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文自古堪叹叹,冉冉韶华难更赊。

(2016-03-03 16:58:53)
标签:

传经堂

考证

长桥之西

运河之南

分类: 读史有味

《塘栖园第考》

咫尺暮云生杳霭,一时烟水到空堂。

——卓天寅和塘栖传经堂

(修改稿)

 

人文自古堪叹叹,冉冉韶华难更赊。
(塘栖传经堂故址大祗位置)

  

      说起清代初年塘栖知名度最高、名声最响亮的园亭别墅,应属卓天寅的传经堂。

      传经”,即是指传授“经学”。

      经学是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一门学问。

      春秋末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长期的政治活动失败后,返回故乡鲁国,编订和整理了一些传统文献,形成了六经。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指出,孔子编辑了《书》,删定了《诗》,编订了《礼》和《乐》,作了《易》的一部分,并根据鲁国的史料创作了《春秋》。自此以后,儒生们就以六经为课本学习儒家思想。

      汉武帝即位后,为了适应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设立五经博士。从此儒学独尊,《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神圣的法定经典,也成为广大读书人必读的经典。

      当时的经学主要是注疏经书。所谓注,就是直接对经典的文字的意义加以解释说明,但有些注因为太简要或年代久远了,因此後代学者要为注再作解释,此称作疏。

      除了注疏之外,其他如解、考证、集解、正义等等,名虽不同,但作法大多类似,都是对於经书的一字一句详加研究,希望能了解它真正要表达的意思。经书的许多内容难以理解,充满争议,但却又是包括了解释宇宙秩序、社会政治、道德规范、甚至日常生活等等一切的准则以及正当性来源,所以研究经书便成为汉代以来读书人最重要的学术活动。加上汉武帝对於经学的奖励推行,使通晓经书的人获得礼遇,从而投入经学研究的人更多。故在东汉时便有遗子金满盈,不如教子一经的说法。

      《汉书经籍志》中,把当时的学术区分为经、史、子、集四种,即以经学为首,这种分类方式,一直到清代仍为人们所接受。 

      卓天寅的“传经堂”即为清代康熙年间,三吴两浙[1]地区最为著名的传播经学的场所。 

   史籍中有关传经堂的记载

      清光绪《唐栖志》载:

传经堂,在长桥之西。卓亮庵以祀入斋、左车、珂月三先生,并藏卓氏遗书,有《传经堂集》行世。《仁和县志》载入古迹,云:卓氏三世读书处,旧在市东或指东园。今其孙天寅移官塘口,并筑石坊,旌其母节。

文中卓亮庵即卓天寅,字火传,明末清初塘栖人。

唐栖志》中载有:明中晚期至清康熙间塘栖卓氏家族的情况,主要是指卓贤一家。

      明王世懋撰写的《见斋卓君传》中,全面介绍了卓贤的情况。“传主名贤,字思齐,号见斋。业贾,卒年七十八。父廷俊。元配朱孺人,名顺秀,字葆贞,“为君置贰妾,先举一子文卿,而后得明卿。文卿成乡进士有夭。孺人殁久之,而君更有所置,得子彦卿、达卿、显卿、顺卿。子姓彬彬盛矣”[2]

      而传经堂则属于卓贤第五子卓显卿一房。

卓显卿字襄野,号入斋。他是府学贡士。

      显卿之子卓发之(1587--1638)一名能儒,字左车,号莲旬,无量。工诗文,与唐宜之、傅远度,被汤显祖誉为秣陵之三株树。著有《漉篱集》。

      发之之子卓人月(1606--1636),字珂月,号蕊渊。复社成员。工诗文,著述甚丰,代表作有《蕊渊集》、《蟾台集》。

      人月之子卓天寅,字火传,号亮庵。顺治十一年(1654)甲午副贡。乙酉(1645)福王(朱由嵩)称帝,马士英当国,政治腐败,天寅上书请诛马士英,天下称快。卓天寅退出仕途后,在塘栖创建了卓氏传经堂。康熙三十四年(1695)卒。著有《传经堂集》、《静镜斋集》、《芋庵北归诗草》。子二:胤域、胤基。

      天寅长子卓胤域 字永瞻。久困场屋,抑郁而殁。

      次子卓胤基,字次厚,号履斋。康熙十七年戊午(公元1678副贡生,官衢州教授。著有《江上草》、《吾家吟》等集。

      在翰林院编修李澄中的《卓氏传经堂记》中有转引自卓胤基的话云:

