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定的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的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即为地名,诸如:逊克、杜尔伯特、齐齐哈尔、呼玛、还有省城哈尔滨,这些黑龙江的地名,乍听起来不像汉语,因其来源也确非汉语,何故如此呢?黑省本是满族故地,临近前俄与外蒙,所以地名多由满蒙音译过来,形成了东北地名的独特方言文化现象。一个地名,乃至一个地域的地名既有其字面的命名的着眼点,也有字面背后的因由或理据。呼兰河平原(包括北呼兰河平原)是松嫩平原腹地,但建国后“内黑龙江”改称松花江,原黑嫩平原改称松嫩平原,然则从这块寒地黑土平原的地名来看,采用黑嫩平原的提法更接近白山黑水之间的地名文化的源头,所以我没用“满洲地名考”,而是套用了“北大荒地名考”“黑嫩平原村郭市镇的名谓起源”两组词汇连缀的标题,呼兰河流域的地名烙印着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金源文化、抗联文化。
黑龙江省省名是由境内的最大的河流黑龙江而得名。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最北的省份,以外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相望,与蒙、吉毗邻。1858年的《瑷珲和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沙俄强占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一百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黑吉两省辖区大为缩小,至1907年清廷在东北废将军、设巡抚的时候,呼伦兵备道是当时黑龙江省区的3道之一,而呼兰府、绥化府、海伦府则在黑省7府中占据了三个席位。民国时,袭清制,设龙江、绥兰、黑河3道,后增设呼伦道。因此,呼兰河平原历来是黑龙江政区的腹地。黑龙江有过许多名称,《山海经》称它为洛水、黑水;南北朝时改为完水;唐时叫望建河、室建河;辽金之时叫乌桓水、混同江。明以后,建州女真崛起,才正式称做黑龙江。按满语称黑龙江为“萨赫连乌拉”,“萨赫连”是黑,“乌拉”是江。女真族建立清朝后,以黑龙江流域为“龙兴之是”,因而称“黑龙江”。现今,黑省共有12地级市、1地区、17县级市、51县、1自治县,下面对这些县市的地名予以分类注释。
【一】因水而得地名,包括河流、泉水、泡子、水井。黑龙江省各市县的地名,以河流等水域命名的有30余个:呼兰区、阿城区、方正县、木兰县、通河县、讷河市、甘南县、富裕县、拜泉县、虎林市、绥滨县、宝清县、饶河县、伊春市、嘉荫县、同江市、汤原县、勃利县、牡丹江市、绥芬河市、海林市、穆棱市、五大连池市、黑河市、嫩江县、逊克县、海伦市、明水县、呼玛县、塔河县、漠河县、巴彦县、七台河市。另外,延寿县的命名是山水兼具。
■呼兰区:呼兰地名是以地濒呼兰河而得名。因作家肖红的《呼兰河畔》而闻名的呼兰河,原来是“霍伦河”,“呼兰”是满语“忽刺温”的音转,为“烟筒”之意。
■阿城区:为“阿勒楚喀城”的简称,以城东阿勒楚喀河(今阿什河)得名。“阿勒楚喀”满语,即“黄金”的意思。雍正年间筑阿勒楚喀城,光绪三十四年设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设县级市,阿城源于河名,阿城位于阿勒楚喀河西,阿勒楚喀河简称“阿什河”(节缩后成“阿什河”),是女真语“金子”之意,金朝的国号可能因此而来。
■方正县:因城北有一个水泡名为方正泡得名。方正县湖泡众多,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原称“胖头泡”的方正泡。清宣统元年(1909年)设县时便以此泡名为县名了。“方正泡”为阿勒楚喀语“庞展莫”的谐音,“庞展莫”的规范满语为“巴扎尔吉鄂模”,汉义为“对岸的泡子”。这是松花江北岸人们对其的称呼。
■木兰县:1904年建木兰县,由县境内的木兰达河而得名。“木兰达”为蒙古语“牧马场”或“围场”、“秃山”的意思。
■通河县:以境内有大通河得而得名。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于三站设大通县,民国三年(1914年)将县治移至岔林河岸,同年因与青海省大通县同名,改称通河县。通河地名源于境内有大通河而得名。大通,满语为“崇古尔库”,汉译为“草甸子”或“大草通”。
■讷河市:以讷谟尔河得名,满语为“打牲”之意。
■甘南县:原名“甘井子”。原为达斡尔族牧民打的一眼井,由达斡尔语“嘎齐堪”演变为“甘井。
■富裕县:以流经县境的富裕尔河得名。富裕尔又名“乌裕尔河”。富裕尔为满语“低洼地”的意思。
■拜泉县:是由本地著名的巴拜泉(巴拜明水泉子)而得名。其旧名全称为“巴拜布拉克”,“巴拜”为蒙语“宝贝”、“贵重”的意思,而“布拉克”为“泉水”,合称为“宝贵的泉水”。
■虎林市:由横贯县境的七虎林河得名。七虎林,系满语“稀忽林”之转音,为“
沙鸥”之意。民国二年(1913年)建县。1996年改虎林市。虎林地名源于境内的七虎林河,七虎林河的得名是取县北的一座山名,因为河水发源于七虎林山,故为七虎林河,亦作希忽林河,为满语的译音,意为“沙鸥”。该河两岸为沙鸥密集之所。
