一个吃出或谁能吃出包在饺子里的钱,就预示着他(她)明年一年或今后(对小孩命运的预测)手头将不缺钱花,不会受穷受困。“嫂嫂”明白,一家其他人都是大人,吃出钱吃不出钱都无关紧要,因为其命运早已决定,而小弟吃出钱其祈福祝愿意义非同一般。首先,她是心里想着小弟长大有出息,能挣钱,不要像他大哥一样一年四季靠出卖力气养家糊口不说,连人也难以见上几面,这心里的寂寞和凄苦就叫人难以忍受。其次,小弟吃出钱,对老人也是一种安慰。老人的大儿子一生就只能这样凭力气吃饭,不能给老人更多的孝顺,小儿子能有出息,这对老人,对家庭是一种多么好的事啊!第三,其实一家人都把光耀门面的希望寄托在“小弟”身上了。“嫂嫂”心里清楚,如果不做记号,将包钱的饺子混在其他饺子里面,谁能保证“小弟”命好就能吃出来。而且他人吃出来,又哪有让“小弟”吃出来更能使一家人高兴,更能给一家人更多希望。于是,“嫂嫂”就在包钱时有意做了“手脚”,在包钱的饺子的边上捏上花边,舀饺子时又特意舀在“我”的碗里。而且“我”吃出时,她还要佯装“我小弟”真命好而“恭喜”祈愿,足见其对小弟的关爱之切之细。“哥哥常年在外,她就经常把我抱到她的屋里去睡。她特别喜欢我,再忙再累也不忘了逗我玩,还给我缝制了许多衣裳。”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嫂嫂”是把“我”当作她的精神寄托了,把“我”抱到她的屋里去睡,是让“我”安慰她丈夫不在身边的那种孤单空寂的心理。“嫂嫂”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的,她多么希望有个抚慰她空虚心灵的人睡在身边。在丈夫不在家,她自己又没有孩子的情况下,唯一能给她以慰藉的亲人就只有“小弟”了。“小弟”身上既有丈夫的影子和气味,“小弟”身上又有与丈夫一样又胜似丈夫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叫人疼爱到心上的感情。由此可以猜出,她是多么希望有个孩子呀。而在她自己还没有生出孩子的时候,就把“小弟”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地百般疼爱了。这种疼爱,直到“嫂嫂自己生了个小女孩,也还是照样的疼我爱我亲我抱我”而不减。“我”已经完全融进她的生活里了,“我”已经完全融进她的生命里了。有时她乳女儿,“我”跑了过去,她“便把我也拉到她的胸前,我们就一左一右地吸吮起来。”这种浓郁的感情,我们岂能只用简单的“嫂叔”情就能概括得尽。
  “我”贪玩没背会父亲布置的背诵任务,“嫂嫂”把书带到沙岗来催我看书,并为我洗晾衣服;“我”淘气闯了祸,“嫂嫂”在父亲面前赔笑脸替“我”赔罪,尽力为“我”开脱,千方百计地呵护“我”。这种浓情密意也岂能仅用一般的“嫂叔”情就可以概括得尽。即使“嫂嫂”失去了丈夫,忍受着心灵上的巨大伤痛,她还“一连几天,起早睡晚,忙着给我缝制新衣,还做了两次‘碗花糕’”。她要把对丈夫的一片无限思念,一缕永远割舍不开的浓挚的爱“转接”到对“小弟”的关爱上。“嫂嫂”改嫁走的那一天,因为怕 “我”伤心,她是趁“我”上学“悄悄地溜出大门的”。这一个“溜”字不仅写出了“嫂嫂”改嫁的痛心和狼狈,而且写出了“嫂嫂”对“我”的难舍难分的浓挚情感。“嫂嫂”改嫁后每次回娘家,“一进门,就让她的侄子跑来送信,叫父亲母亲带我过去”。见面后,她一边说“我”“又长高了”“比上次瘦了”,一边“坐在炕沿上,把我夹在两腿中间,亲亲热热地同父母亲拉着话,像女儿见到爹妈一样,说起来就没完”。一个“就”字写出了“嫂嫂”回娘家后想见到“我”的十分急切的心情;“把我夹在两腿中间”的一个真实细腻的动作,写活了“嫂嫂”对“我”的亲昵、疼爱至极的思想情感。“送走了父亲、母亲”,“嫂嫂”“还要留我住上两天,赶上私塾开学,早上直接把我送到校舍去,晚上在接回家去。这样一直到我长到十三、四岁”。这哪里是对待前夫的“小弟”啊,这分明是对待自己的亲弟弟,亲儿子。“嫂嫂”不但在平日的生活中如母亲一般的疼爱着“我”,就是平时惹逗“我”笑,“引逗我做一些惹人发笑的事”中,无不弥漫着浓浓的挚爱之情。“嫂嫂”对“我”的情,远远超出了平常的“嫂嫂”对“小弟”的情感,她已把一个伟大“母性”和一位伟大母亲一般的至情和真爱无私地给了“我”。所以,当作家得知“嫂嫂”去世了的消息,便从心灵深出发出了“真是对不起这位母亲一般地爱我、怜我的伟大女性”的呼喊。这是真情的浓烈的抒发,这是至性的真诚的倾泄。“嫂嫂”对作家不仅有乳养之情,给了作家童年无比快乐和幸福的亲人,而且是对作家有救命之恩的亲人啊,她的死,怎不叫作家内心撕心揪肺的疼痛,怎不叫作家心生无限的缅怀和追思之情?
