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2012-10-24 16:33:45)
标签:

杂谈

沈大伯

b4

广济桥

苕溪

分类: 桑梓遗珍

芦花两岸晴山雪,再寻苕溪先试桥

——先试桥与安溪广济桥

 

    秀丽的东苕溪从瓶窑向东,流经已撤并至良渚街道的安溪古镇,其中安溪北塘秧丝墩至南塘五马村一带,正是东苕溪风景最美丽的河段。

    正是芦花飞雪的深秋时节,俺又去了那座湮没于野苇衰草中的先试桥。

    余杭至湖州的苕溪河段,在北宋时就已修建了护堤塘岸。《苏轼诗集》卷八有“赠莘老七绝”之第二首:“天目山前渌浸裾,碧澜堂下看衔舻。作堤捍水非吾事,闲送苕溪入太湖。”即可证明早在北宋统治时期,东苕溪即已修筑堤坝捍水抗洪。故这座东西向横跨于西险大塘五马闸北侧苕溪古堤塘之上的先试古桥,最早的修建年代也应是在那一时期。   

    五马闸即古时的乌麻陡门。

    清代宗源瀚等纂修、民国徐则恂等修订的《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一书中,载有安溪镇、乌麻陡门的记载:“乌麻陡门,自安溪镇东南行至此二里六分。”就是说乌麻陡门在安溪镇东南方向1.6公里处,正是如今五马村、五马闸所在的位置。

    而老塘上的这座“先试桥”,志书上却并没有记载。但民间口口相传它与安溪广济桥的承继关系。

    余杭东苕溪边的安溪镇,是始建于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8年)的古镇。

    民国《杭县志稿》载有:“南宋建都临安(杭州),(在此)设安溪市。”而南宋咸淳元年(1265)编撰的《咸淳临安志》中,则已有安溪桥的记载。

    古时余杭境内东苕溪段,唯有安溪广济桥一座桥梁,故安溪便成为杭宁古道之水陆交通要道,从而造就了当时安溪古镇的繁华。

    当年安溪桥南桥北都有热闹的街市,其中桥北俗称“关上”因民国年间在此设有杭县唯一的水上关卡安溪关。当年,无论是乡人运输竹木,还是商贾南北往来,乃至兵家行军作战,跨越安溪广济桥,翻越东明山九图岭、正是来往杭宁间的必经要道。

    安溪广济桥是一座工程浩大,工艺精湛的五孔石拱桥。

    官方资料记载:广济桥全长59.2米,高9.2米,中孔跨径16米,桥墩西向四堵有分水角,高有5米,外延3.2米,虎踞于苕溪中流。桥顶上有狮子望柱和石栏。是一座杭州城郊少见的五孔大石桥。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安溪广济桥遗影)

 

    当年在桥南第一桥柱之桥面上曾经建有桥栅,人们可任意关闭桥上之栅门,堵住一方强盗或兵匪。而在桥北第一桥柱的桥面上则建有一座朝北的戏台。中间台板平时可抽下,台上演戏,人就在桥堍下的庙前观看,这种构造的大石拱桥据说浙江境内仅此一座。

    在桥南侧第二孔顶的拱石上刻有“大明弘治十五年重建”的纪年。

    安溪广济桥在它存世的数百年间,由于其建于汛期水流遄急的苕水中流,故每当苕溪发洪水时节,常常是严重影响溪道泄洪,历史上曾多次造成安溪方向垮坝。故古老的广济桥1986年后被拆掉。

    又为了彻底解决苕溪行洪的问题,国家启动东西苕溪防洪工程,自1992年开工建设至2009年全面建成。此工程先后完成东苕溪西险大塘河道拓宽退堤工程,南湖围堤加固、南北湖分洪闸改建。东苕溪导流港河道拓浚,随着东苕溪防洪工程的竣工,安溪大桥南北老街也已彻底消逝。

    这次去拍先试桥,在五马闸边遇到二位热心的乡民,其中那位年长的沈姓大伯见俺从一人多高的苕草之中钻出来,便问俺在干什么?俺告知是拍先试桥的。他热情地问俺是否拍了桥的北面,并提出可用小渔船载俺们去苕溪中流。真让人有些受宠若惊。坐在大伯手划的渔艇之中,在苕水中央转了一个圈,拍下了先试桥的北侧桥影。

    小船驶过先试桥桥孔时,俺特意叫沈大伯将船停住,仔细观察了桥孔内的构造,只见由五组五列拱石砌筑的桥孔,基座坚固,工艺精湛,尚且完好如初。东侧第一节正中拱石上镌刻的“大清嘉庆二十二年岁次戊寅三月重建大吉”的纪年清晰可读。

    交谈中,知沈大伯已有69岁,但看上去身板壮实,腿脚灵便。从他口中还得知先试桥的一些故事。据当地老人传说,这座先试桥是与安溪广济桥同一时期、同一批工匠建造的,而且是先建这座堤坝上的小拱桥,然后再造安溪广济大桥的。听至此处,顿令人豁然开朗,此说正可解释此桥的桥名为何叫“先试”了。

    而先试桥南侧的桥联“先筑一桥排雁翅,试连五马蹴龙麟。”的“先试”也就可以解释通了。

    古老的先试桥是随着1992年退堤扩河工程被弃置的,据说当时桥顶四个望柱顶端雕有石狮子,后来被人拆掉了,桥上的那些桥踏步,及桥两侧护坡的司宝石(条石)是村里拆了去修建畜牧场了。沈大伯当年也曾是拆桥的一员。          

    询问了博物馆的朋友,证实此先试桥属余杭区文物保护点。遗憾的是这些负有文物保护专责的公务员,早已将此桥遗忘。不知道,这座古老的残桥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着它?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拓宽东苕溪安溪段河道后,在广济桥东面150米处建造的安溪公路新桥。

直至今天,安溪人还怀念着这座世代走过的大石桥,

在他们眼里,再气派的新桥,也替代不了那座藏在心里的老桥。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新桥东面一里多路溪滩上的芦花)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从溪塘上眺望先试桥)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隐没于苕花之中的先试桥)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先试桥顶已将枯黄的茅草)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从先试桥上眺望西面安溪村)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从先试桥上南眺五马村)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残破的先试桥)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69岁的沈大伯划捕鱼船载我入苕溪中流)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从溪水上眺望东面下溪湾一带)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西斜的阳光照在溪岸的芦花上)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在苕溪中流西眺安溪大桥)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先试桥北侧)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桥洞内有嘉庆二十三年重建刻石)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先试桥是一座精致的拱桥)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做好事的沈姓船老大已六十九岁了,看不出啊)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