■绥滨县:因其地处边境,又濒松花江,乃取“绥靖”(安抚)和“滨江”之意。
■宝清县:1916年建县,以县城南有宝清河得名。宝清河,系满语“宝其赫”的转音,满语“猴子”的意思。宝清为满洲语獾之意。
■饶河县:因挠力河得名。挠力河,是由“诺罗”转音而来。“诺罗”系满语,其意为“禽鸟众多之地”。饶河即满洲语Raolihe,禽兽多之意。
■伊春市:以汤旺河支流伊春河得名。1952年成立伊春县,1967年设伊春市,满语,皮毛之乡的意思,不是由河得名,伊春境内主要河流为汤旺河,在伊春市市区的一段称为伊春河。伊春河小兴安岭南坡,注入汤旺河;汤旺河发源于伊春市乌伊岭林业局桔园林场,由么河、翠峦河、档石河汇流而成,入松花江。伊春,蒙古语“依逊”,意为“九数”,含有一年伊始、春天来临之意。“伊春”系满语“出衣料皮子的地方”。
■嘉荫县:以南境嘉荫河命名。民国十八年(192年)为佛山县(因县境内有座大山,俗称观音山,遂取名佛山县)。全国解放事,因与广东省佛山县重名,遂改名为嘉荫县。喜荫县名源于县境内嘉荫河(又名佳金河、扎伊河)而得名,以产优质黄金著称。“嘉荫”是满语“桦皮船”的意思。嘉荫河又名佳金河,以产优质的黄金著称。后来,音讹为嘉荫,遂失去原来的意义。
■同江市:又称拉哈苏苏。拉哈苏苏,为赫哲语,即“老屋”之意。以地濒临混同江故名。1913年设临江县,后于1914年改为同江,1987年设市,同江旧名叫“拉哈苏苏”。苏苏一词,满语中为高梁,拉哈一词。
■汤原县:以汤旺河得名。汤旺,满语意为“岛子”或“晨光”。1907设县,汤原之名源于此地境内的汤旺河。因为汤旺河流域千里平原,故称汤原。汤原为满洲语,“岛”之意。
■勃利县:以境内勃利河(今西北楞河)得名。勃利,满语“幸福、吉利”之意。
■牡丹江市:因江得名。牡丹江系满语“牡丹乌拉”转译而来,意为“弯曲的江,汉人取谐音为牡丹江。满文发音为MUDAN
ULA。伪康德四年(1937年)设牡丹江市。牡丹江市以牡丹江而得名。河流蜿蜒曲折,流淌于老爷岭的群山之中,后建市时取其为地名。
■绥芬河市:以其附近小绥芬河而得名。绥芬,为“率宾”译音的演变,满语意为“锥子”。绥芬河是黑龙江省唯一不属于黑龙江水系的河,当地有人为了求雅,称之为“芬河”。绥芬河流经老爷岭崇山峻岭,这一带是全省最为险峻的山区,其实“锥子”是在说山的,而不是说水。河名又因该河中生长着大量的锥形河螺而称之为“绥芬”。
■海林市:取新海县与五林县两县各一字,又因临海浪河而得名。“海浪”为满语“榆树”的意思。离牡丹江不远的海林市,是著名的林区,“海林”二字却不是源于森林。海林市有一条朝鲜族聚居的海兰江,“海兰江”又名“海浪江”“海林江”,是满语,意思是“榆树”。“海林”虽然与森林无关,却与树有关。
■穆棱市:1909设县,1995年改设穆棱市(县级)。以穆棱河得名。“穆棱”,是“穆勒恩”、“木伦”的转音。曾经书写为“暮棱”、“毛怜”、“穆棱”,这三种写法虽然字异,但音都相同,其意均为满语“马”的意思。
■五大连池市:因境内有著名的风景胜地一五大莲池得名,为老黑山和火烧山喷发而形成五个串珠状堰塞湖。五大连池是满语,五大连池是“乌德林池”的音译,原有的乌德林河,被火山熔岩堵塞形成湖泊,湖泊亦名为乌德林池,后来音译为五大连池。“五大连池”火山、湖泊名称都来源于满语,特别是湖泊名称绝非因“五个池子衔接如串珠状而得名”。
■黑河市:黑河是以河水得名。黑河,满语为“安巴萨哈连”,意思就是大黑,也就是大黑河。黑河因频临黑龙江而得名。
■嫩江县:以嫩江得名。嫩江清初称“诺尼木伦”,诺尼为满语“碧绿,木伦”为“江”的意思。原称“墨尔根”,墨尔根为满语“精于打猎的人”之意,后在1913年设嫩江县。(在满语中也有“嫩”这一词。是“妹妹”之意)其满文发音为
non ula.
■逊克县:本县原设有逊河和奇克两县。全国解放后,由逊河和奇克两县合并时,各取原县名一字组成。逊河县名来源于境内的逊必拉河,因逊河得名。“逊河”,又称“逊别拉河”。“逊别拉”为满语,“逊”为“奶浆”之意,“别拉”为“河”。奇克县,因山得名。境内有一山称之为“奇克勒”,后转音为“奇克特”,简称“奇克”。奇克县旧名为奇克特,系鄂伦春语“薪屋”之意。
■海伦市:海伦是古希腊最美的美女,在欧洲,她的名字就是相当中国的西施。海伦旧称“通肯”由通肯河得名,通肯为满语“鼓”的意思。后以海伦河得名。海伦,为“开凌”之音转,满语“水獭”之意。因海伦河中盛产水獭,故名。
■明水县:以区域境内有明水泉子,定名为“明水”。
■呼玛县:因呼玛河得名。“呼玛”,系达斡尔语“高山峡谷不见阳光的急流”之意。
■塔河县:旧称呼玛县,源于驻地塔河镇名,因在位于塔河口,故改称塔河。“塔河”,当地鄂伦春人称“小故其固”,意为“小河”。
■漠河县:漠河名来源于河的名字,以境内漠河命名。此河发源于兴安岭,北连黑龙江,因其水黑如墨色故叫做墨河,后取谐音名曰:漠河。漠河,古称“木河”、“末河”,漠河因河水黑如墨,又称“墨河”。又因河水曲折旋转若石磨之转动,亦称“磨河”。“墨”、“磨”同音,渐沿用“漠”。墨河,满语意为“林中之河”,其河水黑如墨色,故名墨河,后演变为漠河。此河现已干枯。
■巴彦县:取于旧名巴彦苏苏。“巴彦苏苏”是满语“富饶的村庄”的意思。1913年设县,旧名巴彦苏苏,有巴彦河。巴彦,系满语,意为富,苏苏,意为高粱。
■七台河市:来自朝鲜族语,朝鲜族居民称呼这片土地为齐得和(音译),是莘屋的意思。另一说,七台河因七台河流贯境内而得名,七台河,由“奇塔河”转音,鄂伦春语,意为“薪屋”。
