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马幼眉的故事
| 分类: 故园风情 |
绿水缭绕碧浓荫,当年大医隐此村。
——平宅名医马幼眉故居
南北流向的京杭大运河和东西流向的胜利港环拥着一座古老的村落,东塘平宅村。
平宅古名仲墅,《唐栖志》记载:仲墅之名起始于宋,相传宋时,有仲氏兄弟素雄于资,开市于此,贸易成集。因方腊之乱,有部将某屯军于附近“洛山”,索饷于仲氏,仲不答应,遂统兵剿之,无噍类(按:噍类指活人,指没有一个人生存)。惟一老妪抱一襁褓子,遁之所得免。寇平后,仲氏舍宅为道院,名曰:“真福宫”。这是宣和年间的往事。
而平宅的得名,则要追述至明朝初年,松隐老人平显家于此村,松雨轩、水竹节居皆为一时之胜。老人所著《松雨轩集》中:“万顷水云横里北,百年邱陇洛山阳。”“藕花官漾十二里,桑荫邻村数百家。”“洛山茶笋梦依依,水竹空思仲墅村”。均是咏平宅的诗句。因了平氏一族隐于此村,故后世称此村为平宅。
到了清晚又有名医马氏居于此村,迟至今日,平宅村中尚有晚清名医马幼眉故宅存于世间。今天平宅丝网埭西南侧的那幢挂有丝网埭36号门牌的古老宅院,即是马幼眉之故居。
近日我去平宅村,在村委会小周陪同下寻访马宅。
说来非常巧,马宅西侧紧邻的那户人家主人,竟是我那位多年前插队在此,并嫁在此村的本家堂侄女。40多年来,她一直在当地小学教书,陪同我过来的小周正是她的学生。她男人冯先生早年是部队复员军人,回乡后在平宅村当过村干部,现如今两人都已退休在家。
交谈中得知,马家后人中并无学中医的,如今马幼眉那年已六十多岁的嫡孙住在杭州城里,而这幢老宅十多年前即已卖给冯家了。他们带我看了这幢曾经是塘栖乡间最奢华的晚清建筑。
说这幢老宅前,先来说一下平宅村的地形。
平宅古村西有东塘港支流胜利港,此河长有五公里左右,从葛仙桥西北的东塘港,往东南流经官塘漾及平宅村西侧那条胜利港,在沾桥王家庄对岸与京杭大运河交汇。而平宅村中间又有一条东西向的河流,从西侧东塘港支流往东约1.9公里汇入大运河,隔着运河,对面即是宏畔古太平安桥的河口。从地图上看整个平宅村朝向面南偏东,京杭大运河从杭州一直往南,在平宅村东侧河流偏向西北,宛似一条巨龙将平宅古村抱入怀中,而西北面东塘港支流则处于风水学上的白虎方位。故平宅村的风水形胜宛若燕子窝。
而马家这幢百年老宅位于丝网埭南侧,处于整个平宅村的正中方位上。老宅门前就是流经村中的东西向河流。
马幼眉故居是一幢标准的三开二进的徽派建筑,原先前面建有三间平厅,约在八十年代末或九十年代初被改造成三间砖混结构的二层楼房。后面宽大的石砌台门里面,即是如今保存着框架的,已拆去前后箱房的三开间的二层厅屋。一眼望去,房屋的前天井被新主人搭上了彩钢板的顶棚,三大间厅堂原先有精美雕花的前后堂窗门早已被人拆卖,厅堂正中间的退堂板也已不见了踪影。上至二楼,三个大房间都堆放着杂物,房间隔断也被拆掉,前后窗门全无,可谓南北通透,前后透风如凉亭。整幢大宅,只有前廊留下的三件牛腿和残破的月梁以及正厅梁柱间那精美的雕花似还在彰显着旧时主人的地位和荣华。
(以上故宅内景)
前廊东侧的腰门出去还有一个一开间的跨院,其主体建筑是一间平房,估计是从前马家的厨房,也早已被拆掉了门窗板壁,但小院中青石板铺垫的天井,尚还保存着旧时的建筑风貌。
记得数年前曾听塘栖做旧货家俱的朋友说过,曾见到过马家这一批堂窗,正是塘栖一带乡间所见最精美的,而且其所用材质是名贵的楠木。
回到马氏故宅门前,原先的道地已是冯家的菜圃,老冯家还养着几箱土蜂。二楼上则有几只鸽子笼养着鸽子。在已封闭的跨院前门口则搭着铁架,种着数十盆兰花。
从河埠上向东眺望,可见到村委办公楼前,万福新桥西南侧那棵百年古樟树,樟树前面,是旧时平宅西方庵的旧址,如今则是一幢七开间的平宅大队的礼堂。据说,该礼堂也已成为了余杭区的历史建筑了。