     “吾家自入斋公至小子胤基五世矣,皆中副车、贡、国子。予竭力筑传经堂以奉先人祀”。

      李澄中还从经学视角评价:“入斋、莲旬、蕊渊三先生皆以经学为儒宗”[3]

      关于传经堂之名,最早应是卓天寅祖父卓发之所起。

      《唐栖志》卷十一,人物四,耆旧上有卓发之传:讲其“博究缣湘,名其堂曰‘传经’,以延四方贤俊。”据史料分析,此传经堂应是其父卓掳所建的“水一方”别业之内的一处建筑。是入斋、莲旬、蕊渊祖孙三代读书藏书之处。

      至天寅之父卓人月时绘有传经图,他更为此图写有传经图赞,赞曰:

      大父入斋翁,生平嗜学,一经自怡,无行不与。我子孙一隙之明,皆其启佑之德也。阅兹三世团栾之象,可想见春风共坐之意云。遗金不如遗经,积书不如积德。源洁者清流,根固者荣末。念福泽之匪今,溯劬劳于谁昔。斯图也将无旷义徽献之家,抑亦洵轼迈过之宅。胡然而聚此一堂之盛,胡然而湛此六艺之籍。襞古为衣,煮字作食。盖有冥中之玄德以玉其成,而无籝内之黄金以累其识。子子孙孙,似之无尤。 

      延至卓天寅退出仕途后,在塘栖运河南岸,长桥之西,的住宅之旁斥资创建了传经堂

      关于卓天寅,光绪《唐栖志》卷十二·人物五·耆旧下有其传:   

      卓天寅,字火传,号亮庵。初名大丙,卓发之孙,珂月子。卓天寅负异才,蜚声庠序(按:指古代的地方学校),推重于倪鸿宝、钱牧斋、吴梅村、周仲驭、张西铭诸先达。又问学于黄漳浦(道周),得其经济日用之学。风雅领袖,诗宗盛唐,不落卑靡之习。家有传经堂。即其舍旁宗祠也。奉祖考之遗书,教授子弟。又常与朋友讲习其中。有月波楼,芳杜洲藏书数万卷,(按:加上其曾祖卓掳水一方的藏书)四方士至皆馆之,读书其中。又喜二氏之学,造清流寺于塘栖里,以供四方高僧。建升元观于计筹山,以容海内羽流。著述等身,名满天下。中顺治甲午副榜。著有《静镜斋集》,《芋庵北归诗草》。六十九岁卒(按:时为康熙三十四年)。长子胤域,字永瞻,有《思斋诗抄》。次胤基,字次厚,别有传。

      史籍记载:卓天寅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其父卓人月崇祯九年逝世时他才年方十岁。十二岁时其居住在金陵的祖父卓发之也离开了人世。故他从小是在寡母的辛苦抚养下长大的。

      其堂叔卓人皋写的《卓母丁太孺人哀辞并序》中有:“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天寅贡入太学”。这一年他三十二岁。他是因检举科场作弊之事而离开仕途的。回塘栖后见家中母老子幼,遂杜门不出以奉养母亲。

      从此文中可知,卓天寅三十二岁以前一直奔忙于功名,故其传经堂最早创建时间应在清顺治十五年(1658)以后。

      关于传经堂的规模布局。

      卓天寅应是在顺治十五年以后建成传经堂的。

      清康熙间塘栖人张之鼐的《栖里景物略》一书中根据卓天寅同年好友湖州知府吴绮的《传经堂记》作了记载:

      传经堂。

      长桥之西,有卓子亮庵祀入斋、莲旬、蕊渊三先生之祠宇在焉,署其门曰“卓氏三世大儒之祠”,表其门曰“节孝”,盖旌其母丁太夫人也。其堂曰“传经”,其先世曾有图,故取其义耳,时系蕊渊之赞于首册,以祀先生之处也。堂三,后有池,松竹花石旋拱其际。傍更为三楹,曰“只是读书”。池中有亭,曰“水心云影”。方槛高廊,董宗伯(董其昌)所题,曰“且吃茶”。廊之前有亭,曰“泠泠来风”。转陟数级,曰“相於阁”。阁之下,桐阴数椽,曰“无事此静坐”。界于短垣之东偏,曰“桥西草堂”。溪山之旷览,台榭之伟观,具在吴太守《记》中。然人文之盛,而此祠足为里中之冠冕云。