【二】因山而得地名。以山冈命名的有12个:克山县、密山市、双鸭山市、铁力市、抚远县、桦川县、林口县、绥化市、青冈县、绥棱县、鹤岗市、大兴安岭地区。另外,延寿县的命名是山水兼具。
■延寿县:以此地较著名的蚂蜒河和长寿山而得名。取蚂蜒河之“蜒”字。长寿山之“寿”字,组成地名“延寿”。1902年设长寿县,1929改延寿县,延寿地名以流经此地的玛延河,玛延为满语“肘子”之意。以玛延河的延字和此地的长寿山的寿字合并成县名延寿。
■克山县:原境内有座突兀耸立的死火山,其形状如城阙,俗称克尔克图山,县名来源于此。克山、克东——满语:克尔克图山的简称,城阙有门。
■密山市:以境内蜂蜜山得名。伪满时将“蜜” 字改为“密”字。称为密山。【希卜苏氏】Sibusu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满语的意思“蜂蜜”,世居黑龙江,所冠汉字姓待考。
■双鸭山市:以市区北部的一对形似“卧鸭子”的山峰得名。原属集贤县。1954年设双鸭山矿区。1956年改设双鸭山市。双鸭山的由来有如下两说:一说双鸭山是以境内的两座山而得名,因这两座山形如双鸭,故名“双鸭山”;一说双鸭山为满语“朱鲁乜赫阿林”的汉译,“朱鲁”汉译为“双”之意,“乜赫”汉译为“野鸭子”之意,“阿林”汉译为“山”之意。
■铁力市:铁力,俗称“铁山包”。在境南有一山丘,称“铁山”,以其地辽代属“铁骊部”,遂名“铁骊”,后更改为“铁力”。1956年原铁骊县改名为铁力县。1988年改设铁力市(县级)。“铁力”之名源于古代的铁利府与铁骊部。唐代的铁利府与辽代的铁骊部均为今名铁力的渊源。
■抚远县:原名“绥远”,意为“绥抚边境”,以县城附近之抚远山改名抚远县。抚远,古称“伊利嘎”,满语有美丽、富庶的意思。
■桦川县:名源于“桦皮川”。原指依兰府南境之桦皮川,因其地桦树甚多,故名“桦皮川”。
■林口县:因此地处于森林茂密的老爷岭与张广才岭相接的峡口,故有“森林之口”,以此命名为“林口”。
■绥化市:来源于绥楞阁山(又名绥林阁山),是满语,意为“艾蒿”。
■青冈县:旧名又称柞树岗,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岗上的柞树吐出嫩青,故名青岗。
■绥棱县:由境北的绥楞山而得名。绥楞,满语“蚂蜂”之意,因山上多蚂蜂而得名。又因“楞”与“棱”同音,便取“棱”字。
■鹤岗市:取名于“鹤立岗”,因鹤岗煤矿公司建于此而得名。鹤岗取鹤立山岗之意,相传在远古时期,上界有一群仙鹤,看中了这块山青水秀的地方,于是飞落山岗,在此栖息繁衍,鹤岗因此而得名。现在,距城区仅40公里的苇场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仍然是黑龙江省三大水禽栖息地之一。“鹤立岗”的满语含义为“养鹿场”,因此,鹤岗又有“鹿城”之称。鹤岗即满洲语horigan的音译,意为马鹿圈。
■大兴安岭地区:1964年设大兴安岭特区。1970年大兴安岭特区改为大兴安岭地区,地区驻加格达奇。大兴安岭,北魏时称“大鲜卑山”,唐代称“金山”,元代称“哈刺温只敦”,清代始称大兴安岭。大兴安岭,锡伯语称“夏恩阿林”,意为白色山岭,口语急读则音变为“兴阿林”,即兴安岭;因大兴安岭山势较缓,主脉山峰相对高度不甚大,故满语称之为“兴安”,汉语意为“丘陵”。
【三】因城池、街巷、寨子、道路而得地名。
■双城市:源于县境东南有两座金代古城(达河寨、布达寨)而得名。
■宾县:明代置蜚克图河卫,清代改宾州厅,后升府,1913年改宾县。取名于宾州一名。因辽代在此筑宾州城。
■肇源县:肇源县名源于驻地名称。取两肇(肇州、肇东)之本源含义,将此地定名为“肇源”。
■集贤县:名源于集贤街。中华民国初年出放街基时,富锦县县知事与士绅商定,定名为“集贤街”。集贤为满洲语带毛的鹿皮之意。1946年由富锦县析设集贤县。现县人民政府驻福利镇。旧名“佛兰”(满语),汉译为“鹿皮”之意。佛兰转音为佛利,俗称佛兰屯,讹称福利屯。
■宁安市:是由原名宁古塔而来。相传有兄弟六人各占一方,而得名宁古塔,宁古塔为满语“六个”之意。
■安达市:1913年3月设安达县。1960年改设安达市。1965年撤市又设县。1979年改为大庆市。1984年复设安达市(县级)。安达的由来有三说:一说“安达”即来源于满语中的“朋友”一词;一说“安达”是蒙语“谙达”的转音,是蒙古的官名;另一种说法是,安达取于东清铁路所经的安达站,含有“平安到达”的意思。自从1899年中东铁路开通,安达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黑土地上的大豆、玉米、小麦就从这里运往各地。许多人以为“安达”就是“安全通达”之意。
【四】因历史人物、或居住的姓氏而得地名。
■尚志市:为纪念抗日联军将领赵尚志而得名。
■依兰县:1913年设县。依兰是满语“依兰哈喇”的简称,意思为“三姓”,葛、卢、胡三姓在此居住。清初时,此地曾叫和屯噶珊,后因赫哲族的葛、卢、胡三姓居住,并成为此地的地方族长,便改名依兰哈喇。“依兰哈喇”汉语的意思为“三姓”,“依兰”为“三”,“哈喇”为“姓”。依兰原名三姓,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于天命元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十月,派大臣扈尔汉、安费扬古率兵抵黑龙江、松花江汇流处一带,收服了萨哈连部后,挥师东进,将居住在齐纳林(钦德蔺,今同江秦得利)一带的赫哲族部落努叶勒(诺雷)、胡什哈里两大氏族招抚。努叶勒部部长吉尔苏及胡什哈里部率所属族众千余人,随后金军迁至今牡丹江与乌斯浑河汇流处定居,从事渔猎、耕种。
