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19日
| 分类: 故园风情 |
道不完的史迹遗存,看不尽的运河风景
——余杭区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史迹遗存
(从塘栖镇东眺望塘栖)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是古代江南运河的南端。它主要包括上塘运河及下塘运河两条河道。其中上塘河自艮山门东新桥、半山、星桥、临平至海宁市许村镇、长安镇,从长安坝泄入下塘河;下塘河自拱墅区北新关(即大关桥)、拱宸桥、康桥,余杭区良渚街道、崇贤街道、仁和街道、塘栖镇、东湖街道、运河街道至桐乡市大麻村、崇福镇。
历史上、下塘运河因部分河段浅窄,宋代淳佑七年曾遇大旱,造成下塘运河局部河段干涸。所以元代至正以前,从北方前来杭州的行旅客商大都走上塘河。
直到元代至正十九年(1359),吴王张士诚为运送军粮财赋,发动了20万军民,疏浚拓宽自塘栖镇西伍林港到北新桥,又至江涨桥的下塘运河南北向河道,全长46华里,宽20丈,名为新开运河,也称官塘运河。
当时这段运河虽然被掘阔浚深,船隻往来已通畅无碍,但两岸却没有修筑塘岸,大河两岸许多条与运河相通的支流小港更是无桥可渡,所以陆路通行仍然受阻。
一直到了明朝正统七年(1442)杭州府通判易輗因为下塘运河中有三里漾、十二里漾无塘遮护,河面宽阔,风波唐突,盗贼出没的河段,水上治安问题十分突出,而向浙江巡抚衙门报告,时任浙江巡抚的兵部侍郎周忱便宜处置,筹集资金,修筑了从杭州北新桥至崇德县界的运河塘岸一万三千二百七十二丈四尺(合今天44公里左右),并筑桥72座。从此以后下塘运河杭州段可以水陆并行,极大的便利了人员往来及漕饷的运输。从此以后下塘运河被称为“官河”,运河塘路被称为“官塘”,一直延续了500百多年。这条官塘古道应是杭州区域内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一条“古道”。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杭州城郊公路运输网络的完善、随着运河中人力船隻的逐步淘汰,这条“官塘”古道才完成了历史使命,逐渐被弃用,后来部分河岸陆续被政府和企业征用,开发成为仓场码头,甚或厂房建筑。
从2014年京杭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中央及大运河沿岸的各省市,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浙江省、杭州市也成立了相应的职能机构,负责对京杭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和建设。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一共有四十四公里,而其中有三十多公里在余杭区,沿河两岸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存和文物古迹,极具文化旅游价值。
而塘栖作为杭州北郊京杭大运河沿岸最重要的古镇,其积累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遗产是其他地方所难以替代的,需要决策者引起高度重视,千万不能匆促上马,应认真做好修复和重建规划,并经充分论证后再行实施,力求为我们余杭人民、为子孙后代留下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所以,笔者认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还是要脚踏实地,依据历史文献记载,依托至今留存的文化遗存来做好建设文章。在此,仅以一已之见,条陈以下建议和意见以供决策者参考。
一、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官塘古道的线路走向
(三家村渡口)
大运河官塘古道的走向如下是,从今天杭州的大关桥(按:旧名北新桥,因旧时杭州府在此设税关,又称北新关,简称北关)沿运河东岸向北,过拱宸桥、义桥、康桥,良渚街道谢村入境,经崇贤街道余泾渡、三家村、压澜桥、王家庄,至塘栖镇清水港、伍林头南岸炮台角,转而向东约5华里到塘栖镇,越过广济长桥,从广济桥北堍沿水北大街经坝桥、梅家桥向东至新桥湾南口的仁寿桥(因此桥位于三叉河口又名三分桥),过桥后沿黄麻仓库门前的清流堤向东至里仁桥,沿今天里仁东路(此路旧名东栅大街)向东,经王家小桥、日晖桥、六宝村南侧的郁家兜桥、龙眼晴桥至景林村南的跨塘桥。越过高高的跨塘桥至运河南塘(按:因此段塘路从跨塘桥至东面龙光桥约有九华里路,故当地人称为九里塘),向东过戴家小桥(桥内村庄叫戴家埭)、经西河港桥、九里塘凉亭、雷家桥纤塘古桥、至龙光桥,翻越龙光桥再沿运河北岸官塘向东至五杭,再越过万高寿桥至五杭街,沿南岸塘路至博陆街,又越过丰年高桥,再沿运河北塘往东至今天桐乡市的大麻镇、崇福镇止。