      又,坊表:

      “节孝继风坊”为清故拔贡生卓人月妻丁氏立,康熙八年旌表。在卓氏祠前。(此指卓天寅母亲康熙元年六十岁时,三老(按:所谓三老是古代掌教化的乡官。)上孺人之品行于三台(即司吏台,御史台,谒者台。),三台下文,命学使旌表之,曰“节孝”,曰“全才”。这是卓天寅依据朝廷恩准,在家祠前建造了表彰母亲的“节孝继风牌坊”)。 

     根据上文可知,传经堂是一座建有石库台门的祠堂建筑,台门上悬挂“卓氏三世大儒之祠”的横匾。主体建筑厅堂上方悬有“传经”匾额,故这里正是卓天寅为祭祀其曾祖父入斋、祖父莲旬、父蕊渊三先生的家祠。祠前朝运河,立有一座表彰其母丁氏的节孝牌坊。祠堂有三进,后有池,池畔栽有松竹,布置假山花石。旁边还有一幢三开间的房屋,匾额“只是读书”。池中有亭,额曰“水心云影”。沿水池往南,方栏杆围成的廊榭上悬有一块前朝董其昌题写的“且吃茶”旧匾 。廊的尽头又有一亭,额曰“泠泠来风”。再转而向上数级,有“相於阁”,匾额是卓天寅请史部主事王士禄所题。登上此阁,南可眺望皋亭、黄鹤之山,往西则可远眺獐山、洛山,以及武康方向的封山、禺山。相於阁下面,桐阴之下又建有房屋数间,匾额“无事此静坐”,是入斋先生生前题写的旧额。再绕廊数步,隔着矮墙的东偏,又有一幢楼房,匾额“桥西草堂”,这是传经堂的附属建筑,其楼上贮藏卓氏三代人积聚的遗书,楼下则是卓天寅教授子孙读书的讲堂。

 

传经堂在塘栖的大祗位置?

吴琦《传经堂记》一文中有:

之东百里,环山而秀,回水而清,桑麻平野,闾(音:汉,指里巷门,也指墙)辐辏,曰唐西。固杭湖两郡接壤,而南北之孔道也。塘西之西,有广济桥,里名长桥,水陆络驿。桥之西,辽廓平旷,荡若无外,有楼观亭榭萦带骞腾者,卓氏祠宇在焉。其堂曰“传经”,为火传氏天寅祀其曾祖父入斋、莲旬、蕊渊三先生处。后乃潴泉为池,插竹为篱,松柏花石旋拱其际。

     以上“桥之西,辽廓平旷,荡若无外,有楼观亭榭萦带骞腾者,卓氏祠宇在焉。”隐约道出了传经堂的所处位置。

      何琪《唐栖志略》也载有:

      传经堂,卓火传所构。父人月,远祖敬,忠于建文┅┅堂即其舍旁宗祠也。奉祖考之遗书,教授子弟,又常与友朋讲习其中。

      王阮亭《传经堂歌送卓永瞻归浙西因寄火传》:

      朱竹宅《传经堂记》,仁和卓火传氏,立宗祠于舍东,榜其堂曰传经。卓氏居塘栖,门才特盛,以经学闻者五世。然试多不利,或荐于乡矣,而试于礼部,辄下第。或于省中试矣,仅列副榜┅┅永瞻火传子。

      王丹麓的《题卓氏传经堂》诗:

      经术传家远,河浜构宅新。

      根据以上诗文,可判定当年的传经堂位于塘栖镇长桥(广济桥)之西,圆满桥东侧,解放后曾开办过塘栖和平丝厂、劳动中学、塘栖地区教育办公室等企业单位。其建筑布局及规模,因古代运河南岸是官塘要道,故传经堂是坐南面北朝向大运河的。

      据此可知,传经堂正是卓天寅住宅旁的宗祠。占地较大,卓天寅精心规划布置,将家祠、花园亭榭、藏书楼(即桥西草堂)等功能巧妙融合在了一起,建成了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天寅在此教授子弟,与友朋讲习论道。

 

      传经堂在当时及对后世的影响。

      塘栖卓氏自卓贤经商发家后;经其子文卿、明卿、文炎、显卿;其孙辈卓尔康、卓发之、卓禺等在文章科第上或营商事业上的成就;又经玄孙卓人月、卓人皋、卓异在文学和仕途上的建树。其中最显著的是卓掳一支,在科举仕途上虽无大的成就,但入斋、莲旬、蕊渊祖孙三代家学相承,倡明经学,可谓名满天下。至卓天寅时,则更加发扬光大,为天下读书人所尊重。  