■林甸县:林甸县名称的由来,相传城北三十余里,因过去有一个姓林的开店,称大林家店,其店的周围有许多草甸,设治时便取名为林甸。
■杜尔伯特县:蒙古语,意为“四”。成吉思汗的十二世祖道布莫尔根之兄有4个儿子,被称为杜尔伯特氏。
■孙吴县:孙吴县名源于驻地名称。相传此地原有孙、吴两姓人居住,故命名“孙吴”。
■庆安县:取名于一农户叫于清的人移居于此,以于清二字之音,取积善余庆之意,正式命名为余庆县。后因与贵州省余庆县重名,更名庆安县。
【五】转音转意的地名。
■五常市:因五常堡有仁、义、礼、智、信五个城门,取儒教“三纲五常”之名故取名五常。
■齐齐哈尔市:达斡尔语“奇察哈里”的转音,意为“边疆”或“天然牧场”。旧称“卜奎”bukui
,是摔跤手之意。满语“哲陈嘎拉”的音译,为边疆的意思。旧称卜奎城。卜奎其名称的由来有如下三种说法:一说是来源于元代的事苦江,又作“李苦”、“布呼”,为蒙语,即“有鹿”之意;一说“卜奎”为蒙语“有固”即“大力士”的意思;三说“卜奎”是达呼尔的村庄名或人名。1936年由龙江县置齐齐哈尔市。“齐齐哈尔”达斡尔族语意为“天然牧场”。
■依安县:来源游牧于此的“依克明安”蒙古部落。取其“依安”二字为县名。
■泰来县,原名“泰来气”,由蒙古语“他拉戏”音转,意为“栽花先生“或“种痘者。
■大庆市:因松基三井打出石油,正值建国十周年大庆前夕,故定名大庆油田。
■肇州县:肇州之称起源于金代。金建国后,认为此地为“祖宗肇兴”之地,因而将这里称为肇州。
■加格达奇:鄂伦春语,意为“有樟子松的地方”。
■佳木斯市:一说“佳木斯”为满语“骨头”或“尸体”之意,在其东郊敖其一带曾发现过金元时代的古墓群;一说“佳木斯”系满语,意为“驿丞村”或“站官屯”。1888年在此地建东兴镇。清末始称佳木斯。1937年改设佳木斯市。“甲母克寺噶珊”,后汉译“嘉木寺”、“贾木司”、转为佳木斯,为满语“尸体”之意。相传此地曾是古代的墓地。在其东郊敖其一带曾发现过金元时代的古墓群。据史书记载,佳木斯是松花江通往黑龙江江口的古驿道,这里生活着满洲族的先祖肃慎,以后又称挹类人。佳木斯之称起源于何时,没有确切记载,只是到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在《康熙皇舆全览图》上,在佳木斯地区上被与写作“甲母克寺噶珊”。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出版的《盛京、吉林、黑龙江标注战绩图》上,又以满汉文字称“嘉木寺屯”。按满语解释,佳木斯为驿丞,噶珊为村,所以佳木斯为“驿丞村”或“站官屯”。1888年,由依兰旗署高“东兴镇”,后因重名,恢复沿用佳木斯至今。
■哈尔滨:为满语“天鹅”之意。又说为满语“晒网场”之意。又有一说,其满语发音为halfinn
直译为“扁平的江滩”。1932年设市。“哈尔滨”的由来有如下四种说法:一说是由满语“哈鲁滨”音讹为“哈尔滨”的,“哈鲁滨”系满语“晒鱼网的场子”的意思;一说“哈尔滨”是女真语“阿勒锦”一词的译转,是“荣誉”的意思;一说昔日此地是松花江岸的一片草原地带,蒙人以此地草甸平坦,遥望如哈喇,故称“哈喇滨”,后音讹“哈尔滨”;一说哈尔滨原为“哈儿温”的转音,本义为女真语“天鹅”的音译。哈尔滨:《金史·太祖本纪》:“穆宗亲迓太祖于阿勒锦村。”哈尔滨系阿勒锦的音转。《钦定金史语解》卷3:阿勒锦“名誉也”。“阿勒锦”系女真语“荣誉”之意。
【六】以治所、单位而得地名。
■龙江县:因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龙江府而得名。至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置黑水厅(今龙江县)。
■富锦市:原名“富克锦”,由明代“弗提卫”或“福题希卫”转音。赫哲语意为“高岗”。据穆晔骏解释:“富提希”为满语“佛堂”之意,“富克锦”为满语“小市场”。
■友谊县:以国营友谊农场得名。因其是苏联政府援建的机械化农场,为纪念两国之间的友谊,故命名为“国营友谊农场”。
【七】因方位而得地名。
■克东县:因其地位居克山县之东,故名。克山是一个火山锥,要是顾名思义,这座克山应该是在克山县境内,可是它却偏偏在名为“克东”的地方。“克山”原名“二克山”,“二克山”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两座山而是一座火山。“二克山”为蒙古语。蒙古语称克山为“喀尔喀勒图”又译作“克尔克图”,意思是“门”。因为音节中有两个“克”,所以汉族人称之为“二克山”。而且这个火山喷发后留下的山口,远看也的确是像两座山。更有意思的是,这二克山并不是在名为克山的克山县,而是在称为克东的克东县。原来只有一个克山县,后来从克山分出来个克东县,二克山划在了克东境内。
■桦南县:因地处桦川县之南,故名。桦川县名源于“桦皮川”。原指依兰府南境之桦皮川(今林口县刁翎镇),因其地桦树甚多,故名“桦皮川”。
■东宁县:清末设治,以其地居宁古塔东部而得名。土名“三岔口”。1902年于三岔口设招垦局,旋改设绥芬厅。1910年由绥芬厅一部分析置为东宁厅,以位于“宁安”之东故名。1913年改东宁县,县治设于三岔口。
■北安市:因地处海伦北部,取北部安定之意。1945年设县。1960年1月撤县改市。1963年6月撤市改县。1982年12月复撤县改市(县级)。北安市地处祖国的北疆,北安之名,含有祈祷或寄希望于“北方平安”的意思。