  巧妙独特的构思美。《碗花糕》的构思粗看起来信手拈来,不事雕琢。但细加品味,就能窥视出作者的别出心裁来。首先,散文以“嫂嫂”的“拿手绝活”“碗花糕”为外线,以“嫂嫂”对“我”的无比关爱和“我”对“嫂嫂”的无比崇敬,无限缅怀感情为里线,并且将两条线索交合在一起,细针密线地为我们“绣制”了一副精美的艺术品。其次,散文以回忆方式,以时间的流程为顺序,紧扣住足以表现“嫂嫂”普通而又个性鲜明的性格特点的典型事例来叙事抒情,不仅使散文条理清楚,思路明晰,而且选材紧扣主题,人物刻画活灵活现,具有生活立体真实感。第三,散文为突出文题“碗花糕”在文中的重要作用,作家在行文时有意将其在几个关节处加以重现,不仅使文章内容与文题紧扣,开头、中间、结尾照应,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统一,而且在结构上收到了前呼后应,环环相扣,一迭三唱,紧凑自然的功效。第四,散文遵循神似形散的创作原则,在着力表现“嫂嫂”一生的幸福而悲苦命运,书写“我”对“嫂嫂”的深情厚意的同时,融进了一些相关事例与民情风俗的叙写,不仅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人物性格的立体感,而且也增强了作品的丰富内涵与审美张力。作家不愧为散文大家。他构思文章大巧似拙,似在不动声色地顺情自然流写,却使人从中读出了“无技巧”的大技巧娴熟运作境界。
  真实可见的生活细节美。文学作品的真实可信处就在于表现具体而感人的生活细节。散文虽意在抒情和创造意境,但在写人散文中能着力写好人物的几个细节,人物就会活生生地站在了读者面前。《碗花糕》中不论是“嫂嫂”在饺子上捏的一溜花边,还是“轻轻地捏着我的鼻子”惹逗我;不论是在父亲前“又是装烟,又是递茶”,还是“坐在炕沿上,把我夹在两腿中间”,这一系列真实的生活细节,都生动地刻画了“嫂嫂”的机敏、聪慧、善良,疼爱“我”的性格特点,使“嫂嫂”这个人物形象有血有肉,丰满可爱,立体可感。这些美的生活细节,增强了散文的生活真实美,人物形象鲜活灵动美。
  蕴藉深厚的民俗风情美。王充闾是新时期中国散文创作上以文化散文卓著的散文大家,其文化散文的成就足以与汪曾祺、季羡林、余秋雨、周国平等大家平分“秋色”。由于其文化散文的突出地位和贡献,评论家们甚至有“南余北王”之称。的确,王充闾散文中蕴藉深厚的文化美是其散文创作的一道亮丽风景。《碗花糕》散文中“碗花糕”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饮食民俗文化不说,围绕着做“碗花糕”人物“嫂嫂”的故事的叙写,其中展示的民俗文化之多,之美,就让人叹为观止。散文开头就将人们带入具有传统美的风情习俗画面之中。“打一千,骂一万,丢不下三十晚上这顿饭”的俗语,将中国人年的团圆,吃年夜团圆饭的意义简洁生动地体现了出来。接着,对如何度过这一除夕之日,如何吃这一除夕年饭做了具体详实的介绍。“三十晚上无老少”,不管等级多么森严,纲常伦理多么分明的家庭,在除夕之夜一家人都不分大小地在一块儿自由舒畅地玩和乐。你看作家的一家人,祖孙三代盘腿坐在热炕上一边玩纸牌一边说笑,是那样融洽和睦,完全被一种天伦之乐的氛围所笼罩。到分夜时分,(即子时中间,作家写成了亥时,大概是笔误,亥时还没到分二年时刻。“五更”应为“三更”,三更即今夜间24时左右,亦即交夜时分)“哥哥到外面去放鞭炮,”“母亲”估摸着饺子煮熟了,问上一句:“煮挣了没有?”“嫂嫂”回应一句:“挣了”。这“挣了”就是中国民间祈福的一种方式,尤其是经商做生意在外干活的人家,“挣”本身就是对一年“挣或赚”钱的祝愿。中国人就兴这“应的一口气儿”。在大年三十饺子里包钱,其意义与上同,只是其民俗范围更广,更普遍。