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星体运动与气象

(2011-06-21 11:00:06)
标签:

杂谈

在栾来宗逝世二十五年之后,栾巨庆结合现代科学成果,画出了两幅数百年前的——崇祯和光绪两个大旱年的“日地二心天象图”。
这两张相距237年的大旱年的“天象图”,其中的五星布局,果真惊人地相似!
有相似的天象,便有相似的气象”。栾来宗当年的判断,终于被栾巨庆的“日地二心天象图”证实了。

到了20世纪后期,栾巨庆已经找到了行星对应可以使地球增温的理论根据。他的论文《行星运动是影响大气环流异变的根源》(发表在《昌潍师专学报》1994年4月号)、《奥伯斯佯谬解析》(发表在《飞碟探索》1995年第3期),进一步回答了这些问题。

 

我们因此不得不关注这本“奇书”——《星体运动与长期天气、地震预报》。

 

今年已是83岁的栾巨庆继承祖父40年的观测研究成果,自己又持之以恒地观察星象、对照气象66年,执著地研究天文与气象的关系。祖孙两代人经过100多年的苦心钻研,栾巨庆终于发现,行星、月亮的一定位置和组合阵形,可以对地球一定纬度的气候产生重大影响。他把这种天气预报方法称之为“行星对应区”预报法,并应用该方法成功地预报出新中国成立以来10次长江流域特大洪水中的9次,其中1999年长江特大洪水他提前10年就作了预报。

(一)提前三年预知江南特大降雪

(二)提前五年预知“厄尔尼诺”将至

  

这位老人对1999年的天象更是情有独钟。这一年的“十字连星”天象是千年才能一遇的风景,恰是研究天文气象千载难逢的机遇。

但是,老人警告说,不同的行星天象布局,的确对地球的气候有不同的影响。老人认为,1999年的“十字连星”实际上并不是“十”字,而是“X”字。他根据爷爷和自己上百年的研究成果,认为这样的天象的出现,会造成地球上异常的旱涝。

早在1990年,这位老人就对“十字连星”现象对1999年的气候影响做出了预报:“对长江未来特大洪水的预报:据天象反映,未来的1999年的梅雨季节,将有八大行星集中对应长江流域,还有月球在赤纬19‘回归对应,将是特大洪水的年份,同时黄河流域将发生严重的干旱。”

 

世界各国的气象工作者都是只预报本国的天气。如果说有例外,那就是中国的栾巨庆。他认为,天文因子影响的气候是大背景的、全球性的。他曾经4次预报南半球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特大洪水,其中有3次预报被验证是准确的。只有一次没有发生洪水,栾巨庆说,那是因为大雨都降落到澳大利亚的沙漠上了。

记者曾经问栾巨庆,为什么他只预报澳大利亚的,而不预报美国等国家的特大洪水?栾先生答到:他找不

到国外的气象资料,所以还没有找到国外的天象和气象的规律。而且美洲非洲的河流主要是沿地球经度流向,而我国的河流主要是沿纬度流向,天象与气象规律可能与中国有区别。但是澳大利亚不一样,它四面环水,只要有较多的行星对应,就可能暴发洪水。

  

这里的一些老人至今还保留着“量月影,测年景”风俗。每年正月十五月圆的午夜,人人不眠。女人要熬稀粥喝,有丰收年的日子不忘欠收年之意;男人要在地里垂直地树起一个扁担或木杆,然后用尺来量月光下木杆投影的长度,以此预测当年的年景。

  这一习俗不知沿习了几千年。

  老人们说,月影太长(长达五寸)或太短(短至寸五)都不好,只有月影在三寸左右时,才有好年景,风调雨顺。这实际上是民间测量月球轨位的土办法。月位过于偏南或偏北都会在月影长度上反映出来。这是民间对天文与气象关系的经验总结。

  传说,在1640年崇祯年大旱时月影最长,超过五寸;而1877年光绪年大旱时,月影最短,不足一寸五。这两次大旱,每次都是亢旱三年,草木不生。

潍坊人似乎与天和月有不解之缘。潍坊的这几个特别之处,全都与天和月亮有关。看来,天文气象学的两代奠基人——栾来宗、栾巨庆都诞生在潍坊,并非偶然。

潍坊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栾巨庆的“行星对应区”预报法,一旦被世界承认,

 

