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未来

标签:
杂谈 |
根据上一篇的公式,现对微信的特征总结如下:
http://s1/middle/62b1de37gca933e8cc610&690
发布我们可以看到,网民可以通过微信在手机上发布各种信息内容,文字、声音、照片、视频等,通过微信,现实生活可以快捷的联入互联网offline 2 online,同时微信们的一对一沟通方式,填补微博一对多传播的沟通空白。
信息在一对一的沟通模式下,信息的多义性已经被降到最低,相互间的沟通消除了信息的歧义,同一信息不会有多截然不同的解读。但在信息多样性方面,无数个用户,你跟谁建立微信沟通关系,则有无数的可能,你可以根据好友名单,根据通讯录名单,或者根据二维码寻找陌生人,根据地址寻找陌生人,或者共同的事件来寻找志同道合的陌生人等等。作一总结的话,这些建立联系的方式都是对信息多义的运用,@曹化藤,一个很普通的用户名,当这用户信息出现在不同的场合,就具备了不同的涵义,出现在某人的好友名单里,可能就是聊天对象,出现在商场里,可能是购物者,出现在行业大会上,可能就是同行。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对同一信息进行不同的解读,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设置用户的需求情境,集合相适宜的信息。微信则具有初步利用信息多义性的能力。
渠道微信沟通方式是一对一,引入公共账号后,就具备一对多的广播能力。一对多的广播能力有2种情形,一对多和许多个一对一。一对多,微信就具备了广播式传播的特征,单向传播,博主占主导地位,受众被动接收,博主可以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实现精准营销。许多个一对一,博主可以与受众一一进行深度交流,有人就此说微信具备CRM的价值。微信的信息传播渠道只有这两种,就此可以讨论微信作为渠道平台的前景。
接收微信作为信息接收端,可以让互联网走到线下,作为online 2 offline的出口,这与发布阶段的off line 2 online是不同的,可以自己思考。
对微信的了解如上,接着讨论微信发展的可能方向及空间。
微信在前,微博在后,两者不同的传播渠道,决定了他们解决信息多样性和多义的效率的本质差别,移动互联网为产品提供广阔的舞台,但没有有效的解决信息的多样和多义的手段,只能望洋兴叹。当微博或者基于微博的客户端介入移动互联网时,关系链传播渠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解决了信息的多样性和多义,当他们比微信更好的根据用户需求情境来集合信息,更能个性化和效率的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微信的竞争力在哪呢,辛苦搭建的竞争壁垒能起多大的作用,2亿用户会是安全的护城河吗?
信息处理平台最后一个问题,微信能否成为online 2 offline的软件出口?我想这取决于微信在对LBS等信息多义运用上的竞争优势,微信与更多的行业结合,跟更多的需求情境结合,有足够多的信息供用户选择与运用,作为出口之一应该还是有可能的。或者微信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能够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高效的整理、加工、保存、处理等功能,将微信作为用户的信息中转站,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信息处理工具。但是微博... 微博是微信的梦魇
对微信的理解困难在于其参照物微博的畸形发展,仍在纠结于社交与渠道的关系,参看《问诊微博》。当用微博这个哈哈镜去照微信或其他产品时,是猪八戒照镜子。本文所说的微博,也不是现实中的新浪微博。我们只有老老实实的进行理论推演,不跟着具体产品创新改变分析结果,看清背后的逻辑线索,还原产品的真面目。
微信作为微博的功能互补,在微博进化速度缓慢时,快速的单点突破,结合移动互联网O2O的大背景,获得自己的空间,打个漂亮的时间差,至于这样的优势能有多大,能保持多久,则有待双方各自的进化发展等待最终的竞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