“嫂嫂”惹逗我发笑时口里念叨的:“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小鸡鸡,没人要,娶不上媳妇,瞎胡闹”的童谣,何尝不是一种民间风俗文化,其言浅而形象鲜明生动,将民间童谣的通俗性、形象性、简洁性、生活化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嫂嫂”引逗我做的那些惹人发笑的在除夕之夜到堂嫂家借枕头和搬荤油罐两件事,借地方民俗风情的介绍来刻画人物形象已远远超出了民俗美学的一般意义,不仅营造了一种气氛,创造了一种诙谐而快乐的意境、而且具有了民俗文化美学与散文美学的两重意义。这种把民俗风情美与散文意境美,人物形象美融合在一起的高超写法,不仅丰富了散文的文化内涵,而且增加了散文的美学品味。这种看似信手拈来,实则为大手笔的无技巧写意技术,真叫人拍案叫绝。此后的“嫂嫂”为我“叫魂”风俗,虽是简单的一笔带过,其中流露的真情至意和民间文化意蕴也是十分蕴藉丰厚的。《碗花糕》中的地方民俗风情,为增大其丰富厚实鲜亮的文化含量和美学张力,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朴素自然的语言美。王充闾散文“自然朴素的无华大美”语言风格,已早被文学评论家们发现并称道。的确,读王充闾的散文,就如同作家与我们面对面心灵与心灵的口语交流,那么平实,那么自然,那么不事雕饰和做作。《碗花糕》的语言充分地体现了王充闾先生一贯的创作风格,而且更加娴熟。
  关于嫂嫂的相貌、模样,我至今也说不清楚。在孩子的心目中,似乎没有俊丑的区分,只有“笑面”或者“愁面”的感觉。小时侯,我的祖母还在世,她给我的印象,是终日愁眉不展,似乎从来也没有见到过笑容;而我的嫂嫂却生成了一张笑脸,两道眉毛弯弯的,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总带着盈盈笑意。不管我遇到怎样不快活的事,比如,心爱的小鸡雏被大狸猫捕吃了,赶庙会母亲拿不出钱来为我买彩塑的小泥人,只要看到嫂嫂那一双笑眼,便一天云彩全散了,即使正在哭闹着,只要嫂嫂把我抱起来,立刻就会破涕为笑。这时,嫂嫂便爱抚地轻轻捏着我的鼻子,念叨着:“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小鸡鸡,没人要,娶不上媳妇,瞎胡闹。”
  待我长到四五岁时,嫂嫂就常引逗我做些惹人发笑的事。记得一个大年三十晚上,嫂嫂叫我到西院去,向堂嫂借枕头。堂嫂问:“谁让你来借的?”我说:“我嫂。”结果,在一片哄然笑闹中被堂嫂“骂”了出来。堂嫂隔着小山墙,对我嫂嫂笑骂,我嫂嫂又回骂了一句什么,于是,两个院落里便伴随着一阵阵爆竹的震响,腾起了叽叽嘎嘎的笑声。原来,旧俗:三十晚上到谁家去借枕头,等于要和人家的媳妇睡觉。这是嫂嫂出于喜爱,让我出洋相,有意捉弄我,拿我开心。
  通读散文全篇,我们从中感到,他的语言都是真实生活中的鲜活语言,都是活在人民大众口头上的质朴生动的语言。值得称道的是,王先生的散文语言,使文学更加生活化,真实化,走向了朴素美的大境界。我这样说,并不是说王先生的散文的语言就是有些人所以为的没有经过“艺术加工和创造”的原模原样照搬生活的语言。我们不得不承认,王先生的散文创作,如出家人的修行一样,已修到了相当高深的程度,已到了“天(自然)人合一” 的无境之境(或许有些夸张,其有些语句完全可以更简练),表面看起来他的散文语言未加雕饰和锤炼,实际上他的散文语言如同小溪流出山泉一样,是从心里流出来的,而不是硬写出来的。这就是一种功夫,一种“造化”功夫。读《碗花糕》,我们深深被其朴素自然的语言所感动。这大概也是其一发表就被几家选刊选摘并获奖的主要原因吧。
