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上《能量》单元教案课后反思
(2010-11-17 19:10:30)
标签:
奥斯特南北极电磁铁小电动机磁力教育 |
分类: 科学上册教案 |
第1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 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 教师准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板书课题:电和磁)
(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1. 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请你们先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2. 学生活动
3. 当时在奥斯特的实验桌上放着指南针。这个指南针的指针一头指着北,一头指着南。当接通了电源的导线靠近它时,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想试一试吗?
4. 学生活动
5. 有什么发现?对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解释?
6. 通过短路的方式,你们会看到更加明显的现象。再试试。
(三)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1. 奥斯特在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连续几个月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他又做了几百次类似的实验。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实验。像P49那样把导线绕成圈,然后通上电。用它来靠近指南针,又会发现什么?
2. 学生活动
3. 汇报: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在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
4. 经过这些实验之后,奥斯特虽然没有做出太多的解释。但是他却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电可以产生磁。随后他的发现又得到了牛顿等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5. 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今天带来的电池里还有电吗?能用什么方法证明?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演示制作电磁铁,让学生初步了解电磁铁的构造,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参与制作、实验的愿望。通过实验前的“温馨提示”,对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强调学生充分利用观察与对比实验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我加以巡视和指导,减少实验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动手去实验、观察、探索,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实验的效果。实验后让学生汇报与交流评价实验结果,使他们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努力分析实验结果,找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与错误。从而使学生通过实验、汇报、交流评价等环节学会了制作电磁铁,同时也知道了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相关因素。
科学来源于生活,必将回归生活,只有将科学课与生活紧密结合才能体现出科学课的真正价值。通过电磁起重机与电磁吸盘的影音资料,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知道电磁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深化其对电磁铁原理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探索电磁铁的其它用途,提高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的意识与能力。
以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起点。这节课,教师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以此作为教学的资源。教学中,还注意了创设问题的情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另外,教师还注意了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并让学生通过比较,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这一课是通过学生“动手做科学”的方式来进行的。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第2课 电磁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过程与方法:
制作铁钉电磁铁。
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研究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 学生自备:大头针、透明胶
2. 教师准备:绝缘导线、大铁钉、砂纸、指南针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电能够产生磁”。那么我们如果把导线绕在一枚大铁钉上,铁钉又会出现什么变化呢?(板书课题:电磁铁)
(二)制作铁钉电磁铁
1. 阅读P50制作铁钉电磁铁的部分,按照书上的方法制作铁钉电磁铁。
(1)朝着同一个方向绕导线。
(2)要将绕在铁钉上的线圈2头固定好。
(3)制作完成后,要通电试一试是否制作成功。
2.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 电磁铁做好了没有?怎么知道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注意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描述,指导正确的实验方法。)
4. 电磁铁做好以后,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具有磁性吗?为什么?(介绍磁化现象)
(三)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1. 你们发现电磁铁的磁性哪里比较强?哪里比较弱?怎么知道的?
2. 组织学生讨论:对于普通的磁铁来说,磁性强的地方是磁极。电磁铁有磁极吗?我们可以验证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吗?怎么做?
3.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实验方法。
4.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 汇报实验发现: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南北极各在那一端?
6. 各小组电磁铁的磁极位置一样吗?为什么?
(1)比较磁极位置不一样的小组的电磁铁(注意电池的接法要与汇报前一致),找出2者之间的差别。
(2)讨论: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
(3)交流发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按新课标的要求主要体现了这样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实验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它要求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将学生“动起来”,
因此我设计由魔术引人,使学生对电磁铁产生好奇,想知道电磁铁的秘密,充分激发学生探
二、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分析,发现规律。通过教师演示制作电磁铁,让学生初步了解电磁铁的构造,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参与制作、实验的愿望。
第3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
过程与方法:
有一定根据地进行假设,找出认为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
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的影响。
能对本小组实验方案作介绍说明,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想象,又有根据地假设。
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作检验假设的实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 学生自备:一号电池、大头针
2. 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长绝缘导线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直到学生看P52图片)这是一个用在废铁处理厂的电磁起重机,它利用电磁铁的原理制造而成,一次可以吸起数吨重的废铁!你们知道磁力这么大的电磁铁是怎么做成的吗?