■肇东市:因其地位居肇州之东,故取名“肇东”。
■望奎县:地名由来,据民国《望奎县志》说,望奎取“遥望卜奎(今齐齐哈尔)之意”。卜奎是齐齐哈尔的旧称,在望奎之北。
■兰西县:因位于呼兰县之西,故名兰西。
■鸡西市:因其位居鸡冠山之西,故名“鸡西”。
■鸡东县:因地居鸡冠山之东而得名。
■萝北县:以县城于境内托萝山(今名山)以北,故名“萝北 ”。萝北,满语,托啰的转音,桃。
黑省市县级地名,除了以山水为主要划分方法外,还有以下类别:有以古地名命名的(如:双城市、宾县、肇州县、肇东市、肇源县、望奎县、龙江县、呼兰、东宁县)、有以古城池命名的(如:双城市、宾县、肇州县)、有以相邻县城方位命名的(如:桦南县、东宁县、北安市、肇东市、望奎县)、有有以相邻山岗为参照物命名的(如:兰西县、鸡西市、鸡东县、萝北县)、有以族姓命名的(如:依兰县、林甸县、杜尔伯特县、孙吴县、庆安县)、有以喜庆、吉祥命名的(如:大庆市、肇源县、肇州县、抚远县)、有以荣誉命名的(如:友谊县、尚志市)、有以伦理命名的(如:五常市)、有以治所命名的(如:龙江县、富锦市)、有以转意谐音命名的(如:泰来县、大庆市、五常市)。
黑龙江的市县级地名最明显的特点是,首先起源于少数民族语言,且烙印着古代游牧民族的文化。(1)黑省80余个市县区中,名称来源于满语的超过了半数。黑省市县和满语相关的有:哈尔滨、呼兰区、阿城区、讷河市、富裕县、虎林市、宝清县、饶河县、汤原县、勃利县、嘉荫县、牡丹江市、绥芬河市、海林市、穆棱市、五大连池市、黑河市、嫩江县、逊克县、海伦市、延寿县、克山县、克东县、双鸭山市、绥化市、绥棱县、依兰县、宁安市、巴彦县、佳木斯市、鹤岗市、集贤县、漠河县、通河县、方正县、东宁县、萝北县、兰西。(2)来源于达斡尔语的有:甘南县、呼玛县、齐齐哈尔市。(3)来源于蒙语的有:木兰县、拜泉县、伊春市、杜尔伯特县、依安县、泰来县。(4)来源于赫哲语的有:同江市、富锦市。(5)来源于鄂伦春语的有:塔河县、加格达奇、七台河。(6)来源于朝鲜族语的有:七台河市。(7)来源于古渤海语的有:铁力。(8)金代古女真族语汉译的有:肇州县、双城市(与金代的达河寨、布达寨这两座古城有关)。总之,黑省市县名称一半源于满语(约有40个),一大半(约有60多个)源于少数民族语言,具体的少数民族语种有满语、达斡尔语、蒙语、赫哲语、鄂伦春语、朝鲜族语、古渤海语、金代古女真族语。
另外,由于白山黑水历来有多个少数民族勃兴其间,造成一些地名起源的多重性。如:安达市(其起源有满语、蒙语、汉语谐音三说)、佳木斯市(其名字来源,有金代尸墓说、驻屯官名说)、伊春市(伊春一词有满语、蒙语双重不同的解释)、同江市(其旧名有赫哲语、满语双重不同的解释)、齐齐哈尔市(其名有达斡尔语、满语、蒙语三说)、哈尔滨(其名与满语、女真语、蒙语有关)、富锦市(其名字来源在赫哲语、满语中释义不同)、逊克县(其名与满语、鄂伦春语有关联)、七台河(其名有鄂伦春语、朝鲜语两说)。其中,哈尔滨名称起源有四说,齐齐哈尔、安达市有三说,佳木斯、伊春等有两说。这给今天的学者留下了争议,实际上这是此区域民族历史变迁的多元文化的反映。
东北地名的构成方法主要是转音,即少数民族语言中的词汇,借助谐音,在汉化或汉译的过程中,约定俗成为汉语地名的,这是东北荒原独特的文化现象,一方面说明了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另一方面也佐证了少数民族文字冷淡出历史舞台。黑省市县地名中直接以汉语语法形式出现的占居少数:(1)有的是建国后的新命名,如:尚志市、五常市、大庆市、友谊县;(2)有的是添加方位词汇来命名的,如:北安市、肇东市、鸡西市、鸡东县、兰西县、东宁县;(3)有的是在某个固定地名的基础上脱胎而成,如:宾县(与辽代的宾州城有关)、望奎县;(4)有的以跑马占荒时期的族姓命名,带有放荒文化的胎记,如:林甸县、孙吴县、庆安县;(5)有的与少数民族词汇“沾亲带故”,如:东宁县、肇源县、兰西县、望奎县。
有的地名看似是起源于汉语,且很难考证其与少数民族语言有关了,如:明水县(明水泉子)、抚远县(抚远山)、桦川县(桦皮川)、林口县(地处于老爷岭与张广才岭的峡口)、青冈县(旧名又称柞树岗),这些地名分别对应具体的自然地理实体,若如果从某个角度切入,则会发现其与少数民族语言有联系。例如,青冈县,旧名又称柞树岗,但谁都不会联想到有一种失传的美食——波罗叶饽饽。波罗,又作“波勤”,“波离”,即柞树,亦称“橡子树”。满语“波罗”,称橡子果实为“波罗”,其意义为米或米谷,就是民间所说的“橡子面”。青冈县,在呼兰河大平原的西部,在古代游牧时期曾有大片的柞树林,柞树别名橡子树(或蒙古柞),其种籽名为橡子,游牧部落的部民从山野将橡栗捡回后晒干,去掉硬壳,把果肉磨成细粉,筛掉粗渣,即是所说的橡子面了(或橡栗粉),可以开水煮而食之,做法有橡子面豆腐、或炒橡子粉丝。原始的游牧渔猎时期,或在由狩猎变为农耕时代的初期,东北山林中到处都有橡子树,除猎取野兽充饥外,满族先民也采集橡实为食,作为补充性食品,所以满语里橡子为米谷。后来,过渡到农耕时代,满人仍称粮食为“波罗”,把把橡子树称为“波罗木”。那么,柞树岗可称为“波罗岗”,青冈县一词就与满族文化有了渊源。这个案例的推理,说明呼兰河西北部平原通肯河西岸,曾是游牧民族繁衍的腹地。
