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
标签:
先生作用未经内层裂纹 |
分类: 收藏记趣 |
雨过脚云婪尾垂,夕阳孤鹜照飞时。泥澄铁镟丹砂染,此碗陶成色肖之。
长树居藏
——清代祭红折腰碗
据资料介绍:古代瓷器中的祭红,是景德镇陶工在明宣德时期创烧的著名红釉品种,它是以铜为着色剂,用普通制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锡,生坯上釉,置于还原焰气氛中,在1250℃-1280℃的高温下一次烧成。祭红釉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稳定,釉面莹润均匀,釉中无龟裂纹理,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祭红釉釉色深沉,釉面光润,不甚透明。
祭红瓷始创于明永乐、宣德年间。当时皇室常以它作祭器,祭祀郊坛社庙,故将此种红色命名为“祭红”。当时人们在配制祭红釉料时不惜工本,往往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等珍贵之物碾成粉末掺入釉料中。但即使这样,也很难烧制出好的成品。由于祭红釉瓷器十分难烧,因此它比其它颜色釉更为名贵。
到了明中晚期,祭红烧制工艺曾一度失传,至清代才恢复烧造,雍正、乾隆时烧成的祭红,色泽比前朝更加艳丽、多样。
一,祭红热稳定性较好,釉面没有裂纹,不但能够装饰陈设瓷,而且还能装饰餐具,茶具、酒具等坯体很薄的日用瓷。而其它铜红釉的制品,包括钧红、郎窑红、玫瑰紫、宋均花釉以及各种窑变花釉,它们的坯体都很厚,十分笨重,只适宜装饰厚胎的陈设瓷。不适合装饰日用瓷。
二,祭红的特点之二是釉面不流。因为釉面不流,故而不脱口,器物口沿与底足才会有美丽的灯草边;因为釉面不流,故而圈足不粘垫饼,故而坯胎可以较薄。也因为釉面不流,釉料的熔融和玻化程度不够;在它坯体成熟温度升高时,釉汁没有得到充分熔融,使它不能达到像玻璃一样的均一组织,而是玻璃质与晶体的混合体。用偏光显微镜进行薄片观察证实。发现釉层中有大小不等的气泡,除此之外,未见异物,即使放大900倍也未发现釉层中有可见的晶体存在。
三,祭红的工艺处理使得它呈现更悦目的血红色调。在工艺处理上,如钧红与郎窑红在烧成前釉层很厚,要求厚度1.5—2.5mm,釉料在烧成过程中流动性大,成瓷后的厚度却只有0.2—0.3mm,釉面透亮,具有玻璃一样的光泽,可照见人影。
由于铜红釉表层在烧成过程中易被氧化,在烧成后期的成瓷阶段,表层釉汁流到下面垫饼上,从而保护了内层红色的形成。而祭红釉层厚度要求严格,釉层较薄,只有钧红和郎窑红的三分之一。因比钧红、郎红就失去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因素。此外,钧红釉是施在经过1300℃高温煅烧过未上外釉的胎上,坯体的高温物理反应已基本完成,碳酸盐、碳素、硫化物及有机物均已氧化或分解排除,对釉面在烧成过程中的影响很小,故而钧红的成品率较高,而郎窑红,祭红釉料是施在未经煅烧过的生坯上,坯体在烧成氧化过程中对釉面会有程度不同的损害作用,故而郎窑红比钧红成品率低,而祭红比郎窑红的成品率更低,工艺上更难烧造。
景德镇的祭红难以烧造,民间称之为“千窑一宝”,也就是在上百炉的窑火中,才能得到一、两件祭红。清人在《景德镇陶歌》里专门记述了烧制祭红的难度:“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
陶瓷的艺术就是火的艺术。不同成分的釉料在不同温度、不同烧成气氛中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颜色,是火改变了陶器坯胎的化学成分,是火把普通的泥土变成了晶莹剔透的宝石。
长树居的这件霁红瓷碗,虽然无款,但也隐隐透露出一股贵气,不由让人生出些许爱慕。
张浦生先生将此碗定为乾隆朝之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