  总之,《碗花糕》是一篇真正体现王充闾先生大散文理念的“大美散文”。其“大美”表现在,一,文体的模糊化。细审《碗花糕》,既是回忆童年生活的乡土文章,又是写人的文章,更是抒情的文章,往事的回忆、人物的描写和对人物深深的缅怀思念水乳交融,难辨难分。二、美的多样化。《碗花糕》的总体风格是朴素美、悲剧美。但仅感知到这些是远远不能反映出《碗花糕》的“大美”丰富内涵的。《碗花糕》体现的美可以说是丰富多采的,既有具体真实的生活画面美,又有人物形象的外在美和内在美,还有情意的浓挚深厚美,民俗风情的纯厚蕴藉美,构思的大巧似拙美等等。就这两点,就足以说明,《碗花糕》以一诞生就表现出了它不同凡响的意义和多层面的美学价值。我是深深地被《碗花糕》的美感染了,陶冶了,感化了。我相信,广大的读者阅读了这一篇美文之后一定与笔者会有同感。于是,作此文予以推介并简作赏析,以便抛砖引玉。
  《碗花糕》,好一曲“嫂娘”的凄美赞歌。
来源:SD_视界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4717630100p3vm.html






                               江南客:小巷深深  老街长长

    2006-09-19 22:42:20
    城镇是凝固的历史。当你穿行于周庄的小巷,徜徉于平遥的古城,你一定就会感到此言不虚。其实,我们在羡慕其它地方先人给他们的子孙留下珍贵的遗产时,我们的祖先也曾给我们留下了可以与之相媲美的建筑遗产,那就是三坊七巷。
    走进三坊七巷,就走进了福州的历史,走进了福州的文化。记得小的时候,我们家住在衣锦坊。从喧闹的东街口,侧身拐进某个小巷,城市的喧嚣慢慢地就远离我们。尤其是仲夏的月夜,沿着窄窄的小巷,伴着呜呜的虫鸣,踏着滑滑的青石板,听着哒哒的脚步声,闻着泥土和石头的气息,身边拥着青石白墙,头上顶着飞檐和疯长的野草,月亮走,我也走,仿佛置身于时光隧道,回到了从前。更为难得的是,听父辈们讲,巷子两侧的朱门里都住着些名门望族,随便推开一扇门,走出的可能都是名门之后,在巷子里穿行,不仅有赏心悦目的体验,而且还可以神交古人,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穿过小巷,就来到了南后街,后街两旁多是木结构的店铺,铺中卖的多是些花灯、角梳、石雕、字画等福州古老的手工艺品,还有鱼丸、锅边、拌面等风味小吃。在南后街边上,依次排着几个牌坊,牌坊虽没有徽南大地上那些牌坊巍峨、气派,但是却给人一种简洁明快,庄重宁静的感觉,坊上有几个烫金大字:衣锦坊。走过牌坊,沿着宽阔的官道前行,不远就到了我童年的家了。
    我们居住的大院,是一个典型的南方院落民居。由多个院落组成,房子的布局分为左中右三路,中路由多进院落前后串连组成,左右隔纵院为朝向中路的纵向条屋,对称谨严。全院有十余间木房,规模十分巨大,除中轴一路外,全宅已不完全对称。推开红漆斑驳陆离的大门,迎面是一扇木雕精美的木门,门上刻着些兰花、牡丹,雕功干劲力落,刀锋清灵飘逸,透过镂空的窗棂,隐约可见庭院中的古朴厚重的石井和苍翠欲滴的绿树。雨季,当我们走进庭院,沿着小小的石径前行,就会感到庭院深深,细雨霏霏,花影扶疏,清风飘香,格调甚为高雅。庭院两边是两层的木质结构住房,俗称“下院”。下院的二楼有一个长廊。小的时候我们常常趴在长廊尽头的土墙上,看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鸽子,数星空中闪烁的星星。石径的尽头有七八级石阶,踏阶拾级而上,抬头就可以看见那凹曲的屋坡、高耸的屋脊和飞檐,屋坡两边的山墙上还有砖雕,依稀还可见望见刻着些不知名的飞鸟。这些墙面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颜色已渐渐变深,墙身上还长着些野花,微风轻拂,花儿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往日的辉煌。据说这左右两堵墙,除了具有美化的功能,还起着防火墙的作用呢。石阶的尽头,就是前厅,前厅有一个半篮球场大,两层楼高,全部是木式结构的,屋顶上有着数不清的木梁,有些大的突出的木梁上,两头和中间都用木雕装饰着,油漆的颜色还隐约看见。