再如,林甸县一词,貌似与满语无关,实则有关也。林甸县,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隶属于黑龙江省大庆市。从地质结构上看,林甸县位于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喇嘛甸子构造以北,乌裕尔河凹陷之南。乌裕尔河,发源于北安市东部,经克东、克山县,横贯依安县北部,经富裕县,在林甸县西部低洼沼泽地消失,形成一个闭流区域的大湿地——乌裕尔河大湿地。乌裕尔河,满语的意思是“低洼地”,而林甸县的由来与一个林姓的大车店有关,该店位于林甸城北三十余里处,周围是茫茫的草甸子,湿地文化,湿地人家也。而扎龙湿地的核心区面积为7万公顷,其中5万公顷在林甸县境内。由此,可断言林甸县的名字与满族文化相关。此案例是对松嫩平原北部放荒文化的剖析。
又如:肇源县一词,借用了“肇州”这个金源文化的古地名,看似与满语无关,但也有关联。考究肇源之地的历史沿革,据《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无闻。」黑水部以嫩江下游“大黑水”而得名,“大黑水”就是今天的松花江,肇源则在松花江北岸,通古斯语里的“郭尔罗斯”一词,指的就是今天的肇源县。“郭尔罗斯”一词到底起源于什么时候呢?大约可追溯到公元563年,勿吉始称林朝,其税路分为黑水部等七部。那么,「郭尔罗斯」指的是什么呢?应是黑水部的一个部族姓氏——郭尔罗斯氏,郭尔罗斯部民所居住的区域在今天的嫩江与松花江交界地带,就是今天的肇源与吉林松原一带,古代把此游牧区域叫“郭尔罗斯”地区。903年契丹达马独沙里耶律阿保机北伐来境,由此,契丹人在此建有「郭尔罗斯猛安」等三个猛安。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活动在辽河上游,唐末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唐灭亡的907年建契丹国,后改称辽。猛安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编制单位及其主官名称,大体上一猛安号称千户,实际统兵数百人而已。猛安是辽军、金军的基层编制,猛安相当于元、明的军队的千户所,猛安的统领官称“猛安勃极烈”(相当于元、明的千户一职)。今天的松原市在松花江南岸,第二松花江下游接近江口,与北岸的肇源城相距不过百里,而「郭尔罗斯猛安」的治所即在今天的肇源城。至金代,此地设有「郭尔罗斯」等三个猛安。至元代,公元1293年七月,建立肇州(今肇东市四站镇八里城古城),其境内沿置「憨哈纳思」(郭尔罗斯)等三个部落。明代,1547年六月,蒙古武力东移,布巴什惕那颜驻牧嫩江下游两岸,号所部为「郭尔罗斯」。清代,1648年十二月二日,郭尔罗斯部酋长被册封,此为旗治之始。郭尔罗斯后旗公署,1935年由四站老爷屯迁至肇源城,仍用旧称;1956年改称肇源县,此为“肇源县”之始。金代,天会八年,即公元1130年,「以太祖兵胜辽,肇基王绩于此」,在出河店址建立「肇州」(今茂兴镇勒勒营子古城址)。茂兴镇名源于驻地茂兴站名,其原称“茂兴苏苏”,又称“木乌苏”,蒙古语意为“不好的水”。茂兴,在满语里指苦涩的水。在黑省,盐碱地主要分布在肇东、肇源、肇州等地和西部地区,肇源的盐碱滩多达几十万亩,原本寸草不生。这块两江交汇的土地,从游牧渔猎到农耕时代,治所名称的变迁,体现了对水土丰美的渴望,肇源也。肇源县,原属绥化地区管辖,位于呼兰河平原以西,肇源名称的起源是黑嫩平原历史的缩影。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命名的地名很多,其中满语所占比例最大。例如:梅里斯(为满洲语,意为冰)、扎兰屯(满语:甲喇屯的转音,驻扎着甲喇的村子,甲喇是参领官名)、牙克石(满语:1.扎敦毕拉雅克萨的简写雅克萨的转音,扎敦河被涮坍了的湾子;2.要塞)、吉林(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沿着松花江的土地)、四平(满语:锥子)、舒兰(满语:果实。此地是采集进贡山果之地)、延吉(满语:山羊)、珲春(满语:1.河汉,河汊;2.雪橇)、昂昂溪(满语:雁多,大雁栖息之地,或红色之岸)、爱辉(满语:可畏)、宁安、东宁(满语:宁古塔的简写,六个)、依兰(满语:依兰哈喇的简称,三姓,葛、卢、胡三姓在此居住)、巴彦(满语:巴彦苏苏的简称,富饶的村庄)、萝北(满语:托啰的转音,桃。讷河——满语:讷谟尔河的简称,打牲)、富裕(满语:富裕尔的简称,低洼地)、海伦(满语:开凌的转音,水獭)、宝清(满语:宝其赫的转音,猴子。饶河——满语:诺罗的转音,1.禽鸟众多之地;
2.河床流荡不定)、汤原(满语:汤旺的转音,岛子)、勃利(满语:1.幸福、吉利;2.弓;3.碗豆)、绥芬河(满语:率宾的转音,锥子)、海林(满语:海浪的转音,榆树)、穆棱(满语:穆勒恩的转音,马)、嫩江(满语:诺尼木伦的转音,碧绿的江)、逊克(满语:逊别拉与奇克勒的简称,奶浆河与新屋)、集贤(满语:穿鹿皮衣的人)、鸡西(满语:带毛鹿皮)、虎林(满语:稀忽林的转音,沙鸥),绥化、绥棱(满语:绥楞阁山的简称,1.艾蒿;2.马蜂),克山、克东(满语:克尔克图山的简称,城阙有门),呼兰、兰西(满语:忽刺温的转音,烟筒)。
东北以少数民族语言命名的地名,蒙语所占比例仅次于满语。例如:锡林郭勒盟(蒙古语:高原平野上的河流)、兴安盟(蒙古语:丘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因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中段而得名)、锡林浩特(蒙古语:高原平野上的城市)、额尔古纳(蒙古语:1.用手举起,递物;2.