“《星体运动与长期天气、地震预报》一书,是作者长期从事天体运动与地球自然灾害关系研究的总结与结晶,是一部独具科学见解的著作,尤其对超长期天气、地震预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

“该书应用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地质学等诸多学科的原理与方法,以星体间相互联系和制约的观点,论述了异常气候和地震与星体(主要是行星和月亮)时空分布特征之间的联系及其规律性,建立了以‘行星对应区’为主要依据的长期天气、地震预报方法。

 

夜观天象而知风雨,是我国传统的天文气象学。天文气象学的鼻祖应推伏羲氏。他仰观天象,俯查物候,画出八卦图,这已经找到了一年四季正常变化的规律;到了神农氏,他将八卦定为八节,即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就是根据太阳的视运动找到的“天气正常变化”的根源,并以此指导农业生产。也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年“四时八节”气候预报图。

黄帝时代已经发现五大行星能引起天气的“非正常变化”。《黄帝内经》说:“水泉涸,物焦槁,上应惑星(火星)”;“风雨大至,泉涌河衍,上应岁星(木星)”等等。

 

商周时代进一步发现月球与恒星的关系。如《书经》上就有“箕星好风,毕星好雨,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月亮走到箕星时刮风,走到毕星时下雨)等天文气象谚语。

  列国时代,一文一武两大先师,都是观星测雨的高人。孔子曾有“月离于毕必滂沱矣”(月亮遭遇毕星,必然下滂沱大雨)的判断。孙武子曾有“月于箕、壁、翼、珍,风起之日也”(月亮走到箕、壁、翼、珍四个恒星的时候.就是刮风的日子)之论。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司马懿等大军事家都擅长“夜观天象,预测风雨”。他们都知道:“毕星躔于太阴之分,月内必有大雨淋漓”,“月掩毕宿五”,即有大暴雨等等。诸葛亮根据星象预测而有的“七星坛借东风”、“草船借箭”等故事在国人中妇孺皆知。

  巧的是,世界上有类似的天文气象文化的几乎都在文明古国

  ——古埃及,他们总结的经验是:当天狼星升起的时候,尼罗河就要发大水。

  ——古巴比伦人有“轸宿为风星,昴宿为雨星”记载。

  ——“按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气象学》中的说法,当初气象学所研究的内容包括许多现在称之为天象的东西。”(摘自英国人李约瑟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1章)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2003年10月,笔者去内蒙古呼伦贝尔采访我国“最后的狩猎部落”使鹿鄂温克时,发现人称“老酋长”的70多岁的女猎民玛利娅·索,竟然也懂得用月亮轨位测年景。因为语言不通,笔者不知道她是如何测量月亮轨位的,但是她老人家看了一会儿月亮之后,神秘地告诉大家,说今年冬天可能下很大的雪,年景不好。她的这个预报与栾巨庆的预报不谋而合。

相传,伏羲氏鬼使神差,画出了阴阳八卦图,神农氏观天测地,在阴的八卦图中定出四时八节(即春夏秋冬四时,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节),至秦汉又定为二十四节,指导农时劳作,一直应用了几千年。

人类的祖先在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和现代气象学理论的古代,靠的就是观察星星和月亮的方位布局来预测风雨旱涝,以规避自然灾害,从而在漫长的历史经验中逐步产生、发展了天文气象文化。

中国的天文学至少也有3500多年的历史。“中国人在阿拉伯人以前,是全世界最坚毅、最精确的天文观测者。中国的天文纪事、新星、太阳黑子皆非常正规地观测了许多世纪。中国的天文学在公元前后各十五个世纪中是世界最先进的。”

 

那些虽然经济发达但历史短暂的西方国家,不可能产生这样需要几千年文明积淀才能孕育的天文气象文化。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为什么没有发现天体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从而否定天文气象的本质原因。

 