梁上有着好几个燕子衔泥造就的窝,颇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意境。这里是家族办理大事的地方。前厅的左右两边是一字排开的两层6间房屋,房屋的墙是用土夯实而成的,居住其间冬暖夏凉。往外的第一间是偏房,后两间则是正房。偏房较小,是木质结构的,估计是旧时的仆人居住的。正房则较宽敞,但屋中窗户则较小,墙体很厚,采光很差。屋中光线十分灰暗。前厅的尽头是三扇大木门,正中是一扇大门,两边则是两扇边门,边门的门槛相当的高。边门始终是开着的,可大门却从未开过,据说只有贵客临门方可打开。跨过边门的门槛,就进入了后厅,后厅不大,但是后厅的窗棂上的雕刻却相当的精美,一扇窗户就刻着一个完整的故事。过了后厅,就到了回廊,回廊两侧分布着厨房和饭厅,两边的厨房之间则有一个天井,天井两边各有一个长方形的荷池,中间则是一个长满青苔的古井。每到正午时分,院中便炊烟袅袅,厨房便弥漫着雾气和香味,响起好听的菜刀跺在砧板上的咚咚声,荷池中的鸭子,好像也来助阵似的,嘎嘎地叫着,形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
    老屋是我童年的天堂。童年的我,常在暑假的夜晚,在厨房的天井中,用老井里的水冲凉、光着屁股打水仗。吃完饭后拿着小板凳围坐天井中,缠着大人们,静静地听奶奶、爷爷讲闽剧里十分久远的故事;或者在天井中、大厅里和小伙伴们跳猴皮筋、过家家,抓迷藏。玩累了,馋嘴的我们,就会要上几分钱,呼朋引伴,到南后街打牙祭去。盛夏的夜晚,当华灯初上,皓月当空,南后街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我们坐在路边的长条凳上,在昏暗的灯光和热气中,狼吞虎咽地吃着锅边、扁肉或者鱼丸……
    如今,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早就迁出了老屋,住进了钢筋、混凝土建成的盒子屋里了。老屋也被四周的高大的水泥房子挤得越来越小,越来越老态龙钟,失去了昔日的模样。但是,我仍然时常想起我住过的老屋,想起我的童年,想起我的那些伙伴们。
    我时常扪心自问:高层建筑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这到底是需要的问题,还是脸面的问题?
    城市失去了史迹,犹如人类失去了记忆。人类的过去越来越模糊了,而我们自己的童年却越来越清晰了。我不知此时应该惊叹人的记忆力,还是为历史的健忘而遗憾。
来源:江南客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7ccf7010005up.html






链接
1、王充闾《碗花糕》原文阅读 http://www.5156edu.com/page/08-12-18/41456.html
2、散文《碗花糕》 http://www.doc88.com/p-439424500818.html
3、杜文和:小巷深深  老街长长——柯灵先生的故乡情怀 http://wuxizazhi.cnki.net/Search/SWEI200005010.html
4、小巷深深  老街长长——柯灵先生的故乡情怀(选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f1796c01000cd2.html
5、王充闾散文选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403/09/14020892_547477126.shtml
6、李德霞的博客(微型小说作家) http://blog.sina.com.cn/lidexia66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