弯弯曲曲的河流)、扎赉特旗(蒙古语:部落名,洼地)、昌图(蒙古语:常突额尔克的简称,绿色的草原)、萨尔图(蒙古语:有月亮的地方)、依安(蒙古语:依克明安的简称,部落名)、木兰(蒙古语:木兰达的简称,牧马场、围场)、泰来(蒙古语:他拉戏的转音,栽花先生、种痘者)、拜泉(蒙古语:巴拜布拉克的简称,宝贵的泉水)、杜尔伯特(蒙古语:四。成吉思汗的十二世祖道布莫尔根之兄有四个儿子,被称为杜尔伯特氏)、伊春(蒙古语:依逊的转音,九数)、安达(蒙古语:谙达的转音,蒙古官名)。
历史上,鄂伦春族曾游猎于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西起石勒喀河,东至库页岛的广阔地区。鄂伦春族的祖先是森林人。元代称之为“林中百姓”,明代称之为“北山野人”,他们世世代代就靠着一杆枪、一匹马、一只猎犬,一年四季追逐着獐狍野鹿,狩猎在这茫茫的林海之中。长期的游猎生活,形成了独特的鄂伦春文化。鄂伦春族,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在大小兴安岭,很多地名都起源于鄂伦春语,如:加格达奇(鄂伦春语:有樟子松的地方)、鄂伦春旗(鄂伦春语:1.住在山岭上的人们;
2.使用驯鹿的人们)、塔河(鄂伦春语:塔别拉罕的转音,多塔头草的地方)。上世纪50年代,鄂伦春人走出白桦林,开始半耕半猎的定居生活。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布特哈旗、阿荣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区、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龙江县、富裕县、辉县;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因此,在东北的内蒙古草原及嫩江流域的一些地名,与达斡尔语有关。例如:莫力达瓦旗(达斡尔语:骑马才能翻越的山。位于呼伦贝尔市最东部、大兴安岭东麓中段、嫩江西岸)、齐齐哈尔(达斡尔语:奇察哈里的转音,边疆、天然牧场)、富拉尔基(达斡尔语:呼兰额日格的转音,红色的江岸)、梅里斯(达斡尔语:有冰的地方)、呼玛(达斡尔语:高山峡谷不见阳光的急流)、甘南(达斡尔语:嘎齐堪的转音,井名)。
东北地名的起源,除了满语、蒙语、鄂伦春语、达斡尔语,赫哲语也比较典型。“赫哲”是满语,意为“东方及下游的人们”,是明代女真的一支后裔,赫哲人长期以来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平原”沿江地带。赫哲族一度是全国人数最少的民族,解放前夕仅剩300余人,现在也不过4000多人,分布在同江、抚远、饶河三地,人数以同江市为最,而街津口赫哲族乡人数最多,达一千余人。有“林海雪原”之称的完达山余脉,在“三江平原”蜿蜒伸展,此地“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自古以来,就是富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赫哲族属渔猎经济文化类型,从古至今“夏捕鱼作粮,冬捕貂易货”,“三江为家,渔猎为主”。清初,其社会发展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氏族阶段。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普遍通用汉话。其生存区域一些地名源于赫哲语,诸如:佳木斯(赫哲语:甲母克寺噶珊的转音,骨头、尸体。东郊敖其一带曾发现过金元时代的墓群)、富锦(赫哲语:富克锦的简称,高岗)。
鄂温克语地名数量浩繁无边,这些民族语地名反映了鄂温克使鹿部落这个民族在历史上饲养驯鹿、从事狩猎生产的特点,是鄂温克人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漫长狩猎生活的一个缩影。鄂温克族,定居在大兴安岭森林腹地,历代游猎在额尔古纳河以东、大兴安岭北麓的广大山区,那里的山川大河在距今二百年前陆续得名,少量为近几十年得的名。鄂温克人,狩猎区域内群山起伏、河流纵横交错,为了辨识路途,就以山河岩树等来确定方位。于是,鄂温克语地名有许多是据地形地貌命名的,带有猎生活特点的约占鄂温克地名的40%以上。譬如:鄂温克旗(鄂温克语: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巴拉嘎西河(狩猎夜的河)、伊里堤(受惊猎物登上的山崖)、嘎拉嘎牙(出猎时登高望远,观察野兽出没的山)、敖鲁古雅乡(根据敖鲁古雅河两岸多为茂密的杨树林而得名)、卡鲁奔山(山势陡峭,山顶因含矿而闪闪发光的山便得名)、诺勒诺伊(河水环绕、景色秀丽宜人的山)、吉那米基玛(河道犹如原始狩猎工具--铁扎枪)、瓦卡利其沟(长满红豆的沟)。
俄国侵略东北的具体历史脉络,如下:
(1)明末清初,沙俄趁机入侵黑龙江流域。
1640年(明思宗崇祯十一年),俄国沙皇政府成立雅库次克督军管辖区,进一步实行对外扩张的政策。次年,雅库次克督军戈洛文派遣巴赫捷雅罗夫率七十名哥萨克远征黑龙江,中途遇阻折返。1643年(明思宗崇祯十六年),雅库次克督军派遣波雅科夫率领一百三十二名哥萨克,再次远征黑龙江,是年冬抵达精奇里江,这是第一批侵入我国东北的俄国人。这帮匪徒在中国境内烧杀抢劫,无恶不作,这年冬天吃掉了五十个当地中国居民。
(2)清兵入关后,边防空虚,沙俄乘虚而入。
1644年,清兵入关,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战争,俄国波雅科夫匪帮由精奇江里窜至黑龙江,顺流而下,沿途骚扰抢劫,遭到当地中国各族人民的坚决抵抗,被迫从黑龙江口渡鄂霍次克海于1646年窜回雅库次克。1649年,俄国政府派遣哈巴罗夫率领七十名哥萨克,对我国黑龙江流域再次进行武装入侵。1650年初,越过外兴安岭,窜到黑龙江的支流鄂尔河口。1651年,哈巴罗夫匪帮得到俄国政府的增援后,占据我国达斡尔族领袖阿尔巴西住地雅克萨。
(3)中国黑龙江边境的抗击沙俄斗争。
