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谷禅师复建的瓶窑真寂寺
标签:
曾来真高僧大德缘由先生两天 |
分类: 读史有味 |
光绪苕溪险塘图上标注的“瓶窑真寂禅寺”
其绘制此图的缘由是因了光绪壬午年夏天苕溪险塘大溃,
钱塘赵姓县令,会商于大绅,集款修复了大水冲溃的西险大塘。
号称“苕西小隐布颿无恙子”这位文化人,参与了这一工程,
并绘制了西起临安,东至德清县域的“苕溪险塘图”。

在这份地图上,绘图者明确标示了明代闻谷广印禅师创建的瓶窑真寂禅寺的位置。
禅寺位于瓶窑直街之东,回龙渡口北岸,图上标示“真寂院”。
民国30年代,郁达夫先生来瓶窑游览过的回龙寺,即是古时的真寂院、真寂禅寺。
今天瓶窑老大桥东侧,瓶窑粮管所的位置即是古代的瓶窑真寂禅寺故址。
清《嘉庆余杭县志》记载:真寂禅寺在瓶窑。
《径山志》载有明朱国桢《瓶窑重建真寂禅院记》:
言天下之名山,无不举东西两天目者;言天下之名刹,无不举径山者。
远则国一、大慧诸祖之法席,近则紫柏、可大师之灵蜕在焉,故黑白之侣登临两天目,瞻礼径山者,日无虚晷,或乘竹筏缘溪涧而进,或包腰芒穿林麓而入,虽水陆异途,要必于瓶窑发足焉。
故言两天目、径山,又无不先举瓶窑者也。
然其地俗朴民俭,自农桑外,多以埏埴为业,故市廛之与陶穴,相望如栉比,
而求所谓伽蓝精舍,则杳乎无闻。
登临两天目,瞻礼径山,托宿焉者非寄民庐,则依食肆,虽缁衣白足之流,势不得与齐民异,
有识者过之,未尝不徘徊兴叹也。
闻谷禅师慨然捐衣钵,为善信倡,访真寂废刹故址,复建禅院,为往来食息之所。
厚直市地,集材构屋,凡为佛堂若干楹间,僧寮若干楹间,墙篱门庑、树井湢溷,各有其所,虽无雄殿杰阁震竦观听,凡所以供佛养僧之具,灿然备矣。
院未有储粟,而居民千余家,环拱敬信,每食必贮净饭一瓯,以俟禅师使沙弥三四辈,
聚而归之蒸饎,以为僧食。
食时,主客僧恒不下千指,无匮乏之忧。
晨钟暮鼓,木鱼梵呗之声,闻数里外,有过大丛林无不及焉。
久之,四方敬信者日益众,竞为师佃复古安众寺,并旁寺山场二顷,有得以供薪爨。
又陆续施买饭僧田五十余亩,稍佐净食云。
盖禅师貌温而气寂,行修而言中,当其在云栖会下,苦行菁山,名闻已洋溢诸方。
乃余所醉心禅师者,不止是。
自初祖西来,而义学之士,疾之如仇。六祖传衣,而南北宗亦相为水火。
盖我相难浣,法执易起,所从来久矣。
紫柏以单传之印,倡道径山,而云栖大师专提净土二大士之权实,隐显讵可凡情分别,
而偎墙倚壁之徒,亦遂各分门户。
今禅师不离净土,直契单传,且以云栖之的派,作径山之津梁。
此真寂院之作,盖亦借事显理,合异为同之妙用也。
按志:院始建于宋宝庆间,中更废兴不一,重建于万历四十二年甲寅,落成于次年乙卯。
院成后,师旋入闽中芝山。
至泰昌十月,徇善信之请,复来主院事。
及天启改元季冬,而国桢始为之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