      传经堂建成后,清初有众多学人从不同角度对卓氏传经堂作出评价。第一个为此堂写文章的是卓天寅的同学吴绮,他于康熙五年农历八月来塘栖传经堂,写下了传经堂记。当时吴琦任官湖州知府。   

      吴绮(16191694) ,清代词人。字园次,一字丰南,号绮园,又号听翁。江都(江苏扬州)人。顺治十一年(1645)贡生、荐授弘文院中书舍人,升兵部主事、武选司员外郎。康熙五年任湖州知府,以多风力,尚风节,饶风雅,时人称之为"三风太守"。后失官,再未出仕。 

      此后又有杭州人,学者陈祚明写的记文。陈是卓天寅的发小,这篇文章是天寅长子卓允域于康熙六年去北京请陈祚明写的。文中有“岁丁未(按:丁未是康熙六年,1667),祚明在燕山,火传之子胤域亦至,颀然伟丈夫也,能为诗歌古文辞,如火传少时。祚明窃喜火传有子,能负荷先业,甚善。卓氏五世克成家学,并知名海内。一经之传,肯堂肯构,久勿替,讵不盛哉!会胤域属祚明作《传经堂记》,将乞言名公巨卿,表扬先世之遗烈,祚明因之有所感矣。”此段文字亦可印证,卓天寅的传经堂建成于康熙五年以前。     

      在宁波李邺嗣写的传经堂记中更进一步道明了传经堂的渊源和对当时士子的影响。

     予所闻三吴间,则有塘西卓氏焉。卓氏自入斋先生经行笃备,号为大儒,其言曰:“天下理之精者,皆六经所有。”又曰:“儒者舍经,则其学不自坚。”即知先生所造之粹矣。先生之子曰莲旬先生,孙曰蕊渊先生,世传其经义,名最高,江南推为儒宗。曾孙曰天寅,则今日吴中所称卓子火传者也。火传有二子,曰胤域、胤基,并知名。盖自入斋先生倡学至今,历五世矣,火传立祠以奉尝三先生,名曰“传经堂”,所以重先人之教也。

      夫自遭乱以来,典文残落,鸿都、东观所藏,亦俱荡散,一时学者竞为滔之言,不复知六经旧学,而卓氏独能起庙堂藏其遗书,使子孙日讲习于中,此其事亦诚未易,即不敢以伏博士相衡,而以比龙亢桓生之门,亦何让焉!

      适火传遗书,吾友董巽子属予记之,将立石斯堂,以示世世子孙。余心慕火传门风,因以两京伏氏、桓氏之盛告之,使后来登斯堂者,素木匏叶以祀其先人,仰见渊源三世历历可征,相与益衍前人所未尽,以久其传,则卓氏之后必有大者,俱将有藉于斯堂也,因乐为之记。

      甬上后学李文胤(杲堂)撰,万斯备书,中山王子仪镌。

      李文胤即李邺嗣是明末遗民,清初甬上诗社中艺术成就最为卓越的诗人。他对传经堂评价很高,认为在异族入侵,山河破碎,大量民间藏书楼被毁,典文残落散荡,中华文化即将断层之时,塘栖卓氏能建造传经堂,使经学精髓得以传承,这是难能可贵的。

      据此文可知,当时李邺嗣撰写此文,并由其长婿著名书法家诗人万斯备书写,卓天寅父子曾将此纪文镌刻于佳石,立于传经堂中以永久流传。

      之后,文学家,福建莆田人余澹心(怀);学者程邑,都为传经堂写了记文。

      此外,还有卓天寅的同学好友计东写的传经堂记

      纪文指出:

夫六经灿然天地间,其言皆庸言,其行皆庸行,勗人以守经,而不责人以行权,故谓之经。盛世以经术治其国,世家以经术传其家,其义一也。观卓氏之祠堂,而忾然念其所以称兹堂者,知其能世笃于经之义。忠贞之事其君,火传之不忘其亲,经之大莫过于此也。引而伸之,信于友朋,厚于宗族,约束其身心,而发扬乎事业,皆本之传经之意,不若西汉末之儒,习其经文而不守其经义。卓氏即百世有令人焉可矣。吴公与余皆火传之同年生,同读书成均,对大廷,而余先君子又早识珂月先生于沈君晦中翰家,羡其丰采言论若神仙,故余与火传定交,在舞象之岁。今又羡永瞻能惓惓乞言于父友也,亦为之记,使其归而献之父焉。