1654年,中国军队和朝鲜军队于松花江并肩作战,击退捷潘诺夫率领的俄国侵略军。1655年4月3日,中国军队在明安达理率领下,抗击黑龙江上呼玛城堡的俄国侵略军。1657年,中国军队在宁古塔昂邦京沙尔虎达率领下,在尚坚乌黑打败俄国军队。1666俄国侵略军又建立伊尔库次克寨堡。1675年鄂嫩河、乌德河流域的布里亚特蒙古人反抗俄国的侵略,被俄军残酷镇压。雅克萨俄军在切尔尼戈夫斯基率领下侵扰东北根河流域。1678年,俄军在黑龙江及精奇里江流域逐步扩张势力,先后建立结雅斯克、西林穆宾斯克、多伦禅等寨堡。1680年俄国政府成立尼布楚督军区,作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准备。
(4)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
1681年中国政府要求雅克萨俄军撤出中国,俄国当局所拒绝,俄军侵入额尔古纳河以东,建立额尔古纳堡。1682年俄国侵略军侵入黑龙江下游亨滚河一带,建立侵略据点。此后,中俄爆发雅克萨之战。1686年12月中俄雅克萨战役结束。1689年8月28日(七月十四)中国为了争取和俄国达成协议,作了重大让步。9月1日(七月十八)俄国代表横生枝节,中国方面又作出让步,同意乌第河以南一片地区留待以后议定。9月7日(七月廿四,俄历7197年8月28日)《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
这是清朝早期沙俄对中国的侵略,特别是晚清沙俄从中国瓜分掠夺了更多的领土。其中,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俄国强租旅顺、大连,该两港口面积约三千八百平方公里。中日甲午海战之后,沙俄攫取了中东铁路的修筑权,沙俄的铁路从满洲里出中国国境。这样,大连与满洲里就起源于俄语,满洲里(俄语:到满洲的第一站)、大连(俄语:遥远的地方)。东北的地名,也存留了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的历史缩影。
因此,中国东北地名的起源有这样几种方式:中国东北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外来侵略、古代语种。其中古代语种大致有:通古斯语、古高句丽语、古突厥语、古扶余语、古契丹语、古党项语、古女真语、古渤海语、朝鲜语等等。下面分别举例如下:
①通古斯语:根河(沃沮—通古斯语:源头开叉的河流)、伊通(沃沮—通古斯语:柳条林河的上游);
②古高句丽语:盖州(古高句丽语:盖葛牟城的简称,人名)、 梨树(古高句丽语:列苏的转音,城在苏姓聚居的河畔之里);
③古突厥语:呼伦贝尔(古突厥语:沼泽湖),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右旗(古突厥语:拔野古的转音,部落名);
④古扶余语:扶余(古扶余语:族名);
⑤古契丹语:海拉尔(古契丹语:海勒的转音,榆树);
⑥古党项语:额济纳旗(古党项语:黑水);
⑦古女真语:哈尔滨(古女真语:1.阿勒锦的转音,荣誉;
2.哈尔温的转音,天鹅。3.晒网场)、阿城(古女真语:阿勒楚喀城的简写,金子);
⑧古渤海语:牡丹江(古渤海语:弯曲的江)、铁力(古渤海语:铁骊的转音,部落名);
⑨朝鲜语:七台河(朝鲜语:齐得和的转音,莘屋)。
当然,现在东北的地名,凡是少数民族语言起源的或外来语的,都汉化汉译了的。网络里有位坛友提出了一个创意,题目是《全国地名汉化案之东北三省》,不同的网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1)有的网友像国家设想成立“三沙市”那样说:「成立兴安省,以齐齐哈尔为省会,包括齐齐哈尔、黑河、绥化、大庆、大兴安岭、呼伦贝尔和兴安盟。」
(2)有的网友说:「实在是佩服,这种名字都出来了!既然是地名"汉化",至少要照顾汉族人的传统观念."汉化"边疆民族地名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有个如何"汉化"的问题: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沿用当地古称,若是不合适,保留现名亦可,没必要为汉化而汉化.如此的"汉化"方案和政府在解放初所推行的"边疆地名民族化运动"正可谓半斤八两\遥相呼应.另:很多看似汉名的地名其实都来源于异族语言,但由于长期被汉族人使用,很多从字面上已经难以看出原本的面貌,如果大多数人无异议的话,完全没必要改.中国本来就是汉族占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各民族一直相互影响,因此汉族文化中有异族因素一点也不奇怪,如果决心把"汉化"进行到底的话,那我们得回到原始社会了."汉化"边疆民族地名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有个如何"汉化"的问题: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沿用当地古称,若是不合适,保留现名亦可,没必要为汉化而汉化.」(引用)
(3)有的网友说:「强烈反对!来源于少数民族的地名承载了东北三省的历史文化,并且许多地名已经深入人心。更改这些地名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人民生活。实在是佩服,这种名字都出来了!既然是地名"汉化",至少要照顾汉族人的传统观念."汉化"边疆民族地名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有个如何"汉化"的问题: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沿用当地古称,若是不合适,保留现名亦可,没必要为汉化而汉化.就是,“风月区”这么难听的名字都想得出来。萨尔图是大庆市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名,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当中就有萨尔图的另一译法“萨勒图”这也是《清史稿》当中对大庆的少有的记载。萨尔图的名字如果没了,大庆的城区的历史就只能从1959年算起了。大庆飞机场征名的过程中,最终选定“萨尔图机场”这个名字也是出于地名的历史价值的考虑。」(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