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榜眼吴士鉴的书法及科考逸事
近日夜读台湾高拜石先生的《古春风楼琐记》见有关于壬辰榜眼吴士鉴为周庆云生塘书丹之记载。
十多年前,我刚涉足字画收藏,因当时书法价格稍廉,且又富于文化内涵,遂定位以收集楹联作为收藏方向。一次有纲弟在乌镇电影院一户人家觅得一批书画,内有一件吴士鉴书法对子吸引了我,当时便以廉价购得。
此对联上联为:“翠柏红梨映深窅”;下联“分花疏竹总精神”。上款为“同金仁兄大人正之”,下款为“絅斋吴士鉴”。钤印二方,上为白文“吴士鉴印”,下为朱文“絅斋”。上联的“窅”字,音yao,是个冷僻字,意为深远,精微。整幅对联写得端庄秀雅,结体饱满,平稳舒缓,十分耐看,并有明显的馆阁气息。
吴士鉴(1868~1934)近代金石学家、藏书家。字絅斋,号公詧,一号含嘉,别署式溪居士。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光绪十八年进士,榜眼。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江西学政。入民国后任资政院议员、清史馆纂修。以评骘金石、考订碑板、精研史籍而名重一时。
吴士鉴,书画、文章俱佳。他与其父吴庆坻笃志藏书。民国初因得商钟9件,遂以“九钟精舍”名其书室。早岁其家还有书屋名“含嘉室”。
著有《含嘉室日记》40册,续记2册。日记中对金石,碑帖,古籍,悉加考证,旁及读书札记、宫庭轶事、戊戌变法、义和团起义,记载详细。目录学有《补晋书经籍志》4卷。著有《清宫词》、《商周彝器例》、《九钟精舍金石跋尾》、《含嘉室诗文集》等多种著作。
在科举时代,进士及第之人,可谓一时才俊。而吴士鉴的科考之途却是颇为曲折离奇的。
近人徐相甫之《一士类稿》中有“吴士鉴科场异数”之记载:吴士鉴得中榜眼,其过程竟是“几失而得之”的。吴会试时,试卷在第六房同考官吴鸿甲之手,科考头场已为吴屏而不荐。当时考试总裁官翁同和以已荐卷子中佳者不多,叮嘱各房搜求补荐。吴鸿甲于士鉴二三场卷,识为佳构,而第三场“对策”尤渊博精切,遂补荐上去,竟得榜眼。揭晓后,吴鸿甲对人说∶“其头场文,后来看亦甚工,不知初阅何以懵懂一时也。”
王伯恭《蜷庐随笔》中也有吴士鉴之子详记其父乡试、会试及殿试时事云:“戊子乡试,以先王父(即祖父)官词林,入官卷,典试钱樨庵阁学桂森甚赏二三场经策,以额满见遗,深致惋惜。
时先王父修《杭州府志》艺文志、儒林、文苑传未成而入都,府君(即父亲)并续成之。
(第二年)己丑乡试,中第四十四名。典试(官)为顺德李仲约侍郎文田、衡山陈伯商编修鼎。撤棘(注1)时,先七叔祖宝坚先中三十四名。监临崧镇青中丞骏谓:‘官卷只两名,乃中在一家!’命取试卷磨勘(即试卷审核),无瑕可指。陈编修以卷出己手,不敢与争。李侍郎乃言,‘浙江官卷,二三场无如此之博雅者,且功令弥封,凭文取士,更无官卷不准中在一家之例。’故府君述及此事,常(对李文田)有平生第一知己之感。……
壬辰会试,中第三十七名,出吴唱初编修房。……吴编修阅第一场制艺,初未呈荐。及见二三场,已三月杪,以示袁忠节。忠节曰∶‘此人必非自田间来者,吾知其人,以浙卷不敢言。’因举三场条对东三省舆地甚翔实,遍告同考诸君。相率踵吴编修室,询此卷荐否。后经监试谢南川待御隽杭怂恿,始于四月朔呈诸翁相。时浙卷二十四名已定,翁相以府君卷为通才,不忍抑置。最后始撤去一卷,以府君补之。尝语同官曰∶‘吴某某实吾门之马郑也!’……及胪唱,府君以第二人及第。则又翁相国力主之也。”