2.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板书课题)
(二)作出我们的假设
1. 上节课我们制作过电磁铁,谁来说一说:电磁铁的磁性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它的磁性又是怎样产生的?
2. 如果要使电磁体的磁性得到加强,我们大胆的假设一下应该怎么做?
3.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强调假设时要说明自己的理由,尽量避免无端的猜测。指导填写P52表格。
4. 全班交流,教师简要板书。
(三)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1. 我们的这些假设可以被证明吗?应该怎么做实验证明?
2. 以研究线圈圈数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为例,说明: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比实验,要想知道电磁铁的线圈增多时,磁力是会加大还是减小,我们要使哪些因素保持不变呢?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改变哪些因素,才能知道线圈的圈数会对磁性造成影响呢?
3. 看书P53表格,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教师巡视。
4. 全班交流小组填写的研究计划。
5. 根据计划,各小组开始实验。
6.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填写实验记录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课要完成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检验电磁铁磁力与线圈圈数关系的研究计划,同时要完成实验,纪录完实验数据,这是很浪费时间的,教师在调控这课的时候,我认为我们要千万把握住时间。我尝试了一下,建议导入要快,最好在1分钟内完成,假设的表格要在10分钟内完成,这样才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后续重点的探究。我感觉这课的重心应该放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上,关注到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这样的思维训练对于高段年级的孩子尤为重要。
上这课,还有个难处,电池浪费比较厉害,因为要关注其中一个因素:电流的强度要一样。所以我是让学生带新买来的同一个牌子的电池。
第4课 电磁铁的磁力(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与铁芯的距离、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用数据展示说明本小组的研究成果,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能通过倾听、提问共享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
能用全班合作研究的成果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 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 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绝缘导线、长短不同的铁螺栓3个、粗细不同的铁螺栓3个、直径不同的线圈3个、强力电磁铁1个。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并研究了电磁铁的线圈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这节课我们继续这项研究。把我们自己的假设也像上节课那样证明一下,好吗?
2. 板书课题
(二)小组检验所选择的假设
1.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拟定研究计划。填写P55表格。
2. 全班交流研究计划。
3.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领取实验材料。
4. 各小组验证假设。教师巡视,强调根据P56“2. 准备小组的汇报发言”边实验边准备如何发言。
(三)汇报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1. 全班交流
(1)实验前的假设是什么?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2)怎样改变要改变的条件?怎样控制不改变的条件的?
(3)取得了哪些实验数据?数据能说明什么或不能说明什么?
2. 总结这2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四)制作强力电磁铁
1. 汇总这些研究成果后,我们能够用手中的材料做出一个磁力更大的电磁铁吗?
2. 大家动手试一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上下来,没什么多大感觉,学生对于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几个因素考虑得比较全面,效果还是还是可以的。设计实验方案,提出研究的策略,通过实验验证。总的感觉,这个课文的教学是非常清晰的,应该是一课比较典型的探究实验课。
上这课得意在哪里?我认为有三处:1、导入采用磁铁导入,明确磁铁的磁力有大小,从而联想到电磁铁的磁力可能也有大小。2、两张表格的运用是很经典的,是一种典型的探究。3、实验操作井然有序,学生投入研究的兴趣很浓厚。
第5课 神奇的小电动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过程与方法:
用分部分观察、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
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想通了电后它为什么会转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产生探究小电动机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 学生自备:玩具小电机、橡皮筋、一次性塑料杯、一号电池、透明胶
2. 教师准备:导线、磁铁、电池盒、开关、铜质粗导线、大头针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小电动机被安装在很多玩具的里面,通上电以后就可以转动。你知道它为什么一通电就能转吗?
2.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神奇的小电动机。板书课题。
(二)小电动机里有什么
1. 让我们先拆开小电动机,看看里面有什么?
2. 学生活动。
3. 你发现了什么?(教师介绍电动机内部构造。)
4. 猜一猜小电机里面的这些零件都有什么用?
(三)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
1. 小电机里的转子部分是一块电磁铁吗?怎么验证?如果老师没有大头针和指南针给你们,只给你们一块磁铁,你们可以验证它是电磁铁吗?为什么?
