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练习

(2010-03-18 18:29:58)
标签:

杂谈

--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下列加黑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撰zhuàn写 揣摩chuāi   解差jiè   B.摇曳yè   行伍háng   倾轧yà   C.鄙薄báo  绚烂xuàn   稗官bì   D.渣滓zī   封妻荫子yìng  沽酒 gū   2.下列加黑的字或词书写正确、解释也正确的一项是(  )   A.走头无路(到头了)      栩栩如生(生动活泼的样子)   杜撰(虚构;无根据地编造)    言之过甚(很、极)   B.摇曳多姿(摇荡)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留传已久(传下来或传播开)    偏见(偏于一方的见解)   C.朝夕揣摩(长时间地思考推求)  引人入胜(佳境)   腾挪跌宕(富于变化)  幻灭(幻想的希望)   D.落魄(穷困失意)  仗义(主持正义或讲义气)   搏个封妻荫子(取得)  平板(平淡死板)   3.下列四句中标点符号有错的一句是(  )   A.《水浒》并没叙述这三人的出身(只在杨志口中自己表白是将门之后),但是在描写这三个人的性格时,处处都扣紧了他们的阶级成分。   B.甚至故事中的小插曲(如林冲路遇柴进及与洪教头比武)也不是平铺直叙的。   C.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所以一心不忘做官,“封妻荫子”,只要有官做,梁中书也是他的好上司。   D.杨志的故事一共只有三回书,一万五六千字,首尾三大段落:卖刀、得官、失陷生辰纲。   4.在□处填写的关联词语最为合适的一项是(  )   林冲比武这小段的插写,首尾不过千余字,□,写得多么错综而富于变化。说要比武了,□又不比,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半真(洪教头方面)半假(林冲方面),□柴进使银子叫解差开枷,□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真比,只百余字就结束了。   A.可是  却  却又  于是  又   B.可是  却  却  因此  还   C.但是  却  可  于是  又   D.但是  可  却又  于是  还   5.以下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学评论的开头,先介绍一则关于《水浒》创作的民间传说,是为了强调《水浒》人物描写的艺术成就是早有定论的,从而引出论题,为表明自己的观点打下伏笔。   B.“这一杜撰的施耐庵的创作方法,有它的显然附会的地方,如说图像是宋江等三十六人,就是从《宣和遗事》的记述联想起来的,但是它所强调的朝夕揣摩,却有部分的真理,虽然它这说法基本上是不科学的。”这个复句中的三个“它”指代的都是“杜撰的施耐庵的创作方法”;“但是”以后的这个分句是一个倒置的转折复句,倒置的作用在于突出“它所强调的朝夕揣摩,却有部分的真理”。   C.“因此,我们可以说,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是《水浒》的人物描写的最大一个特点。”这段文字独立成段,是对上段内容的概括总结。“因此”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我们可以说”是插说成分,全句为一个因果复句。 D.“在这上头,我的偏见,以为《水浒》比《红楼梦》强些;虽然在全书整个结构上看来,《红楼梦》比《水浒》更近于有机的结构,但以某一人物的故事作为独立短篇而言,如上所述,《水浒》结构也是有机的。”“虽然”以后的分句是一个转折复句,语意重点在说明《水浒》结构的有机性。作者自称“偏见”,既表明自我见解的独特,又体现了名家的谦虚谨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9题。   ……而对这样的压迫陷害,  ①  只是逆来顺受,所以在野猪林内,  ②  要杀那两个该死的解差,反被  ③  劝止;到了沧州以后,  ④ 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  ⑤  又派人来害他性命,这他才杀人报仇,走上了落草的路。  ⑥  呢,因为失陷花石纲而丢官,复职不成,落魄卖刀,无意中杀了个泼皮,因此充军,不料因祸得福,又在  ⑦  门下做了军官,终于又因失陷了生辰纲,只得亡命江湖,落草了事。只有 ⑧  ,他的遭遇却是“主动”的。最初为了仗义救人,军官做不成了,做了和尚;后来又为了仗义救人,连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   6.填在横线上的相应的人物是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④______   ⑤______⑥______⑦______⑧_____   7.“因为”带出的是表示原因的分句,和它相应的结果应该是(  )   A.丢官              B.丢官,复职不成   C.丢官,复职不成,落魄卖刀    D.充军   8.“因此”带出的是表示结果的分句,和它相应的原因应该是(  )   A.失陷花石纲   B.复职不成,落魄卖刀   C.无意中杀了个泼皮   D.失陷花石纲而丢官,复职不成,落魄卖刀,无意中杀了个泼皮   9.与上文衔接得最好的一项是(  )   A.这三个人在落草以前,都是军官,都有一身好武艺,这是他们的相同之处。   B.他们三个本来都是做梦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要落草的,然而终于都落草了。   C.《水浒》就这样写出了三个人的不同遭遇和落草的不同原因。   D.《水浒》从这三个人的不同遭遇中刻画了三个人的性格。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2题。   其次,《水浒》人物描写的又一特点便是关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一□□。仍以林冲等三人为例,这三个人物出场的当儿,都是在别人事件的中间□□出现的;鲁达的出场在史进寻找王教头的事件中,林冲的出场在鲁达演习武艺的时候,而杨志的出场则在林冲觅取投名状的当儿。这三个人物出场之时,除了□□的容貌描写而外,别无一言介绍他们的身世,自然更无一言叙述他们的品性了;所有他们身世和品性都是在他们后来的□□中逐渐点明,直到他们的主要故事完了的时候,我们才全部认清了他们的身世和性格,这就好比一个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脸或圆脸,最后,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音容笑貌:这时候,我们算把他全部看清了。《水浒》写人物,用的就是这样的________的方法,故能引人入胜,非常生动。   10.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按语 骤然 简短 行动     B.按语 忽然 简便 行事   C.定语 骤然 简捷 行为     D.评语 突然 简短 行动   11.文中最后一句的横线上应填入概括《水浒》描写人物方法的结论性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肖像描写  B.行动描写    C.先概貌后局部   D.由远而近 12.这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 三、写作。   13.读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澳门》,就它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评论。 七子之歌·澳门   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4.参照《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的写法,以《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人物和结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学评论。   要求:人物,应以林冲为主;结构,可围绕林冲性格发展来评论。 参考答案 1.B 2.C 3.C 4.A 5.C  6.①林冲 ②鲁达 ③林冲 ④林冲 ⑤高衙内 ⑥杨志 ⑦梁中书 ⑧鲁达  7.A 8.C 9.D 10.A 11.D  12.例证,比喻论证 13.(略)14.(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习题精选
后一篇:赤壁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