吴士鉴乡试考举人,考了二次,第一次是光绪戊子年(1888),考得不错,特别是二、三场所考的“经、策”为当时典试官钱桂森所赏识,但因其是官员子弟,按例归入“官卷”,而此时官卷名额已满,故未予录取。当时吴士鉴之父吴庆砥在杭修编《杭州府志》艺文志、儒林、文苑传,志尚未编成却受命入京。是吴士鉴替父亲续修成志。
第二年光绪己丑(1889)吴士鉴又参加乡试,得中第四十四名举人。由于吴士鉴七叔吴宝坚也一同参加举子考,并考中第三十四名举人。当时的监考官浙江中丞崧镇青提出:本场考试的官卷中,怎么会有两名中在一户人家,命将试卷重新审核,结果并无问题。主管吴士鉴试卷的典试官陈鼎不敢争辩,是同是典试官的礼部侍郎李文田仗义执言,认为“这次浙江考试的官卷中,吴士鉴的成绩十分优秀,朝廷本意是凭文章录取人材,并没有一家不能取中两人的规定。”所以吴士鉴得于考中举人。
又三年后的光绪壬辰年(1892),吴士鉴参加会试,第一场“制艺”考完,房师吴唱初阅吴士鉴卷子后并未呈荐上去。到了考完第二、三场,已是三月最后几天,才将士鉴的卷子给袁昶看,袁昶认为文章很好,特别是分析东三省地理十分翔细,但因自己同是浙江人,要避讳,故不敢公然推荐,但他却遍告其他考试官,造成了影响,终于在监考官谢隽杭的劝说下,吴唱初将吴士鉴的试卷呈给了会试总裁官翁同和,而此时浙江名额已定,翁同和认为吴士鉴的卷子出类拔萃,不忍心抑置。最后在二十四名中撤掉了另一卷,将吴士鉴补入,并将吴士鉴比作东汉时的经学大师马融和郑玄。
吴士鉴从秀才,举人,进士的考试之途每次都是一波三折,却终能遇上贵人,虽有惊而无险。从吴士鉴的经历中,今天的我们也可了解到古代学子的艰辛和科考之途的艰难。
迟至民国年间吴士鉴以其前朝遗老,知名学者的身份,交游于沪杭间之上层社会。他又是著名书法家,当时许多名人都请他书写字画对联,因此留下了许多墨迹。但时至今天他的书法也已很难寻觅了。


附注:
1、撤棘——科举时代称考试工作结束。因放榜日关闭贡院﹐并于门口设置荆棘﹐以防落第者闯入喧闹﹐放榜后始撤去﹐故称。
2、关于古代科考——会试:是指由礼部主办的在京城举行的进士考试。会试分为三场,一般是以二月初九日为第一场,过三日为第二场,又三日为第三场。初场试《五经》中的经义二道题,《四书》义一道;第二场论一道;第三场策一道。中式后十日,复以骑(马)、射(箭)、书(法)、算(术)、律(令)五事试之。都合格了才算是“贡士”,会试第一名的称为“会元”。然后参加殿试,以确定中进士的名次,“贡士”一般都会中“进士”。殿试中一甲第一名者称为“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3、关于官卷:清代科举制度,凡高级官员子弟参加乡试,皆另编字号,另入考试,以人数多寡,各分定额取中。因其试卷均编为“官”字号,故名官卷。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
4、袁忠节:袁昶(1846—1900年),字爽秋,浙江桐庐人。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曾任户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安徽徽宁池太广道、太常寺卿等职。光绪二十六年因反对清廷与八国联军开战而被清廷处死,同时赴刑的还有许景澄、徐用仪等四人,史称“庚子五大臣”。《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为其平反,谥“忠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