关于马幼眉,能查到的资料很少。仅知马是清代末年余杭名医姚梦兰的嫡传弟子,约出生于十九世纪中叶。他师从姚梦兰学医,因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故悉得其师真传。
余杭姚派中医内科,当年可是大名鼎鼎的,曾是杭嘉湖平原上重要的中医流派之一,在浙北、上海、苏南有较大的影响。
姚派创始人姚梦兰(1827—1897),名仁,字仁斋,号梦兰,以号行,仁和县永泰乡钱家兜(今余杭区仁和镇)人。生于清道光七年(1827),仁和县诸生(秀才)。姚梦兰习医经历带有几分传奇色彩,据说姚年轻时习儒业,后因患肺痨病几死,正好瓶窑镇回龙寺老僧至永泰行脚,将其接至寺中,悉心医治,并授以气功,每夜相对静坐,年余病愈。老僧又授以技击之术,竟成伟丈夫。自此以后弃儒习医,悉心钻研医术,40岁后,悬壶于本乡,医名大振,逐渐形成自己的流派,曾救治杭州府台重病母亲,声名大噪,终成浙北名医,被誉为“晚清浙江省四大名医”之一。
姚氏平时乐善好施,贫病者求治,不收分文,其德行医术为时人传颂。他的受业弟子主要有二子姚耕山、良渚莫尚古、平宅马幼眉,三人均得其真传,为一时名医,人称“三鼎甲”。后来沪杭名医叶熙春,嘉兴名医潘韵泉师从莫尚古;史沛棠师从姚耕山;余杭巴桐轩、塘栖朱少白、高如章师从马幼眉,皆姚之传人。姚派传承迄今已历五代,据统计,其传人达150余人,连同与之“一脉双峰”的野茅山分支,姚氏门人不少于200人。
(网上下载的姚耕山用签)
姚派运用传统医药“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等基本原则,以温病学说为基础,秉承清初苏州名医叶天士理论,又博采众长熔于一炉,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主张祛邪为先;以胃为本,注重后天调摄;用药主张清灵,等等。姚梦兰独有的“香炉烛台”型处方书写格式带有传奇色彩,成为姚派的特征。历代传人宗其温病主旨,又代有发展,其中第三、四代达到鼎盛,影响曾扩大至省内外。
“姚梦兰中医内科”于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而在姚梦兰嫡传弟子之中,马幼眉一生收有15名徒弟,是三位传人中授徒最多的,可见其当年在杭州医界的名气。在其弟子中巴桐轩、高如璋、朱少白等都有高超的医术。
巴桐轩(1889~1961),生于杭州祖庙巷,后定居仓前镇连具塘村,在当地享有盛誉。
巴桐轩自幼酷爱读书,18岁时拜杭城某梁姓中医为师,其师认为巴是医家大才,遂转为介绍去平宅马幼眉处进一步进修。马系姚梦兰的得意门生,巴桐轩得此名师指导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民国时期曾为余杭县中医会理事之一,解放后是连具中医联合诊所最早成员。巴桐轩以诊治时病见长,善用清凉之剂而屡起沉疴,认为“肝以泻为补,胆以通为用”,“去得一分邪即是复得一分正”,反对动辄投以滋补之品。巴又擅治内痛,精于脾胃调理,惜晚年双目失明,仍以切脉对重病、疑难病者断生死,预后常十有九验,实为一方名中医。余杭一带乡民敬服其为“半仙”。
还有塘栖朱少白,出生栖水名门,是清代大理寺卿朱学勤的后嗣,他得恩师马幼眉言传身授,继承了姚氏内科真传,在乡里行医医术高明,尤对急危重症之抢救有丰富经验,挽救沉疴每奏奇效,妙手回春。他处方独特,有“朱一帖”之誉称。其医德人品至今美为乡里传颂。
但不知什么原因,马幼眉从医事迹不太彰显,家乡史料少有载之。
诗曰:
绿水缭绕碧浓荫,
当年良医隐此村。
悬壶济世仁者术,
正是杏林好风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