在牛顿的万有引力不能解释气候变化的无奈中,栾巨庆从法拉第的“场论”中得到启发。他认为,宇宙间充满了磁场。地球就在这个大磁场中

  运行。太阳、行星、月亮比遥远的恒星对地球有着更强的“磁电感应”。

  太阳是地球气候的主宰者,它运行轨迹的变化决定着地球一年四季的变化。

  行星和月亮充当着宇宙磁场,特别是太阳磁场的“磁介质”,对地球进行“磁电感应”。

  由于八大行星、月亮的阵形和方位的不同变化,导致太阳对地球某一纬度的磁电感应强弱的变化,这种感应的强弱又可以造成不同纬度温度的变化,从而导致大气环流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磁电感应的强弱变化正是决定旱涝强弱的主导性因素。

行星影响地球除了引力之外可能还有一种力,根据法拉第的场论,俺进一步琢磨,宇宙间充满电磁场,行星在这个电磁场中都会被磁化。当金星或者水星运行到日地这间时,这两颗星就充当了日、地的磁介质,这两颗星就有了比太阳还大的磁力来影响地球,从而大大增强了地球相应纬度的磁感应力,这种磁感应力可能吸引大量云团,影响大气环流,从而造成流域性的气候异常。行星集中对应的纬度就可能大量降雨,而没有行星对应的纬度就可能长期干旱。”
云团是由水蒸汽构成的,磁力怎能吸水呢?!栾巨庆胸有成竹,现代物理学已经证明,云团水珠带有阴电和阳电,电能生磁呀。

  在行星对地球气候的引力效应被现代科学否定之后,这是栾巨庆独辟蹊径,创立的磁电感应影响气象的学说。

在这一“猜想”的指导下,栾巨庆发现了星体磁电感应作用力的“对应区”。发现这个对应区实属不易,为此栾巨庆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南始——北纬23°的广州佛山

  北至——北纬53°的黑龙江北极村漠河

  东抵——东经122°的上海。

  西达——东经100°的青海湖

  他跨越了20多个地理经度和30个地理纬度,行程数万里,考察行星磁电感应作用力的区域。当然,这一切都是自费的。

  经考察,他终于发现:行星影响地球气候的作用点,不是像“万有引力”那样在“星下点”垂直作用,而是弯曲的。在南半球,向南弯曲;在北半球,则向北弯曲。南北弯曲各约20个地理纬度。

  栾巨庆把这个磁感应偏移的区域,叫做“行星对应区”。比方说,某行星直射(垂直对应)北纬20°时,它影响气候的区域不是在北纬20°,而是在北纬40°;如某行星直射南纬20°时,行星对应区就是在南纬40°。而且纬度越高,磁力线的弯曲度越大。

  这完全是栾巨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考察观测的结果。

  那么,磁感应的作用点为什么偏移?栾巨庆的解释是:由于地球两极的磁力大于赤道的两倍,从而使外来磁力线弯曲。

  “行星对应区”的位置也正是行星直射纬度区的两倍。

  至于我国古代先人的天文气象谚语为何今日不再应验?栾巨庆解释说,从孔子、孙武子至今已逾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由于黄道上的春分点在两万五千年里西移一周,从而形成恒星的东移一周,如今的春分点与原来恒星位差了约30°,可谓“时过境迁”矣。拿古时之谚语验证今日之气候,岂非“刻舟求剑”?

 

“问三光(日月星)以究旱涝根源”。立志效法古代岐伯、孔丘、诸葛亮等能预知天气的人。集四十年观星测雨的经验,栾来宗写出了五万余字的天文气象观测总结著作―――《天文与农时》。

 

1968年的一天,栾巨庆利用劳动间隙来到大队办公室,说:“明年(1969年)立夏前后可能发生连阴雨,小麦会发生严重的黄疸病,俺建议明年种低产早熟的小麦……”大队干部说:“住嘴!小麦还没有种就知道要生病,你不成神仙了!妖言惑众,破坏生产!以后不许装神弄鬼,只许老老实实改造!”