      计东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也是卓天寅同年同学。    
      
太仓举人周肇,康熙六年(1667)夏日也应卓胤基之请在京师为传经堂写了记文。

      泾上杨鸣鹤,清初官吏学者、散文家汪琬,吴江人叶元礼等俱写有记文。

      张坛:康熙六年夏四月,予下第在京师,火传子永瞻自杭州来,以吴公《记》示余,记载其山川土物风景及其堂之制度,前后池亭楼阁,祖若父之题咏,名公巨卿之赠答甚悉。

      为传经堂记写跋文的有嘉兴人,曾任山东登州知府的谭吉璁。胶州人,官至布政使的法若真。

      塘栖卓氏传经堂在当时影响很大,卓天寅与其子卓永瞻、卓次厚又遍交天下文人。所以还有许多名人为传经堂写下了大量诗文。

      他们是江宁纪映钟伯紫、嘉善魏学渠子存、松江计南阳子山、苏州缪彤歌起、如皋冒丹书青岩、杭州吴振宗兴公、杨文沅、常熟钱朝鼎黍谷、苏州宋德宜蓼天、新城王士禄西樵、新城王士祯阮亭、颍川刘体仁公勇、黟县黄元沼自先、武康韦人凤六象、杭州余杭人陆进荩思、广东程可则周量、松江沈荃绎堂、盐城孙一致惟一、嘉兴何元英蕤音、盛京米汉雯紫来、余杭严曾榘方贻、江西彭期、嘉善魏允枚卜臣、杭州程霖雨三、苏州施諲先又皇、四明董道权巽子、德清沈应旦方平,合肥龚鼎孳芝麓、石门郭演寅客、绍兴沈胤范康臣、松江叶映榴苍岩、四明钱光绣圣月,此外,还有万斯选、范光阳、柴绍炳、叶大纬、等人。

      卓天寅父子将其缉成《传经堂集》,《传经堂燕集诗》传承至今。

    卓天寅的生卒年,根据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后郎净《卓人月年谱》考证其逝世于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据此,则传经堂主人卓天寅的生卒年为(1627—1695)。

      至卓天寅堂侄卓九如(蔗村)有一首“集传经堂分得家字”词:

沁园春

我愿如何?愿穷一经,青毡世家。

况登楼赋罢,更耽杯酒;倚槛吟遍,且吃杯茶。

曲岸生凉,北窗背日,花外佳宾驻小车。

应共赏,有青山蜒蜿,疏竹欹斜。

人文自古堪叹叹,冉冉韶华[4]难更赊。

只锦囊数句,消磨昌谷;新书数卷,寂寞长沙。

鹦鹉洲边,凤凰台畔,依旧风光日夕佳。

千秋事,但容雍俎豆,遑问其他。

      卓天寅父子相继的“传经堂”,至卓胤基(次厚)身故后,即已式微。延至乾隆四十六年,塘栖“忆鸣诗案”文字狱发生,卓氏合族被累。

传经堂主人,卓天寅曾孙卓花农烧毁了家中大量书籍。曾经辉煌一时的传经堂,至此时已仅是一座日渐颓败的家族宗祠了。又经历了咸丰年间太平天国革命,传经堂烧成白地成为废墟。

      塘栖那座曾经声名显赫,承继栖水文脉的传经堂,虽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但传经堂中那一抹曾经照亮过黑暗中华大地的灿烂星光,则已永远定格于历史长卷之中,并薪火相传,激励着后世子孙自强奋发。

      前人有诗曰:

钱塘甲第纷如绮,唯有斯堂为宗祀。

富贵繁华等一瞬,文章意气足千秋。

皋亭之山山可灭,钱塘江水有时竭。

惟赖斯堂万古存,世世传经终不绝。

 [1]三吴两浙,三吴、宋税安礼《历代地理指掌图》以苏(东吴苏州)、常(中吴常州)、湖(西吴湖州)三州为三吴。两浙、亦作 两淛 浙东和浙西的合称。唐肃宗时析江南东道为浙江东路和浙江西路 钱塘江以南简称浙东、以北简称浙西。

[2]、《王奉常集》卷16

[3]《白云村文集》卷1

[4]、冉冉韶华,反映美好的时光渐渐流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