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有感

(2013-12-03 06:44:11)
标签:

诗歌

读书

教育

分类: 学习

多年前写的,有抄袭,有原创:

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有感

园林三小      张志宏

光想者http://blog.sina.com.cn/zzh728

陶渊明(365—427)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陶渊明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陶渊明集》。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题材特点: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一大特点是讴歌田园风光。

与历代文人学士所写的不同,陶渊明的田园诗不是纯粹欣赏田园风光,而是把田园风光和黑暗的仕途生活相比较而写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里写的田园风光多么美呀!后人把他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一派,评价很高。但田园生活并非如此美妙,它经常遇到天灾人祸,就连诗人也是“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更不要说比诗人更加贫苦的广大农民了。诗人这样写是把美丽朴素的田园风光与黑暗污浊的仕途生活加以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佳途的虚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他把黑暗的仕途比作“迷途”、“樊笼”,“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他把自己误入仕途比作“羁鸟”、“池鱼”一样不得自由而痛苦。所以他决心回到田园,重新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那种真率的交往令人羡慕。

(二)陶渊明的大量田园诗着重写自己在农村躬耕的生活体验。

这些诗感情朴素而真挚,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是陶渊明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有一个明显的特征,这就是他能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在当时社会中士大夫鄙视劳动的情况下,这本身便具有进步意义。《诗经》中有农事诗,那是农夫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的歌。至于士大夫亲身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陶渊明之后的田园诗真正写自己劳动生活的也不多见。《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个从仕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癸卯岁始春怀左田舍》二首、《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也都描写了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在昔闻南苗,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人负来还。”“温原长如此,躬耕非所叹。”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诗人,能够早出晚归辛勤耕作,并且要“长如此”,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少见的。

陶渊明认为,衣食是人生之道的开端,不劳动什么都谈不上。《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开头就是:“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具端。”诗人在这里宣扬了依靠劳动而食的真理,这种观点确实是十分难得的。“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这里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苦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反映了作者对劳动的意义和农民的勤苦艰辛都有了较深的体会。他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是十分真挚的:“且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于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觞远见候,疑我与时乘。”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与劳动人民密切的关系,他们在一起聊天谈心,喝酒,无所不谈。

陶渊明也有些写自己穷困和农村凋敝的田园诗。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归园田居》其四:“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途。”通过这些诗可以我们看到在战乱和灾害之中的农村面貌。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以平淡自然著称。

陶渊明田园诗的好处是平淡自然,且在朴素中见绮丽,于平淡中寓丰采意味。陶渊明的田园诗最擅长将日常生活诗化,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醇的诗味。在他以前,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陆机等等都着重于关乎国家政治的题材,陶渊明却着重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写得诗意盎然。陶渊明的田园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只是白描,朴朴素素,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 “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然而,陶渊明田园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呈现出明净的单纯,并在平淡之中可见绮丽,稍加点染勾画,便呈现出深远无涯的意境和疏淡自然的情趣。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一)质朴无华而又诗意盎然。所以苏轼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惠洪《冷斋夜话》引苏轼语)这种平淡自然是耐人咀嚼回味的。关于陶渊明田园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十分精辟。钟嵘《诗品》评价说:“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典婉惬。”恰当地评价了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特色。

(二)情、景、理的交融是陶渊明田园诗的又一显著艺术特色。

陶渊明在诗中,往往将自身的感受、大自然的景物与人生的哲理融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意境。他描写景物不追求事物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普普通通的事物,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领悟之理。南风下颤动的新苗,伴他锄草一同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墟烟,重返旧巢的春燕,贮满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他笔下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不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且看《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诗无工词巧句,寓理于情,融情入景,意到笔随,充满了情趣、理趣。不仅给读者艺术上的满足,还有思想上的启迪。前四句讲了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下面说采菊东篱,不经意中目遇南山(即庐山),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已融入南山了。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

陶渊明田园诗中的“理”是诗人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而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其中包含着生活的情趣。陶渊明的田园诗表现了他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是他探求其奥义的结晶,这一切又是用融情趣、理趣于一体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其十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饮酒》其八)这些诗句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清人潘德舆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 (《养一斋诗话》),实是中肯之论。

光想者http://blog.sina.com.cn/zzh7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