促使他产生寻找行星对应区理论的思路,竟然与中医的经络学说有关。他曾经跟父亲学习过中医针灸:银针扎在手上的合谷穴,却可以治疗脑袋上的病;那么行星直射在甲地,会不会在乙地产生影响?后来,栾巨庆发现的行星对应区果真如此。他认为,无论是哥白尼的“日心天象图”,还是我国传统的“地心天象图”都有各自的局限性,都不能很好地反映地球与行星、月球的空间和时间的关系。他要独创一个专门用于气象预报的天象图。没有计算机,没有天文年历,只有算盘、角度板、三角尺、格尺、圆规……栾巨庆根据日地距离、星日距离、公转周期等天文学常识,把星体运动数据都换算成围绕太阳旋转的角度……尽管数据不够精确,但是用它来研究天象的布局和行星与地球的距离,已经足够了。“日地二心天象图”就这样奇迹般诞生了。

 

在牛顿的万有引力不能解释气候变化的无奈中,栾巨庆从法拉第的“场论”中得到启发。他认为,宇宙间充满了磁场。地球就在这个大磁场中运行。太阳、行星、月亮比遥远的恒星对地球有着更强的“磁电感应”。
太阳是地球气候的主宰者,它运行轨迹的变化决定着地球一年四季的变化。
行星和月亮充当着宇宙磁场,特别是太阳磁场的“磁介质”,对地球进行“磁电感应”。由于八大行星、月亮的阵形和方位的不同变化,导致太阳对地球某一纬度的磁电感应强弱的变化,这种感应的强弱又可以造成不同纬度温度的变化,从而导致大气环流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磁电感应的强弱变化正是决定旱涝强弱的主导性因素。
栾巨庆的磁电感应假说并没有停留在气象预报上,他后来也是以磁感应假说来解释行星对地震的影响:
由于行星的磁介质作用,使太阳的磁感应作用到地球内的岩浆运动,磁力大的一面由于岩浆饱满承载地壳,不会有地震(但可能有火山爆发);而磁力小的一面,岩浆减少,地壳下空虚,如果加之此地又处于断裂带,则易发生地震。
这个假说,几乎没有多少人质疑了:岩浆主要成分是铁和镍,正是磁力作用的对象。“磁石吸铁,与金不连”嘛!而且据物理学家测定,磁力对铁的作用,是万有引力的10的14次方!

 

////以下:《星体运动与长期天气、地震预报》之书

天气的千变万化皆源于太阳的辐射。太阳的光热是天气变化的根源。

当从太阳的视运动与太阳的活动去找天气异变的根源。但太阳的视运动是有规律的循环,而地球上各地的天气却年年不同,就太阳黑子活动而言,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年、谷年或平年,世界上照样能发生异常的旱、涝,并无一定的规律性。因此我认为,太阳只是天气周而复始正常变化的根源,而不是异常天气的形成者。因此不能从太阳本身找到天气异变的根据。

在太阳系中第二个对地球有明显影响者是月亮,但我们知道,月亮是海水潮汐的主要形成者,那么月亮对大气是否也有类似的干扰呢?实际上带有水蒸汽的空气受到月亮吸引时,便随月亮的运动而运动,但在何处能降雨?近可在当地,远可达万里之外。这是因为月亮运行太快,在赤道附近每天要越过五个视赤纬,影响某一纬度环流形势的降雨过程还未形成,却又运行到另一个纬度带了。因此,单独根据月亮的方位还是无法预报旱、涝的。

 

那么什么星体对异常天气影响最大呢?我认为行星对天气的影响最大.宇宙间充满了电磁场,太阳系的空间中也充满了太阳的磁电场。月亮、行星在磁场中都会被磁化

当内行星运行到日、地之间时,就象软铁放在磁场中一样被磁化了。此时它对地球的磁作用就要比原来的太阳感应地球的磁作用还大。当地球运行到外行星与太阳之间时,地球又充当了被磁化了的“铁棒”的角色,它对外行星的磁作用要大于太阳。这样太阳的磁场感应外行星,外行星又感应地球。在这样的相互作用下,可使行星对地球的影响大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另一方面,云中带电,电能生磁,所以,行星磁场能吸引带电云团。行星还有运行慢的特点,当金星在“下合”时对应某一流域可长达三个月之久。外行星在“冲”时,也是几个月稳定少变(内行星“下合”外行星冲是既近而少变的时候)。这样配合起来,将云团吸引在它的对应区上升、凝结、落下,而形成久雨不晴的天气。

当月亮带着被吸引的云团,来到行星对应区时,月亮与行星的影响合在一起,帮助行星吸引相邻的云团来参加降雨,这就改变了大气环流的原来形势,就形成静止峰与准静止峰而降特大暴雨。与此同时无行星对应的相邻纬度带便改变为高压带,成为旱区。形成此涝彼旱的异常天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