(塘栖镇东跨塘桥)
二、运河官塘古道沿线的文化遗存、自然风光和史迹
运河出拱宸桥,经瓜山立交桥及上塘高架桥,往北3公里左右,这片运河就是古代称“三里漾”的、有多条小港交错、河情复杂、盗贼出没的河段。再往北经义桥至绕城高速南庄兜大桥,从这里开始行政区划已隶属于余杭区崇贤街道四维村,南庄兜大桥北侧运河东岸有杭州蓝天天然气发电有限公司,公司北侧30米处,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单孔石梁桥“大有桥”,此桥西临京杭大运河,呈南北向跨于贺家塘港连通大运河的官塘古道上。
由大有桥向北,经疏港公路运河大桥约2.4公里处,有明代古桥“宋家路外桥”,是一座明代单孔石梁桥。此处的运河水面宽达250米左右,当地人称这片水面为鸦雀漾,而古代则将从鸦雀漾向北经横泾桥、宋家路桥、三家村码头、鸭兰桥、王家庄码头至清水港码头止的运河河段称为十二里漾。
十二里漾这一片河流水道应是元未张士诚新开运河以前就已经天然形成的古老水体。
(宋家路桥)
明代塘栖乡贤、谪滇诗人平松雨有诗写到:“藕花官漾十二里,桑荫邻村数百家。”根据平诗可知,明代的十二里漾中,与曾经到处是藕塘莲田的沾驾桥、鸭兰村、三家村一样,水面宽阔的官河之中曾种植过大片的莲藕,被称作“藕花官漾”。此外,这段运河中还与浙东运河绍兴太平桥一般,河中曾筑有石墩,供行船纤夫行走。
(河中纤道)
在这段官塘上,今天的三家村渡口是大运河杭州段唯一还在使用的一个古渡口,相传此渡口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已有140多年的摆渡历史,渡口曾有一座石凉亭,石柱上刻有“朴朴风尘何访小坐,依依杨柳莫误归程”的楹联。这两根石柱尚在尘世,只是已被附近居民砌入沿塘平房中作支撑房屋的柱子了。
从三家村渡口往北约900米,是压澜桥(今名鸭兰桥)桥建于明代,桥旁曾建有一座普济庵,是明代万历年间河西普宁寺住持海珵法师募建。压澜桥过东就是王家庄自然村,王家庄因位于运河岸边,地当官塘古道,历史上与三家村一样,曾经是一个热闹的市集。80年代后才逐渐衰落。
(十二里漾王家庄鸭兰桥)
从王家庄向北约五里,就是塘栖原宏畔乡的清水港码头。
再从清水港往北五里,过安桥、黄泥滩运河大桥至南北河道向东拐弯处,今天龙山化工厂北侧是建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武林炮台故址。这座炮台是清代浙江巡抚衙门为防卫太平军从大运河水路进攻杭州,而在武林头东南岸运河官塘边建造的堡垒,因其位置正好在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向东转折的90度弯角上,故被当地村民称为炮台角(炮台故址属今天塘栖镇唐家埭村)。
关于武林炮台:在丁丙所著《北郭丛钞》中,收录有清道光进士,官至吏、户、刑、兵四部尚书的江西人万青藜(1821—1883)所写的《镇西台记》。文章记载,1856年太平军在江南与清军大战,杭城危急,浙江巡抚何桂清(号根云)向朝廷求援,请求派时任兵部侍郎的万青藜率师援助苏南、浙江。当时太平军已攻下安徽宣城,湖州、杭州均已危急。因浙北地区均为水路,故万青藜认为杭州城北,武林头炮台是一处重要的军事要塞,有此炮台和水陆兵将,能战能守,可以控住杭嘉湖水陆交通,从而达到抗击太平军的军事目的。
据记载,这座武林炮台占地面积十多亩,炮台直径有三十五丈四尺,合今天118米,高度有一丈六尺,等同于今天的5米左右。可谓体量硕大,十分牢固。又配备火炮十多门,火力强大。炮台内还凿了饮用水井供守军用水之需。可谓考虑周全,以作长期守备之堡垒。建炮台花费白银三千多两,建台时间仅用三个多月,可谓神速。塘栖本土学人考证,当年建造炮台的石料竟是就地取材,施工时是将运河石塘上的司宝石(指砌筑于墙基、堤塘、桥梁,凿成长条形石块的俗称)拆下,用来砌筑炮台档墙。
这座炮台,也是古代杭州城北一个重要的水上军事要塞,官府在此设卡布防,可以确保江南漕运黄金水道的安全。
炮台存世究竟有多少年?现有的官方史料及文人诗文中都没有相关的记载。但根据1927年五杭村民重修村西“兴国桥”时,曾从伍林头购买过一批从“武林炮台”拆下来的司宝石,用来修桥。又经塘栖耆老口述,民国年间拆武林炮台卖石谋利的是塘栖绅士姚济人,当年曾引起当地民众关注,并引起讼争。
此外,根据《余杭地名故事》一书中杨秀良《炮台角传说》记载:“民国后期,这座炮台由塘栖士绅陆秀石发起,拆炮台石料修砌运河石塘,炮台大部被拆除,上世纪70年代末,还能看到炮台旧址痕迹,附近村民建房时仍去挖炮台石块砌墙脚。”
据以判断,武林炮台最早是1927年前后开始被拆的,故其存世时间大约有60—70年,后来的逐渐成为遗址了。
(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