2. 学生讨论交流。
3. 按照教材P59制做实验装置。并实验。
4. 讨论:小电动机内部的零件和结构,对于它的转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6课 电能和能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的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小实验和阅读资料,研讨认识能量和能量转化。
分析常见能量转化的例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产生研究能量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铁丝
2. 教师准备:电扇、电灯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电可以产生磁,小电动机的转动就利用到了这个原理,那么在生活中电还可以帮助我们做些什么?
2. 看来“电”的能力很强啊!我们把电的这种能力叫做电能。(板书:电能)在生活中还有像电能这样可以使不同的物体“工作”起来的能量吗?(板书:能量)
(二)电能和其他能量
1. 打开书P60,阅读内容,提出问题。
(1)蒸汽火车利用了热能
(2)风车利用了风能
(3)激光和声音详见书上的解释
2. 你还知道哪些能量形式?
3. 有没有能量可以被储存起来的?举例说明。
4. 人的运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从哪来?
(三)电能的转化
1. 教室里有电灯和电扇,它们有一个统称叫做“用电器”。谁来说一说,它们用电能干了什么?电进入到它们的身体里后,变成了什么?
2. 在我们的家庭里还有很多这样的“用电器”,请大家讨论一下它们把电变成了什么?并填写在表格里。
3. 电能经过用电器之后,可以被转变为风能、热能、光能……等等,这说明“用电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电能转化器”。
4. 电能通过用电器可以转化成其他的能量形式,那么像光能、热能也能这样转化吗?
5. 拿出自备的铁丝,反复的弯折铁丝的一个位置,然后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
6. 观察教材P62图画,分析这里是什么能量之间的转化?
7. 在P62最下方图画中连线,表现出能量之间的转化。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7课 电能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
电能是由其他能量转化来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一号电池、玩具小电机、溜溜球上的绳子、透明胶
2. 教师准备:小电珠、导线、指南针,手摇发电机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你知道我们使用的电能都从哪里来吗?(板书课题:电能从哪里来?)
(二)各种各样的电池
1.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可以带着走的“电能”吧。
2. 看书P62,它们是用在什么地方的电池?这些电池里的电是什么能量转化出的呢?
3. 除了这些电池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哪里得到电?
(三)我们来发电
1. 大家看老师这里的手摇发电机,转动摇杆它就可以发出电来。演示发电。
2. 介绍手摇发电机的结构(磁铁、线圈、导线、底座和摇杆)
3. 看了这个结构之后,你联想到我们之前学习的什么装置?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
4. 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小电机发电吗?可以怎么做?
5. 要知道是否发出电来,我们应该怎么检验?
6. 用你们说的方法试一试吧!
7. 成功没有?让小电机发出电来的原因是什么?(介绍机械能P61)
(四)发电站的电是从哪里来的
1. 自从奥斯特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特殊的关联之后,人们继续研究,不久就发明了发电机,从此人类全面进入了电器化时代!发电机被广泛的使用在各种不同的发电站里。
2. 你们知道目前有哪些类型的发电站?这些发电站都是使用什么能源发电的?
3. 介绍三峡发电站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手摇直流发电机,学生很感兴趣,下课的时候,就围着琢磨这个东西。
这课是比较简单的,基于上节课的无奈,今天我特意安排了几个有意思的活动,第一个是我让学生研究普通电池,把以前用旧的电池砸开来,研究内部的结构,帮助学生建立化学能的初步感知,第二个研究是让学生认识手摇直流发电机,对于这个学生最感兴趣,从这一点上,认识各种发电厂的基本原理;第三个是课后我专门带领学生参观了我们学校附近的变压站(就在我们学校校门口附近),让学生感性地知道电能的转化、传输、使用等。
第8课 能量与太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
过程与方法:
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2. 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当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你们知道这些能源被用在什么地方?它们是什么样子?或者关于它们的其他什么信息吗?
(二)煤带给我们的信息
1. 知道老师手中这块黑色的岩石是什么吗?(煤)它来自哪里?怎么形成的?
2. 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
(1)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2)我们可以证实你说的这些吗?可以怎么做?
(三)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 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2.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大致相似,都是远古的动植物残骸演变而来。为什么它们可以变成煤、石油和天然气,而与它们埋在一起的其他的东西,比如石头、灰尘却不能?
(四)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1. 出示目前人类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情况资料。
2. 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3. 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
4. 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